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深情地):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随即响起歌曲那清澈的童声。)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同学们,母亲,是给我们最温暖呵护的人,母亲,一个最温暖的名字。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小朋友,他,却失去了自己亲爱的母亲,他就是──卡罗纳。
(板书课题──23*卡罗纳──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
(老师以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导入,这样的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用歌曲的内容调动起学生的一种生活体验,感受母爱带来的幸福感。再引出失去母亲的可怜的卡罗纳,引起学生对他的同情。真可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2、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会是怎样的:
生1:卡罗纳应该会很悲伤。
生2:也许他把眼睛哭肿了。
生3:我读了课文,知道卡罗纳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打不起精神听课;在座位上不时哭泣着。
师: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受了巨大的不幸,他来到了学校上课,等待他的是什么呢?老师和同学们是怎样对待他的呢?
(有歌曲作为铺垫,加上孩子的生活体验,有母亲的幸福和失去母亲的痛苦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怎样的,让学生借助想象获得对卡罗纳的初步印象,这样的想象容易让孩子产生情感共鸣,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
二、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爱”
1、默读课文,思考:
这个故事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可以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表达。
2、生畅谈感受:
生1:善良的老师,善良的同学,善良的同学的妈妈,他们用爱心鼓励和关爱卡罗纳。
生2:我感受到的是真诚,人们真诚地理解别人遭遇的痛苦,真诚地安慰卡罗纳。
生3:我想说,卡罗纳是不幸的,他失去了亲爱的母亲,但是他又是幸运的,他有爱他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周围的人。
生4: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被感动了。
……
师:课文中强烈的爱感动了同学们,同学们也很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初读课文,重要是让孩子对文本有一个正确把握,对文本的情感基调和大致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这是对孩子语文的素养和能力的一个提升,同时也体现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的习得。)
三、深入阅读──理解“爱”
1、生默读课文,思考:
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用笔画下来。
2、学生交流:
师(出示句式,帮助表达)当卡罗纳……谁怎么做?
生1:当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细心的老师提前嘱咐孩子们不要开玩笑,要热情地对待卡罗纳。
(师相机示范朗读老师说的话)(语速稍慢,语气低沉)“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到了巨大的不幸。”(郑重、严肃地)“他明天要来上课,孩子们,你们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
生2:当面容灰白,非常伤心的卡罗纳走进学校时,“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生3:当卡罗纳回忆起以前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情景,放声大哭时,老师把他拉到自己的胸前,安慰他、鼓励他。
生4:当卡罗纳看到书中的母子插图号啕大哭时,老师暗示大家暂时别管他,同桌的“我”也伸出了热情的手,低声地劝慰他。
生5:放学时,当“我”跑过去扑进母亲的怀抱时,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
生6:当“我”发现卡罗纳目光里充满无法形容的悲哀时,我没去拉母亲的手,却拉起卡罗纳的手,和他一块儿回家去。
(当卡罗纳……时,谁是怎么做的?让学生读课文根据这个句式说话,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同时也降低了口语交际的难度,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其自主阅读,思考,最后让学生体会情感,理解卡罗纳的悲伤情绪。)
3、感情朗读:
师读卡罗纳表现的句子,生读大家怎么做的句子。
(这样的对读,更让孩子体会到那份爱心的重要与可贵。)
四、品析、想象──领悟“爱”
1、再次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朗读,看看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让你为之一动,为什么?在书上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老师交代问题清楚明白,对孩子的自主学习提供方法,也为后面能够更好的交流做了铺垫。)
(播放一段轻音乐。)
(师巡视,发现部分学生面露难色。)
师:同学们可以注意文中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看看哪一处描写,哪个词,那个句子特别好,为什么?
(学生继续读文,圈圈写写。)
(能够通过孩子的表情体察孩子学习的困难,进而降低难度,让问题更加明了化“同学们可以注意文中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看看哪一处描写,哪个词,哪个句子特别好,为什么?”能够及时引导孩子投入学习,这也体现了我们课堂上追问问题的重要性。)
2、学生交流想法:
师:请同学们来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老师,哪个词你认为用得很好呢?
(师一愣。)
师:我认为“屏息凝神”这个词用得很好,可怜的卡罗纳来到学校,同学们屏息凝神地望着他,从“屏息凝神”这个词可以看出同学们不敢有任何多余的表情,生怕任何不恰当的表情触动了卡罗纳的心,只是用和他一样悲伤的眼神看着他。同学们对卡罗纳那深切的爱便在这凝视的目光中深含着了。
你们也像老师这样来说说。
生1:我找的是“暗示”:当卡罗纳看到书上的母子插图号啕大哭的时候,老师暗示大家暂时别管他。“暗示”这个词表达出老师对学生,对卡罗纳的关爱。老师会怎样暗示大家呢?肯定不是用言语提醒大家。(为什么呢?)因为用言语来提醒大家,卡罗纳也就知道了,所以老师的暗示可能是一个眼神。
师:是的,老师把对卡罗纳真切的关心淡化在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眼神里了。老师时时记着不要伤害到卡罗纳,真是用心良苦。
生2:我认为“目不转睛”这个词用得很好,当“我”扑进母亲的怀抱时,母亲把我推开了,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读到“目不转睛”这个词的时候,我被作者的母亲感动了,一个并不是经常与卡罗纳接触的人,一个同学的家长,对卡罗纳也是如此同情和关心。人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卡罗纳,大家都是关心他的。
(班级响起掌声。)
(对词的敏感是一种阅读素养。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触动心灵的词语,做批注,谈感受,旨在培养学生对词的敏感,深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五、爱的延伸
1、师:爱,不需要豪言壮语,爱,不需要惊天动地。爱,是一句真诚的话;爱,是一个轻轻的接触;爱,是一个深情的眼神;文中的老师,同学,家长,用自己的真诚理解、安慰、关爱遭遇不幸的卡罗纳。是的,就是这朴素的爱,让我们每个同学深受感动。
2、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3、知道这个感人的故事出自何处吗?
生:《爱的教育》!
师:让我们再快速阅读选自《爱的教育》的另外两篇文章:《我的同学科列帝》和《朱塞佩·玛志尼》(选自《同步阅读》)。
学生自由选择一篇,静静阅读。
4、走近《爱的教育》:
⑴阅读文后“资料袋”:
⑵展台展示同学们带来的《爱的教育》。
⑶师补充介绍《爱的教育》,激发阅读兴趣:
幻灯出示:
《爱的教育》这本风行全球,脍炙人口的著作,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使得全世界各国都公认此书为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而争相翻译出版。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说教,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日常生活。《爱的教育》以娓娓动听的语言和生动感人的事例,启迪人们要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爱师长。
(评析:推荐文章阅读,挤进课堂,加大阅读的容量。其次,一本好书,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爱的教育》是一生中务必一读的经典,补充介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
1、阅读《爱的教育》,在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
2、与父母交流阅读感受,讨论其中的人物。
(《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要让文本打动自己,再寻找打动自己的点,以这个点生发开去。《卡罗纳》一文,情意深厚,散发着浓浓的爱的气息。打动读者的是人与人之间深厚的爱,应该从哪里着手呢?对,应该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甚至是一个关心的眼神。找准了这样的点,通过设计引导孩子学习,让孩子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走入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并由一篇文章散发出对一本书的导读,为我们以后将课文与拓展阅读家和起来提供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