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白鹭》是_________写的一篇散文,开头用“______________”总起,结尾用“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米总结。这样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的赞美之情。
(2)古往今来,人们在感慨时光匆匆的同时,悟出了珍惜时间的道理。陶渊明曾经说过“_____________,一日难再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葛洪曾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伟大领袖毛也告诚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地转,光阴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题
根据平时的积累和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其道大光。河出伏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鳞爪飞扬。
(2)“人在奋力奔跑的时候,最大速度能够达到44千米每小时。”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第三题
快乐积累。
(1)《梅花》是宋代诗人_____写的一首诗,我最喜欢的诗句是:_____,_____。
(2)“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形容培养人才很不容易。”这是名句______的意思。A.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B.十年树木,百年树人(3)____,疑是银河落九天。(4)______,更上一层楼。
(5)我国的大好河山辽阔而美丽,在学习中,我们看过安徽的______,的_____,的_____。这一幅幅绵延不绝的画卷,令人陶醉。(填序号)
A.日月潭 B.黄山奇石 C.葡萄沟第四题
课文乐园。
(1)《狼牙山五壮士》是按__________的顺序记叙的,讲述了五名战士为了__________,诱敌上山,奋勇杀敌,最后__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的精神。
(2)《草原》一文依次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幅图。其中表现蒙汉两族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将一场骤雨描写得淋漓尽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天,元元和才才到郊外踏青,看着眼前万紫千红的景色,他们不由得想起了朱熹《春日》里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题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同学们自己办的“手抄报——思维导图”,内容精彩纷呈,图案精美华丽,真是各有千秋,令人刮目相看,老师看后不禁用《春日》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
(2)陆游,虽然被罢免官职,但他一腔热血时刻不忘收复国家失地,虽然身份卑微,却一心想要报效国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壮士为国家和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可以用曹植在《白马篇》中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他们。
(4)《七律·长征》这首诗中,再现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行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才艺展示会上,同学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画画……真是“_______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歇后语)第六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面对时间的匆匆流逝,朱自清先生写道:“你聪明的,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 ?”汉乐府的《长歌行》里写道:“_____________,何时复西归?”
(2)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有的委婉表达了中秋佳节的思念之情,如“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有的借物抒发了伟大志向,如“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3)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我的日子_________,没有声音,__________。我不禁_______而_____________了。
(4)因为我们是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_____________。不管是什么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就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就照你的办。第七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炫耀(xuán) 尘垢(gòu)B.胆怯(qiè) 曝晒(bào)C.赤色(chì) 晕皱(yūn)D.涉水(shè) 阴霾(mái)第八题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筹集(chòu) 矜持(jīn)B.被俘(fǔ) 金镯子(zhuó)C.威吓(xià) 裤裆(dāng)D.企望(qǐ) 汗褂裤(guà)第九题
下列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肝脏 麦秆B.俏丽 陡峭C.哺育 黄浦江D.沦落 抡拳第十题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加点字词的含义错误的一项是( )
A.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放的,断了线。咱们拿下他来。(意思:端正)B.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意思:反正)
