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养胃”词义考辨★…李丛1…朱卫丰1 刘红宁1 钟虹光2 陈晓凡1(1.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2.江中集团…南昌……330096)摘要:从历代古典文献梳理入手,对中医术语“养胃”的源流及词义进行了探讨。认为“养胃”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仅指消食化积。直到隋唐,“养胃”作为一个词语在医籍中出现的频率较少。宋代开始直至明清,中医脾胃学说内容日趋丰富,“养胃”相关文献量也相应增加。除消食化积外,开始包含温中健脾、清补胃气、理气和中、润养胃阴等不同涵义,诸多涵义往往交叉互见。清代叶天士继承前人,明确胃阴学说,创立养胃阴之法,得到后人的推崇。现代医家针对病人阴虚的体质特点,将养胃阴之法运用于临床各科,取得良好疗效,同时民间养胃阴的理念也深入人心。迄今为止,在文献及俗语当中,“养胃”一词仍然依据不同语境兼见消食化积、温中健脾、清补胃气、理气和中、润养胃阴等不同涵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医脾胃学说的丰富内涵。关键词:养胃;消食化积;温中健脾;清补胃气;理气和中;润养胃阴;脾胃学说中图分类号:R-092…文献标识码:A●学术探讨●中医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极少数得到完整保留并持续发展的一个分支,其生命力来自于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确切的临床疗效。中医理论由中医术语来表达,与绝大多数自然科学术语来源于外语有统一汉译名的情况不同,中医学术语体系形成于秦汉时期,历史悠久,并与社会文化互相渗透;同时有着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特点,大量使用概括性、多义性、重叠性、交叉性的概念,如气、风等等。这样模糊处理符合言简意赅的术语要求,在文献载体形式极为原始的古代便于学说的记录、传播与保存;但也往往导致中医术语内涵不清、外延宽泛,常出现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演变等现象。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医的现代化势在必行,在这个进程当中需要多学科的参与,需要现代科技手段的投入,更需要概念清晰、规范统一的中医术语作为学术交流的前提[1]。另一方面,中医学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养胃”“补肾”“祛火”等中医名词术语早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语言的流传,中医学才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中医名词术语的规范,同时也要重视民间涉医俗语的研究。
无论是规范还是研究,首先都要对术语词义的历史演变有所了解。现以“养胃”为例,通过对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医古典文献进行初步梳理、归类与
解读,我们认为“养胃”大致有以下几种词义:1…消食化积
虽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秦汉中医经典中不乏脾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辨证治疗内容,但在文本中未见“养胃”一词。据《中华医典》查询,“养胃”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书中记载:“朴硝者,亦生山之阴,有盐咸苦之水,则朴硝生于其阳。其味苦无毒,其色黄白,主治热、腹中饱胀,养胃消谷,去邪气,亦
[2]
得水而消,其疗与硝石小异”。这里用朴硝治疗
腹中饱胀,“养胃”与“消谷”同见,词义较为单纯,仅指消食化积。
