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徽州古戏台及其建筑艺术

徽州古戏台及其建筑艺术

来源:叨叨游戏网
徽州古戏台及其建筑艺术

章望南

中文提要:本文在对徽州古戏台保存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后,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对古戏台的分布状况、时代背景、艺术特色、价值等方面做了论述。文章还分析和探讨了徽州古代政治、经济、宗族、科技、文化、戏剧对此类建筑的影响,科学地理解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实用价值。认为:徽州古戏台形制分明,对研究徽派类型学、地方戏剧史以及剧种、剧目的交流有着重要的价值,应科学、系统地加以研究、分析。 关键词:徽州古戏台现状特色价值

一、徽州古戏台的保存现状

徽州的文化源远流长,现保存明清时期的各类建筑数以万计,特别是祁门县的新安乡、闪里镇一带的古戏台群落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在全国也是罕见的,说明了徽州古代人们极其热爱演剧活动。这些戏台内容丰富,极富地域性特点,且具有代表性,它们以“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而被世人称奇。不仅可以体现中国古代民间建筑的艺术风格,更体现了几百年前古徽州经济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乡风民俗。

古戏台大多建造在宗族的祠堂内,它是祠堂建筑的一部分。它们有两种形制,一种是,戏台与祠堂前进合为一体,不唱戏时是祠堂的通道,装上台板,就是戏台,这种戏台被当地人称之为“活动戏台”。另一种是,戏台也建在祠堂内却是固定的,这种形式的戏台则被人称为“万年台”。这些古建筑群体建造精良,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反映了古徽州鼎盛时期民间戏剧艺术的真实面貌。

古戏台祠堂的基本平面布局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约10-15米左右,进深三进两明堂(天井),戏台为门厅部分,中进享堂,后进为寝堂,天井两边为廊庑,部分前进廊庑建成观戏楼,又被今人称作“包厢”。梁架为木结构,外围砖墙封护,内部基本为对称布局,天井作采光通风用,两侧有耳门通街巷。戏台做工讲究,有的台面挑檐,额枋间布满了装饰的斗拱或斜撑,尤其是额枋上雕刻着各种戏文、花鸟图案。两侧看台长廊是由石柱或木柱擎起的,观戏楼饰以精巧的木雕花板及花鸟虫鱼油漆彩画,整个戏台蕴意丰富,构架完美。

现存的古戏台基本上分布在祁门县城西新安乡、闪里镇汪家河、文闪河流域(歙县、休宁县、婺源县(今属江西)也有个别遗存)。与江西省浮梁县交界,有一定的区域性。这里旧时“山水掩映、奇峭秀拔、风景绚丽”,1顺水而下,可通达江西鄱阳、九江;北上越岭,即入池州、安庆府地。因此,是徽州文化、亚徽州文化、赣文化的交融处,同时也是徽州文化向外渗透的窗口。

据调查:祁门县现存的古戏台共有11处:新安乡8处,即珠林村“余庆堂古戏台”、叶源“聚福堂古戏台”、上汪“述伦堂古戏台”、李坑“大本堂古戏台”、长滩“和顺堂古戏台”、良禾仓“顺本堂古戏台”、洪家“敦化堂古戏台”、新安的“新安古戏台”。闪里镇3处:坑口“会源堂古戏台”、磻村“敦典堂古戏台”和“嘉会堂古戏台”。另外婺源县有1处:镇头乡“阳春戏台”。现将这些古戏台的现状简述如下:

1. 余庆堂古戏台:

俗称“万年台”。位于安徽省祁门县新安乡珠林村,距乡所在地三公里,西南与江西接壤,西北与东至县毗邻,约建于咸丰初期(1851-1853)。

珠林村四面环山,山青水秀,龙溪河绕村而过,“余庆堂”就耸立在村中心。古戏台为赵氏宗祠“余庆堂”之一部分,“余庆堂”与其它宗祠一样,分前、中、后三进,所不同的是其前进建成戏台,天井两侧是观戏楼,与主戏台连成一体,建筑工艺讲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祠堂坐西朝东,戏台则坐东朝西,祠堂面积504.08m2,其中戏台和观戏楼占地面积136.72m2。