C.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太死心眼儿了!我不管,我且拿起来。”(意思:唯独)
D.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意思:展开)
第十一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A.吾盾之坚 坚固B.弗能应 应答C.道旁李 道路D.誉之曰 荣誉第十二题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作自受 作茧自缚B.暴露无遗 遗民泪尽胡尘里C.全神贯注 融会贯通D.今乃掉尾而斗 家祭无忘告乃翁第十三题
下列文人名字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qū) 陶渊明(yuān)B.杜甫(pǔ) 孟浩然(mèng)C.韩愈(yù) 刘禹锡(yǔ)D.范仲淹(zhòng) 龚自珍(gōng)第十四题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迸裂(bèng) 楷书(kǎi)B.遂意(suì) 镌刻(juān)
C.猕猴(ní) 顽劣(lié)D.瞑目(míng) 涧泉(jiàn)
第十五题
阅读面食的由来
①在战国时代的《墨子》一书中最早出现了“饼”字。“饼”是古人对面食的总称,蒸的叫蒸饼,烤的叫烧饼,撒上芝麻的叫胡饼,下在汤里的叫汤饼。但是,到今天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战国时期的石磨,现在所发现年代最早的磨面的石磨是西汉时期的。由于汉晋时期还没有掌握发酵(jiào)的技术,因此,面食都是用死面做成的。死面饼很硬,需用汤汁泡软,这种吃法一直流传到今天,如西安的羊肉泡馍和北京的卤烧。
②“馒头”传说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得胜班师时,行至泸水,不能渡江。孟获说要想渡过泸水,需用49颗人头作为供品才可以过河。诸葛亮想了个办法,用白面掺水做成人头的模样,里面包上牛羊肉,起名叫“馒头”。如今,北方人将有馅(xiàn)的馒头叫“包子”,南方人仍然把有馅的叫作“馒头”。
③中国最早的“面条”并不是条状的。那时,人们只是将面块擀(gǎn)成饼状扔到锅里去煮,故称之为“煮饼”。晋代又称“煮饼”为“汤饼”。做汤饼时,一手托面,一手用刀把面削入汤中,所以又叫“钉”,实际上这就是现在的刀削面。到了唐代,改为把面放在案板上切。到了宋代,面条的花样逐渐增多,并形成了各地不同风味的面条。元代有挂面问世。明代的刘伯温还记下了8种面条的制法。
④水饺,古时叫馄饨(hún tun),但它与现在的馄饨又不同。早在三国时期,魏人张揖在其所著《广雅》一书中就提到馄饨这种食品。唐代,饺子称为“牢丸”。1968年在吐鲁番的塔那北区,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座唐代的墓葬(mù zàng),出土了一个木碗,碗里盛的饺子( )已经干了,( )仍很完整,其形状与今天的饺子完全相同。这说明早在唐代,饺子就已经传到西域了。
1.本文介绍了4种面食,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自然段中通过介绍______代、______代、______代、______代、______代,让我们知道了面条的演变
过程。
3.请在第④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4.根据选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在战国时代的《孟子》一书中最早出现了“饼”字。( )
(2)“馒头”传说是诸葛亮七擒周瑜得胜班师时,想到的一个办法。( )
5.本文中诸葛亮用馒头作为供品成功渡过泸水,从这个小故事中,你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六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颐和园佚名
①作为我国的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有着别样的风采。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②走进颐和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以佛香阁为中心的建筑群。建筑犹如众星环绕四散开来,规整严谨,气势宏伟。佛香阁是万寿山的主体建筑,位于山腰,呈居高临下之势,8面3层4檐的外观设计营造了一种体宽量大的视觉效果。因此佛香阁的建筑风格更好地体现了皇家风范,是一座古典建筑的精品。
③佛香阁的南边就是横贯整个山麓的长廊,它依山傍水,如同一条彩带把各处的风景连接起来。4座八角攒尖亭象征着春夏秋冬点缀在两侧。它还是一座丰富多彩的画廊,环顾四周每根房梁上都绘有彩图,内容丰富,有山水花鸟,有亭台楼榭,还有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故事情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彩绘,跃然廊上,绚丽迷人,没有任何一幅是相同的,这真不愧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④沿着长廊走至西端,是一座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石舫。两层的船舫上设置有大镜,若是恰逢烟雨朦胧之时,坐于镜前,茗茶、书籍相伴,抬眼便可观雨景,别有一,番趣味。
⑤昆明湖上如一道彩虹横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的便是著名的十七孔桥。桥如其名共由17个券洞组成,长有150米,宽8米,是颐和园中最大的一座桥。惟妙惟肖的石狮刻于望柱之上,或嬉戏打闹,或母子相拥,精美传神。从不同角度观看,十七孔桥皆有不同。于桥上观望,万寿山如同蓬莱仙山,碧波、绿树、楼阁、远山、蓝天、白云,天地风景浑然一体;于山上眺望,此时的十七孔桥优雅宁静,更加赏心悦目。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惟妙惟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赏心悦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佛香阁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皇家风范,是一座_________;长廊是世界上________;石舫抬眼_______;十七孔桥是颐和园中______。文章是从这四个方面将颐和园“别样的风采”写清楚的。
3.(说明文语言)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具体的数字,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关于“佛香阁的建筑风格更好地体现了皇家风范”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佛香阁是颐和园建筑群的中心。B.因为佛香阁位于山腰,呈居高临下之势。C.因为佛香阁是古代皇帝的住所,地位很高。
