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绣取凭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
——表达技巧鉴赏题解题指导
第一课时 准确辨析手法技巧及审题指导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并能准确辨析常用诗歌表达技巧。 2、掌握诗歌表达技巧题解题方法,做好规范答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辨析诗歌常见表达技巧。 2、规范表达技巧鉴赏题答题。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检测:
1、试从不同角度回答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所用的表现手法是 ,修辞手法是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①这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②这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③这几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④这几句从意象的角度看使用了哪种方法? (3)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_________ ②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③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②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5)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
(1)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_____________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____________ (3)终岁不闻丝竹声。_________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________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________________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____________ (7)主人下马客在船。__________________
1
(8)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____________
(9)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____________ (10)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________________ (1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______________
(二)知识构建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1、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双关等。 2、描写手法
多种感官结合(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正侧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抑扬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4、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用典、象征、渲染、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5、结构技巧(艺术构思):
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作结、起承转合、诗眼、意象组合。
(三)技巧辨析与审题
示例1:
江上(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试结合前两句,谈谈运用“一双鸥”这一景物的妙处。 示例2: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这一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示例3: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2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四)方法小结:
(五)审题训练一(基础组)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审题 ①题型:__________②范围:________________ ③角度:_______________④数量:________ ⑤步骤:_________
2、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审题 ①题型:______________②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④数量:____________ ⑤步骤:____________
3、“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审题 ①题型: ②范围: ③角度: ④数量: ⑤步骤:
审题训练二(综合组)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3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4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专题——
鸳鸯绣取凭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
——表达技巧鉴赏题解题指导
第一课时 准确辨析手法技巧及审题指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并能准确辨析常用诗歌表达技巧。 2、掌握诗歌表达技巧题解题方法,做好规范答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3、准确辨析诗歌常见表达技巧。 4、规范表达技巧鉴赏题答题。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检测:
1、试从不同角度回答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用的表现手法是想象,修辞手法是夸张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①这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设问或比喻②这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设问、比喻、排比、夸张 ③这几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化虚为实④这几句从意象的角度看使用了哪种方法?意象叠加 (3)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②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 ③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偶、拟人 (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想象②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想象、衬托 (5)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想象或虚写、对写法 2、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 (1)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夸张)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比喻、夸张)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偶、双关) (7)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8)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动静结合
5
(9)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对比 (10)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衬托(正衬) (1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衬托(反衬)
(二)知识构建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双关等。 2、描写手法
多种感官结合(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正侧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抑扬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4、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用典、象征、渲染、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5、结构技巧(艺术构思):
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作结、起承转合、诗眼、意象组合。
(三)技巧辨析与审题
示例1:
江上(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试结合前两句,谈谈运用“一双鸥”这一景物的妙处。 示例2: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这一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解析:以品味关键句子的形式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用“细”字来形容竹梢的影子映入了茶杯。而“轻逐”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叶声与篆烟相伴的情态。
6
示例3: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1)(3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四)方法小结: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明显信息。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分清提问的大小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
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
7
(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5.审步骤
从答题步骤来看,表达技巧题可以分为两种:简单题型和完整题型。所谓简单题型,就是只答出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即可,不需要作分析说明。所谓完整题型,就是答题时要包含完整的步骤,即实行“三步走”:指出表达技巧(是什么)——分析表达技巧(为什么)——点明表达效果(怎么样)。答题时要根据该题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来确定是简单题型还是完整题型。一般来说该小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关联,或者说该小题只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型,答题时只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如果该小题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且赋分较高(一般达到三四分或以上),则可以确定为完整题型,答题时就要考虑步骤的完整性、要点的齐全性,力求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答题规范。 答题
审题审清楚了,答题就会事半功倍。这里,有几点尤须注意:
1.答题步骤中,简单型只要答出该技巧名称即可。完整型分“三步”走,其中第二、三步要注意: 分析该技巧一般要说三个要点,如答“借景抒情”,则包括何景、何情、景与情的关系;对比则要答出谁与谁对比,在哪方面(点)上对比等。点明表达效果时应答出两个要点:一是该技巧本身的效果,二是该技巧在文中的效果(重点)。
2.表达技巧种类较多时,应“多中取主”“多中取特”。就是说在众多表达技巧中优先考虑、首要选取那个最主要、特征最明显的技巧。
3.处理好大类与小类的关系。如“情景交融”是个大类,它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两种,一般要答准是这两种中的哪种。而比喻包括三种:明喻、暗喻、借喻。如能准确答出是哪一小类,当然好。不过,最好不要答得如此细。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一般说来,要答出哪类衬托。当然,如不能确定,亦可只答衬托。
4.对于“暗考型”表达技巧题,答题时必须要答出表达技巧,但又不能只答出表达技巧。答题模式与“明考型”有所不同。
5.在使用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表达技巧时,如果其中的情与景的关系形成相反关系(即乐景哀情或哀景乐情),则这时根据“多中取特”的原则,一般答“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五)审题训练(基础组)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审题 ①题型:暗考型 ②范围:局部型(一联) ③角度:大角度 ④数量:多 ⑤步骤:完整型 2、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审题 ①题型:明考型 ②范围:局部型
③角度:小角度(修辞手法) ④数量:未定 ⑤步骤:完整型
8
3、“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审题 ①题型:暗考型 ②范围:局部型
③角度:小角度(描写) ④数量:多种 ⑤步骤:完整型
审题训练(综合组)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使用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或: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
9
②
①
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熟悉诗歌的表现手法,然后根据诗的特点和题目要求逐步缩小答题范围。这是一首描写田园安乐生活的诗歌,选取其中写景的诗句来分析,我们可以考虑这几个方面:表现的主旨是明色调的,写景是为了突出这个主旨;诗句对仗工整,尤其是色彩的对照鲜明,可以考虑映衬、渲染之类的手法;节奏独特,记忆深刻的话,我们很快就能联想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诗句的写景方法。
鉴赏:余杭道,即今日的杭州市。余杭之名相传为“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而得。“航”“杭”谐音,故为“余杭”。
首联,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生意”即生机的意思。 颔联,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白鹅就在上面嬉戏。简直就是画。
颈联,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面对如此怡人的美景,人的心情也飞起来了吧。
尾联,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
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乡村风俗图。风景如画,不见人影,却处处可见人的活动。正是如此,全诗才弥漫着一种生机、静谧、祥和,令人神往。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