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欧姓的来源
出自欧冶氏、出自姒姓。
1、出自欧冶氏:与区氏同出于一个源流,以祖先名字为氏。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2、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至汉朝时,由欧安又分出一支区氏,称区姓。
欧姓的来源和历史
欧姓来源是出自姒姓。
姒姓,是中国汉族姓氏,属于上古姓之一。姒姓有蟜氏还是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母姓。传说中国上古帝舜时,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因此禹治水成功后,舜便命大禹仍继承姒姓祖姓。
夏朝灭亡后,有些夏朝后裔改为夏姓。姒姓的后代也有改为禹姓、费姓、辛姓、杞姓、曾姓、谭姓、相氏、鲍姓、邹姓、欧阳姓、司空姓等姓氏的。因此,欧阳姓来源于姒姓,而欧姓又是欧阳姓的简称,因此说欧姓出自姒姓,但是也有人不认同这个说法。
欧姓流传的历史介绍
欧姓发源有关于欧氏的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考证,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据传自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近溯到距今2440多年前,传自越王勾践就有了这个姓氏。
《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姒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姓氏考略》也是这么说。
百家姓《欧(ōu)》姓起源
361 欧(ōu)
361 欧(ōu)
【寻根溯源】
欧姓源自姒姓。夏朝君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勾践又复国。到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春秋时,越王无疆的儿子蹄受封在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变迁分布】
早期在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活动。汉唐时期,向北方扩展,有的在山西发展,并以平阳郡(今山西临汾)为郡望。至今在江苏、安徽、广东等地均有零散分布。
【名人荟萃】
欧冶子: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与徒弟一起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欧宝:东汉时期着名的孝子。平都(今属重庆)人,而且性格开朗,为人豪爽。
欧大任:明代大臣。南京工部郎中,广东顺德人,嘉靖时期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
欧姓的来源和历史
欧姓的来源和历史如下:
出自姒姓。属于欧阳姓简姓。宋朝时,欧姓大约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3%,排在第二百位以后。明朝时,欧姓大约有7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宋元明600年中,欧姓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而且欧氏的人口分布和欧阳氏分布几乎一致。
2400多年前的越国,即今浙江和江苏以南地区。在得姓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欧姓继续繁衍于上述之地。后人在浙江福建一带,建有宗祠,后人为念欧冶子。堂号:八剑。
可以发现欧氏主要还是欧阳氏由于各种原因省姓而来的,大量欧氏族谱显示多数欧氏源于欧阳氏。欧姓发源有关于欧氏的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考证,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据传自圣君夏禹。
西汉时,繁衍于平阳郡之欧姓兴旺发达,也是不争之史实。文景之治及其后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百姓富有,北方经济一片繁荣。时江南蛮荒,民不开化,经济发展滞后,故欧姓因仕宦、谋生等原因北上中原。
其中一支欧姓越过黄河进入山西临汾,经长期繁衍,他们在山西临汾等地繁衍成为望族,这个地方过去属平阳郡,所以后世欧姓子孙有以“平阳”为其郡望堂号的。
欧姓分布
欧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在粤桂琼、湘渝黔、四川大部、警赣南部、闽台南部、云南东部和南部,欧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8%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7.8%,居住了大约80%的欧姓人群。
在鄂赣北部、闽台北部、陕甘南部、青海东部、四川北段、云南北部,欧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0.2%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0.2%,居住了大约9%的欧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