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扩句、缩句
【扩句】如果句子是棵树,那么扩句是给树添上枝叶。
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句子扩充为一个具体、形象、生动的句子。简单地说,扩句就像是给一棵树干画上漂亮的树枝,树叶,使它枝繁叶茂,更生动,更漂亮。
例1:妈妈买来了桔子。(扩写句子)
思路点拨: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不具体。如果加上修饰的成份就会完整地表达清楚了。
方法:先提出问题,谁的妈妈?在哪儿买桔子?买来什么样的桔子?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扩句的步骤:
1、读懂例句,审清要求,弄清扩什么内容,在主语、谓语和宾语前扩写; 2、看原句,弄明句子的意思,合理运用的、地、得,注意词语的搭配; 3、按要求扩写句子,高年级至少扩写两处;
4、对照原句检查,看是否保留原句主干,词语搭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内容是否统一等。
【缩句】 例2:真题解析:
世界著名的长江、黄河浩浩荡荡地流入大海。(缩句)
思路点拨:可以使用去“枝”留“干”法:“世界著名的”“浩浩荡荡地”这些进行修饰和的词要删除。 提取主干法:“什么怎么样?” 答案:长江、黄河流入大海。
例3:(2011年广州市大联盟)那滋润着白云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缩句)
思路点拔:“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如:“我曾经游览过美丽的桂林。”如果缩成“我游览桂林。”是正在游览,还是曾经游览?没有说清楚。由此可见,谓语后面的“着”“了”、“过”不能去掉的。 答案:清泉流进了心田。
缩句要注意的几点:
1、一般地说,要删掉以下这些:
(1)“的”前面的修饰的词语(包括“的”字)要删去。 (2)“地”前面的修饰的词语(包括“地”字)要删去。 (3)“得”后面补充说明的词语(包括“得”字)应删去。
(4)“在……中(下、里)”等表示特定条件和环境的词语应删去。 2、保留必要的成分
例如:(2009年天河省实卷)奋斗在建设北京奥运场馆一线的工作人员收到了我们深情地祝福。
如果缩成:“人员收到了祝福”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工作人员收到了祝福”。保留了“工作”这一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又如:戈壁滩上的白杨树一排排十分挺拔。如果缩成“树挺拔”就与原意不符,只能缩成“白杨树挺拔”。因为“白杨树”是固定短语(词语),专用名词,不能拆开。
3、“着”、“了”、“过”、“起来”、“下去”、“把”、“被”要保留 “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同学们上着课”,如果缩成“ 同学们上课”,就没说清楚是现在上课还是以前上课。“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如:北纬17摄氏度以北不能种橡胶的极限,终于被我省科技人员冲破了。(缩为:极限被科技人员冲破了。) 4、补语的特殊处理
首先,动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应保留中心词;其次,形容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删去。
如“老李这一次干得非常漂亮”,应缩为“老李干得漂亮”。(“漂亮”是动词谓语“干”后面补语的中心词,所以保留。)
又如“发表作文后的张小南高兴得跳起来”,可缩成“张小南高兴”。“跳起来”是形容词谓语“高兴”后面的补语,一般要删去。 5、不改变句子的语气
句子的语气不能改变,如“莫非他想在这里安安稳稳地睡上半天吗?”应缩成“他想睡吗?”
6、保留必要的否定词 (在动词前面的否定词不能去掉) 如: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缩句: 鲸不是鱼类。
原句是否定句,缩句时要保留否定词。如果把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思就变了。
又如:“者决不能低下高贵的头。”缩句时,就应保留“不”,压缩为“者不能低下头。”如果把“不”字也压缩掉,就跟原句的意思相反。 7、连动短语和兼语短语要整体保留。
如:他急急忙忙地走过去开门。缩句:他走过去开门。
闰土托他的父亲捎给我一包漂亮的羽毛。缩句:闰土托他的父亲捎给我羽毛。
【学法提炼】
1、认识什么是句子。
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组成形式是“谁 (什么、哪里)”加“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例如: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地学习知识。
2、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句子类型。 陈述句:能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 如:我游览了长城。
疑问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 如: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祈使句:向别人得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 如:油库重地,请勿吸烟!
