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析蒙古族传统声乐艺术——浩林潮尔
来源:叨叨游戏网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11年第1期 JOURNAL OF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SOUNDS OF NATURE) 杨海源 YANG Hai——yuan 再析蒙古族传统声乐艺术 浩林潮尔 内容提要: 浩林潮尔是蒙古族音乐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文章对浩林潮尔产生及它的概念 在原有史料和有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从声乐实 践角度来对浩林潮尔演唱方法的类型、风格和内涵、发展轨迹及当代演唱现状等方 面进行了分析,为浩林潮尔音乐研究增加一线新的视角。 关键词: 浩林潮尔 蒙古族 声乐 浩林潮尔(holaiin chuur)又称“呼麦”、 “浩麦”等。“浩林”是蒙语喉咙的意思,“潮尔” 是共鸣之意。这是蒙古族古老的特殊发声技 chord(和弦、和音)等。有人认为“浩林潮尔” 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啸”。依据是《说文》有: 晋成公绥赋和《晋书・阮籍传》中所记载的 “啸”之说。关于这一点日本学者林谦三在其 《东亚乐器考》一书中已明确了“啸”乃是口 哨,利用口腔与唇、合舌,从而构成了一种笛 声。②所谓的喊啸嗽哄成一片,指的是这一景 术的演唱形式。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歌 手同时发出二个声音,一个声音为基音,另一 个声音是唇形保持在半张状态,通过改变口腔 得到的泛音。基音和泛音之间一般相差一至 三个八度,上一声部为旋律声邵,下一声部为 衬托的持续音。 象。我们认为古载的“啸”就是用口形或 舌尖卷起或二指而发为高声的技术。固此 “啸”之说还有待深入研究。 “潮尔”一词除蒙语“共鸣”之意外,还有人 译为“胡笳”,曾是《御制五体清文鉴》乐部里的 一关于浩林潮尔的产生有很多美妙的传说 记载,其中流行最广的传说这样讲道:在很久 之前,从阿尔泰山山脊起源额布河诸流,在穿 件乐器名称:释作“制若角,两端微翘,开四 孔,竖吹。”清光绪三十四年始编的《辞源》对胡 笳作了如下记述:“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管乐 过一个环形岩石洞时,发出一种和谐而奇妙的 声响。蒙古人把这种优美而动听的额布河诸 流的声响升华为原始声乐,从此产生了奇特的 歌声——浩林潮尔(蒙古浩麦电视片解说词)。 这一传说一个方面揭示出有声有色的自然界 器……近代所传的胡笳,为木管三孔,两端施 角,末翘而哆,长约二尺四寸,清代奏蒙古乐曲 用此器。”刊行于1936年的《辞海》里的胡笳条 则是:古代乐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 清代形制有三孔,木制,两端弯曲。“潮尔”① 一的声响给予蒙古人早期的乐音,蒙古人把这一 原始而神奇的乐音称为“浩林潮尔”音乐。另 词在德语中称chor(合唱、合奏)、英语中称 ①巴音吉日嘎啦:《也谈潮尔》,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1992年第一期,第47页。 ②[日]林谦三著:《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第508页。 收稿日期:2010—12—31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530(2011)01—0044—04 作者简介:杨海源(1958一),男,蒙古族,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300387)。 44 杨海源:再析蒙古族传统声乐艺术——浩林潮尔 一个方面表明了浩林潮尔产生的历史是久远 系”,这是历史的必然,有学者把“潮尔”作三类 的,为我们提供了人类早期的声响学方面的线 索,还为我们去了解和研究古代蒙古人民自然 九种来划分,其实就是不同的名称有着类似相 同的音乐特点,如吹管潮尔、弓弦潮尔、弹拨潮 性的原始性声乐艺术提供了依据。蒙古族音 乐史学者乌兰杰认为:浩林潮尔应看作是人声 潮尔的特殊形态,是潮尔合唱艺术发展和升华 尔都是木制的,分管类和弦类,可谓其“姊妹” 类。浩林潮尔和歌潮尔其共性都是喉咙艺术。 因此,浩林潮尔的产生与发展对古代蒙古 人的音乐观进而有着特殊的意义。应注意潮 的必然结果。如前所述,古代蒙古人参加战 争,作战前均须高声歌唱潮尔合唱,狩猎成功 后也会尽情宣泄,狂热歌舞。在排山倒海般的 潮尔声浪中,自然产生出飘渺的泛音效果。显 然,蒙古人试图将潮尔合唱艺术的基本要素, 尔这一词的含义,它概括了蒙古族特有的多声 音乐的存在。对汉族来说,早期的多声音乐里 劳动号子,它意味着统一的歌声与节奏的存 在。但对蒙古族来说,他们独特的狩猎、游牧 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界本身的静态和动态召 换着人们对它的观察、揣模和仿效。正因为浩 林潮尔这样多声音乐才能潇洒自如地表现出 巧妙地移植到一人身上。经过长期探索,终于 创造出这一奇特的声乐形式。③ 在浩林潮尔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使用器具 的吹管潮尔(昌顿潮尔,也称胡笳)(modon chuur):以木管与人之喉咙发出的挤压声形成 二重结构为特点。