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发明专利]

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发明专利]

来源:叨叨游戏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

[21]申请号200810198090.4

[51]Int.CI.

B60R 11/02 (2006.01)

[43]公开日2010年3月3日[22]申请日2008.08.29[21]申请号200810198090.4

[71]申请人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地址528308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顺达

路一号[72]发明人刘昆艳

[11]公开号CN 101659235A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9 页

[54]发明名称

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

[57]摘要

本发明揭示一种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包含一具有一第一本体及一自该第一本体实质垂直地突伸的第一卡置部的基板,及一具有一第二本体及一第二卡置部的枢转件,该第二本体一端为一枢接部,而该第二卡置部位于该第二本体的另一端,且实质垂直地突伸出该第二本体外;该第二本体以该枢接部与该第一本体相枢接,借此该枢转件可相对该基板在一收合位置与一展开位置间转动,当该枢转件位于该收合位置,其第二本体与该基板的第一本体实质相互迭合,当该枢转件的第二本体绕该枢接部相对该第一本体旋转达该展开位置,该第一卡置部与该第二卡置部共同界定出一供该移动装置容置其中的容置空间。

200810198090.4

权 利 要 求 书

第1/2页

1.一种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供一移动装置安置其中,其特征在于,该固定装置包含:

一基板,包括一第一本体及一自该第一本体实质垂直地突伸的第一卡置部;及

一枢转件,包括一第二本体及一第二卡置部,定义该第二本体一端为一枢接部,而该第二卡置部位于该第二本体远离该枢接部的另一端,且该第二卡置部实质垂直地突伸出该第二本体外;该第二本体以该枢接部与该第一本体相枢接,借此该枢转件可相对该基板在一收合位置与一展开位置间转动,当该枢转件位于该收合位置,该第二本体与该基板的第一本体实质相互迭合,当该枢转件的第二本体绕该枢接部相对该第一本体旋转达该展开位置,该第一卡置部与该第二卡置部共同界定出一供该移动装置容置其中的容置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含一连接单元,该连接单元包括一设置在该第一本体与枢接部其中的一上的第一衔接部,及一设置在该第一本体与枢接部其中另一上的第二衔接部,该第二衔接部与该第一衔接部相衔接,并使该第一本体及枢接部可相对旋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衔接部是至少一凸柱,该第二衔接部是与该凸柱数量对应的滑槽,该凸柱可滑移地容置于对应的滑槽中,借此该枢转件可相对该基板在该收合位置与展开位置间转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衔接部是一圆柱形枢转柱,该第二衔接部是一与该枢转柱形状互补的圆柱形凹槽,该枢转柱可转动地容置于该凹槽中,借此该枢转件可相对该基板在该收合位置与展开位置间转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枢转柱具有一柱身面,该柱身面上径向朝外形成一环形凸肋,该凹槽具有一配合该环形凸肋的环形凹沟部,用以容置该环形凸肋,并对该环形凸肋在实质上垂直该第一正面的方向上造成限位。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卡置部表面更形成一弹性垫,在该展开位置时,该弹性垫突伸入该容置空间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正面及一相反的第一背面,该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二正面及一相反的第二背面,当该枢转件位于该收合位置,使该第一本体的第一正面与第二本体的第二背面相向地实质迭合。

