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2)记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及主要内容。
(3)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4)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5)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相对君主而言是一种进步。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预习: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评价。 (2)阅读材料和进行中西政治比较,分析英国封建时代议会的特点。 (3)阅读《权利法案》的内容摘录,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分配情况和实质。
(4)师生讨论,探究英国确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教育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
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及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制中君主、首相、责任制内阁之间的关系。
导入新课
新华网伦敦2007年6月27日电:英国执政党工党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中接受御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
现年56岁的布朗自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一直担任财政大臣,与布莱尔一起被视为工党的两位“设计师”。
布朗准备在就任后进行199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内阁重组,为工党在下次大选中“应对来自保守党的威胁”做好准备。
新课学习
从上述电文中就英国的政治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1.政治制度及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元首世袭制、君主立宪制等。
英国国王是怎样统而不治的?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王权至上到受到法律;君权神授到议会主权。
1.《大宪章》——的雏形
1215年6月15日清晨,几十个英国贵族来到伦敦西北的温莎堡。他们要向约翰国王递交一份书,要求国王保证:遵守法律,不得再侵犯贵族们的权利。贵族们已做好准备,谈判一旦破裂,他们的随从和铁甲骑兵将全军出动,向会场冲锋。出乎意料地,国王浏览了书后竟表示了同意。于是《大宪章》诞生了,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的雏形诞生了。
(1)目的:为了王权,保障贵族和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2)内容:学生阅读有关《大宪章》的内容,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3)《大宪章》诞生的意义
这是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规定的封建贵族权利已逐步演化成普遍的权利;它树立了一条光辉的原则,即: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
2.“大会议”——议会的雏形
约翰王死后,继任的亨利三世撕毁了《大宪章》。12年,孟福尔领导一部分贵族,依靠骑士和市民的支持,击败了国王。第二年,召集有僧侣、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议,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逐渐形成并壮大。英国处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厉行君主,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对国王推行的和专横行为不断进行指责,在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他们支持《大宪章》,积极要求王权。1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1688年的“光荣”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的完成。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并制定了《权利法案》作为国王登基的条件。
3.从10年资产阶级开始到《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至上,君主立宪制确立。
(1)的根本原因 (2)中的重大事件
①光荣:这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它保持了英国社会的稳定。 ②《权力法案》 A.时间:16年 B.目的:为王权。
C.内容(主要了国王的哪些权利):立法权、财政权、军权、干涉议会的权利
学生看《权利法案》部分内容,完成思考题:《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又有哪些发展?
答:继承: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运用法律的方式国王的权力,这是《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宅章》的重要部分。发展:王权受议会;国家由国王个人统治发展为集体统治;由人治发展到法治。
D.评价:议会权力开始超越王权
进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成果;《权利法案》的颁布为王权提供了保障;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局限:《权利法案》了王权,加强了议会的权力,议会具有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但《权利法案》还没有解决国家的行政的决策和执行问题,这是《权利法案》的一个局限性。
为了解决这个局限性,内阁逐渐出来,英王逐渐成为一个“统而不治”的君主,责任内阁制逐渐发展成熟。
二、从内阁领袖到退出内阁——国王统而不治 1.什么是责任内阁制?
内阁制亦称责任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18世纪初产生于英国。责任内阁制包括以下内容:①内阁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其他阁员称为或大臣。由首相提请国家元首任命,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②国家元首不负行政责任。发布文件必须经内阁首相和有关阁员的副署,否则无效。因这一文件而发生的责任由内阁承担。③内阁代表元首对议会(或众议院)负责,并受议会监督。议会对内阁有不信任投票权。如议会通过不信任案,内阁就要辞职,或者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新议会选出后,对内阁仍不信任时,内阁必须辞职。④议员得兼任内阁阁员。
2.英国的内阁和中国明朝的内阁有何不同?
英国的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其内阁制下的内阁是于国王之外的机构。而中国的内阁制是封建制度之一,是皇帝强化封建统治的产物。
总结英国君主立宪制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特点及影响? 1.产生的原因
历史传统:王权的历史传统。
经济原因: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它必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
政治原因: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资产阶级推翻王权,颁布权力法案王权,实现议会主权至上。
思想原因:文艺复兴运动了人们的思想,自由民主思想兴起。 人为原因:资产阶级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努力探索创新。 2.发展过程
(1)《权利法案>——确立。(2)责任内阁制、两党政治的确立——发展。(3)英国的议会改革逐步扩大了选举权——完善。
3.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
(1)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
(2)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3)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4)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4.意义
(1)历史进步:结束封建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统治,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2)保障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稳定社会:在君主立宪制下,各党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对社会的稳定有利。
(4)提供范式: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为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树立了一种范式。
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近现代英国的主要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几乎无一不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历史遗产。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王的内阁到责任内阁制。
2.渐进性。英国制度的发展变化都是徐缓渐进式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
3.创新性。内阁本是国王召集的咨询行政机构,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