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来源:叨叨游戏网
第27卷第4期 2010年12月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Naturla Science) V01.27.No.4 Dec.2010 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于洪刚,吴小龙 (阜阳市第三中学,安徽阜阳236006) 摘要:针对初、高中物理学习衔接“不畅”,指出了学习高中物理的障碍,以及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不同,提出了 学好高中物理的途径。首先是排除学习中的数学障碍;其次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衔接;障碍;思维转换;方法的转变 中图分类号:0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1069(2010)04-0090434 Analysis of transition of study methods in physics from junior to senior middle schools YU Hong・gang.WU Xiao—long (Fuyang No.3 Middle School,FuyangAnhui 236006,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unsuccessful transitions of the study of physics from junior to senior middle schools,the obstacles in learning physic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are identiifed.Based on the diferences in the study methods of physics in junior and senior iddle schoolms,an approach to successful learning of physics in senior schools is suggested.According to this approach,to learn physics well in a senior school,efforts must first be made to smooth out the obstacles caused by mathematics,and adapt to the phys・ ics study method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s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learn. Key words:link;obstacles;conversion of thinking pattern;change of methods 高中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一些物理知识和学 学过的数学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上,都达不到高中 习方法,不过学习的内容比较浅显,很多问题只限 物理的要求,这一知识的欠缺增大了高一物理学习 于研究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学习高中物理将要研究 的难度,成为学生学好高中物理学的障碍,因此,在 事物的内部结构,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这 进入高一前,要复习好需要的数学知识,熟练地掌 样就会感觉初高中物理有一道鸿沟。笔者分析这 握它,在学生进入高一后,逐渐要学会在物理情景 道鸿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数学知识的欠缺, 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首先要熟练掌握: 初、高中物理内容深度不同须要思维方式和学习方 直角三角形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和 法的不同。要逾越这道鸿沟,就要做好初高中物理 勾股定理;三角形相似以及同位角、对顶角、弦切 学习方法的衔接,首先是学习程序和方式的改变, 惯,排除学习高中物理学的数学障碍。 角、圆周角、圆心角等几何知识,这些数学知识将在 图象(图1),方程Y=kx或Y=kx+b,其中斜率k= tan 0(0为直线与横轴的夹角),若将图1中的横、 纵标 ,Y换成相应的物理量的符号,图象赋予的含 其次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 矢量运算中经常用到。其次是数学中一次函数的 1 排除学习高中物理学的数学障碍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初中学生刚进入高一 义就截然不同了。时,无论是在掌握和理解的数学知识上,还是对已 收稿日期:2010—10・16 第4期 于洪刚等: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91 作者简介:于洪刚(1963一),男,学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育。 图1一次函数 in U一tl t 2 tl  图2位移一时间图像 图3速度一时间图像 图2是物理学的位移一时间图象,物理意义: OA段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AB段表示物体静 止不动,斜率k等于速度 ,但不少同学却认为图象 2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图3是速度一时间图象,物 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斜率k等于加速度n。但图2、图3和图1中斜率 求的方法却不同,图1可由已知倾角0代人求其正 切值即为 值,但图2,图3却不可以用此方法来求 ,只能用 =tan 0= = 或 =tan 0= = £1 t2一tl A^‘ =o来求,这体现了数学的工具作用和物理图象 赋予的物理含义,这就要求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基础 出发,抓住函数关系这一要素,把实际物理量赋予 数学变量,从而理解和掌握数学函数图象转换成物 理图象的过程。 2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学习方法,提 高学习能力。 