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朽的精神丰碑
——沉痛悼念著名品牌学家、经济学家艾丰老师
陈玉荣
上周末与一位多年未见的老久友小聚,得悉《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著名品牌学家、经济学家艾丰老师,于2019年5月19日下午因病在北京不幸逝世,驾鹤西去,享年81岁的消息。当我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想起艾丰老师生前那种勇于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他那栩栩如生的伟岸形象、音容笑貌,以及他的治学严谨精神和退居二线后不辞辛劳的日日奔波和对我的谆谆教诲,往事依然历历在目,犹如昨天发生似的。艾丰老师为我国新闻界、企业界、品牌界、经济界树立了一座永远的精神丰碑,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继续奋斗。
艾丰,男,1938年生,原名艾宝元,笔名文牛,河北玉田人,党员,高级记者,教授。艾丰老师是生前曾任《经济日报》原总编辑,同时也是中国名牌战略最早倡导者之一,是公认的名牌理论权威专家、经济学家,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财贸大学、民族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是中国企业联合会顾问、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质量协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名牌培育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管理培训推进委员会主任,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思考的笔》,报告文学《背水之战》、《王守信集团破获始末》,长篇报告文学《沧海·桑田·乐园》,格言集《艾丰随感210条》,系列杂文《古今说》、《三做谈》,专著《中介论》,电视专题片撰稿《世纪的挑战》,主编《新闻文化研究》等,并曾获范长江新闻奖,其专著《新闻采访方》获吴玉章奖。
艾丰老师是一个学者型的高级记者,他才高八斗,学识渊博,硕果累累。大家都称他为大家答疑解惑的“百科全书”,并且都喜欢听他的精彩讲课。他讲课时声如洪钟,声情并茂,幽默风趣,拥有强烈的理论思辨,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笔者与艾丰老师的认识是2002年9月上旬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期高级品牌研修班开学的典礼上,记得当时艾丰老师不仅是这期研修班的授课老师,而且也是这期研修班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更让全体学员感到荣幸的是艾丰老师在这期研修班结业典礼的发言中,把这次研修班的全体学员说成是中国高级品牌的“黄埔第一期学员”,正是这种妙趣横生的超凡的表达能力,一下子让大家与他之间缩小了距离,并且还能够让大家敞开心扉,向他谈论自己企业的品牌发展遇到的困境和瓶颈问题。
讲课结束后,艾丰老师总是不顾疲劳、不厌其烦地回答了当时参加研修班的上百名学员针对自身企业发展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几乎每个问题都讲得有根有据,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妙不可言。记得当时艾丰老师为我们授课的教室简直鸦雀无声,安静极了,只有艾丰老师那浑厚、有力的声音在回响。时近中午,他还和大家互动,大家提问题他逐一解答,满足大家要求。课后,不少人说:“不愧为是大家!”“这课听得真解渴!”当我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曾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上面刊登的《论价值最大化:长虹精显背头探秘》连续报道文章拿给艾丰老师看的时候,他看了之后频频点头,并当即把我推荐给了著名羊绒衫、羊毛衫企业珍贝集团的总经理邱淦清先生,就在这次研修班的课程结束后不久,我很荣幸地到珍贝集团供职了4年时间,并担任珍贝集团的总经理助理兼企划、网站站长等职务,为“珍贝”品牌的发展壮大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还为珍贝集团撰写并出版了自己的个人专著《创新赢得市场:珍贝成功之道》(23万字),并于2003年6月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后,被清华、北大等多所高等院校作为品牌经典案例的教材使用,正是由于当初受艾丰老师的大力举荐和提携,才使得我在珍贝集团工作期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以至在珍贝集团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加上我对使珍贝集团企业文化的认真仔细梳理,使珍贝集团的“珍贝”牌羊绒衫、羊毛衫产品在我工作的短暂4年时间
里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3年“珍贝”牌羊绒衫产品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004年“珍贝”牌商标被中国工商管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公司产品也通过的ISO9001和ISO14000认证,我主持的“珍贝”牌负离子羊绒衫科技产品产业化推广项目被北京市组织部评为“优秀人才”称号,获得了2万元的奖励基金。
更让我感到万分荣幸的是,艾丰老师的家与我家住得很近,这就使得我有更多的时间向他请教和学习的地方,几乎一有时间就与艾丰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记得2003年非典的时候,当时我作为珍贝集团的总裁助理和企划,为了配合在2003年6月期间将要举行的珍贝集团15周年庆典活动,我不息昼夜利用非典期间的公司放假期间,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撰写并完成了《创新赢得市场:珍贝成功之道》(23万字)的稿件,当我把书稿的打印稿拿给艾丰老师看的时候,当时他二话没说就接了过去,并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把稿件看完,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后来这本书被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后,我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并在许多企业当中掀起了新的一轮中国品牌大步走的新热潮。
