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级建造师市政实务(42)地下水控制

一级建造师市政实务(42)地下水控制

来源:叨叨游戏网


轨道交通工程(26个考点)

地下水控制 ★★★ P116 要求:

1. 基本要求; 2. 截水; 3. 降水; 4. 回灌;

5. 基坑的隔水帷幕与坑内外降水; 地下水控制 ★★★ 近三年考情: 2015年 5分 案例题 2016年 2分 多选题 2017年 2分 多选题 地下水控制 ★★★

地下水控制包括基坑开挖影响深度内的潜水、微承压水与承压水控制,采取截水、降水、回灌或组合方法。

1

地下水控制 ★★★ 一、基本要求

1. 当降水会对基坑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造成危害或对环境造成长期不利影响时,应采用截水方法控制地下水。

采用悬挂式隔水帷幕时,一般应同时采用坑内降水,并宜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坑外回灌的措施。

地下水控制 ★★★

3. 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开挖面时, 要降低地下水方法疏干坑内土层中的地下水;在软土区基坑开挖深超过3m一般就要用井点降水。开挖深度浅时,可集水明排。

地下水控制 ★★★

4. 当基坑底为隔水层且层底作用有承压水时,应进行坑底突涌验算,必要时可采取水平封底隔渗或钻孔减压措施。

K=γH/γWh,K≥1.05,否则要布置降压井。

2

地下水控制 ★★★ 二、截水

1. 截水帷幕的目的是阻止基坑外地下水流入基坑内部,或减小地下水沿帷幕的水力梯度。可选用水泥土搅拌桩帷幕、高压旋喷或摆喷注浆帷幕、地下连续墙或咬合式排桩等。

地下水控制 ★★★

地下水控制 ★★★

3. 当基坑底存在连续分布、埋深较浅的隔水层时,应采用落底式帷幕;落底式帷幕进入下卧隔水层的深度应满足下式要求,且不宜小于1.5m:

L≥0.2∆hw-0.5b

3

地下水控制 ★★★

4. 当坑底以下含水层厚度大而需采用悬挂式帷幕时,帷幕进入透水层深度应满足地下水沿帷幕底端绕流的渗透稳定性要求。当不满足渗透稳定性要求时,应采取增加帷幕深度、设置减压井等防止渗透破坏的措施。

地下水控制 ★★★

5. 隔水帷幕宜采用沿基坑周边闭合的平面布置形式。非闭合形式,应分析对周边建构筑物、管线的沉降影响。

6. 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帷幕时,搅拌桩桩径宜取450-800mm ,搅拌桩的搭接宽度应符合相关规定。搅拌桩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宜取0.6~0.8 。 深度≤10m ≤15m >15m 单排 双排 15cm 10cm 20cm 15cm 25cm 20cm

地下水控制 ★★★ 7. 采用高压旋喷、摆喷注浆帷幕时,旋喷注浆固结体的有效直径、摆喷注浆固结体的有效半径宜通过试验或经验确定;搭接宽度应符合: 深度≤10m ≤20m ≤30m 单排 15cm 25cm 35cm 对地下水位较高、渗透性较强的地层,可采用双排高压喷射注浆帷幕。高压喷射注浆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宜取0.9~1.1,土层地下水流速快,宜掺入外加剂。

地下水控制 ★★★ 三、降水 (一)作用:

1. 截住坡面及基底的渗水。

2. 有效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与基坑稳定性。对于支护开挖,可增加被动土压区土抗力,减少主动土压区土体侧压力,从而提高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减少支护体系的变形。

3. 减小承压水头对基坑底板的顶托力,防止坑底突涌。

4. 减少被开挖土体含水量,便于机械挖土、出土、坑内施工作业。 地下水控制 ★★★

(二)工程降水方法的选用

4

降水方法 集水明排 轻型 井点 一级 二级 三级 适用地层 黏性土、砂土 砂土,粉土,含薄层粉砂的淤泥质(粉质)黏土 渗透系数 (m/d) — 0.1~20 降水深度 (m) <2 3~6 6~9 9~12 地下水类型 潜水、地表水 潜水 潜水、承压水 潜水 承压水 喷射井点 管井 疏干 减压 砂性土,粉土,含薄层粉 0.02~0.1 砂的 淤泥质(粉质)黏土 砂性土, 粉土 >0.1 <20 不限 不限 地下水控制 ★★★

