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韩拙山水画创作的方和精神观

试论韩拙山水画创作的方和精神观

来源:叨叨游戏网
第27卷第5期 晋中学院学报 V01.27 No.5 2010年1O月 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0et.2010 试论韩拙山水画创作的方和精神观 李艳婷 (晋中学院美术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摘要:《山水纯全集》是宋韩拙论述山水画理论的著作。长期以来理论界认为此书抄袭 前人之说太多而无任何学术价值。但笔者认为韩拙在山水画的学习观方面见解独特,其采纳 百家之长,弃其糟粕以及坚持“求古法、写真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值得后人借鉴。同 时批判了韩拙“凡学画者先执一家之体法,学-C成就,方可变易为己格”的错误观点。 关键词:韩拙;《山水纯全集》;学习观 中图分类号:J2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o8(2010)05--0108--03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是一部完整、系统地探讨 法束缚,而要在学习中形成“己格”。“求古法”是韩 山水画创作的专著。但长期以来此书在理论界备受 拙提出的一个方,而学画者应如何坚持正确的 冷落,多数人认为此书只讲规矩格法而无任何创 态度,寻求有效的“求古法”之道,韩文首先否定了 新。如俞剑华在《中国画论类编》中评价“是书既专 两种错误的做法。第一种“执好一家之学,不通诸名 讲规矩,自应平正通连,不作玄虚之论。但韩氏文笔 流之迹”,这种人虽学古法,但过于了解一家,而不 腐阔,见解平庸,每多支词烂调,不特俗腐可厌,而 通晓他人之方法,很容易把自己培养成别人的摹仿 且谬误甚多,用事录文,全不注意,以致错误百出, 者,以后在自己的风格上很难出头。“精一家”没错, 以讹传讹。且书中抄袭旧说之处多,独据己见之处 但只“精一家”是错的,而应该“博究诸家之能”,但 少,实无多少价值,四库、解题均加赞许,亦未见公 是也不能因为学得太多而变得“杂”,这样只会因 允”。但笔者认为以上说法过于偏激。韩拙提出山水 “杂乎神思,乱乎规格”而难成气候;第二种“虽博究 画的学习,既要坚持“求古法、写真山”的正确方法, 诸家之能”,但都无“精于一家”,这种人对哪家方法 克服自蔽心理和难学态度,又要具备取其精华、弃 都是泛泛而学,蜻蜓点水、杂而不精,他们不具备深 其糟粕的精神,这两个观点的提出意义重大,值得 刻的专研精神,也难有成绩。而后韩拙给出了一个 我们深入研究、分析。 他认为正确的方法,“凡学画者先执一家之体法,学 一、学画者要坚持“求古法、写真山”的重要 之成就,方可变易为己格,则可矣”。 方法 对于韩拙的这个观点笔者不完全赞同。“先执 韩拙对山水画的学习者提出了“求古法、写真 一家之体法”没错,我们确实应该专心研习一家的 山”的重要方法。“求古法”,是本论著最大的一个思 画风,正如他讲的篆、隶不可同攻之理。但笔者认为 想特点,韩拙认为学习必须遵循的第一个步骤就是 不是一家之体学之成就,就可变易为己格。例如我 “求古法”。他对不学古法的寡学之士持批评态度。 们学楷书,先临习颜体,待掌握其规律方法后再去 中国绘画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 换体,再过半年至一年后,再换,这样当我们练习了 中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如十八描法、山石皴法、散点 四、五种风格后,就可以探索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像 透视法等,这些技法需要在临摹古人的作品中才能 韩拙讲的那样,练透一家之后,对另外的只要了解 学到,但是学习古法却不能拘泥于古法,不能被古 一下即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人之学画, [收稿日期]2009—12—21 [作者简介]李艳婷(1980一),女,山西阳泉人,晋中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学研究。 ・108・ 李艳婷 试论韩拙山水画创作的方和精神观 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至于 可以作为我们的楷模和范样的东西。所谓“究古今之 大人通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揽,广议博考以使 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今齐鲁之士隆摹营丘,关陕 之士『隹摹范宽。一己之学,犹为蹈袭,况齐鲁、关陕, 幅员数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 古为病,正谓出于一律。而不肯听者,不可罪不听之 人,迨由陈迹。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通情。余 以谓大人通士不苟于一家者也。