艾丰老师无私奉献,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企业品牌建设及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艾丰老师身上,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的学术品格。他淡薄名利,不计得失,像一股清流,让学术变得单纯,让人生更加纯粹。他不仅以身作则,还耐心地开导我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正是他的这种心怀祖国、心怀理想、心怀事业的专注,让他摆脱名利的束缚,展现了一位党员不忘初心的高尚情怀。2006年,为了不把自己的知识领域仅仅在纺织行业和能够为我国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品牌塑造服务,我不得不离开珍贝企业先后到某著名IT集团、投资集团、茶业集团、级媒体以及经济研究机构工作,也时常会与艾丰老师进行电话沟通或面对面的交流。每当他听到我又出版了什么什么新著作时,他总是鼓励我说:“奋斗永无止境,你一定要把这种‘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保持下去。”就在去年的7月8日下午,由全球华人影响力盛典组委会、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促进中心联合主办,全球杰出华人联合会、华人卫视国际传媒集团,香坛丝语(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四届全球华人影响力盛典改革开放40年40人影响力盛典暨新时代发展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阳光厅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讲好华人故事,弘扬榜样精神,展示改革成就”为主题,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华侨40年40人代表《经济日报》前总编辑艾丰老师、美国总统特朗普永久顾问、美国侨领、飞虎队老兵陈科志、基金会张治中将军女儿张素久女士、海外宗教领袖黄维溢、智及宗师、易道会长等40人陆续在北京国际饭店阳光厅走过红地毯,来到本次盛典活动的现场,掀开了第四届全球华人影响力盛典改革开放40年40人论坛序幕,共同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祝福中国走进新时代、新辉煌的美好前景,并向全球华人传递了温暖和自信,传递了全球华人对改革40年榜样的致礼和敬意!直播,是本次盛典大会的声音及时传播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2亿终端客户可以随机关注这次40年40人新时代发展盛会。正是在这次盛会的活动现场,我最后一次聆听了艾丰老师铿锵有力的大会发言,还把自己近年来出版的《一带一路:中国统筹发展大棋局》和《蓝色跨越:中国海洋强国的生态逻辑》两本专著送给了艾丰老师,他看了我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很是高兴,并鼓励我一定要好好努力,还主动与我一起合影留念。
艾丰老师一生著述颇丰,尤其是他在新闻写作理论方面和哲学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记得2002年9月中旬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就曾赠送给我一本他撰写的《中介论——改革方》专著,这本书并非是一本冷僻的抠字眼的书,也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纯学术著作,而是一本与国家改革发展密切相关的书,有针对性的可以解除你许多疑点的书,更是一本力求深入浅出的“大众哲学”的书。我读了以后顷刻间感到我的思维突然豁然开朗起来,就仿佛迎面扑来一阵清风,探讨中国改革哲学思维,洞察事物运行内在联系,思考社会如何协调发展,启迪个人实现远大抱负。根据艾丰老师所提出的中介的理论,他将事物的发展分为质变状态、量变状态和局部质变状态。与此相对应,社会的发展便分为状态、发展状态和改革状态。改革会带来发展,但不是发展,不局限在量上、实力、国力上的变化,
而是涉及改革的“局部质变”等。正如艾丰老师在这本著作中指出:“用事实去参与理论,必须走过一座桥:从事实中抽象出理论观点,摆事实,还要讲道理。”这种桥就是事实和理性之间的过渡。可以这么说,艾丰在他的经济述评中,所要搭建的就是这样一座“桥”。顺着这座桥,我们可以看到作品展示的理性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作者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矛盾分析、对当前经济形势的预测判断、对现实中人的追求困惑的感悟等,都不是停留在一般的议论上。他把笔触导人变化复杂的社会经济空间,多层次、多侧面、大跨度地对客观事物进行综合立体性评述,纵横摔阖,气势恢宏。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在这本书的菜根谭中对艾丰老师的印象:“文章做到奇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奇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正如艾丰老师在这本书的结束语中指出:“世界观与方具有一致性,但两者并不等同。艾丰老师的中介论更侧重方法的内涵和意义”。根据此观点进行对比,艾丰老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世界观的侧重点是解决人们认识世界和对世界的总的看法的问题;而方则是侧重于人们在改变世界过程中的方法原则;如果说世界观更多的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那么方则更多的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虽然这两者是不能割裂的。”“这样我们就能看到,方和世界观相比,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的主体的功能。任何方法都不是抽象地存在的,它们都是一定的行为主体所使用的方法。因而这种方法就不能不带有主体功利考虑的因素。我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最能达到我的目的,这是人们在选择方法时必然要遵循的公式。另一个是它要更多地考虑到现实的制约,因而也就必须更多地从现实的条件和情况出发,所以它与世界观比较,就带有更多的权益性成分。”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艾丰老师用他奋斗的一生、闪光的一生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让我们以艾丰老师为榜样,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投身于祖国的伟大事业当中,共同去创造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佳绩。艾丰老师,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本文作者系全国三农调研中心副主任、财经作家、书画评论家陈玉荣博士)!
作者陈玉荣简介
陈玉荣,女,陕西蒲城人,博士、财经作家,艺术评论家,曾在原国家李先念同志秘书、国家统计局原李成瑞同志身边从事过私人助理工作,在国家计委对外经济研究所从事过研究工作,在中国企业报、中国信息报和中国投资促进杂志担任过副主编工作;在著名民营企业珍贝集团从事总裁助理兼企划工作等,为国内数百位书画家撰写过400多篇评论文章,2004年被北京市组织部评为优秀人才称号,获得2万元的奖励基金。现任全国三农调研中心副主任、中国新农村发展建设协会副秘书长、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研究所一带一路课题组中心主任、国家产业转移促进中心高级顾问等。出版专著有《秋凉犹热:西方经济透视》、《理想与改革:社会主义的改革历程》、《不断进化的经营:全聚德集团多品牌战略营销》、《转型中国的路径抉择》、《的伟大构想》、《一带一路:中国统筹发展大棋局》、《蓝色跨越:中国海洋强国的生态逻辑》等;出版合著有:《集聚正能量:反腐、防腐、廉政管理三步走》、《现代化进程的跨越:差距与犯罪率》、《微时代的危机公关》、《反腐工作的加减法则》等书,发表关于绿色经济、政治、贸易、投资、管理、营销、战略规划等论文3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