感叹句:带有快乐、惊讶、厌恶等浓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 如: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
3、句子成分 成分 定义 举例说明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主语 一般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在这个句子里,“一切反动派”当。 是被陈述的对象,是主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内容。说明小草钻出了地面。 主语怎么样或者是什么。 谓语 “钻”是陈述主语的内容,是谓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或动词语。 性、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宾语是动词所支配、影响或所我赞美白杨树。 涉及的对象,能回答“谁”或“白杨树”是动词“赞美”所涉宾语 “什么”等问题。 及的对象,回答“赞美什么”的问一般也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题,是宾语。 当。 定语是在名词前起修饰(描写)作用的成分。通常位于主定语 语前或宾语前。一般用“的”作标志。 状语是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修饰、动词、形容词或修状语 饰、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的成分。一般位于主语后谓语前,用“地”作标志。 补语是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的成补语 分。位于谓语后、宾语前,一般用“得”作标志。 中心语 与定语、状语、补语相对应的成分。 (美丽)的花朵 (那个)地方 “美丽”修饰名词“花朵”,是定语;“那个”名词“地方”,也是定语。 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 这个任务[必须]完成。 你的水平[实在]一般。 “轻轻”修饰后面的动词短语,是状语。“必须”后面的动词,是状语。“实在”修饰后面的形容词,是状语。 一个个都笑〈弯了腰〉。 字写得〈好〉。 “弯了腰”补充说明“笑”的结果,是补语。 “好”补充说明“写”的程度,是补语。 我爱伟大祖国。(与定语相对应) ..我一定去。(与状语相对应) .他好得很。(与补语相对应) . 在一个完整、典型的句子中,句子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顺序一般是: 例句:(全体) 同学‖ [都] 做 〈完〉 了 (语文)作业。
(定语) (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
2、解题方法: 扩句添枝加叶的方法:
(1)在人物、事物等表示名称的词语前添加“ 的”形式的修饰词语; (2)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前添加“ 地”形式的修饰词语; (3)在句子中添加表示时间、地点和数量的词语; (4)利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把句中的事物写生动。
3、注意事项
无论是扩句还是缩句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留句子原来的基本成分,保持句子的原意,也就是说不管是增加还是减少“枝叶”,原句的主谓宾成分不可改变。 △不能改变句子的结构。
△注意加上的修饰词必须与主干搭配得当。缩句时,删减掉的修饰词一定要删除干净,不要丢字、漏字。
【课堂练习】
一、扩句,至少扩充两处。 1、老师批改作业。
2、战士保卫边疆。
3、洪水淹没了村庄。
4、小蜜蜂飞来飞去。
5、奶奶在打毛衣。 参:
1、老师在办公室认真地批改作业。 2、战士时刻保卫着祖国的边疆。 3、巨大的洪水淹没了整个村庄。
4、一只只可爱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5、慈祥的奶奶在专心地打毛衣。
二、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完整。 1、( )火车( ( )田野。 2、( )同学们( ( )足球比赛。 3、( )花坛( ( )花。 参:
1、长长的火车飞快地穿过绿色的田野。
2、红星小学的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观看一年一度的足球比赛。 3、又圆又大的花坛里到处开着五颜六色的花。
三、缩句。
1、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2、宽敞的礼堂里坐满了前来观看文艺演出的观众。
穿过开着 ))观看 ) 3、世纪宝鼎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园绿色的草坪上。
4、当我发现了这神圣的秘密的时候,我竟欢喜感动得伏案痛哭。 5、白发苍苍的老人第一次见到高大雄伟的天安门。
6、白家庄小学的学生在操场上用力地做广播体操。
7、海边的沙地上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8、小鸟在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9、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脚的民工,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 10、这是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参:
1、刺猬缩成一团。 2、礼堂里坐满了观众。 3、世纪宝鼎安放在草坪上。 4、我欢喜感动。 5、老人见到天安门。 6、学生做广播体操。 7、沙地上种着西瓜。 8、小鸟发出鸣叫。 9、民工撒下盐巴。 10、这是铁路干线。
