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融合发展
作者:胡计虎
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20年第07期
[摘要]“双高”专业群设置以区域产业发展为重要依据,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靠双高专业群支撑。为了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发展,要树立专业群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的“统一发展理念”,构建校企双主体、教师双导师、学生双身份的“双元育人模式”,做好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加强政行企校“四合作”,搭建包括产业学院平台、产教融合信息交流平台、实践平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和职业培训平台在内的产教深度融合“五平台”。
[关键词]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区域产业;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胡计虎(1980- ),男,安徽灵璧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安徽 芜湖 241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jyxm1337)和安徽省2018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高水平高职专业——电子商务”(项目编号:2018ylzy1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3-0051-06
2019年4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发布,目标是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专业群,促进职业院校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双高计划”的重点是专业群建设,如何让“双高”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是已经入选和未来准备入选“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双高”专业群和区域产业概述 (一)“双高”专业群概述
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和本科“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一样,“双一流”建设遵循的原则是依靠一流专业建设带动一流学校建设,“双高”建设遵循的原则就是依靠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带动高水平学校建设,所以“双高”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
法》),依据学校和专业群赋分进行综合排序,入选1个专业群为高水平专业群推荐单位,入选2个专业群即为推荐的高水平学校。在第一轮建设单位名单中,安徽省共有5所学校入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其中省会城市合肥2所,分别是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入选专业群建设B档,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护理专业群入选专业群建设C档;芜湖市有3所,分别是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入选专业群建设A档,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入选专业群建设A档,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凭借机电一体化技术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两个专业群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C档。芜湖市作为一个三线城市,在安徽省的战略地位次于二线城市合肥,但却有3个高职院校、4个专业群入选国家的“双高计划”,而且是省内排名前3的学校,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研究。 (二)区域产业概述
芜湖市别称“江城”,地三角西南部,是世界级六大城市群之一的长三角城市群重要成员、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双核城市之一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要成员,同时又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双重城市成员,拥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在持续发展原有的电子电器、新型建材、生物制药、汽车产业四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芜湖市已经开始进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車、通用航空、现代农机、微电子、新型显示、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和产业互联网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涌现了奇瑞汽车、海螺水泥、埃夫特机器人和三只松鼠等一张张象征着芜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名片。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如何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原有的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充分协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双高”专业群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按照“双高计划”的指导思想,“双高”专业群建设就是“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①。在进行“双高”专业群建设之前,首先要清楚“双高”专业群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然后才能有的放矢。 (一)“双高”专业群设置以区域产业发展为重要依据
按照《办法》第三章项目遴选第十一条要求,学校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成效显著,对区域发展贡献度高”,这充分说明了要想入选“双高”专业群,首先要确保申报的专业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紧密,对区域发展贡献较大,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面已经走在其他院校的前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芜湖市4个专业群之所以能够入选“双高计划”,就是因为这几个专业群与区域产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中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群与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深度校企合作,成立了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松鼠新商业学院”,同时也与百世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与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埃夫特机器人
学院”,同时也与芜湖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达尔智能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芜湖伯特利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同蒙牛乳业马鞍山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靠“双高”专业群支撑
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整个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都发生了变化,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了适应这种经济新常态,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已是必然趋势。未来,区域粗放型的传统产业将会被淘汰,逐渐向生产要素质量高和使用效率高的集约型方式转变;产业布局也会逐渐由分散型向共用产业基础设施和平台的集聚型转变;低附加值的工业制造品逐渐向工艺和技术更高的高附加值制造品升级。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更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一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无法实现,而“双高”专业群因为与区域经济结合得比较紧密,能够随时洞察区域产业发展的动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再加上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优势,从而能够培养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双高”专业群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两者相互促进
