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思考
来源:叨叨游戏网
第H卷2006年JOURNALOFZHUZHOU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11No.5TEACHERSCOLLEGEOct.2006加强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思考龚煦琳,刘小华(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湖南株洲412007)摘要:为适应21世纪人才需要和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针对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探析人文素质的内涵,提出其实施的途径,以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及社会适应能力.关键词:高等教育;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432(2006)05-0087-03HumaneQualityEducationofPhysicalEducationMajorsGONGXu-lin,LIUXiao-hua(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ZhuzhouTechersCollegeZhuzhouHunan412007,China)Abstract:OnthebasisofthepresentsituationofP.E.majorshumanequalities,thispaperanalyzestheconnotationofhumanequalityeducationandproposessomewaystostrengthenhumanequalityeduca-tionsoastomeettheneedof21stcenturyhighereducation.Keyword:highereducation;physicaleducationmajors;humanequalityeducation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基础的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较差;语言行为不文I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明,抵御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较差等.[t]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极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靠学校教育教学的精心设计、言传身教,以及学校学术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所以,在加强体育院系技术教育的同时,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强化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是当今大学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人文素质教育是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人文素质的基本知识和内在素养,其核心是解决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观,提高人性修养,明确自身对社会、自身和他人的责任,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做社会有用的一代新人.2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我国高校体育院系专业教育重技术、轻理论,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缺乏交收稿日期2006一03一10作者简介龚煦琳(1977-),男,湖南益阳人.株洲师专讲师,主要从事传统体育与体育人文面的研究.E-mailgongnulin75)sina.com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叉渗透,教学方法陈旧,文化氛围不浓,师资队伍人文素质不高等问题有目共睹.在此情况下培养的学生素质发展不全面,专业基础不扎实,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差,意志品质等个性因素发展不平衡,文化底蕴不足,理想追求不纯正,文化素养较低,与时代发展极不相适应.面向21世纪,强化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人才,完善自我素质结构和全面发展是高校体育专业院系面对艰巨任务,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任重道远.3影响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3.1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制约人文知识的内化“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模式大部分照搬前苏联的经验,专业比较单一,带有明显的技术主义的烙印.技术主义最大危害在于把科学知识从人类知识体系中分离出来,起来,割裂其它与人文思想、科学精神的联系.E2〕受此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田径、球类、体操等专项技术的传授,而忽视其发展历史的研究;对学生的考核是对专项技术评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过分强调实用主义课程的教学,导致学生知识素质被社会主流品味同化.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体育专业师生对其专业蕴含的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学习和了解,制约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3.2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人文素质教育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自身的修养和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偏少,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也较弱化.在人文素质方面,教师和学生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体育教师人文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知识的内化.3.3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差,难以获得实质性和持久性的效果人文素质教育融人专业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渠道,专业教育是大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关注重点,学生对专业学习往往显示出较882006年第5期(总第52期)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意志力.同时,学生与专业教师接触最频繁,最受学生尊重,专业教学融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事半功倍效果好.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相关人文社课的设置、课程、内容、学时等安排极不合理,公共必修课的学时数远高于专业必修课.笔者认为,体育教育专业应突出“体”的特点,专业必修课注重的是专业理论和技术教学,这意味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主要落在几门公共必修课上,这样的人文素质教育难以获得实质性和持久性的效果.3.4专业的特殊性在客观上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有其特殊性.首先是选拔学生标准的双重性,即在体育素质、技能考试的基础上加试文化课,因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基础就比较差.其次是学生人学后专业技术的学习需要投量的时间和精力,疲惫之体是很难自觉地投人人文知识的学习,这些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势必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正常、有效的开展.4实施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4.1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目前,我国在研究与设计21世纪高等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对人文教育课程给予了足够重视甲体育专业开设的系列政治课对于“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圈造就学生成为现代中国人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笔者认为还应着力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加强人文教育,最根本的落脚点是学生身体力行,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行为修养,并且要细化、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4.2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专业教育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纳人人才培养规划和教学计划.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作为课程设置目标,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把文化科学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和良好人格培养有机结合,增大人文学科课程比重,开设全校性人文教育选修课,系统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和考核法.同时,教龚煦琳,刘小华:加强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思考师要对现有课程进行内容改革,在所开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和基础知识,深化课程的文化层次,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4.3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建立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于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体育专业学生天性好动,身强力壮精力旺盛,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较松懈,易产生精力过剩身心失衡现象.为此,高等体育院系除抓好必修课、选修课学习,同时,还要组织好各种课外活动,组织参加社会调查、社区健身指导和康复咨询等社会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在美化、净化校园自然环境的同时,提升对学生的人生价值和思想品格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4.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教师队伍的素质是人文素质体系的质量保证.“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更应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楷模.gal文理兼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加强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教师职业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培养的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教师辛劳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师劳动的手段也不是手中的教鞭、教材,更重要的是靠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加强师德建设,学校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为教师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提高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同时,重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创新素质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4.5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明确个人价值目标实施、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自我教育,符合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尊重他们的相对性,引导学生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其更自觉地投身于人文素质教育之中.4.6提升高校体育招生对文化素质的要求学生人文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常抓不懈,人文素质教育也并非只是大学教育的任务,必须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抓起.从改革高校体育招生人手,注重新生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的要求,是加强和提升体育院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大举措,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渗透融合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努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热点课题,也是我国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体育科学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素质过硬,政治思想合格,同时也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参考文献:[1]廖爱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7.深圳大学学报(社科),2004,(3):36-38.[2〕李爱蓉.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77。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3):121-123.[3」沈钧毅.论体育院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口」.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12):85一87.[4]郭晶颖.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2002.278-279.[5」畦依凡.高层次人才素质问题的研究「77.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4):79-81.(责任编辑:曾广慈英文译校:文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