郭熙对只学一家之 体这种方法的否定,也是在批判北宋中期以来“惟 摹李、范”的保守山水画风格。因此我们不仅要坚持 “求古法”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坚持“求古法”的正确 道路,以便我们更快地进步。 美术家要创作出好的作品,是离不开他本人的 生活体验和艺术实践的。这也就是韩拙的“写真 山”,即师法自然。写真山是向大自然学习,这也是 一种学习。“求古法”是掌握山水画笔墨技法的手 段,只有笔墨技法没有内容是不可行的,要画出山 水之神韵、真谛,就必须到大自然中去领悟、体会。 清代大画家石涛的“搜尽其峰打草稿”就是写真山 的集中体现。例如:我们要想画山中雪景,就必须在 下雪的时候深山,进行细致观察,多次练习,掌 握其实际情景,研究、揣摩最好的绘画方法;如果我 们要画云、霞就要像韩拙所指了解云霞四时阴晴之 变化,这也必须亲自经过艺术实践而获得经验。只 坐在家里临摹古人之画而不去写生,就不能真正地 将自己的情感融自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我 们学习间接经验可以节省时间,但是间接经验必须 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直接经验是根本和关 键。一个学画者自身的生活经历也会对艺术的实践 活动产生各种影响。 “画若不求古法,不写真山,惟务俗变,采合虚 浮,自妄谓超越古今,心以自蔽,变是为非,此乃懵然 不知山水格要之士,难可与言之”。韩拙认为一个从 事山水画学习和创作的人,如果不求古法、不写真 山、“惟务俗变”“妄自谓超古越今”,其结果只能“心 以自蔽,变是为非”。这个总结意义重大,我们后来的 学者应坚持这一方法,既要重视前辈人之经验,又要 注重实际写生,两者结合,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二、学画者应该具有“探前贤之模范。究古今之 糟粕”的精神 《在山水纯全集・序》中韩拙提出了学画者应有 “探前贤之模范,究古今之糟粕”的精神态度。所谓 “探前贤之模范”就是要探索前代贤人的那些精髓的 糟粕”,就是研究古人和今人的那些错误的糟粕的东 西。学画者应该“求古法”,而我们在“求古法”时就一 定要持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我们继承传统 是要从传统中汲取有利于我们成长的东西,而不是 闭着眼睛一把抓,是传统就拿来。我们要持批判的学 习态度。古人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它是特定历史 条件下的产物,不可能没有缺陷,也不可能完全适用 于现代社会.夕f、国人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好的,我们 在学习时就要采用分析的方法,好的东西就学,不好 的东西就不能学。韩拙对这个问题的提出有着极其 重要的意义。此问题前人的议论也是比较少的,他们 只是在强调求古法,探前贤,但很少有人具备“究糟 粕”的精神,所以韩拙的“究古人之糟粕”反映出他本 人追求真理和客观认识事物的态度。 要做到“探前贤之模范”,韩拙在《论古今学者》 一篇中提出了学习者首先应该克服几种自蔽心理 和难学态度。自蔽者的三种情况:第一种人心高气 傲,不肯向别人求教,只希望依靠抄袭别人的东西 来提高自己,这种人不和别人交流,自高自大,必然 不会学到太多的东西;第二种人天性聪明、才气又 高,但学得很杂很乱,一会儿学这个,一会儿又改学 那个,不能专心致志;第三种人是在年轻时形成了 一种惰性,不刻苦学习,但自认为对各种事物都比 较通晓,因此他自以为天赋很高而懒惰不学。所以 无论是不和别人交流还是不专心致志、不勤奋学习 都是错误的,都是自我蔽塞,不能学有所获。难学者 有两种:第一种是散漫而不懂为学道理的人,通过 作假或凭着侥幸的方法偶尔成功,不探求切合实际 的东西,这些不乐于踏踏实实学习的投机者,不会 有较大成就;第二种是本性就没有心思学习,又打 算凭借学习来作为自己的生计,这种想法也是不可 实现的。因为不管干什么事业,学习是绝对必要的, 必须脚踏实地。这种学习不一定是坐在学校教室里 的学习,而是随时随地的学习。作为我们现代的人, 要想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要有一个虚心求 学的态度,既要向古人学习,又要向周围的人学习, 当然学习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用正确的 审美意识和审美眼光去挑剔地学习,但态度一定要 诚恳。韩拙谈自己的学习历程,“自幼而嗜好,至今 白首,尚且孳孳无倦,惟患学之日浅短,自为成癖 尔,乃夙赋其性邪?”他更提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 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李可染先生的印章“白发学 ・109・ 李艳婷 试论韩拙山水画创作的方和精神观 童”和“七十始知己无知”,也说明了学画者必须克 服以上几种自蔽心理和难学态度,充分认识到学习 的重要性和有坚持学习的正确态度,才能够“探前 贤之模范”。 就去世了。这应该是米芾的遗憾。然而就因为一字之 误,好多鉴定家将宋徽宗题签过的不少作品定为摹 本,并且得出结论说在米芾那个年代摹本也是可以 当作真迹的。这一事实足以说明“究古今之糟粕”是 何等重要。 “探前贤之模范”是向前辈贤人学习中国文化之 精辟,学习高超的技法技巧,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 的。但在“探前贤之模范”的同时“究古今之糟粕”也 甚为重要,因为并不是写进书里的都是对的。由于作 者的人生观不同,写书的目的不同,写出来的书自然 也不同。读者的世界观不同,观察问题的方法也就不 同,对书的观点、看法也就不一样,所以应具体分析、 区别对待。如果把其中错误的东西当作正确的东西 韩拙在《论古今学者》一篇中写到“夫欲传古人 之糟粕,达前贤之阃奥,未有不学而自能也。”这里 表达有误,“传古人之糟粕”是错误的,应将“糟粕” 改为“精华”。如果是糟粕就应该舍弃,那又何必传 呢?“阃”指妇女居住的内室,“阃奥”,是内室的奥 妙,他本意是说要表达理解古人作品的内涵、意境, 不通过学习是不行的。这种错误类同于上文米芾的 接受,就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米芾在他的《画史》 中说:“仲爰收巨然半幅横轴:一风雨景,一皖公山天 柱峰图,清润秀拔,林路萦回,真佳制也。”仲爰收了 巨然半幅横轴,怎么能“一风雨景,一皖公山天柱峰 图”呢?显然“半”字乃“两”字之误。不是收了半幅,而 “此定是真”,其原因可能是韩拙写错了,也有可能 是后人传抄、印刷之误。“探前贤之模范,究古今之 糟粕”这种思想的提出不仅在绘画上有重要的意 义,而且具有普遍性,告诉我们要分清好坏,无论学 习什么都要坚持这一原则。 三、结束语 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一书中对如何坚持正确 的“求古法、写真山”方法和“探前贤之模范,究古今 之糟粕”的精神两个观点的提出和论证见解独到, 意义重大。我们当代学画者应当仔细品味原文含 义,坚持正确的学习道路。 [参考文献] [1]潘运告等.宋人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2]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是收了两幅。一幅是风雨景,一幅是《皖公山天柱峰 图》。显然这属于传抄、翻刻之误。《画史》中又说:“王 维画《小辋川》摹本,笔细,在长安李氏。人物好。此定 是真。若比世俗所谓王维全不类。或传宜兴杨氏本上 摹得。”这段话前面说《小辋川图》是摹本,后面又说 “或传宜兴杨氏本上摹得”。中间又说“此定是真”。难 道米芾真的是真假不辨、是非不分吗?难道真的在北 宋那个时代,摹本也可以说是真迹吗?如果摹本可以 视为真迹,真迹也可以说成摹本,那我们的鉴定工作 还有什么意义?袁有根先生认为这段话中的“此定是 真”乃是“此定非真”之误,是米芾一时笔误造成的, [3]蔡罕.《山水纯全集》与韩拙的山水画理论[J].美术观 察,2003,(3):90—94. 而米芾的《画史》还没有来得及重新整理校对时,他 [4]张同标.北派山水画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Analysis on Methodology and Spirit Value of Han Zhuo"s Landscape Painting LI Yan--ting (Academy ofFine Arts, ̄nzhong University, ̄nzhong 030600,China) Abstract:Shanshui Chun Quan Ji,written by Han Zhuo in the Song Dynasty,is a monograph that elaborates on the theory of landscape.This book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by the theorists that it does not have any academic value for too much plagiary. But the writer thinks that Han Zhuo had his own special study view on landscape painting.This paper put emphasis on the discussion of other painters advantages and abandonment of their dregs as well as his attitude and method of study on pursuing ancient method and portraying mountain,both of which are wo ̄hy of future generation learning.At the same time,it criticized Han Zhuo S incorrect view:every painter should study a certain school's style and gain achievement first and then change it for his own style. Keywords:HAN Zhuo;Shanshui Chun Quan Ji;study view (编辑杨乐中) ・1l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