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化热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抟,势必孤矣。不
保温。降温。温泉。 温和 。温床。 性情 柔和 : 温柔 。 温存 ( 抚慰 体贴 )。 温情 。 温顺 。温静。温良。 温文尔雅 。 稍微 加热:把酒温一下。 复习:温习。温故而知新。 古同“瘟”。 姓。 暖 热的解释 热 (热) è 温度高,感觉温度高,与“冷” 相对 :热水。热带。灼热。
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
清·叶天士述,相传系叶氏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成。传本不一,其一传于叶氏门人华岫云,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外感温热篇》的原文即据于此;又本见于唐大烈《吴医汇讲》卷一,名为《温症论治》,内容与华氏大同小异,次序略有不同,章虚谷注本即本于此,名为《叶天士温热论》,收入《医门棒喝》中...
《瘟疫论》12年,吴有性著。该书创立“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提出了伟大创见,对传染病方面有独到见解。 《温热论》叶桂著。书中总结了温热病的理论和经验,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湿热条辨》薛雪著,此书对湿热病的病因、证侯、发展变化特点...
1.许思文 许思文,清代同治到光绪年间,歙北许村人,他幼读轩黄之书,克承家传,立志济世活人。成年后,长期行医于长淮之间,是一个能使染上霍乱的病人起死回生的名医。2.李茂盛 李莪华(1722~1795),原名李茂盛,山东寿光侯镇李家官庄人,后定居于寿光九巷。生于清康熙末世,自幼无意仕途而...
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尚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4、薛生白 薛生白,别名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晚年自署牧牛...
《重订广温热论》 《孙文垣医案》 《麻科活人全书》 《本草思辨录》 《本草崇原》 《幼科释谜》 《医学实在易》 《脉症治方》 《尤氏喉症指南》 《跌损妙方》 《外科十法》 《临症验舌法》 《韩氏医通》 《奇经八脉考》 《证治心传》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市隐庐医学杂着》 《一草亭目科...
叶天士不仅在温病理论上贡献卓著,而且在中风病治疗上颇有建树,后人根据叶天士的医理整理出的《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成为中医温热病学派的经典。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医痴叶天士 3. 名医薛雪文言文翻译 【原文】吴门名医薛雪,自号一瓢,性孤傲.公卿延之不肯往;而予有疾,则不招自至.乙亥春,余在苏州,...
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 吴塘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