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际关系
中华⽂化是在《易经》的影响下形成的,《易经》的主要思想就是⼈本位,这与西⽅⼈所倡导的神本位截然不同。西⽅式的管理始终离不开神本位的思想,⽽中国式管理重视⼈本位,以⼈为本。 中国式管理下的⼈际关系是什么的内容,下⾯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有⾃⼰的⼀套
中国⼈有⼀套⾃⼰的东西,这些东西别⼈学不去,我们也不能去学别⼈,否则只会⾃找倒霉。所以,我⼀直强调管理中国⼈要靠中国式的管理,⽽中国式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际关系的管理。
就因为中西⽅的⼈际关系⼤不相同,才导致中西⽅的管理⼤相径庭。西⽅的⼈际关系建⽴在平等的基础上;中国⼈则普遍认为,⼈与⼈是不平等的,如果⼈⼈讲平等,那是没⼤没⼩,⽽中国⼈⾮常讨厌别⼈没⼤没⼩。
现在有个怪现象,很多⼈喜欢看书,但是看的书越多⾃⼰越倒霉,因为他们看的都是西⽅⼈写的书:西⽅⼈的技术是值得学习的,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并没有错,科学⽆国界。可是与⽂化有关的东西,就要⾮常⼩⼼,否则很容易掉⼊西⽅⽂化的“陷阱”,离中国的实际越来越远。如果这些⼈从此⽣活在西⽅⼈的环境中,那问题不⼤;如果继续⽣活在中国⼈的环境中,就会发现⾃⼰时时吃亏、处处碰壁。就像清朝末期,很多⼈留着长辫⼦却穿西装,到哪⾥都显得不伦不类。
中西⽅的⼈际关系⼤不相同,下⾯我们来重点说明⼀下。
⼈际关系对任何⼈来说,都是⼗分重要的课题。宇宙万物之中,⼈类的关系最为复杂,⽽且各地的风⼟⼈情不同,⼈际关系的表现也不⼀样。
⼀般⽽⾔,西⽅的⼈际关系以个⼈为主。西⽅⼈认为,社会由个⼈构成,个⼈⾃由独⽴,但是必须加以适当的规范,也就是实施法治,才能够维持整体的秩序。⼈⼈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由、平等、独⽴,是西⽅的⼈际基础。
中国的⼈际关系以伦理为主。中国⼈认为社会固然由个⼈所构成,但是个⼈却很难离开社会⽽⽣存,个⼈的⾃由实际上相当有限。⼈与⼈的互动,也不能完全由法律来控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衡情论理,以伦理来弥补法律的不⾜,才是我们的⼈际基础
中国⼈喜欢拉关系、靠关系
这句话很容易引起⼈们的误解,朝坏的、不正当的、不合法的地⽅想。有⼈认为某些⼈的成功,是讨好别⼈的结果,⽽⾃⼰的成功是凭本事获得的,甚⾄公开宣称:“我从来不搞关系,我现在的⼀切,完全是凭真本事得来的。”事实上,如果⼀个⼈毫⽆能⼒,是⽆法完全依靠⼈际关系⽽成功的。但是,即使有⾼超的能⼒,如果缺乏良好的⼈际关系,也不可能成功。在家靠⽗母,出外靠朋友,说的就是⼈际关系的重要性。
当然,我们也看到某些⼈⽤⼼营造不正常、不正当的关系,然后⽤来营私舞弊,祸国殃民。这种⼈际关系所带来的弊端的确使得许多⼈为之⼼寒,以致他们认为⼈际关系只有害⽽没有利,因此不重视也不研究⼈际关系。还有⼀些⼈,由于⾃⼰不擅长建⽴⼈际关系,眼见他⼈因⼈际关系⽽获利,出于嫉妒或不满的⼼理,对⼈际关系产⽣强烈的反感。
于是,很多⼈把“搞关系”看成负⾯的东西,似乎好⼈从不搞关系,只有⼼术不正的⼈才搞关系。这样看待⼈际关系,⾃然形成偏激的态度。⼈际关系本⾝是中性的,运⽤得恰当,便是良好的⼈际关系;⽤错了,当然产⽣不好的影响。⾏为正当的⼈对拉关系、套关系,实在不必过分敏感。往好的⽅⾯想,反⽽容易获得良好的效果,何乐⽽不为?
