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台的词语解释是:明清时布政使的俗称。藩台[fāntái]⒈明清时布政使的俗称。
藩台的词语解释是:明清时布政使的俗称。藩台[fāntái]⒈明清时布政使的俗称。 繁体是:藩臺。 简体是:藩台。 拼音是:fān tái。 结构是:藩(上下结构)台(上下结构)。
藩台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⒈明清时布政使的俗称。引清蒋士铨《第三碑·上冢》:“新藩臺季公传见,则索趋赴左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只要在藩臺衙门里一问就知道的。”网友释义:布政使,官名,俗称藩台、藩司等,清制为从二品。明代洪武初,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撤销行中书省,陆续设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清代正式定为督、抚属官,康熙以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但江苏则设二员。布政使主要主管一省之行政和财赋之出纳,可通过特旨除授、廷臣推荐、吏部开列具题等方式选任。按清制,可升为太常寺卿、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巡抚等官职。(概述图为清代布政使画像)汉语大词典:明清时布政使的俗称。清蒋士铨《第三碑·上冢》:“新藩台季公传见,则索趋赴左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只要在藩台衙门里一问就知道的。”国语辞典:职官名。明代掌理一省民政和财政的。参见「布政司」条。藩台[fántái]⒈职官名。明代掌理一省民政和财政的。参见「布政司」条。引《儒林外史·第一五回》:「先生若爱看诗句,前时在此,有时同抚台、藩台及诸位当事在湖上唱和的一卷诗,取来请教。」辞典修订版:职官名。明代掌理一省民政和财政的。参见「布政司」条。《儒林外史.第一五回》:「先生若爱看诗句,前时在此,有时同抚台、藩台及诸位当事在湖上唱和的一卷诗,取来请教。」其他释义:1.明清时布政使的俗称。
关于藩台的造句
1、他在福建任藩台时,各地为媚谄权倾天下的魏忠贤,为其建生祠,陆完学全不理会。
2、清朝时候,这条百米小巷曾因毗邻藩台衙门而得名.
3、7月12日,蒋介石来到长沙,在长沙前藩台衙门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北伐第二期的作战战略。
4、这时候你找总督、巡抚、藩台、臬台、道、府告状,谁也不会管你,连问都不问。
5、地方官呢?只有总督、巡抚、藩台(布政使)、臬台(按察使)可以直接向讲话,道及以下的府、县,都不能专折言事了。
关于藩台的成语
打擂台 歌台舞榭 羊触藩篱 飘藩坠溷 章台杨柳 台柱子 羝羊触藩
关于藩台的词语
潜台词 飘藩坠溷 舞榭歌台 进退触藩 台柱子 恭候台光 琼台玉阁 高台厚榭 打擂台 三台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