“双高”专业群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引领“双高”专业群建设和发展方向,“双高”专业群建设又反作用于区域产业发展。“双高”专业群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需要根据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动态调整,主动对接、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区域产业也要主动对接地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特别是“双高”专业群建设专业,积极参与“双高”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制定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既能有效地促进“双高”专业群建设,也能培养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人才。
三、“双高”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实施路径
从上述分析可得出,“双高”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两者互相影响。如何找到两者的融合之路,实现双方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是双方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从一理念、双育人、三对接、四合作、五平台几个方面探索“双高”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路径。
(一)树立专业群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的“统一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具体的目标和指标,这会让大家在建设过程中只关注一些标志性成果的达成,而忽略了整体的发展理念和目标。所以,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统一的发展理念——服务好区域经济发展和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首先分析区域的产业链情况,以产业链对应的典型岗位建构专业群的岗位链;然后分析岗位链的能力需求,
尤其是高端岗位的核心能力需求,进行分解和重组,建构群内各专业的共性能力和个性能力关系,形成以高端岗位核心能力为引领的专业群能力链;接着基于能力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共性能力扎实、个性能力卓越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形成满足产业链需求的人才链;最终形成专业群以产业链、岗位链、能力链、人才链协调传动,以提供产业所需高端人才和服务为目标的价值递进螺旋,确保“双高”专业群培养的人才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动态吻合。
(二)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模式”
《方案》中第三大点明确要求“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要促进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模式,需从三个层面去落实。
1.校企双主体。虽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落地生根的并不多,主要还是因为一头热的问题。目前的校企合作大部分还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配合的合作方式。一方面,企业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另一方面,企业都是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校企合作投入很多,短期內却没有给企业带来什么实惠。鉴于此种情况,《方案》中明确指出:“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同时又提出:“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这既明确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义务,又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确立校企双主体地位。在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过程中,从联合招生到分段培养、再到共促就业,要明确双方具体的分工和职责,推进双方紧密合作,最后才能实现双主体共同育人的培养目标。
2.教师双导师。所谓的教师双导师就是为每位学生配备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两位导师,让学生在两位导师指导下选择专业课程,利用面对面教学或现代信息技术完成理论学习,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现技能传承、教学相长。双导师制不仅强化了理论学习,还增强了实践锻炼,实现学生知识和技能双提高。但要真正发挥双导师作用,还必须建立健全双导师的相关制度,明确他们的职责和待遇,形成校企互认、互聘和共管的机制。同时,对于学校教师关心的职称晋升问题和企业导师关心的待遇问题,要出台专门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能手参与双导师制的积极性。
3.学生双身份。所谓的学生双身份就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和企业的学徒员工双重身份。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一个阶段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个阶段就会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这时他们就会根据需要在学生和学徒两种身份中来回切换。要实现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必须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制订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的联合招生方案,实现双方共同目标。按照自愿、自由和双向选择原则,学校、企业和学生(学徒)在招生(招工)
时必须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在联合培养中各自的职责和权益,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的运行模式得以落实,实现校企共同育人。
(三)做好区域产业与“双高”专业群产教融合“三对接”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区域产业与“双高”专业群的产教融合,依赖于专业和产业的有机衔接,依赖于产业对专业的基础支撑,依赖于专业对产业的人才及技术支持。也就是“双高”专业群的专业设置要紧跟产业需求,根据区域产业需求,分析典型岗位需求,如果专业群不包括相应的典型岗位,也可以动态调整专业群的专业设置。如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群目前包含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四个专业,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校企合作企业的需要,可以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纳入到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中来。教育部陈宝生指出“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需求链上”②,也就是要求高职院校要把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这样才能促进专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这就要求调查了解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岗位职业标准,特别是在一些新标准和新要求的基础上,按照新的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即“双高”专业群在制定每一届人才培养方案之前,首先要进行专业调研,了解区域产业的岗位需求和各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其次由行业、企业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按照职业标准重新修订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教学标准);最后由课程标准确定具体授课内容,使专业群开设课程的内容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需要的职业标准对接起来。 (三)“双高”专业群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两者相互促进