这种单纯的词义延续到唐代。在唐代,“养胃”一词的使用并不广泛。《新修本草》收录上述朴硝一条,原文与《本草经集注》一致。孙思邈《千金方》中记载用当归、酸枣仁、干姜、川芎、干地黄、天雄、地骨皮等组方治疗虚寒下痢身重不举,功效表述为“补脾安胃,调气止痛”。《千金方》共30卷,为唐之前临床诊治和药学经验的系统总结,在相关表述时并未使用“养胃”一词。比《千金方》稍晚成书,同样卷帙繁多、收集广泛的王焘《外台秘要》中也未见“养胃”的表述,可以作为佐证。2…温中健脾
两宋时期,中医学得到长足发展,诞生了一批
·14·
江西中医药2017年5月第5期总第48卷第413期医学家,出现了很多医学著作。在这些医学著作中,“养胃”一词的出现频率开始增加。除《证类本草》收录朴硝“养胃消谷”外,《圣济总录》收录治膈气宿食不消的养胃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养胃进食治脾胃虚冷的养脾丸、通畅血脉消痰养胃的当归芍药散等方。个人医书《严氏济生方》中有治脾胃不足的生胃丹,《杨氏家藏方》中有益脾养胃的沉香养脾丸、和脾养胃温中消食的丁香大丸肉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主安中益气,健脾养胃,[2]。《本草纲目》:“饴糖,味甘,气温,强骨壮筋”无毒。入足阳明、太阴经气分之药。养胃温中益气[2]止泄之药也”。“薏苡仁味甘,气温,无毒,沉也,降也。入足阳明,手太阴经。养胃健脾,清肺导肾[2]之药也”。3…清补胃气金元时期,伴随着四大家的出现,中医学术流子、温脾养胃消谷嗜食的豆蔻橘红散以及温脾养胃派出现分化。宋代盛行《局方》以致民间用药喜温顺气消饮的草果饮子等等。
喜燥的弊端受到刘完素、朱丹溪等医家的批评。李考察这些“养胃”的方剂,大都用药甘温,功东垣重视脾胃脏腑辨证,系统地提出了脾胃学说,效多为益气健脾行气宽中。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强调“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在脾胃不同作用及中对养脾丸的记载:“养脾丸治脾胃虚冷,心腹绞功能特点上,他提出脾胃同在五行属土,但胃为阳痛,胸膈满闷,胁肋虚胀,呕逆恶心,噫气吞酸,泄土主动,脾为阴土主静。在脾胃相互关系上,认为泻肠鸣,米谷不化,肢体倦怠,不思饮食。大麦芽胃居于主导地位,胃气是元气之本,元气又是人体(炒)、白茯苓(去皮)、人参(去芦)各一斤,干之本,胃气损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丛生[3]。姜(炮)、缩砂(去皮)各二斤、白术半斤,甘草(锉,“滋阴派”开创者朱丹溪同样重视胃气。《格爁)一斤半。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两作八丸。致余论·大病不守禁忌论》:“胃气者,清纯冲和每服一丸,细嚼,生姜汤送下,食前服。此药养胃
之气,人之所赖以为生者也。若谋虑神劳,动作形进食”[2]
。方中重用干姜、砂仁温中行气,配以茯苦,嗜欲无节,思想不遂,饮食失宜,药饵违法,皆苓、白术、人参、甘草健脾益气,大麦芽开胃消食,能致伤。既伤之后,须用调补,恬不为怪,而乃态全方益气健脾开胃进食。
意犯禁,旧染之证与日俱积,吾见医将日不暇给,《局方》中还有当归芍药散的记载:“当归芍而伤败之胃气,无复完全之望,去死近矣”[2]。他药散治妊娠腹中绞痛,心下急满,及产后血晕,内继承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在《格致虚气乏,崩中久痢,并宜服之。当归、茯苓(去皮)、余论·吃逆论》中明确指出“人之阴气,依胃为养”。白术各二两, 川芎、 泽泻各四两,白芍药八两。上在治疗因暴怒伤暑而滞下阴虚的患者时,以人参白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食前服。常服通畅血
术煎汤调服清暑利湿的益元散,通过清补胃气而滋脉,不生痈疡,消痰养胃,明目益津”[2]
。全方健阴。同时主张平日养生就要用甘淡偏性小的粳米脾利湿、行气宽中、养血活血。
与蔬菜水果来补胃气滋阴津,而病后调养更“须淡《杨氏家藏方》中的沉香养脾丸药用沉香、木食以养胃,内观以养神,则水可生,火可降,否则香、缩砂仁、丁香、白术、肉豆蔻、人参、炙甘草、附毒必发,殆不可救”。