初中物理涉及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大量的问 题都是定性分析,定量计算少,物理概念、规律基本 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从生动的自然现 象、生活的实际情况和直观的实验中得出,设计的 物理背景具体、形象,容易理解,且物理公式少,物 理量少,计算量小,学生只要记住公式和概念,结合 自己的生活经验,一般都能学好初中物理。进入高 中后,物理概念和规律就比较抽象,公式多,且一个 公式中含的物理量也多,有大量的定量计算,而且 教学进度快,各章节知识衔接的比较紧密,题型花 样多,解题方法灵活,对于大多数高一学生来说,在 教师的指导下“听懂”一节物理课并不难,但学生 在课后思考、解答陌生的题型时,便出现了思 维障碍 】。也就是说学生如果如不真正理解物理 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只凭自己的感觉来解决物理问 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为此在学习高中 物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2.1学习程序和方式的改变 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内容简单、直 观、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 体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加深,要探究问题的本质, 各章节环环相扣,有密切的联系。如高一物理所学 的直线运动,相互作用(力),物体的平衡,牛顿运 动定律构成动力学体系,解决力和运动的关系问 题。整个物理体系,就像一座宏伟的大厦,内部有 和谐、完美的结构,每个知识点都有各自的位置,理 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完整而和谐的知识 体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并时 有即席提问,甚至有课堂讨论,学生能够按自己的 理解发表见解,课后师生可以组成小群体讨论一些 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学生要结合所学知识阅读一些 课外科普知识,搞一些科技小发明等,从而形成自 己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为此应抓住以下四 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做题。 预习。预习不是简单地看看书就完了,而是认 真阅读课本,某些重要文字,反复琢磨、仔细推敲, 知道自己哪些懂了,哪些还不明白,做到听课时“有 的放矢”,且通过预习,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学习物理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7卷 的目的之一。 中,速度概念是: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 . 听课。听课时,一定要仔细听预习中不懂之 处,积极思考,实在不懂,上课时也不易思考过多而 A.. 值 ,是矢量,即 = 厶l‘ ,若△t一0时,对应某一时 职误听课,等下课后再与同学、老师通过讨论,把不 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瞬时速度(这就比较抽 对应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懂的问题搞清楚。另外,要记录好:重点、疑点、亮 象), 点(感觉特别巧妙,使自己豁然开朗之处),总之听 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率。例1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400 m跑道上,正 课时一定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n,某 复习。复习是指做题前、考试前,一定要把学 在举行5 000 m决赛,发令响后,经过4 mi过的内容再复习一遍,把知识内容进行比较、归纳、 概括,抓住重点知识,弄懂来龙去脉,注意前后联系 与沟通,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 做题。做题就是进行必要的科学训练,一定要 做到:不画图不做物理题,过程分析不清不解题,物 理知识是从生活中来,再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解题还应根据题意与实际情景相结合,这样就可以 弥补学生抽象思维的不足。错题一定要有反思,知 道自己哪些知识不懂造成的错误,以利于回头查漏 补缺。只有把握好上述的四个环节,加强理解和应 用,才能在学习中得心应手,取得优异的成绩。 以高中教材必修1第3章第2节摩擦力为例。 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反复琢磨摩擦力定义中“相对” 的含义,以及相对运动趋势与静止,相对运动方向 与物体实际运动方向的区别和静摩擦力、最大静摩 擦力的区别和联系。听课时,就要按教师设计的实 验情景,紧跟老师思路走,搞懂上述的难点;做题 前,应先再复习一遍有关摩擦力的知识点,理清各 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解题时,认真审题,结合本节 所学知识,理解好题意,然后准确完成受力分析,进 而解决问题。对解错的题目要及时与同学或教师 讨论,做到真懂后,再写出题后反思。 2.2思维方式的转变 初中物理的概念和规律一般都是从事物的表 面现象中得出,文字叙述少,可以讲有些概念叙述 的不够完整、准确(这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过 程) ]。例如:初中教材中速度的概念,教材只强 调: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公式: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可用此公 式粗略计算出平均速度。上述速度概念是不准确 的,初中物理在运动学部分只涉及单一方向匀速直 线运动的定量计算,这种情景下路程和位移大小相 等。这就会给学生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计算速度, 不论是什么情况,都可以用 :÷来求。到了高 运动员刚好沿跑道跑完三圈,求该运动员在这4 min内的平均速度大小和平均速率。此题要让初 中学生来解:路程s=3 X400 m=1 200 m,时间t= 1,’nn 4×60 s=240 s,则 =÷= ‘二叶U m/s=5 m/s,平 均速度大小等于平均速率,这是错误的。正确解 C 法:位移s =0,平均速度 =_o1=0,平均速率 ‘ =5 m/s。