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一

来源:叨叨游戏网
---------------------------------------------------------------最新资料推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一

专题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专题导学 一、 专题简介 本专题主要介绍作为心理健康的支撑学科、 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心理学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国家竞争力以及中小学师生的心理健康概况。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为科学地教育学生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二、 专题学习目标 识记心理学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心理健康概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理解心理学的任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的使用原则与技术; 应用心理健康知识解释精神卫生, 社会认知和危机应对等方面的心理现象、 应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进行简单的测评与结果解释。

三、 专题重点 1、 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四、 专题难点 1、 心理健康的内涵 2、 心理健康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的使用原则与技术 五、 学习活动 本专题每一讲均安排有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进入 学习活动 模块参加具体的学习活动。

活动类型如下:

1、 学前反思:

1 / 12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第一讲) 2、 学后反思:

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系 (第二讲) 3、 主题讨论: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 心理辅导工作者是否应该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 (第三讲) 4、 自学自测:

通过自学自测, 加深对心理测验工具和方法的了解,为实践活动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

(第四讲) 六、 作业 1、 阅读材料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特性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 论述如何在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 请按照心理健康档案模板库建立一套适合你所在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七、 评价方式 1、 请同学们按照本专题的学习活动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积极参与和完成每一次的活动。

2、 按时按要求完成每讲作业, 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

八、 拓展资源 为拓展同学们对于本专题知识的学习, 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围绕专题学习目标, 老师还提供了相关的学习资源, 包括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文件包、 心理咨询室学生档案建立文件包、 中国心理健康教育推荐网站以及心理健康前沿动态、时评等, 供大家课余阅读、 学习。

---------------------------------------------------------------最新资料推荐------------------------------------------------------

第一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知识点一 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一、 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 , 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 心理上、 社会上完全良好的状态 (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 1948)。

由此可见, 健康应包括生理、 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一个健康的人, 既要有健康的身体, 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只有当一个人身体、 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状态时, 才是真正的健康。

二、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是指在身体、 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1946) 。

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说, 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 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 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顺应环境, 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完善个人生活。

基于以上观点, 我们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 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下图为重要精神疾病的机理研究(摘自 WHO 于 1996 年出版的《全球疾病负担》

3 / 12

及《全球健康统计》 ) ,通过数据可以反映出心理或精神疾病对于当前人类健康状况的重要意义。

三、 心理健康的标准 1、 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 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 学习、 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 情绪适中 情绪适中是指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 情绪的持续时间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 欢乐的、 稳定的。

有人认为, 快乐表示心理健康如同体温表示身体健康一样的准确。

一个人的情绪适中, 就会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

3、 意志健全 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 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标准, 其中行动的自觉性、 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

4、 人格统一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各种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有机结合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 如果失调, 就会造成人格, 产生不正常的行为。

---------------------------------------------------------------最新资料推荐------------------------------------------------------

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人格的表现。

一个人的人格一经形成, 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因此, 形成一个统一的、 协调的人格和形成一个残缺的、 失调的人格, 其性质对心理发展和精神表现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5、 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人际关系和谐具体表现为:

在人际交往中, 心理相容, 互相接纳、 尊重, 而不是心理相克, 相互排斥、 贬低; 对人情感真诚、善良, 而不是冷漠无情、 施虐害人; 以集体利益为重, 关心、 奉献,而不是私字当头, 损人利己, 等等。

6、 与社会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 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 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 信念、 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

如果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应及时调节, 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计划和行动, 顺历史潮流而行, 而不是逃避现实, 悲观失望, 或妄自尊大、 一意孤行, 逆历史潮流而动。

7、 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龄阶段, 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 称为心理年龄特征。

5 / 12

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 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

如果一个人的认识、 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 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 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 则是行为异常、 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资源链接】 中国国民健康现状 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惊人, 而且呈明显上升趋势。

北京、上海和广东的亚健康发生率分别高达 75. 3%, 73. 5%和 73. 4%(中国保健科技学会, 2019) 。

此外, 健康老龄化也不容忽视。

在本世纪未来的25 年中, 世界老人将增加 90%, 中国的老人则将增加 111%, 2027 年我国 65 岁以上老人将超过 2 亿, 2037 年将超过 3 亿, 最多时约为 3. 3亿人。

中国将是世界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60岁以上老人数平均每年将增长 4%以上, 65 岁以上老人数的年增长速度将超过 5%, 被称为老年老人或老老人的 80 岁以上人口数增长速度更快。

老年人口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特别是空巢、 高龄、 女性、 农村老年人, 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主观幸福感较低。

---------------------------------------------------------------最新资料推荐------------------------------------------------------

探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认知年老化个体差异性, 进行轻度认知损伤(MCI) 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 将有助于延缓认知功能的衰退进程,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 当代社会特点与心理科学 全球化、 信息化、 变革期和老龄化四个时代分别对应的核心问题是文化冲突与融合、 个人与组织行为、 社会矛盾与心理问题、 认知年老化机制。

当今世界, 无论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 都以发展科技与经济为时代主题。

但是, 经济的发展、 物质生活的满足给人类带来的未必全是财富。

特别是在群体生活以及人的心理、 精神等方面所存在的弊病丛生的危机现象, 在每一地域和每个民族都可以看到。

而且这种危机状况是多元性的, 它既包括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问题, 也包括经济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冲突问题。

