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怎样处理人际关系
毋庸讳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竞争的加剧,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独生子女的逐渐增多等因素,使得这一代几乎是抱大的孩子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另外,进入大学后,所参照的坐标系发生了变化,一些学生因为不能很快适应新角色,很容易发生自我评价的错位,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孤独、自卑、猜疑、嫉妒等心理障碍的产生,如此只能使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僵,甚至引发更大的矛盾。
那么,大学生该如何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应把握哪些原则,要注意哪些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克服不利于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过分期待有的同学对友谊期望过高,他们总是期望人人都对自己热情、满意,个个皆关照自己。其实,社会是多元的,人的性格、兴趣爱好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物以类聚,在交往中不必求全责备,否则只会使自己失望。
自我封闭有的同学由于过去的交友失败,从此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与他人交往,建议这些同学从与比较容易亲近的同学交友开始,逐渐扩大交往的范围,并最终把自己融入集体中。
无端猜疑有的同学由于不能正确认识人际关系,总是抱着“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心态与人交往。实际上,只要敞开心扉积极接纳朋友,积极创设和谐的氛围,多与同学朋友了解沟通,就会发现,社会上还是好人好事多。
嫉妒心理嫉妒常常使被嫉妒的人无所适从,同时也使嫉妒者的心灵严重扭曲,并使双方的思维受到阻碍,感情甚至人身受到严重伤害。这类实例并不鲜见。
大学生正是处于人生中的“第二次断乳”时期,由于社会背景、人生经历与其它社会层次的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因而,认识上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生于维也纳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区分了三个我:“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包含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理的冲动,尤其是性冲动。对“本我”的强调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我”在“超我”和“本我”之间扮演着一个中介角色,大多数情况之下处于无意之中。“超我”大体相当于米德的“客我”,即内化了社会规则的自我。按弗洛伊德的说法,如果一个人要达到心理健康,人格的三个部分,必须终其一生都是和谐的。
我们大学生只不过是在“正式教育机构中,一个对社会知之甚少的人,通过系统的教育,逐渐获得人类的知识积累,并由此习得社会的基本规范、文化,获得生存的基本技能。此外,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中,人开始懂规则、权威、遵从、合作、关爱和理解等等社会人所具备的品质。”
因此,人们总是希望朝着人性美好的一方面发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存善去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教化和学会伪装成一个真正的“人”的过程。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不断地进入社会角色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的好与坏、成与败,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与否。
正是由于这种必要的教育机制构建的缘故,大学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人际交往。但是,天南海北的我们踏入同一所大学之门时,都在经历着一个巨大的转变。从中小学的简单环境进入大学这样一个复杂的小社会,我们开始面对这么多陌生面孔,异样的人群。我们自由且自信地对未来的生活满怀憧憬,我们希望别人能把自己作为成年人来尊重渴望别人了解和接纳自己。但同时,我们又以一种不成熟的审视和判别的心态去对待他人。我们都面对着一次自我价值的消亡和新生人格的觉醒,面对着一种文化的割裂和心理断乳。一旦有挫折,就把一切的不顺利归结于外部环境,当心中脆弱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碰撞破碎时,外部环境就成了我们大多数人发泄的对象。由于每一个人所持有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不同。因而在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或轻或重的角色冲突等等。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
(1)师生关系。在两千年以前的中国,荀子就提出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西北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席恒老师认为:“一个好的老师不仅仅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当扮演人生导师的角色。”所以可以这样说:教师是我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我们人生的导师;是我们人格模仿的对象。应该说,教师与同学之间是很容易建立一种“良师益友”的关系。但是,由于高教的特点,大学教师与大学生的接触不像中小学那样频繁,课外时间师生交往不多。从交往的内容看,往往仅仅限于传授知识,交往的内容比较狭窄;从交往的过程看,对流性比较少,往往是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尤其是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这就不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势必加强师生的对流性和交往内容的多样性,这样更有利于大学生的能力的造就和培养。
(2)同学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对象,大学生与同学的交往最普遍、也最复杂。一方面,同学之间年龄相近,兴趣、爱好相似,又在一个集体中学习和生活。因此,比较容易相处;另一方面,同学之间在生活习惯、个性等方面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加之交往频率过高、空间距离过小(如有些同学同住一个寝室),因此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而大学生对友谊的渴求十分强烈,对人际交往的期望比较高,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又容易对人际交往产生消极的态度。
(3)恋爱关系。恋人关系本身就是同学关系,但是,它是一种特殊的同学关系。我认为恋爱的观点有三种。一种是浪漫的;一种是现实的;一种是理智的。少男少女、情窦初开,寻找一份浪漫、纯洁的爱情,这是浪漫型的;现实型就是在大学里挺无聊,生活很单调,需要一个拌,一个倾听的对象、相互依靠;至于理智型的,就是用未来的眼光从各个方面来挑选。现代的大学里,学校不公开反对谈恋爱,实质上就是默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但是当我们尚且无知,尚且贫乏,尚且幼稚,还是不要急着去品尝那尚未成熟的青果。我们应该有一颗上进的心,要不断进取,要去实践自己的理想,所以,让我们爱在懂事以后。就现在的我们而言,年少青春与书本为伴或许更有价值。
(4)其他人际关系。大学生与其他人员的交往包括教师同学之外的学校其他成员、家庭成员、校外社会成员以及网络虚拟成员等。学校不是封闭的知识群体,而是与社会插着无数连通器。可以这样说:社会上“风起”,学校“草动”;社会上“杯弓”,学校里“蛇影。” 因而,我想就社会上的人际交往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21世纪的核心是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计划经济下人际交往的狭窄范围,把企业与个人推向整个社会,扩大了个人之间、集体之间的交往范围,它也使人际关系带有强烈的商品化色彩,增加了人际关系的经济价值,形成了市场经济下人际关系的新特点。
复杂的人际关系,从实质上考虑,无外乎受两大类因素的影响:一是增进人际吸引,使之接成、维系、发展为良性的人际关系的积极因素;一是阻碍人际吸引,使之不利于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消极因素。
增进人际吸引的积极因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邻近性因素,指人与人在时间、空间上的临近性。比如大学生有时举办“同乡会”,它为同乡之间交往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平台,使人们可以在交往过程中相互认识、相互磨合,从而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
(2)相似性因素,又称为类似性因素。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总是愿意和自己志趣相同或相似的人交往。因为有共同的语言。有相同或相似的情绪体验,使彼此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得到互动相强化,从而产生了共鸣,导致相互吸引。
(3)补偿性因素,又称为需要的互补。大学生正处于青年的初期,需要一个人能够倾听自己的心声。这是大学建立人际关系所追求的目标。因此说,需要上的互补是将人际交往联系在一起的最强有力的纽带。需要的互补是多方面的,包括人与人之间在个性特征上的互补和互嵌。这种由于需要上的互补而产生的人际吸引是现实社会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模式。 (4)仪表的魅力。尽管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下的人对美的认识不同,但置身于美的环境总会令人赏心悦目,感到愉快。因此,人的仪表魅力也是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之一。
(5)个性品质或人格特征。人在现实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性、人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品质,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些个性品质容易导致人际吸引,诸如:助人为乐、坦诚无私等行为倾向,就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
(6)情景因素。它是指社会环境、自我环境、心理环境三方面。大学生大多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往往在互帮互助中得到认同,这就形成了人际吸引。
上述增进人际吸引的积极因素,往往是几种因素共同发生作用。因此,协调好各个因素的作用,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作为新世纪的新青年一代,我们要把握好人际关系,要以一个良好的姿态走出校园,来更好地去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