干姜;丁香大丸子药用人参、丁香、木香、白豆蔻仁、这一时期,医家们认识到胃气盛则“食而不伤”,炙甘草、陈橘皮、炮干姜、 姜黄、缩砂仁、神曲、炒重视胃气对饮食物的腐熟功能。除四大家外,其他麦芽、紫苏叶;豆蔻橘红散用丁香、木香、白豆蔻仁、医家也收录各种养胃方药。旴江名医危亦林《世医人参、白术、姜制厚朴、神曲、炮干姜、炒半夏曲、得效方》中有“助脾养胃”的卢氏感应丸治虚人久陈橘皮、炙甘草、藿香叶;草果饮子中的药物有草积,亦有补心养胃的补心汤以治妇人阴中生疮。果子仁、焙乌梅肉、紫苏叶、赤茯苓、姜制厚朴、陈“清补胃气”的“养胃”认识在明清也得到诸橘皮、炙甘草、肉桂、人参。从药物组成可以看出,多认同。《滇南本草》:“鲫鱼,一作鲒鱼。气味甜,组方思路也以辛温香燥为主。
平,无毒。和五味煮食,主治虚羸,温中下气。治
直到明代,许多方书及本草书中标明有“养胃”肠中瘀垢,痔漏最良。作羹养胃,调中益气”[2]
。功效的方药都仍具有温中健脾的功效。如早于《本明代王绍隆《医灯续焰·尊生十二鉴》:“东坡云:草纲目》140多年的明代兰茂《滇南本草》:“秈夜坐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
米(音仙),即粘米,似粳而粒小,滇中有赤白二种,养胃”[2]
。李中梓《内经知要》:“秫米,糯小米也,味甘,性温。无毒。主治温中益气,养胃和脾,除
北人呼为小黄米,味甘性平,能养胃和中,用以为
湿止泻”[2]
。李士材《雷公炮制药性解》:“黄牛君”[2]。薛己临床对因胃火内格而饮食不入的,用
·15·
●学术探讨●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学术探讨六君子加茯苓、黄连以清热养胃。并载养胃进食丸治脾胃虚弱,认为扁豆可以健脾和中,养胃止呕。清代周学海《脉义简摩·诸家论老人脉病证治》一篇中提到,治疗六脉俱数脾胃虚损严重的病人,六君子加味、参苓白术散等方在煎服时都要去掉头煎不用,只用二三煎。这样是为了减轻补气药物的燥性,而保留甘淡之味,取“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的道理。4…理气和中有明一代,在金元学术争鸣学派分立的基础上,医家们通过临床实践对各种学说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系统完善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临床医学也从宋元局方的束缚下出来,呈现百花齐放的崭新面貌。在不断涌现的各类医学著作中,“养胃”的表述也日益频繁,且词义丰富。既有之前的消食化积、温中健脾、清补胃气,又出现以理气和中为主的认识。明代兰茂《滇南本草》是中国现存古代地方性本草书籍中较为完整的作品,收集和记载了云南少数民族药物以及用药经验。其中对香附行气开郁而养胃进食的功能作了介绍:“香附,宽中消食,止呕吐,和中养胃,进食。气血调而阴阳固守,忧郁开[2]而疾病不生,开郁调气要药,女人之至宝也”。《本草纲目》记载了另外一味行气宽中以养胃的药物:“缩砂密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噎膈呕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齿浮热,
[2]
化铜铁骨梗”。缩砂密的果实即为缩砂仁,辛、温、涩、无毒,功擅行气宽中。明末倪朱谟的《本草汇言》中也有对缩砂仁的功用说明:“缩砂仁,此药辛香而窜,温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争,通畅三焦,温行六府,暖肺醒脾,养胃益肾,舒达肝胆不顺不平
[2]
之气,所以善安胎也”。明代旴江名医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提出:“肺胀则养胃疏肝,风痰壅盛宜养
[2]
胃去风豁痰”。武之望《济阴纲目》载香砂养胃汤治产后呕吐饮食不下,腹胀者。5…润养胃阴
明代末年,医家们已经认识到有些药物可以通过生津以养胃。李中梓《本草征要》:“沙参……补中益肺,养胃生津。肃清上热,疏痰利咳。定心内惊烦,退皮间邪热。”“西洋参……能养胃以生津,
[2]
除烦倦而不疲”。“糯稻根味甘,性平,无毒。入肺、胃、肾三经。补肺生津、健脾益胃。退虚热、止盗汗。
[2]
养胃阴,扶气馁”。李中梓另外一本著作《本草通玄》中也认为生津的杨梅有养胃功效:“杨梅虽
[2]