知识点二:病句的修改
【知识梳理】 1、修改病句原则:
(1)病因要查清;(2)修改尽量少;(3)原意必保留。 2、修改病句方法:
(1)读懂原句意思,找准病因,辨清病句类型; (2)运用修改符号,在病句上进行修改;
(3)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复查、校对,看句子是否通顺,有无新语病产生。如果发现问题,再重新修改。
3、常用修改符号:
4、常见病句类型: (1)成分残缺
例:①看了这部电影,深受教育。
②每个小学生都应该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③经过普法教育,使群众的觉悟普遍提高了。
思路点拔: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应包括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非主谓句除外),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句子表达的意思就不完整。
①缺少了主语,是谁“深受教育”没作交待,如果在“看”或“深”前加上主语,句子就完整了。
②缺了谓语,要在应该后面加上“养成”,句子才更完整; ③句缺了主语,这是一种特殊的句子,“经过……,使……”““通过……,使……”,“在……下,使……” 等这句句型的句子,都是缺少了主语,可以把“使”字去掉,使句子结构完整。
(2)用词不当
例:①“他做事很冷静、武断。(“武断”是贬义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果断”。)
②正确的意见,我们应该坚定。(正确的意见要“坚持”,不是“坚定”) ③既然来了,但他还是不安心。(关联词“既然”用错,应把“既然”改为“虽然”)
思路点拔: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
(3)搭配不当
例:①学校开展了学雷锋的高潮。
②昨天上午,他戴着一顶帽子和一件大衣出门了。
③尽管天气不好,我们总是按时到校。(“尽管”与“还是”搭配)
思路点拔:例句①中“开展”与“高潮”不能搭配,应将前者换成“掀起”或将后者改为“活动”。例句②中“戴着” 只能与“帽子”搭配,不能与“大衣”搭配,应把“和”改为“穿着”。例③,关联词搭配不当经常出现,看到关联词
的时候首先考虑关联词是否搭配恰当。在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不能相互搭配或者是搭配起来不合事理,违反了语言的习惯,造成了病句。
(4)词序颠倒(语序不当)
例:展览馆里展出了两千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思路点拔:“展出”的“文物”是现在出土的,而不是“两千年前”出土的。所以,这一句应把“两千年前”与“新出土的”位置对调一下。
(5)前后矛盾
例:我估计那人一定是坏蛋。
思路点拔:例句中“估计”与“一定”矛盾,可将“一定”删去。 又: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挤进了展览馆。
思路点拔:“整齐”与“挤进”前后矛盾,删去“挤”。
(6)重复啰嗦
例:.“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好消息。” 思路点拔:句中“兴冲冲”和“兴高采烈”都是表示他很高兴的样子,可删去其中一个。 在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罗嗦累赘。
(7)表意不明
例:小刚和小军约好星期天去他家玩。
思路点拔:句中使用代词或量词如果指代不明确,就会造成句意含糊不清。修改的方法是使人或事物具体化。例句中的“他”不知是指小刚还是小军,应将“他”改为“小刚”或“小军”。
性格懦弱的李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韧。
(8)分类不当
例:菜园里种着西红柿、西瓜、黄瓜、扁豆、苹果等蔬菜。
思路点拔:把所属或种类不同的事物混淆在一起,就造成了分类不当的毛病。例句中的“西瓜”、“苹果”是水果,“蔬菜”不能包括他们,应把“西瓜”、“苹果”删去,或者在“蔬菜”前加上“瓜果”,或将“蔬菜”删去。由此,要注意:大小概念不能并列、交叉概念不能并列、不同类概念不能并列。
(9)不合情理
例:农民们冒着凛冽的寒风收割麦子。
思路点拔:在一个句子中,如果所要表达的意思有违反常规或违背客观事实的现象,即为“不合情理”。例句中“麦子”成熟是夏季,农民不可能“冒着凛冽的寒风” 收割麦子。可改为“顶着太阳”。 (10)结构混乱(句式杂糅)
例: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班,大家都有光荣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大家都有光荣的感觉”和“感觉是难以形容的”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应该分成两句说。 又:“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是因为……的原因”句式杂糅,要么说“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要么说“是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11)比喻不当
例:万里长城像一条盘旋在崇山峻岭间的长蛇。“长蛇”的比喻不当,把“长蛇”改为“巨龙”。
(12)一面对两面不当
例: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
思路点拨:“取得成功”是一面性的,“有没有远大的报负和顽强的意志”却是两面性的。一面和两面不能搭配。可将“取得成功”改为“能否取得成功”。 (13)多次否定引起混乱(或意思相反)