珠林村村民以赵姓为主,据考,赵氏祖甘肃天水郡,后分支迁徙祁门新安乡老屋下村,子孙繁衍,赵友善一支又迁珠林,咸丰初年由赵友善的第八代孙赵昌阳、赵五保二人牵头建祠,因老屋下的祖祠名“积庆堂”,珠林赵氏一世祖名“友善”,取其“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又因珠林村前小河名龙溪河,故此台又称“龙溪天水万年台”。

古戏台台面距地面2m,分前台和后台,前台又分正台及两厢。正台为表演区,两厢为乐队伴奏所用。戏台正立面制作工艺讲究,饰有装饰性斗拱,内外额枋、斜撑、月梁部位均雕刻着各种精巧的戏文、花鸟图案。戏台天花为藻井式,两列观戏楼上也雕刻或绘有精美纹饰,整个戏台装饰性很强,是安徽省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戏台之一。

2.会源堂古戏台:

位于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坑口,古名“竹溪”,又名“竹源”。“会源堂”位于村东,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文闪河汇上游诸水,于祠前成一泓清潭。竹源陈氏由此分迁他乡及外州邑者,均溯此为源,故名“会源”。“会源堂”乃竹源陈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2后由陈枝山兄弟重建,享堂为十一年(1922)重建。

“会源堂”由戏台、享堂、寝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600m2,戏台坐南朝北,面积97.44m2,观戏楼及天井206.56m2。台前基础以砖石砌成,台面以木桩支撑,上铺台板,为固定式。戏台后

壁即祠堂南墙,不设大门,是为该祠一大特色。前台明间为演出区,两侧各有厢房,为乐队伴奏处。台前设有石雕栏板,两侧有楼梯与观戏楼相连。戏台正顶部有穹形藻井。梁架结构为穿逗式和硬山搁檩式,各种雕饰布及戏台和观戏楼正立面,整个戏台雕梁彩宇,装饰性较强。两侧观戏楼前檐柱为方形石柱,柱台上设有菱形斗拱。天井下以青石板铺地,十分规整。戏台墙壁上各地戏班的信手题壁仍依稀可辨,上自咸丰三年(1853),下至1986年,皖赣两省的彩庆班、和春班、四喜班、同乐班、景德镇采茶剧团、怀宁县黄梅剧团等均曾来此演出,以清同治,光绪年间为盛,是研究地方戏剧史的珍贵资料之一。

3.敦典堂古戏台:

位于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磻村下首。磻村,地处皖赣边境,与江西省浮梁县严台交界。 “敦典堂”为村中陈氏宗祠,与坑口陈姓同属一宗。祠堂坐北朝南,由门楼、戏台、廊庑、享堂、寝楼组成,总建筑面积340m2。戏台、天井及廊庑面积170m2。原设有观戏楼,被雷击后毁,时复建为廊庑。戏台底层以活动短柱支撑台枋,上覆以台板,为可拆卸活动式戏台。 二层前台为演出区,正中顶部设有穹形藻井。两侧厢室为乐器伴奏处,明间额枋上刻有“五福捧寿”及其它装饰。柱头、斜撑、雀替、平盘斗等构件刻有纹饰,包括一些定型化神仙人物,象征吉祥如意的龙狮动物,夔纹等。戏台以漆饰涂抹表面,柱身为黑色,隔扇、月梁等为朱色,含有外来文化的浓郁色彩。整个戏台布局紧凑、朴素、简洁而又趋于变化,灵活而又工整。堪称戏台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安徽省目前保存完整的古戏台之一。

4.嘉会堂古戏台:

位于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磻村。座北朝南,共三进,三开间。祠堂建于清同治年间,现存前进古戏台及后进寝堂部分。其中古戏台部分通面阔10.3m,进深7.63m,后进寝堂通面阔10.41m,进深6.25m,总进深为38.m,中进享堂及前进天井加入口耳门面阔约为15m,占地面积为505.05 m2。整个建筑由门厅、戏台、边廊楼上厢房、前天井、耳门、享堂、后天井、寝殿、楼上堂等组成。现中进享堂已毁,前后天井东西两侧均有耳门与巷道、民房相通,原享堂部分仅存柱础、柱顶石等。该建筑朴实、小巧,梁架用料较大,技艺熟练,工艺精巧,木雕饰件虽少,但工艺线条流畅,结构为徽州祠宇中常见的叠梁式,梁架作冬月梁,梁下用雀替承插梁头,檐口老椽上铺望板,前进按徽州传统古戏台做法布设戏台,前天井边廊设跃层楼上厢房,享堂前后檐柱与金柱间饰弯弓椽轩顶,正厅五架梁上饰覆水轩顶。