木管制如竖笛、无簧,也不 用膜,吹时将管的上端斜执于嘴角。管吹旋律 音,喉咙音作伴,形成浑然一体的“潮尔”。④弹 拔潮尔(托布秀尔,一种二弦弹拔乐器)(tobx 对那草原的赞美和热爱。这是古代蒙古人对 于多声音乐的观念与大自然的静止和律动有 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表现。其特点是上一声部 表现对自然界本身的律之感和对草原的赞美, 下一声部表现蒙古人对大草原本身的一种静 态之感和无边无际的辽阔之观。 uur):蒙语里俗称“托布秀尔”。蒙古族中 至今沿用的弹拨乐器——托布秀儿一语,是由 两个有关联的词组而成的。⑤弓弦潮尔(hil— gasan chuur):把没有马头雕刻的,上宽下窄 浩林潮尔这种二个声部的上声部泛音的 变化,可以后元音(e,o,u,)的口形产生低泛 音,气流冲击声带发出低音(吟);同时气息在 口腔内被“加工”,也可从前元音(e,o,a)的口 梯形共鸣箱的琴,称作“潮尔”。歌潮尔 (chuuriin doo):潮林杜,一个人演唱旋律声 部,另一个人或几个人演唱持续低音声部,它 形产生高泛音。面部和舌头的肌肉处于紧张 状态,演唱的时间不是很长,在乐曲的乐句问 换气,直到完成整个乐曲为止,有时把短小的 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个为下声部,固定 低音的持续,具有特殊的潮尔现象,并发展成 “潮尔体系”。下面将几种潮尔按其规律列式 如下: 乐曲一口气唱完。上声部泛音的旋律线与下 声部持续音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和声结构。这 是蒙古族原始多声音乐的遗风。因为浩林潮 尔不唱歌词,所以,也可以称它为“无词的声乐 I吹管潮尔—、] lI JI喉咙潮尔 — l l曲”。音乐的区别只表现在高音上的乐音线的 长短和旋律的色彩性装饰的多少上。这取决 于演唱者的呼吸程度的大小。浩林潮尔不如 其他声乐体裁那样丰富,大致有以下三种类 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 颂》、《额布河流水》;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 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保留着山林狩猎 潮尔弋弹拨潮尔]— Il l l弓弦潮尔 歌潮尔— l 根据“潮尔现象”分析、发展成“潮尔体 ③④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第173页。 巴音吉日嘎啦:《也谈潮尔》,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1992年第一期,第49页。 ⑤巴音吉日嘎啦:《也谈潮尔》,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1992年第一期,第49页。 45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11年第1期 文化时期的音乐特点;三是赞美骏马和大草 原,如《四岁的海溜马》等。下面可通过图式来 概况浩林潮尔的基本情况: 浩林潮尔(浩麦) 历史 演唱者 古代 男性、女性、群体(歌潮尔) 发音特点 结构形式 调式 呼吸技巧 声音技巧 人声、基音与泛音 二重结构 以五声为主其它各类大调式 一口气或乐句间换气来完成乐曲 胸腔共鸣、喉腔共鸣、鼻腔共鸣、腭腔和咽腔共鸣 色听感⑥ 男声基音如黑色,泛音如黄色 女声基音如褐色,泛音如青色 内容与题目 有乐曲名称但没有歌词 风格特征 国内主要流布地区 舒缓优美、粗糙厚实 蒙古族自治州(阿尔泰地区) 国外主要流布地区 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及前苏联的土瓦人和布利亚特蒙古人中间 这一特殊技巧的唱法主要遗留在阿尔泰 浩麦的音色响亮、尖细,喉腔浩麦苍劲古朴,胸 腔浩麦的音色具有浑厚有力之感。 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古老的演唱形式。它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牧人抒发感情 的手段。蒙古人的这一濒临绝迹的音乐现象 山乌梁海部落和喀尔喀(蒙古人民共和国)科 布多省钦达慕尼苏木以及前苏联土瓦人民共 和国和布利亚特共和国蒙古人中间。根据呼 麦大师讲:“在原苏联地区的呼麦和蒙古呼麦 技巧发声一样,但名称、表现均不同,他们称呼 麦为‘哈拉黑勒斯盖特(这是由蒙古语、哈萨克 语、土耳其三种语言结合的图瓦语),意为带喊 带哨声的’。”⑦据说在内蒙古地区的老一代歌 能流传到今天是非常不容易的。它应属于蒙 古民族古代音乐乃至人类早期音乐之精品。 塔本泰介绍说:“浩林潮尔是真正牧马人的音 乐。把马群赶到摊上,找一个高处一躺,眼望 着蓝天白云……,这时,浩林潮尔响起来,没有 手中也有过演唱浩林潮尔的人,有待于考证。 从内蒙古科尔沁地区的乌力格尔手(说书艺 人)和萨满巫师的演唱中也含有着一些浩林潮 尔演唱技术的因素。 比这更美、更舒坦的事了。”⑧浩林潮尔与其它 潮尔音乐相比(如昌顿潮尔、拉弦潮尔、弹拔潮 尔、歌潮尔)更为原始。可为我们提供如下研 究的线索:首先,浩林潮尔持续低音的上方所 构成的泛音音列乐风的结构,为了解并研究我 们民族古代音律及人类早期调式理论的生成 浩林潮尔演唱从声音的形态上可分为两 大类:乌音根潮尔意为抒情性,哈日黑潮尔意 为戏剧性,前者具有舒缓优美,旋律性较强的 特点,而后者则基音较直,哨声旋律粗犷厚实, 从演唱方法中还分为腭腔浩麦、喉腔浩麦、胸 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第二,从这一珍贵 的呼啸音响可以了解到古代奇妙的声源。