养胃兮而损筋发疮,橘子虽止渴兮而恋膈聚饮”。清代名医叶天士是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对脾胃
功能进一步细化,提出脾胃分治和“胃阴”概念。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宜柔润。……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义即宗《内经》所谓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
[2]
以通为用之理也”。从叶氏开始,“养胃”有了明确的“润养胃阴”的含义。在他的代表著作《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很多治疗胃阴不足以及灵活运用补胃阴的办法治疗其他脏腑病的医案,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
稍晚于叶氏的俞根初作《增订通俗伤寒论》,论述了甘润养胃以治秋燥伤寒:“秋燥伤寒(总名秋燥,俗通称风燥)惟虚损体复感燥邪,势尤危险。初治以润肺养液清络泄热为主,既不能过事透表,亦不得径投滋补。继进甘润养胃,以存阴液。”“甘蔗汁、藕汁、梨汁、芦根汁、鲜生地汁、鲜茅根汁各一酒杯,重汤炖温服,加麦冬汁二匙、淡竹沥二瓢、
[2]
解草根汁一瓢,甘润养胃,以补其血”。俞氏对伏气伤寒和伤寒兼疟的治疗也往往从育阴养胃入手:“伏气伤寒,破阴丹使伏阳从足太阳经外泄,来复丹使伏阳从足太阳腑下泄。方虽不同。而交通阴阳之功则一。终以育阴养胃法调理收功。”“伤寒兼疟,继与平胃散……终与冰糖乌梅汤……甘酸
[2]
养胃以善其后”。同为温病学代表人物的吴鞠通,在叶氏的基础上,丰富了“润阴养胃”的学说,创立益胃汤、玉竹麦门冬汤、五汁饮等治疗胃阴不足。田宗汉《重订时行伏阴刍言》中的“养胃汤”,在方解中特意注明“养胃润枯法”,方中重用沙参、石斛、玉竹以养阴生津育胃阴,以人参、炙甘草益气健脾,以半夏降逆止呕,以大枣益脾胃安心神。
在滋阴养胃思想影响下,清代及之后诸医家对生津养胃的药物颇为推崇。清代《得配本草》:“燕窝,一名燕蔬,甘、淡、平。补阴润肺,生津养胃,化痰止嗽,能使金水相生,肾气上滋于肺,而胃气
[2]
自安。调理虚损之品,惟此为最”。时期张山雷《本草正义》:“潞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滞,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是禀坤土中正之气,柔顺之德,而
[2]
无偏无害者”。“石斛,《本经》云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
●●·16·
江西中医药2017年5月第5期总第48卷第413期肠胃……养胃益液,却无清凉碍脾之虑,确为无上
[2]
。张氏更对麦冬的功能从养胃阴的角度进妙品”
行了辨析:“麦冬富有脂液,清润甘凉,得土之正味,
的临床实践。明代温补派兴起,薛己、张景岳、李中梓等在强调脾胃重要性同时,注重肾中阳气对脾土的影响,治疗上脾肾并重;王纶、周之干、缪希雍、故为养胃生津之专品”
[2]
。胡慎柔等医家从脾阴和胃阳两方面认识脾胃的功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熬夜习惯和香能,开创了甘寒养阴、柔润悦脾的养脾阴法度,创燥饮食的普遍,使得阴虚体质人群增加。近几十制资生健脾丸。清代叶天士继承脾阴论,并发展形年来,不断有学者参与到胃阴理论的探究中来,相成了胃阴学说,创立甘凉柔润、酸甘润补、甘香醒关文献日渐増多,胃阴理论不断得到发展。临床脾、滋液填精等灵活多变的养胃阴之法,在对温病发现“滋养胃阴”法可治疗包括胃病在内的各科
的临床诊治上也贯彻了重视胃阴的思想,创立系列多种疾病[4-6]
。民间“滋养胃阴”的“养胃”理生津育阴养胃的有效方剂[10]。念也是深入人心,具有生津益胃功效的药物燕窝、在中医脾胃学说的发展成熟过程中,“养胃”石斛、麦冬、西洋参等仍然备受推崇。《中医名词等相关术语概念的出现及词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术语精华辞典 》《中医大辞典》《中医辞海》等中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养胃”一词最早出现在医学工具书对“养胃”的解释也不约而同:“治疗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对芒硝的功效描述学名词。即清养胃阴。治疗胃燥津伤、胃阴不足