再如:初中教材中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 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有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 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 力L4 J,由实验知,压力越大,摩擦越大,接触面越粗 糙,摩擦力越大,上述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实际指的 滑动摩擦力,而不是静摩擦力(初中不分类);由于 相对运动难理解,初中物理在分析摩擦力方向时, 只有一种情景,就是物体相对接触面的相对运动方 向与物体实际运动方向相同(这只是一种巧合), 画出的摩擦力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到了 高中学生就要正确理解抽象的相对运动、相对静止 的含义,与直观的物体运动,物体静止不动不是一 回事,摩擦力分成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这会给 学生造成误区1:摩擦力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 相反,充当阻力;误区2:摩擦力大小总与正压力成 正比;误区3:静止物体不受摩擦力;误区4:只要接 触面粗糙,运动物体一定受摩擦力。 例2一人向正东方向行走。问:摩擦力方向 向哪?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让初中学生 来回答,有一部分学生的答案是:摩擦力方向向西, 是滑动摩擦力,这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摩擦力 方向向东,是静摩擦力,显然两种答案刚好相反。 要解决好上述问题,除学生的自身因素外,还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创造性设计好一些实验,让 更多的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启发学生从形象思 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J,逐步让学生体会到“纸上得 来终觉浅,心中悟出方知深”的真谛。 2.3解题方法的转变 第4期 于洪刚等: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93 有2 s汽车是静止不动的,这2 s不是匀减 初中物理重在定性分析,即使是定量计算,公 的距离,式中含的物理量也比较少,一般是三个物理量,如 :速度直线运动,公式s=t'。£一÷nf。中的时间f就不 能用7 S,只能用5 S,故上述求得s=21 m是错的。 正确的解已知: 。=10 m/s, a=2 m/s , =0, .苎-P: ,,R:u 一等题目中隐含条件容易挖 ,E 1 掘,比较简单。而高中物理,大部分问题都是需定 量计算,且题目隐含条件和物理过程多,解决一个 量比较多,一般至少是三个物理量,多的有四、五个 题目所用物理知识点多,一个物理公式中含的物理 由 = 一at得 1 ,[1] 甚至更多,如 = 。一at;s=Vot一÷at ;尺=P-=b _等,做难题时,需要建立十几个方程(由物理公式列 出的方程)联立解题。要解决好这么复杂的运算过 程,需要理解好基本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内涵 是指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和实质,外延是指物理 概念、规律运用条件和范围);需要养成良好的审题 习惯(就是一定要读题,考试的应默读,且记不可只 看题而不读题);掌握规范的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中 要写出原始物理公式和必要的文字叙述;养成科学 的解题思路,首先选好研究对象一画运动草图一完 成受力分析一找规律一列方程一检查结果是否正 确;做好题后反思。只有这样才会跳出题海,以不 变应万变,立于不败之地,你会感觉到学习物理非 常轻松、愉快,以达到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的飞 跃。 例3汽车在平直的路面上以速度 =10 m/s 匀速行驶,由于发现前方远处有路障,开始以2 m/ s 的加速度刹车,做匀减速度直线运动,求刹后7 S 内汽车滑行的距离?(匀减速直线运动公式”= 一n = 一 nt )。 错解已知 =10 m/s,a=2 m/s ,t=7 s, 由s=rot一÷0t 得: s=10×7一— 1×2×7 :21(m), 检查结论是否正确:汽车刹车后到停止的时 间: ~。一。f £: : ( ):5(。)< 7(s),即汽车只运动5 s就停止了,题中求7 s滑行 f: ’ : …( ):5(,一、一,’… )<7( ),  a 二 1 . 则s=Vot一÷0 = 二 1 10×5一÷×2×5 (m)=25(m)。 可见仔细分析题意,正确掌握公式的适用条 件,才会避免乱套公式而错解。 综上所述,解决好初、高中物理衔接是学好高 中物理必须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是 从日常教学中的感悟和体会,给出了一些建议,通 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这不仅能够帮 助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平稳、快速地完成初、高中 物理学习的过渡,而且能够逐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 野,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唤醒沉睡的潜能,从而使 学生获得物理研究的方法,真正提高科学素养。 文中给出的一些做法和建议也供才踏人工作 岗位的物理教师借鉴。 参考文献: [1] 肖立.浅谈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成因及对 策[J].物理教师,2010,(8):14.16. [2] 罗兆华.物理模型思维方法的认识、理解和运用[J]. 物理教师,2009,(12):34.35.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M].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M].2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 金延萍.浅析中学物理抽象思维的特征及培养.中学 物理,20o9,(9):45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