例:各级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安保工作,防止校园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思路点拨:此句表达的意思应是“防止”什么再发生,由于用了“防止”、“不”多次否定,把意思弄反了。删去“不”就行了。 (14)主客倒置
例:居里夫人这个名字对我国人民是不陌生的。
思路点拨:“居里夫人这个名字”是客体,“我国人民”是主体,主体与客体的位置颠倒了,应改为“我国人民对居里夫人这个名字是不陌生的。”
【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各患有什么毛病并改正。
1、今年暑假,我旅游了黄山。( ) 2、他讲起话来 连绵不断 。( ) 3、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鲜花竞相开放。( )
4、平静的河面上,有一只小船迎着 狂风 向岸边驶来。( ) 5、全校老师 和班主任都 和我们一起参加了文艺晚会。( ) 6、老农把钻进口袋的狼抡起锄头打死了。( ) 7、昨天傍晚下了一天雨。( )
8、每个同学都应该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人。( ) 9、张芳和李明并肩走着,突然他拍了他一下,一溜烟地跑了。( ) 10、记者到学校采访了许多程老师的事迹。( )
参:
1、今年暑假,我游览了黄山。(用词不当) 2、他讲起话来,滔滔不绝。(用词不当) 3、种类繁多的鲜花竞相开放。(重复啰嗦)
4、平静的河面上,有一只小船向岸边驶来。(不合情理) 5、全校老师和我们一起参加了文艺晚会。(分类不当) 6、老农抡起锄头把钻进口袋的狼打死了。( 语序颠倒) 7、昨天下了一天雨。( 前后矛盾 )
8、每个同学都应该做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人。( 成分残缺 ) 9、张芳和李明并肩走着,突然张芳拍了李明一下,一溜烟地跑了。( 指代不明 ) 10、记者到学校采访了程老师的许多事迹。(语序颠倒)
【课后习题】
一、扩写或缩写句子。
1、我们追寻诗仙李白在这里游览山水、痛饮狂歌的行踪。(缩句)
2、蝴蝶飞。(扩句,至少扩三处)
3、我愿意在一个让人放松的地方安静地开始和家人的新生活。(缩句)
参:
1、我们追寻行踪。
2、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快乐地飞。 3、我愿意开始新生活。
二、修改病句。
1、老师,我是您亲手栽种的桃李中的一棵,我的成长、萌芽,无不沐浴着您的阳光雨露。
2、看到它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3、通过努力学习,使他的成绩进步非常大。
4、提出展开学习竞争,大家纷纷附和。
5、老师用和蔼的语气和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我们。
6、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7、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8、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
9、课堂上应发挥同学们充分的主体作用。
10、我们讨论了并且听了校长的报告。
11、昨天晚上,全家人都去看电影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家做作业。
12、个体户登上舞台,这可算破天荒第一回。
参:
1、老师,我是您亲手栽种的桃李中的一棵,我的成长、萌芽,无不沐浴着您的阳光雨露。
2、看到它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的情景。 3、通过努力学习,他的成绩进步非常大。 4、提出展开学习竞争,大家纷纷同意。
5、老师用和蔼的语气给我们上课和用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我们。 6、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努力。
7、他那崇高的形象,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8、附近许多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 9、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作用。 10、我们听了并且讨论了校长的报告。
11、昨天晚上,其他家人都去看电影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家做作业。 12、个体户登上舞台,这可算第一回。 三、选择。
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句子是( ) A.我们小学生要养成事事关心。
B.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C.只要我们坚决捍卫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其他国家的阴谋诡计就不会得逞。
D.面对H7N9禽流感,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要谈虎色变。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