该祠属于徽州传统的祠堂与戏台相结合的范例之一,整个地坪除天井及阶沿石地坪外,其余的大部分为方砖地坪或大地板。整个建筑朴素大方,马头墙高翘,显得端庄怡人,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独有的特色,有着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该祠主门面南,前檐柱外用砖墙封护,大门设在檐柱中列封护砖墙上,并有水磨砖及青石门框,设门楼。从大门进入即为戏台部分,也即门厅部分,戏台柱除祠堂本身结构主柱外,另根据台面设置需要附加短柱支撑台板。是徽州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戏台之一。

5.敦化堂古戏台:

位于黄山市祁门县新安乡洪家村。座北朝南,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为洪氏宗祠,三进三开间,通面阔9.45m,通进深19.77m,占地面积186.83 m2,建筑面积为240 m2,整个建筑由门厅、戏台、边廊、前天井、享堂、后天井、寝堂等组成。正壁原悬挂有“敦化堂”字匾,梁柱上挂有楹联。

建筑结构为徽州祠宇常见的叠梁式及穿斗式,享堂前檐柱与金柱之间为卷棚轩廊,厅堂覆水轩顶,寝堂正间后金檐柱之间设神龛,今存有供桌等物品。

该祠前进门厅、戏台同徽州传统祠宇建筑风格较为一致,入口大门设在中列前檐柱间,前檐柱外封砖墙,门开在砖墙上,进入大门后即为古戏台,古戏台除祠堂门厅本身置柱以外,另根据需要设短柱支撑台面,该柱础较简易,额梁上雕刻人物戏文,檐口为反向变弓卷棚木基层,雀替、斜撑、格扇、梁枋上雕刻极为精致,线条流畅。边廊连接戏台,结构从戏台门厅边列檐柱起斜撑挑头出檐,顶为弯弓椽望板顶,檐出老椽,飞椽。是徽州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戏台之一。

6.述伦堂古戏台:

位于黄山市祁门县新安乡上汪村,座北朝南略偏东,建于十六年(1927)。原系汪氏宗祠,共三进,现存前进古戏台及享堂、边廊厢房。三开间,总面阔13.75m,通进深21.59m,占地面积约为291.36 m2。原整个建筑由祠前巷、院墙、卷拱门洞、门厅、戏台、边廊楼上厢房、前天井、享堂、后天井、耳门、寝殿组成(已毁)。天井东西两侧耳门外有巷道房相通,原享堂正壁上悬挂“述伦堂”字匾,享堂前檐额梁上分别悬挂“贡元”“四世同堂”“椿萱并茂”三块镏金字匾,现已不存。

整个建筑精致小巧,但梁架用料硕大,技艺熟练,工艺精巧,木雕饰件精致,线形流畅,结构均为徽州常见的叠梁式,梁架作冬瓜月梁,梁下用插拱或雀替承插梁头,檐口为反向罗锅椽。前进按徽州传统古戏台做法布设戏台,前天井边廊设跃层楼上厢房,该祠属于徽州传统的祠堂与戏台相结合典型范例。整个地坪除天井通道及阶沿石为石板铺设,天井为卵石拼花铺设外,其余均为卵石拼花砌垫层,三合土夯打出光地面。是徽州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戏台之一。

7.和顺堂古戏台:

位于黄山市祁门县新安乡长滩村,座北朝南,建于清同治年间,原为赵氏祠堂。共三进,三开间,通面阔11.63m,通进深32.57m,占地面积378.8 m2,建筑面积454.5 m2。整个建筑由祠前

广场、门厅、古戏台、边廊、前天井、享堂、后天井、耳门、寝堂、耳房、楼上堂、神龛等组成,原堂正壁悬挂的“和顺堂”以及享堂檐梁柱上字匾、楹联均已不存,仅存痕迹。

地坪除前天井为卵石地坪、后天井为石板地坪、阶条石以外,其余均为三合土打光地面。整个建筑外观朴素大方,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独有的特色,有着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该祠前进门厅同徽州传统祠宇建筑风格一致,大门设在檐柱中列间,前檐柱外封护砖墙上,门上有门罩。门扇已失,进入大门后即为古戏台。古戏台除祠堂本身柱为戏台柱以外,另根据需要另设短柱支撑台面,该柱础较简易。也是徽州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戏台之一。