工程降水有多种技术方法,能用于承压水降水的方法有( )。 A. 集水明排 B. 一级轻型井点 C. 喷射井点 D. 管井

E. 三级轻型井点 【答案】CD

地下水控制 ★★★ (三)集水明排

1. 浅基坑涌水量不大时最广泛、最简单和最经济的方法。两侧或四周设排水明沟,四角或每隔30~50m设集水井。

2. 明沟宜布置在拟建建筑基础边0.4m外,沟边缘离开坡脚应不小于0.3m。明沟深0.3~0.4m,纵坡≮0.3%,集水井底面应比沟底面低0.5m以上。

地下水控制 ★★★ (四)井点降水

1. 井点降水包括真空(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管井。轻型井点只适用于潜水,喷射井点和管井适用于潜水和承压水。

5

地下水控制 ★★★

2. 轻型井点布置应根据基坑平面形状与大小、地质和水文情况、工程性质、降水深度等而定。

基坑宽度<6m且降水深度≤6m时,单排井点,上游一侧; 宽度>6m或土质不良,渗透系数大,双排井点,基坑两侧;面积较大宜采用环形井点。挖土运输设备出入道可不封闭,间距可达4m,一般留在地下水下游方向。

地下水控制 ★★★

3. 井点管宜采用金属管,距坑壁不应小于1.0~1.5m,井点间距0.8~1.6m。滤水管必须埋入含水层内,且比坑底深0.9~1.2m。

地下水控制 ★★★

4. 真空井点和喷射井点可选用清水或泥浆钻进、高压水套管冲击工艺(钻孔法、冲孔法或射水法),不易塌孔、缩颈地层也可长螺旋钻机成孔;

成孔深度宜大于设计深度0.5~1.0m。成孔后应稀释泥浆。 孔壁与井管之间滤料宜采用中粗砂,滤料上方宜使用黏土封堵,封堵至地面的厚度应大于1m 。

6

地下水控制 ★★★

5. 管井滤管可采用无砂砼滤管、钢筋笼、钢管或铸铁管。

泥浆护壁钻孔时,成孔后清除沉渣并立即置入井管、注入清水,当泥浆相对密度不大于1.05时,方可投入滤料,滤料宜选用硬质岩圆砾。井管底部应设置沉砂段。

地下水控制 ★★★ 【经典案例】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项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基槽采用明挖法放坡开挖施工,宽度为6.5m,开挖深度为5m,场地内地下水位位于地表下1m,施工单位拟采用单排井点降水,井点的布置方式和降深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问题】

1. 指出降水井点布置的不妥之处,并写出正确的做法。 2. 降水深度是否妥当,如不妥,请改正。 地下水控制 ★★★

7

地下水控制 ★★★ 【参】

1. 降水井点布置的不妥之处及正确的做法。

(1)不妥之处:采用单排井点降水。正确做法:宜采用双排线状布置。

(2)不妥之处:井点管布置的位置。正确做法:井点管应布置在基坑(槽)上口边缘外1.0~1.5m。

(3)不妥之处:井点自基坑(槽)端部的位置。正确做法:井点自基坑(槽)端部再延伸1~2倍宽度,以利降低水位。

2. 降水深度是否妥当,如不妥,请改正。

降水深度不妥当。改正:应将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坑底部下500mm以下。 地下水控制 ★★★ 四、回灌

1. 浅层潜水回灌宜采用回灌砂井、砂沟,微承压水与承压水回灌宜采用回灌井。人工回灌时,应设置水位观测井。

8

地下水控制 ★★★ 2. 坑内减压降水时,坑外回灌井深度宜≤隔水帷幕深度;坑外减压降水时,回灌井与减压井间距宜≥6m。回灌井的深度、间距应通过计算确定。

3.回灌井可分为自然回灌井与加压回灌井。回灌井施工结束至开始回灌,应至少间隔2-3周。管井外侧止水封闭层顶至地面之间,宜用素混凝土填实。

地下水控制 ★★★

五、基坑隔(截)水帷幕与坑内外降水 1. 隔水帷幕隔断降水含水层

2. 隔水帷幕底位于承压含水层隔水顶板中 3. 隔水帷幕底位于承压含水层中 地下水控制 ★★★

1. 隔水帷幕隔断降水含水层

地下水控制 ★★★

2. 隔水帷幕底位于承压水含水层隔水顶板中

9

地下水控制 ★★★

3. 隔水帷幕底位于承压水含水层中

地下水控制 ★★★

五、基坑隔(截)水帷幕与坑内外降水 隔水帷幕与降水井布置 降水位置 隔水帷幕隔断含水层 坑内降水 隔水帷幕位于承压含水层顶板 坑外降水 隔水帷幕位于承压含水层中 坑内降水 锦囊妙记 目的 疏干坑内地下水 防底板隆起或突涌 (1)降压 (2)降压+疏干 10

锦囊妙记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