B.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既要思考,又要相互合作,积极探索。 C.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D.各地中小学建立和完善了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临近小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B.多读书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C.通过开展“捐助”活动,使同学们懂得了关爱他人。 D.早晨,我尽情地呼吸着空气和阳光。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B.安徒生的作者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C.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姑娘们跳起了动听的舞蹈。 D.大地把太阳照得一片通红。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小学漫长的六年一下子过去了。
B.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海浪声声;屋内温暖舒适,整洁干净。
C.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D.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6、下列四句话中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 A. 故乡的春天是异常美丽的地方。 B. 我的语文水平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了。
C. 国庆节那天,我们学校上空飘着五颜六色的红气球。 D. 这个话题,引起了同学的兴趣。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许多爱国人物的故事。 B.参观故宫、长城、奥运村等古迹的人络绎不绝。 C.长江用甘甜的乳汁培育了中华儿女。 岁以下儿童禁止骑共享单车。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 B.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C.敦煌市承办首届丝路文博会的各个展馆都在改善建设及改造的进度。 D.吉利公司推出的首款电动车“知豆DI”初步定价大约在4至6万元左右。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粤剧表演及广彩制作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广府传统文化的熏陶。
B.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20年冬奥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C.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因此催生了世界大国战略博弈的新格局。 B.未成年学生玩手机的危害应该得到有效引导和管理。
C.我国拟把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 D.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甘肃省博物馆获得历史文物藏品近82000多件。
参:
1、A 【A 缺少宾语,应改为:我们小学生要养成事事关心的好习惯。】 2、C 【C项句子缺少主语,应该删掉“通过”或“让”。】
3、B 【A项的错误是搭配不当,“学习态度”只可以说“端正或改进”,不能“提高”;C项的错误是句子成分缺失,没有主语,去掉“通过”或“使”。D项的毛病是搭配不当。“阳光”不能“呼吸”。】
4、A 【B项句子的主语与宾语写反了,应该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是安徒生。C项“动听”与“舞蹈”搭配不当,应该为“动人的舞蹈”。D项句式错误,应为“大地被太阳照得一片通红。”】
5、A 【A项中“漫长”与“一下子”自相矛盾。】 6、D 【A.故乡的春天是异常美丽的。B. 我的语文水平一点一点地提高起来了。C. 国庆节那天,我们学校上空飘着五颜六色的气球。】 7、D【A.成分残缺,把“通过”或者“使”去掉。;B.分类不当。把“奥运村”去掉。;C.用词不当。把“培育”改为“哺育”。】
8、B 【A、一面与两面不能搭配;C、搭配不当,“改善”与“进度”不能搭配,应改为“加快”;D、重复啰嗦,“大约”与“左右”重复。】
9、B 【A、成分残缺,“随着……让”导致句子缺主语;C、语序不当,“读者深受喜爱”应改为“深受读者喜爱”;D、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或“因为”】
10、C 【A、缺主语,应去掉“随着”“因此”;B、搭配不当,去掉“的危害”或把“危害”改为“现象”;D、“近”与“多”矛盾。】
1、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士兵的光辉事迹。 B.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C.山东是全国花生产量最高的省份。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难免没有缺点。 参:C
2、按要求写句子。
(1)能否珍惜水资源,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关键。(修改病句)
(2)小芳对我说:“那是我的铅笔,请还给我。”(改为转述句)
(3)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改为双重否定句)
(4)夏天的天气热得像个蒸笼。(缩句)
参:(1)珍惜水资源,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关键。 (1)小芳对我说,那是她的铅笔,让我还给她。
(2)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不得不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3)天气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