8.顺本堂古戏台:

位于黄山市祁门县新安乡良禾仓村,座北朝南,建于清末,原系赵氏宗祠。共三进、三开间。通面阔11.32m,通进深26.81m,占地面积303.5 m2,建筑面积396.3 m2。整个建筑由门厅、戏台、边廊廊上楼(包厢)、前天井、享堂、后天井、寝堂、耳房、楼上房、神龛等组成,前进天井有耳门通向两边巷道及民居。原享堂正壁悬挂的“顺本堂”以及各梁额及柱上字匾、楹联均已不存,仅存痕迹。

整个建筑体量不大,却十分精致,梁柱用料较为考究,整个建筑雕刻部分虽少,但显得朴实大方。边廊连接戏台设看台长廊,起二层楼,楼上称作“包厢”,是徽州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戏台之一。

9.新安古戏台:

位于黄山市祁门县新安乡新安村,座南朝北,建于清光绪年间,原系祠宇。现存前进古戏台及前天井卵石地坪。戏台部分通面阔9.46m,进深32.38m,占地面积约306 m2,整个建筑原由戏台、边廊、前天井、享堂、后天井、耳门、寝堂等组成,后进部分现已毁。

戏台为徽州传统戏台做法布设,可随时拆设,整个戏台架空于下面人行道路之上。天井为卵石地坪,外观朴素大方,体现徽派建筑特色。是徽州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戏台之一。

10.大本堂古戏台:

位于黄山市祁门县新安乡李坑村,座北朝南,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原系陈氏宗祠。共三进,三开间。通面阔10.42m,通进深32.8m,占地面积341.8 m2。整个建筑由祠前广场、门

厅、古戏台、边廊、前天井、享堂、后天井、耳门、寝堂、厢房、神龛等组成,前天井东西两侧耳门外靠巷道,与民居相通。原享堂正壁悬挂有“大本堂”以及字匾和楹联。

整个地坪除天井及阶条石以外,其余均为卵石垫层,三合土夯打出光地面,整个建筑外观朴素大方,充分体现徽派建筑独有的特色,有着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该祠前进门厅同徽州传统祠宇建筑风格一致,中进金柱间设有仪门,门前设有抱鼓石;仪门内设可拆卸活动戏台,在演戏时搭设,祭祀等大型活动时拆除。是徽州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戏台之一。

11.聚福堂古戏台:

位于黄山市祁门县新安乡叶源村,座北朝南偏东,建于清早期,系王氏祠,共三进、三开间,现存前进门厅古戏台及享堂、边廊、寝堂。通面阔10.14 m,通进深33.01 m,占地面积332 m2,整个建筑由祠前广场、门厅、戏台、边廊、前天井、享堂、后天井、耳门、寝殿等组成,天井东西两侧耳门外与巷道及民居相通。

主体建筑梁架规整,作冬瓜月梁,梁下用插拱或雀替承插梁头,檐口铺椽,设正椽。按徽州传统古戏台做法布设戏台,是徽州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戏台之一。

12.阳春戏台:

位于婺源县镇头乡阳春村,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前连方家宗祠。面阔10 m,进深7 m,高8 m,占地面积70 m2,可容纳观众四五百人。戏台上屋为大木榫卯组合建筑,飞檐戗角,十六个反翘式飞檐左右前后对称。梁架角斗拱,圆形尖角藻井,层层重叠,外形美观,结构牢固。戏台前明枋雕刻有“双狮戏珠”图案。戏台高1.7 m,由8根方柱、26根圆柱支撑。前台设置有8门(正面4门,台侧左右各4门),方便演员同时出入,中有照壁,后台略小于前台,次间呈八字形,左右有抱鼓石各一。前后台面积共50 m2。粉墙上记录了众多戏班的题壁。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戏台之一。

二、徽州古戏台的建筑特色

徽派古建筑以含蓄、细腻而著称于世。其“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徽州聚族居,最重宗法”,“姓各有祠统之”,“社则社屋,宗则有祠”,3可以说,徽州的祠堂建筑是徽派古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徽州古戏台大都设在祠堂里,从外观上看和祠堂共为一体,其共同点是外墙很实,底部用条石