中,词义很简单,仅指消食化积。直到隋唐,“养胃”的方法”
[7-9]
。作为一个词语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较少。宋代开始6…小结
至明清乃至现代,伴随着脾胃学说内容的日趋丰富,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秦汉时“养胃”相关文献量相应增加,除消食化积外,开始期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等就初步描述了包含温中健脾、清补胃气、理气和中、润养胃阴等脾胃的解剖形态,充分阐释了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不同涵义。直到今天,“养胃”作为常用中医术语里,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纳受和运化过程的生理功能,脾胃病的发生与饮食、劳倦、寒温、情志等因活跃在专业文献和俗语的各种语境当中,诸多涵义素密切相关的病因认识以及脾病多虚、胃病多实的往往交叉互现。“养胃”词义的泛用说明了中医术病机趋向,并提出了脾胃病的治疗原则。东汉末年,语的模糊性,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医脾胃学说的张仲景建立了脾胃分治的诊疗思想,在疾病预防和丰富内涵。如何对这些常用的中医术语进行释义与治疗中都注重顾护脾胃。隋唐时期,脾胃病的辨治规范,是摆在中医文献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理论在脏腑辨治模式下得以初步系统化。两宋脏[1]朱建平. 中医术语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国际化[J]. 中华中医药杂志,
腑辨证理论的发展使得脾胃病辨治进一步系统化,2006, 21(1):6-8.
脾胃病辨治的方药经验大量积累,调治脾胃的思想[2]中华医典[M]. 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2.
开始影响儿科、妇科疾病的治疗。金元时期李东垣[3]冯兴志, 马淑红, 吴越, 等. 再论李杲重视胃气思想[J]. 杏林中医药,
在其师张元素“养胃气”思想基础上,全面继承前2012, 32(9):865-866.
人脾胃学说,认真总结脾胃病临床实践,代表著作[4]冯莉. 沙参麦冬汤的临床运用[J]. 时珍国药研究, 1995, 7(2):84-85. [5]董振华. 胃阴虚证治验[J]. 河北中医, 1986(2):30-31.
[6]王永才. 益胃养阴法临床运用[J]. 时珍国医国药, 2000, 11(11):1 048.为脾胃是元气之本,是人体精气升降的枢纽;脾胃[7]李经纬. 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气虚,元气不足,清阳不升,则谷气下流,阴火上1996:854.
乘是导致多种病症的根本病机;创制建立在“甘温[8]李经纬. 中医大辞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987.除热”和“升阳散火”两大治法之上的补中益气[9]袁钟. 中医辞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9:1 026.[10]郑齐, 潘桂娟. 脾胃学说的概念与源流述要—脾胃学说传承与应
汤和升阳散火汤。《脾胃论》不仅阐述了完备的脾用专题系列[J]. 中医杂志, 2012, 53(13):1 082-1 085, 1 104.
胃病诊治体系,而且将独重脾胃的思想贯彻到所有
(收稿日期:2017-02-18)编辑:王河宝
·17·
●学术探讨●《脾胃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脾胃学说的形成。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