第 腔浩麦和鼻腔浩麦等。这里腭腔浩麦和鼻腔 ⑥三,可以推测,人类掌握和发现泛音的历史是 文中认为色听感是对浩林潮尔主观体验的一种统觉心理现象,在欣赏中无限联想有可能悟出色听感的意境。 ⑦⑧46 达・布贺朝鲁:《喉音艺术——呼麦初探》,《内蒙古大学大艺术学院学报》,1992年第一期,第42页。 莫尔吉文:《追寻胡笳的踪迹》,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版,第37页。 杨海源:再析蒙古族传统声乐艺术——浩林潮尔 很早的。它是蒙古族最为古老的具有古代文 物价值的音乐遗产,也是民放音乐的“活化 石”。 “Egxiglen”组合和图瓦共和国的“Huun Hurd”组合在欧美享有盛名。内蒙古歌手孟 福柱在德国克隆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在原有美 当今的呼麦存在表现形式:第一,民间自 娱方式:就是在自家里或朋友间的娱乐方式。 但这种方式越来越少。第二,随着文艺市场的 发展人们发现他的珍贵,很多年轻音乐人开始 声唱法的基础上结合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浩 林潮尔、长调,并和奥地利钢琴大师Paul Gul— da、德国即兴交响乐团WIO、爵士乐队Raum 等合作演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受到了 学习,在不同的娱乐场所表演。第三,学术研 究,音乐学者们的研究和保护。第四,作曲家 们在新的作品中引用,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欧洲人的喜爱。可见浩林潮尔在其传承与革 新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总之,从“浩林潮尔”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可 第五,在大型文艺晚会和专业比赛中,浩林潮 尔歌手其光彩神奇、引人注目的表演被观众认 为“天籁之音”。第六,用于国际展示于交流。 蒙古人民共和国已正式把“浩林潮尔”列 为“国宝”;图瓦共和国也把“浩林潮尔”视为 “民族魂”;两国对“浩林潮尔”这一艺术形式进 行研究、继承和发展,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 浩林潮尔手,著名的有斯仁达瓦、敖都苏荣等。 近年来,内蒙古广播艺术团也专门派人前往蒙 古人民共和国学习深造或特邀浩林潮尔歌手 进行学唱“浩林潮尔”,其中,呼格吉乐图、斯琴 比力格、吉日木图是姣姣者。从上世纪七、八 以看出,它与其他音乐艺术一样不仅是蒙古族 古代音乐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 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李淳风:《晋书・阮籍传》:吉林省吉出书刊发行有限 责任公司,2005年5月,第1版。 [23鸟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l998 年,第一版。 [33阿斯钢、特・官布扎布译:《蒙古秘史》,新华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4]莫尔吉文:《追寻胡笳的踪迹》,上海音乐学院出版 社,2007年,第一版。 十年代就有很多个人和乐队把浩林潮尔带到 欧美展示了它的神秘与美。诸如蒙古国的 [责任编辑:吴晓丹] 史一史一寞一生一受一 羹一 一 — —炱一鱼—吏—吏一鱼 ._一 一虫—鱼一壹~史~受一 —l寞~受~羹 (上接第43页) [4][1 6]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0年,绪论6。 [1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人 民音乐出版社,l964年,第84页。 [1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人 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引言4。 E5]吕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年,第66~69页。 [14]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问题》,《中国 音乐》,l987年第2期。 [7]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55,人民 音乐出版社,1964年,说明I. [15]吕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年,第236页。 [1O]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人 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第55—58页。 [责任编辑:吴晓丹]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人 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第82页。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