D.因为佛香阁外观设计营造了一种体宽量大的视觉效果。5.请你用下面的词语,为颐和园写一则介绍语。气势宏伟 丰富多彩 精美传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七题
阅读。
①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有名的音乐家叫俞伯牙。有一次,他为了作一首描写海洋上狂风暴雨的曲子,冥(míng)思苦想了很久。写了好多篇,都不满意,最后求助于方子春老师。
②俞伯牙来到蓬莱岛上的方子春老师家,苦恼地说:“老师,这首曲子的创作太难了。你能告诉我一些作曲的秘诀吗?”□我可以把作曲的秘诀告诉你□□方老师说□□但我要到城里办点事□等半个月之后回来告诉你□□俞伯牙独自一人在家中等着。他每天弹琴、爬山,或在海滩上散步。许多美丽的景色,给他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③一天下午,俞伯牙从海滨散步回家,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呼啸,闪电直窜,雷声隆隆,倾盆大雨往海面上直泼。雷声、雨声、风声、浪声,还有山上的松涛声,混成一片,猛烈地震撼(hàn)着大地。
④俞伯牙听到宏伟的大自然的交响乐。他兴奋地跑回房中。调好琴弦,叮咚地弹着,旋律正像室外奔腾翻滚的海涛,从他的脑中涌现出来。等到风平浪静,一支描写海上急风骤(zhòu)雨的乐曲完成了。
⑤当俞伯牙弹完自己作的曲子时,才发现老师已站在身后,俞伯牙站起来紧握老师的手激动地说:“我知道作曲的秘诀了,只有亲身体验,精心观察,才能写出感情丰富的乐曲来啊!”
1.给短文选个恰当的题目。( )
A.俞伯牙拜师B.俞伯牙的故事C.俞伯牙学作曲D.俞伯牙学音乐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冥思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第二自然段的方框里加上合适的标点。4.联系文章内容填空。
(1)文中“大自然的交响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俞伯牙弹完自己创作的音乐后,激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5.思考并回答问题。
俞伯牙求助方子春老师时,方老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曲的秘诀?学过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八题
课外阅读,完成文后练习。童年生活
①冰心4岁时,随父母迁居山东烟台。冰心常跟父亲学打、骑马、划船,夜晚又来到旗台上看星星,看蔚蓝的天空和辽阔的大海,这些陶冶着她幼小的心灵。
②冰心不仅是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同时也是个聪明好学的小姑娘。她4岁时就开始跟母亲认字卡,6岁进私塾。堂屋的对联,墙上的字画,包括果脯(fǔ)的商标纸,都是她最初的“课本”。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也成了她最好的精神食粮。7岁的冰心自己拿起了《三国演义》来看,看完“三国”,她又读了《水浒传》《聊斋志异》,整天手不释卷。11岁时,她已读完了《西游记》《天雨花》《再生缘》《儿女英雄传》《说岳全传》《东周列
国志》等书。这时,她还对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跟老师学习作诗。老师要她先学对对子,当老师出了上句“鸡唱晓”时,她几乎不假思索地就对出了“鸟鸣春”。老师很赞赏她的才思敏捷。此后,她除了在课堂上写文章外,课余时间就自己作诗,请老师修改。后来当父亲与朋友开诗社的时候,她也跟着去旁听,从不肯放过一次学习的机会。
③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文学熏(xūn) 陶,最终使她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1.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课本”指的是:________。2.从文中找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宽阔——( ) 称赞——( )
3.在文中找出与下列解释相对应的词语。
①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文中指冰心读书勤奋。( )
②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文中指冰心快速对出对子。( )4.选出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冰心从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故事中汲取营养,使她心灵成长,精神成长。B.只要读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冰心就不饿了。
C.冰心不喜欢读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
5.选出下面不是围绕冰心“是个聪明好学的小姑娘”来写的一项( )A.自己阅读各种民间故事和书籍。
B.她除了在课堂上写文章外,课余时间就自己作诗,请老师修改。C.夜晚到旗台上看星星,看蔚蓝的天空和辽阔的大海。
第十九题
阅读文段(二),完成练习。书戴嵩画牛文·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给句中加点的词语标注正确的音节。
锦囊玉轴_________ 一日曝书画_________ 谬矣_________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好书画:_________ 尾搐入两股间:_________今乃掉尾而斗:_________3.解释句子意思。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题
阅读下面《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王戎七岁,____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_____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请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全全文。
2.给下列句中的“之”字选择正确的解释。①人问之( ) ②取之,信然( )A.王戎 B.诸儿 C.李子
3.王戎不动是因为__________。从“_________”可知王戎说得正确的。(用文中原句回答)4.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