做基础,顶部做成迭落形或弧形,用青瓦做堞,端部形似马头,对外一般不开窗户,与巷道相通的为两侧耳门,大门在正面,通常正门前有抱鼓石,门下有石须弥座,门上有门簪,祠内木构多为抬梁式和穿逗式结合,檐部多饰以斗拱,梁砣、雀替、斜撑,额梁上多雕刻着人物戏文、花鸟虫鱼等图案。外墙均以白石灰粉饰,显现出古建筑在青山绿水中黑、白、灰色调的协调统一。

戏台位于祠堂内前部,与享堂相对,这是有别于其它地区戏台设置的典型特征之一。固定式戏台和活动式戏台的形制视情况而定,朝向随祠堂,并与享堂相反,从现存古戏台来看,固定式戏台祠堂一般不设大门或门楼,有的仅在两侧设门进出。而活动式戏台祠堂均设大门和门楼,有的无需拆卸,可开启大门,由戏台下入内,这是由于在结构处理上使后台退让大门开启的位置所致。

《释名》曰:“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或叠石高,或木架高……俱为台”,最早搭建的台,并非用来演戏,而是为了登高望远。戏台的形成,应该说有个渐变的过程。现存的徽州古戏台大多为明清建筑,作为祠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平面布局是以群体建筑为目标,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重视建筑物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与祠堂的享堂、寝堂呼应,体现了端重、方正、井井有条的理性精神。其空间布局则讲究传统的严谨均衡,又求灵活舒畅,合理地利用门楼内空间构筑为台,使人们在宗族活动之余能够在宽松、和谐、舒畅的美感中得到放松。这种巧妙的组合,真乃徽州人的一大创举。尽管台上在赤裸裸地进行伦理教化,台下宗族内部进行着残酷的阶级压迫,就戏台本身而言,“可用、可观”性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在结构处理上,戏台主体建筑基本上采用干栏式,梁架结构为穿逗式、硬山搁檩式,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地方上的一些做法,使各部分的组合相当完美,发挥不同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能。立体造型上采用徽派建筑惯用的风火山墙,这种呈跌落的台阶形式,外轮廊线横平竖直,它突出封住木构架,起到防风和防火的功能,屋顶形式分歇山式(当地称“五凤楼”)、双坡式两种。

戏台以木质材料为主,与祠堂大门紧密相连(有无大门的),五开间或三开间,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明间为演出区,次间为文场、武场乐间,稍间为廻廊。两侧廊庑设有观戏楼(极少数不设),有的在挑檐额枋间饰以装饰性斗拱,这些视等级、地位、财力而定。应用雕刻工艺作为建筑中某些部位、某些构件的装饰手法,是徽派古建筑风格重要组成部分。在戏台的梁架、额枋、月梁、斜撑、平盘斗、雀替等构件上均雕刻精美的纹饰,纹饰以传统戏文剧目为主,间以人物、花卉、走兽。还有的在戏台天花绘以彩画,观戏楼的走马板、彩画木地俱作淡灰色,不捉麻提灰,设色清丽绝俗,使人感到优美、恬静。

值得注意的是藻井在徽州古戏台上的运用。在戏台明间(演出区)的正天花处,设有层层上叠、旋收成屋顶的穹井,名曰“藻井”,其作用不仅在于装饰美观,更主要的是穹井所形成的回声能造成强烈的共鸣,使演员的唱腔显得更加珠圆玉润,观众在远处也能听得清楚。从现存戏台看,清中期以后的戏台天花大都设有园形藻井,明代及清早期戏台均无藻井。所谓藻井原为宫殿、坛庙、寺庙建筑中庄严雄伟的帝王宝座上方或神圣肃穆的佛堂佛像顶部天花的一种“突然高起,如伞如盖”的特殊装饰。汉时《风俗通》就载有“今殿做天井,井者,束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

皆取以压水灾也。”最初的藻井,除装饰外,有避火之意。后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又发现了其物理特性,吸音和共鸣,这种发现,自然而然地被运用到戏台当中。徽州古戏台的藻井,分为上、中、下三层,剖面呈倒置的喇叭形,束腰,S状轩蓬,层层里收至顶部,达到吸音、共鸣的目的,顶部有雕刻成莲状垂头,这同北方的官式建筑的藻井相异,用途也有所不同。

