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解释:我哪敢违背渔父的关问呢?我从此就要更改我原来的念头不再像屈原那样去南行。诗词名称:《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本名:杜甫。别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杜草堂、老杜、诗圣。字号: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出生时间:先天元年(712年)。去世时间:大历五年(770年)冬。主要作品:《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南逢李龟年》《恨别》《古柏行》等。主要成就: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敢违渔父问”的详细介绍:
一、《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的全文 点此查看《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的详细内容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二、赏析
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至潭州、郴州等地时是由白马潭(今湘阴境内)裴隐宅出发的。 首联描写与洞庭湖阔大之景,次联“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谢宣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他文章清丽,擅长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甚为赞誉。“诗接”一语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高兴的。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温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岳阳时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故有“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的诗唏。 最后两句,历来见仁见智。对“渔父问”的典故,凡读过《屈原列传》的人都会记得渔父劝说屈原“与世推移”“随其流扬其波”的话。那么,杜甫用此典其意何在呢?“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是称赞裴使君的,这应该没有疑义。称赞的原因,我想绝不只是场面上的客套。不管出于何种动机,裴使君款待了杜甫,且陪杜甫(不是杜甫陪裴使君)登楼远眺。但仅仅因为这一点就口不对心地妄加颂辞,恐怕不是杜甫一贯的为人处事的风格。在江陵时,杜甫就曾多次称颂过镇守荆州的阳城郡王卫伯玉——尽管卫伯玉并不是科举出身,也不懂诗词歌赋,但他却掌管着荆州的军政大权。杜甫的称赞其实是一种“感情投资”,希望以文词上发自内心的赞美博得卫的好感,再次“托身官府”续写在成都时与严武相交的翻版故事。可惜的是,卫伯玉不是严武,杜甫的“示爱”在今天看来便成了一种可笑而又令人心痛的单相思。以此来推演,也可以把《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看作是杜甫在江陵一系列诗作的续篇。杜甫此时对裴使君能收留、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从诗中可以看出,裴使君也是文人出身,而文人就应该对我杜甫这样的大诗人礼遇、关照、抚慰甚至起用的。只是这样的心思不能明言,毕竟与裴使君素昧平生,自己对裴使君的为人还不太清楚。所以,只能在诗的结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希望你裴使君像陈蕃那样,待我如徐孺子,那么我就可以违背渔父的劝说,留在岳阳从此不再“与世推移”,不用再漂泊流浪了;换言之,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礼加徐孺子”,那么我岂敢违背渔父的劝说,只好“与世推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跟着感觉走”,继续无奈地“南征”。 可能裴使君没有读出杜甫的意思或者是领会了而装作不知、不愿理睬,总之,杜甫很快离开了岳阳奔向衡州。从某种意义上说,岳阳其实是杜甫的另一个伤心之地(只是伤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为他对留在岳阳本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离开岳阳后不久后所作的《南征》诗中的“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分明道出了心中的不满与愤慨,这其中,恐怕也应该分一点儿给岳阳及岳阳的裴使君吧。
三、杜甫其他诗词
《八阵图》、《望岳》、《春望》、《春夜喜雨》、《绝句》。四、译文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洞庭湖广阔无边还兼有风起云涌,岳阳楼孤独无依又处于晚霞放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我感觉我就像湖岸积雪之中的一丛梅花绽放了,我还感觉我就像百草一样从春天泥土里萌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我哪敢违背渔父的关问呢?我从此就要更改我原来的念头不再像屈原那样去南行。
五、注解
阔:与孤相照。
属:当也。
徐孺子:豫章南昌人。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
谢宣城: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从此之后就要更改原来的念头不再去南行了。“济沅湘兮南征。
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叨叨游戏网还为您提供以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敢违渔父问”的出处是哪里
诗句含义:“敢违渔父问”字面意思是“怎敢违背渔父的询问或关心”,实际上引用了《楚辞》中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典故,表达了杜甫对于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抉择。在此处,杜甫可能借渔父之问,表达了自己对于是否继续漂泊的犹豫和思考。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全诗的意思及出处
“敢违渔父问”:怎么敢违背渔夫的关问呢?引自《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从此更南征”:从此之后就要更改原来的念头不再去南行了。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
如何理解杜甫的“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的...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至潭州、郴州等地时是由白马潭(今湘阴境内)裴隐宅出发的。《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一诗,“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谢宣城指...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什么意思
”,表达了自己的追求和决心。这首诗中的“从此更南征”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代表了敢违渔父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在被禁捕后,不仅没有放弃捕鱼这个职业,反而更加勇敢地向南方挺进,继续寻找新的渔场。这种精神,不仅仅在唐朝时期有所体现,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敢违渔父的精神,告诉我们要...
“敢违渔父问”的出处是哪里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作者简介(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注释】①雾:一作“涌”。属(zhǔ):当也。②徐孺子:徐稺(97-168年),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东汉时期名士,世称“南州高士”。曾屡次被朝廷及地方征召,终未出仕。汉灵帝初年,徐稺逝世,享年七十二岁。③谢宣城:即谢朓(tiǎo)(4-499年),字玄晖,汉族,陈郡...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诗歌赏析
在登楼共赏湖光山色的时刻,杜甫的心情激动,他在岳阳对裴使君表示出深深的感谢。面对裴使君对老友的关怀,杜甫感受到了温暖,这让他在岳阳时体验到了难得的安慰。他的诗作中流露出对裴使君的期待,如“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寓意着希望能得到裴使君的接纳和重用。最后...
《泊岳阳楼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翻译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的诗唏。背景介绍及赏析: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他系舟岳阳城下,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登岳阳楼》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赏析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4、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5、赏析: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6、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7、”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
岳阳楼诗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译文 洞庭湖广阔无边还兼有风起云涌,岳阳楼孤独无依又处于晚霞放晴。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我感觉我就像湖岸积雪之中的一丛梅花绽放了,我还感觉我就像百草一样从春天泥土里萌生。我哪敢违背渔父的关问呢?我从此就要更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