中西关系不同,从⽽突出中国式
第⼀,西⽅的⼈际关系是神本位的,中国的⼈际关系是⼈本位的。西⽅⼈认为上帝⾼⾼在上,所有⼈都是上帝的⼦民。中国⼈则不同,伏羲⽒⼀开始就让我们认识到,宇宙之间最了不起的不是神,⽽是⼈。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得弄⼀个神来做⾃⼰的主宰呢?
中国⼈没有⾃⼰的宗教,所有的宗教都是外来的。中国⼈只崇拜⾃⼰的祖先,⽽不去拜什么神——中国⼈不是在拜神、拜佛,⽽是礼神、礼佛,就是看到神、佛时,⾛过去打个招呼,如此⽽已。
第⼆,西⽅⼈以个⼈为单位,中国⼈以家庭为单位。西⽅⼈看到⼀个⼩孩,通常会直接问他叫什么名字;中国⼈看到⼀个⼩孩,通常会问他是谁家的⼩孩。中国⼈会根据⼩孩的爸爸来判断他的品性,⽽不是根据他⾃⼰。同理,要是⼩孩做错事,⼈们通常把错误归到他⽗母的头上,责怪他们不会教育⼩孩。
第三,西⽅⼈重视平等,中国⼈重视合理的不平等。西⽅⼈可以直呼爸爸的名字,因为⼤家是平等
的。在中国,这样做就是不孝,是忤逆。中国⼈不认同西⽅⼈那种“⼈⽣⽽平等”的观点,⽽认为⼈⼀出⽣就不平等,⽽且是合理的不平等。合理的不平等,⼤家都能接受。但是,过分的不平等,我们就会反抗。中国⼈不相信绝对的平等,资源有限,机会太少,怎么可能绝对平等?
⼈与⼈之间合理的不平等所体现的正是中国⼈的伦理。爸爸与⼉⼦、上司与下属、⽼师与学⽣……永远有⾼低上下之分,不可能站在同⼀⽔平线上。没有哪个中国⼈敢站在上司⾯前说:“我和你是平等的,所以你也要听我的话。”中国⼈对上的态度和对下的态度不同,你对下属敢讲的话,不⼀定敢对上司讲,这是很正常的。对上级是⼀个说法,对下级是另⼀个说法,这就是伦理的体现。
第四,受神本位的影响,西⽅⼈只讲权利义务,⽽中国⼈讲彼此对待。西⽅⼈就算⽗⼦之间也是权利义务的关系——⼉⼦ 18岁以前,靠⽗母养活;18岁以后,就得靠⾃⼰。中国⼈不看重权利义务,如果中国的⽗母⼀等孩⼦长到 18岁就让他⾃⽣⾃灭,会被别⼈视为狠⼼的⽗母。
中国⼈所重视的彼此对待,就是说:你对我好,我没有理由对你不好;你对我不好,我也不会对你好。中国⼈会将⼼⽐⼼,投桃报李,这与权利义务没有任何关系。在西⽅的企业⾥,上下级之间也只是权利义务关系,你是我的上级,我就会按照规定向你报告。中国⼈却不这样,你虽然是我的上司,但我不认同你的时候,我就不会向你报告,你要是强迫我报告,我就会敷衍了事。
第五,西⽅⼈重视法律,中国⼈重视道德。西⽅的法律规定很明确,⽽且执⾏得很严格,完全没有⼈情可⾔,也没有任何弹性。从理论上讲,法律不应该有弹性,但是没有⼀点弹性的法律在中国很难执⾏。⾃古以来,中华民族不是靠法律约束的民族。古时候,法律的效⼒是有限的,虽然说“王⼦犯法,与庶民同罪”,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实际上很少这样执⾏,多数是“刑不上⼤夫”。在民间故事中,即便是包公这种刚正不阿的典范,也只是“打龙袍”⽽不是打皇帝。