戏台前部,设有雕刻栏板,既有装饰效果,又达到安全之目的,两侧廊庑上设置的观戏楼,小巧玲珑,内设形同美人靠橙,观戏窗上组合有几何形纹的窗棂,不但美观,而且不挡视线,透过窗棂可观看戏台上的整个演出活动,非常惬意,是当地有名望、有地位的族人以及大户小姐观戏之所在。有的考虑到防水的需要,在观戏楼的前檐柱采用石柱,可防霉、防腐。天井下的地面均采用青石板条铺砌,设置散水及排水沟,廊庑地面则采用地砖或卵石墁地,颇具地方色彩。徽州古戏台在建筑艺术上还在于细部的装饰表现,其屋脊、壁柱、梁枋、门窗、屏风、檐披、斗拱、雀替、耍头等……这使得戏台建筑更显富丽堂皇。

以上仅以戏台建筑部分作为论述依据,实际上,戏台与祠堂整体建筑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由于对徽州祠堂建筑研究的论述彼多,且有较多的共同点,故这里不多繁述。

三、徽州古戏台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徽州古戏台是徽派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明清以来各时期戏台均有遗存,也是一部生动的实物舞台史,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州建筑艺术的造诣和成就,又融入其它地域文化的特点,是我们研究徽州文化、亚徽州文化和赣文化交融的支点,并可从中体会到建筑艺术的魅力。

徽州古戏台有利于我们了解研究明、清时期徽州的社会经济、宗族制度、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明清时,封建统治者所宣扬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不断地侵蚀和禁锢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审美观念规范在狭隘的范围内,尽管徽商经济也产生过一些具有资本主义成份的萌芽,对封建社会的瓦解起了一定作用,但最终未能逃脱封建理念,仍将其商业增值资本主要用于个人和宗族消费,大肆营建,过着奢侈靡烂的生活,大量留存的古戏台就是徽商及宗族文化消费的明证。

从徽州现存的“余庆堂古戏台”、“会源堂古戏台”、“敦典堂古戏台”“阳春戏台”的雕刻及装饰我们还可以看到:戏台立面布局严谨、造型优美。特别是“余庆堂古戏台”,其正立面上半部布有密檐斗拱,排列整齐,极为华丽美观(有的戏台是连绵图纹漏窗),下半部是浮雕人物隔板,连接上下两半的中间横板,全部雕刻着戏文故事,正额枋上雕刻有“福禄寿”图案,人物脸部神采奕奕,堪称为精品。月梁上有用浮雕与镂空雕相结合的人物画面:背景是山石岗峦、竹林曲径,一山一石、一树一木皆层次分明,纤细逼真。以动物、花卉、树木、八宝博古、云头、回纹、几何形体为内容的木雕则更多,几乎徽州所有的古戏台上都有;还有如龙、凤、狮、虎、象、麒麟及家禽家畜等,表现吉祥如意的喜(喜鹊)、禄(鹿)、封(蜂)、侯(猴),“喜事连(莲)年”、“鹿鹤同春”、

“五福捧寿”、“喜鹊登梅”、“岁寒三友”等,均能成画,多半用完整的横梁雕刻表达。月梁上内容各异的戏剧题材画面,这也是徽派建筑从其形成过程中,受到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是一种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

戏台隔板上各时期的戏班题壁和台联,对研究地方戏剧史剧种,剧目的交流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外,藻井被科学地运用到徽州古戏台上,这对于封闭的徽州来说,是一种进步,说明了徽州古代建筑师们对声学原理的掌握。

徽派古建筑不仅以民居建筑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其它类型建筑如牌坊、桥梁、古墓葬等也颇具特色。形制分明的古戏台与祠堂整体建筑休戚相关、密不可分。它不仅使徽派古建筑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对研究徽派古建筑类型学也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徽州古戏台对于研究徽州区域文化、中国戏剧史、徽派建筑及中国建筑史,均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祁门县博物馆)

The Building Art of Hui-zhou’s Age-old Stags

Zhang Wangnan

Abstract: According to a deep and delicate investigation on the preserved state of Huizhou’s age-old stages, This paper uses the first-hand, full and accurate materials to discuss the age-old stages’ distribution, times back-grou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value and so on. In addition, it probes into the effect on such buildings produced from politics, economy, patriarchal cl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and drama.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Huizhou’s age-old stages have a distinct formation. They have important value to study Faction Hui type-science, local dramatic history and the exchange of drama items. As a result, it should be studied and analyzed scientif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12

康熙《祁门县志》卷一《姚可山序》。 坑口《陈氏宗谱》,清抄本,《祠堂》。 3

摘自方玉良:《龙川胡氏宗祠的建筑艺术》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