“双高”专业群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引领“双高”专业群建设和发展方向,“双高”专业群建设又反作用于区域产业发展。“双高”专业群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需要根据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动态调整,主动对接、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区域产业也要主动对接地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特别是“双高”专业群建设专业,积极参与“双高”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制定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既能有效地促进“双高”专业群建设,也能培养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人才。
三、“双高”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实施路径
从上述分析可得出,“双高”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两者互相影响。如何找到两者的融合之路,实现双方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是双方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从一理念、双育人、三对接、四合作、五平台几个方面探索“双高”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路径。
(一)树立专业群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的“统一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具体的目标和指标,这会让大家在建设过程中只关注一些标志性成果的达成,而忽略了整体的发展理念和目标。所以,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统一的发展理念——服务好区域经济发展和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首先分析区域的产业链情况,以产业链对应的典型岗位建构专业群的岗位链;然后分析岗位链的能力需求,尤其是高端岗位的核心能力需求,进行分解和重组,建构群内各专业的共性能力和个性能力关系,形成以高端岗位核心能力为引领的专业群能力链;接着基于能力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共性能力扎实、个性能力卓越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形成满足产业链需求的人才链;最终形成专业群以产业链、岗位链、能力链、人才链协调传动,以提供产业所需高端人才和服务为目标的价值递进螺旋,确保“双高”专业群培养的人才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动态吻合。
(二)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模式”
《方案》中第三大点明确要求“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要促进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模式,需从三个层面去落实。
1.校企双主体。虽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落地生根的并不多,主要还是因为一头热的问题。目前的校企合作大部分还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配合的合作方式。一方面,企业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另一方面,企业都是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校企合作投入很多,短期内却没有给企业带来什么实惠。鉴于此种情况,《方案》中明确指出:“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同时又提出:“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这既明确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义务,又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确立校企双主体地位。在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过程中,从联合招生到分段培养、再到共促就业,要明确双方具体的分工和职责,推进双方紧密合作,最后才能实现双主体共同育人的培养目标。
2.教师双导师。所谓的教师双导师就是为每位学生配备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两位导师,让学生在两位导师指导下选择专业课程,利用面对面教学或现代信息技术完成理论学习,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现技能传承、教学相长。双导师制不仅强化了理论学习,还增强了实践锻炼,实现学生知识和技能双提高。但要真正发挥双导师作用,还必须建立健全双导师的相关制度,明确他们的职责和待遇,形成校企互认、互聘和共管的机制。同时,对于学校教师关心的职称晋升问题和企业导师关心的待遇问题,要出台专门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能手参与双导师制的积极性。
3.学生双身份。所谓的学生双身份就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和企业的学徒员工双重身份。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過程中,学生可能一个阶段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个阶段就会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这时他们就会根据需要在学生和学徒两种身份中来回切换。要实现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必须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制订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的联合招生方案,实现双方共同目标。按照自愿、自由和双向选择原则,学校、企业和学生(学徒)在招生(招工)时必须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在联合培养中各自的职责和权益,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的运行模式得以落实,实现校企共同育人。
(三)做好区域产业与“双高”专业群产教融合“三对接”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区域产业与“双高”专业群的产教融合,依赖于专业和产业的有机衔接,依赖于产业对专业的基础支撑,依赖于专业对产业的人才及技术支持。也就是“双高”专业群的专业设置要紧跟产业需求,根据区域产业需求,分析典型岗位需求,如果专业群不包括相应的典型岗位,也可以动态调整专业群的专业设置。如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群目前包含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四个专业,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校企合作企业的需要,可以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纳入到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中来。教育部陈宝生指出“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需求链上”②,也就是要求高职院校要把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这样才能促进专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这就要求调查了解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岗位职业标准,特别是在一些新标准和新要求的基础上,按照新的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即“双高”专业群在制定每一届人才培养方案之前,首先要进行专业调研,了解区域产业的岗位需求和各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其次由行业、企业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按照职业标准重新修订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教学标准);最后由课程标准确定具体授课内容,使专业群开设课程的内容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需要的职业标准对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