中国⼈⼀般不遵从什么戒律,但是提倡典范,重视道德。“君⼦爱财,取之有道”,“⼤位有德者居之”……同志提出的“⼋荣⼋耻”同样是道德劝说,并没有⽴法,强制国民执⾏。道德是看不见的约束⼒,⽽法律是看得见的约束⼒。⼀个中国⼈,如果不讲良⼼道德的话,是很难在中国⽣存发展的。中国⼈不重视有形的东西,凡是有形的东西,对中国⼈来说,迟早都会变成形式化的东西。我们只靠⽆形的东西彼此约束,约束别⼈,也约束⾃⼰。
第六,西⽅⼈之间充满好奇,中国⼈之间充满关怀。西⽅⼈对⼈和对动物的态度是⼀样的,因为西⽅⼈认为⼈就是动物,彼此之间只有好奇。在西⽅社会,青年男⼥之间产⽣好奇就可以同居,⼀旦失去好奇,双⽅就会分开。中国⼈做不到这⼀点,因为⼈与⼈之间不应该好奇,⽽应该相互关怀。西⽅⼈很有礼貌,⼀见⾯就会亲切地同你打招呼,但他⼀点也不关⼼你。中国⼈不注重礼貌形式,但是很关⼼你。看到你嘴巴破了,中国⼈会直截了当地问:“嘴巴怎么破了,是不是上⽕了?来,吃点药吧。”
西⽅⼈不会看到你的嘴巴破了,看到了也会视⽽不见,还是会问候你:“你好吗?”⽽你也清楚,就算抱怨⼏句⾃⼰很不幸也⽆济于事,因为他并不关⼼你。此时,就算你疼痛难忍,也只能说:“我很好,谢谢。”西⽅⼈不关⼼别⼈,也不希望别⼈关⼼⾃⼰。中国⼈以尊⽼爱幼为美德,⽽西⽅⼈并不如此。你看到西⽅的⽼⼈⾛路⽐较吃⼒,去帮他,他反⽽不⾼兴。他的看法是,我有能⼒处理⾃⼰的事,你少操⼼,你帮我就是看不起我。
第七,西⽅⼈之间⾃然⽽然地会产⽣距离,⽽中国⼈常常是亲密⽆间的。西⽅⼈重视隐私权,彼此之间保持着戒⼼,所以会很疏远。⽽中国⼈有很强烈的认识对⽅的欲望,⼀回⽣,两回熟,三回见⾯是朋友,这样慢慢地由不认识到相互了解,再到亲密⽆间。
⼈与⼈之间是要先建⽴信任才能共事的,你不相信别⼈,就⽆法与其合作。西⽅⼈之间建⽴信任靠的是法律的保障,双⽅在合作前会签订合同,只要稍有不轨,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中国⼈之间建⽴信任靠的是⼼意的传递,靠的是相互的了解。所以,中国⼈⼀见⾯就会“套近乎”,问东问西,这在西⽅是绝对不允许的。
第⼋,西⽅⼈之间是利害关系,中国⼈之间是势利关系。很多⼈都认为,中国⼈看重利害关系,其实错了,西⽅⼈才重视利害关系。在西⽅,国与国、组织与组织之间完全是利害关系,没有任何道义可⾔,个⼈之间也是如此。⽽中国⼈是很势利的。利害与势利有很⼤的不同,举个例⼦,公司⾥有⼀个员⼯,表现很不好,公司马上把他辞退,这是利害。员⼯表现虽然不好,但是他有后台,辞退他会惹来⿇烦,所以只能留着他,这是势利。可以说,势利就是复杂的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