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作者:郭立祥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6期
摘要:灌区常规节水改造要以节水增效为中心,采取农业、水利等综合措施,发挥灌区节水、增产综合效益。在积极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降低田间需耗水量的基础上,进行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本文就此阐述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淠史杭灌区是中国大型灌溉水利工程和商品稻生产基地之一,灌区以灌溉水稻为主,该灌区于1958年开工,1959年开始灌溉农田,以后逐年续建配套。而随着我国水资源的匮乏,淠史杭灌区在续建配套过程中,就针对这一现状开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为我国水利灌溉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保证灌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必要性
1.1 从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来看,我国大型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普遍偏低,大型灌区一方面存在着严重缺水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严重浪费的现象,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要解决农业灌溉缺水的问题,除在有条件的灌区适当开源以外,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将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
1.2 由于不少大型灌区同时担负着向城市及农村生活、工业供水的任务,灌区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当地水资源配置的基础设施,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不仅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灌溉用水要求,而且有助于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大型灌区进行改造既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实现 21 世纪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1.3 我国大型灌区现状灌溉保证率普遍偏低,抗旱能力差。大型灌区改造后,可提高灌溉设计保证率,通过对农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加大两高一优农业种植比例,增加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能力。
1.4 对大型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与技术改造,可减少灌溉用水的无效消耗,有效地节约水资源,减少灌溉用水量,遏制地下水的进一步超采,防止大面积的土壤次生盐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化,节余的水量可部分用于维护生态环境,对保护生态系统、改善水环境、防止土壤沙化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5 对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通过一定的资金投入,完善灌区管理、量测、通讯及监测等设施,为提高灌区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灌区改造和改革,可促进灌区管理、运营机制、水价和水费制度的改革,实现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对大型灌区的良性运行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技术支撑体系 2.1现状评价体系
首先需要进行的是分析该灌区的改造紧迫程度和改造标准,选择定量化的方法来评估大型灌区的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对灌溉水源、灌溉设备、灌溉管理和灌溉环境等影响改造工程的要素进行全面梳理,进行综合评估;最后,针对大型灌区所处的社会环境、水土资源条件、灌排设备老旧程度、灌溉管理机制、生态环境效应等诸多影响因素,进一步对大型灌区综合现状进行诊断与评价,选取适用于该灌区的改造模式。 2.2技术集成模式
该模式应对灌区自身的情况进行详尽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灌区所在地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适用条件和相关的灌溉节水配套技术。分析之后,在不同区域渠系确立适用于该渠系的节水改造技术模式和标准。技术集成模式还应该包括不同的田间溉条件下作物水分定量供应模型以及不同供水条件下田间节水灌溉方法与农作物种植技术相配合的高效灌溉模式。 2.3大型泵站升级
大型泵站的维修升级是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关键环节,现有的研究多以整个灌溉工程作为对象,泵站的老化状态无法得到确切地判断,导致工程科学合理性的缺乏。 目前我国泵站的日常管理多数尚处于人工控制状态,因而亟待加强对泵站技术改造的模式研究。该研究的重点内容应包括:构建大型泵站改造技术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充分了解原有泵站设施的老化原因基础之上,完善泵站的维护机制。 3、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3.1 项目的建设与质量管理 (1)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可行性报告批复后,组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经水利厅批准后全面负责项目的建设与质量管理,按照基建设程序办理施工许可证、质量监督、工程招标等手续,严格工程质量管理,对项目的工程质量负总责,承担现场文明施工管理责任,督促参建施工单位严格执行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严格合同管理,依法与工程参建单位签订合同,并按规定报送有关部门实查备案,做到诚信履行合同,执行工程竣工验收制度。
根据规定,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编制各种岗位目标责任制、奖惩等多项制度,使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轨道。在建设资金管理方面,严格执行项目计划,对建设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单独设账,严格按计划和进度拨款,并加强审计监督。在强化质量管理方面,层层落实建设各方的质量责任,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并加大质量检查力度,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监督检测体系,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和管理,有效地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2)落实招标投标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年度投资计划下达后,项目法人依据上级部门对招标方案的批复意见及拟建工程内容委托招标代理机构进行实施方案设计公开招标,选择设计单位,实施方案经省水利厅批复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处即进行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公开招标,在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公开进行,保证了招投标工作的公正性。 (3)委托建设监理
为了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程质量,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在通过招标选择施工单位前,通过招标选择监理单位,并签订监理委托合同,赋予监理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高智能服务功能,全面履行“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
(4)监督
建设项目开工前需按照有关规定到水利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中心站办理质量监督手续,为加强质量监督,中心站不定期对建设工程进行质量、安全监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处全面负责工程的质量管理。根据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为了保证措施有力,工作到位,专门设立了质量管理小组,选派一定技术人员配合监理部进行工程建设现场管理和协调,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各个工程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并严格把好质量关。 (5)严格合同管理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处在招标投标的基础上,按规定签订了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合同一经签订均严格执行,使工程造价、质量、工期、付款等有据可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2 加强工程建后管理
项目实施后,要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良好的建后管理必不可少。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灌区管理处为项目配备了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又懂技术的管理人员,积极采用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科技含量。灌区在工程管理中应重视运用参与式方法,积极推行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切实保护用水户的利益,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灌区综合效益。 结束语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灌区可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供水,提升粮食产量。随着灌区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灌区建设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继续实现灌区建设与管理的科学、规范化,使灌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走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实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代春波,王峥. 近期阿城西泉眼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综合效益分析[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0.
[2] 汪涛,孙艳红. 关于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建议[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8. [3] 简从义,刘桂玲. 对金黔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