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 本来是生长在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社会之中的, 是以儒教伦理维系人际和社会秩序而发展起来的。

只不过在年深代久之后, 儒教渐渐形式化和教条化, 以至丧失了原始的人文精神。

本世纪以后, 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受到了欧美文化的强力冲击, 产生了严重的脱序断层现象。

7 / 12

同样, 在西方发达国家, 由于竞争激烈, 自然形成求近功、 讲实利的意识形态,造成了共同价值观的崩坏以及公共秩序的恶化, 社会问题、 环境问题、自然生态问题等也日益恶化并表面化。

在物质生活标准节节攀高的同时, 精神生活的品质却日渐衰退。

这就向全人类提出了一个要求:

在发展经济的时候, 在求人类生存和求社会发展的时候, 不能只关注物质条件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追求一时利益, 而且必须关注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平衡, 更要关注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协调与发展。

研究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接轨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冲突和交融, 探讨未来文化新秩序中作为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使命, 是心理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组织公民行为的五个因素, 可以它们划分为对组织、 对事物以及对他人三个基本范畴。

认同公司是对组织, 与才智机敏差异相关著; 责任心与保护公司资源是对事物, 前者与勤勇毅差异相关显著。

帮助同事与人际和谐是对他人是人际指向的维度。

它们与评价双方个人特征异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的数量最多, 可以说评双方个人特征的异同主要影响与人际关系较为密的组织公民行为的评价。

---------------------------------------------------------------最新资料推荐------------------------------------------------------

这个结果也为个人特征异同人际关系工作绩效评价这样一个作用链条存在提供了证据; 同时, 也反映出中国人以关系为心的特点。

家人、 熟人、 生人间的界限泾渭分明是中国人人际关系结构的核心征, 个人特征的异同是形成这种界限的基础, 这种限通过社会认同逐步确立, 会使人际知觉与判断生严格的分层现象。

中国正值社会和经济转型期, 也处于心理问题高发期, 众多的社会矛盾都与此密切相关。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王登峰认为:

如今社会上各类心理问题丛生, 例如, 讨工钱不成跳楼的农民工、 报复校园的大学生、 绑架人质的下岗工人, 以及被焦虑症、 抑郁症困扰的许多社会精英等, 这些事情背后暗含着社会转型带来的人们心理压力的失衡状态, 个人的不健康心理导致了许多惨剧的发生。

一定程度上,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 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淡漠, 社会责任感的丧失, 已经统治了一部分中国人的心理, 上升为某些领域和人群的普遍社会心理。

从心理学上讲, 人们的欲望迅速膨胀。

而在这个过程中,收入增加能够带给人们的物质满足是非常有限的。

美国的尤韦?吉伦教授认为, 中国现在与美国上世纪 60 年代的社会很相似, 伴随

9 / 12

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转型期的社会、 经济乃至个人的不确定性因素与焦躁 的社会心理相结合, 必然导致众多的社会矛盾。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提出的概念, 健康老龄化应是老年人群体达到身体、 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

其中, 就心理方面来说,我们的实证性研究表明, 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是两个相对的基本要素。

老年期痴呆症和老年抑郁症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 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及高龄化, 这种威胁将越来越大。

因此, 开展认知年老化和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知识点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 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如下: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2、 具体目标 根据不同年龄和学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来制定。

教学资源:

15%未成年人多有心理异常 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 湖南文艺出版社主办的第六届原创之春心理活动吸引了很多媒体的关注。

---------------------------------------------------------------最新资料推荐------------------------------------------------------

著名作家毕淑敏、 孙云晓、 阮梅等纷纷携新作出席。

孙云晓和阮梅合著了报告文学《拿什么来爱你, 我的孩子》 。

审视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 揭示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未成年人心理危机现象。

孙云晓做了 30 多年的儿童教育, 他表示, 《拿什么来爱你, 我的孩子》 这部作品就是想引起中国的父母、 教育界的以及社会各界来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随后, 孙云晓谈到了一个数据, 中国的未成年人心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答案令人震惊:

有心理异常现象的未成年概是 15%,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大概是 5~6%。

为什么未成年人存在着心理危机?孙云晓认为:

是他们的亲子关系、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其中, 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影响最大, 在中国, 83. 6%的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能考进前 15 名, 54. 7%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读博士, 这可能吗?我们总是对孩子高要求, 我们把幼儿教育小学化, 结果是早期教育摧残了孩子的心灵。

这个心灵问题在童年就开始了。

11 / 12

我们的老师、 父母在关爱之间, 在爱心表达之间, 制造了童年恐吓。

我希望儿童的明天更是今天, 没有今天就没有明天。

(转载自 39 健康网社区 ) 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有:

1、 面对全体学生, 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自我, 承受挫折, 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努力南昌市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这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工作重点, 也可以说是主要任务。

2、 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 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要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调节自我, 恢复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 能够及时识别, 并转介到专业心理治疗机构, 同时邓以密切配合, 以尽快治愈疾患, 帮助学生重返校园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