2

200810198090.4权 利 要 求 书 第2/2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的第一本体及枢转件的第二本体概呈长板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的长度大于该枢转件的长度,当该枢转件位于该收合位置,该第一本体的第一正面与该第二本体的第二背面相向地完全迭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枢转件更包括一供该移动装置依靠的抵靠垫,该抵靠垫连接于该枢接部远离该基板的一侧。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的第一本体概呈长板状,该枢转件的第二本体概呈V字型,该枢接部位于该V字型的两翼的连接端,该第二卡置部则位于该V字型的两翼的自由端。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移动装置是用以在一汽车内部使用,而该固定装置还包含一连接于该第一背面的固定单元,供固定于该汽车内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单元包括一连接该第一背面的第一组接件、一与该第一组接件组接的第二组接件,及一连接该第二组接件且供固定于该汽车内部的底座,该第一组接件具有一连接该第一背面的连接部及一连接该连接部的球状枢接部,该第二组接件具有一供该枢接部可枢转地容置其中的容置槽。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移动装置是用以在一汽车内部使用,而该固定装置还包含一连接于该第一背面的固定单元,供固定于该汽车内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单元包括一连接该第一背面的第一组接件、一与该第一组接件组接的第二组接件,及一连接该第二组接件且供固定于该汽车内部的底座,该第一组接件具有一连接该第一背面的连接部及一连接该连接部的球状枢接部,该第二组接件具有一供该枢接部可枢转地容置其中的容置槽。

3

200810198090.4

说 明 书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

第1/5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固定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移动装置的车内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提供驾驶人在行车同时使用移动装置,例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全球定位系统(GPS)或便携式导航装置(Portable Navigation Device,PND)等,通常利用一设于驾驶座前方的车内固定装置,将移动装置固定在驾驶人容易观看的位置。

然而一般的车内固定装置,其尺寸通常是与移动装置相当,在不使用或携带时的收纳性不佳,而且导致车内固定装置在出售时包装尺寸无法有效缩小,并影响运送成本。

如第TW514331号专利“车用移动电话置放架”揭示了一种构件简单的置放架,参阅图1,该置放架1包括一截面概呈U形的主体座11、二轴杆12及二L形侧夹板13,该等侧夹板13通过该等轴杆12可动地连接于该主体座11,该主体座11及侧夹板13配合界定出一容置空间14,供一移动电话2置放,由图1可以看出该主体座11厚度大于移动电话2的厚度,亦即该置放架1仍具有相当体积,收纳或包装时并不方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降低收纳尺寸的车内固定装置。

于是,本发明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是包含一基板及一枢转件,该基板包括一第一本体及一自该第一本体实质垂直地突伸的第一卡置部,该枢转件包括一第二本体及一第二卡置部,该第二本体一端为一枢接部,而该第二卡置部位于该第二本体远离该枢接部的另一端,且该第二卡置部实质垂直地突伸出该第二本体外。该第二本体以该枢接部与该第一本体相枢接,借此该枢转件可相对该基板在一收合位置与一展开位置间转动,当该枢转件位于该收合位置,其第二本体与该基板的第一本体实质相互迭合,当该枢转件的第二本体绕该枢接部相对该第一本体旋转达该展开位置,该第一卡置部与该第二卡置部共同界定出一供该移动装置容置其中的容置空间。

上述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正面及一相反的第一背面,该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二正面及一相反的第二背面,当该枢转件位于该收合位置,使该第一本体的第一正面与第二本体的第二背面相向地实质迭合。

其中,该基板的第一本体及枢转件的第二本体概呈长板状,该基板的长度

4

200810198090.4说 明 书 第2/5页

略大于该枢转件的长度,当该枢转件位于该收合位置,该第一本体的第一正面与该第二本体的第二背面相向地完全迭合,且第一卡置部与第二卡置部也相互迭合。

较佳地,该第二卡置部表面更形成一弹性垫,在该展开位置时,该弹性垫突伸入该容置空间中。

进一步地,该枢转件更包括一供该移动装置依靠的抵靠垫,该抵靠垫连接于该枢接部远离该基板的一侧。

另外,上述该枢转件的第二本体的形状,亦可概呈V字型,该枢接部位于该V字型的两翼的连接端,该第二卡置部则位于该V字型的两翼的自由端。 本发明更包括一连接单元,该连接单元包括一设置在该第一正面与枢接部其中之一上的第一衔接部,及一设置在该第一正面与枢接部其中另一上的第二衔接部,该第二衔接部与该第一衔接部相衔接,并使该第一本体及枢接部可相对旋转。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衔接部是至少一凸柱,该第二衔接部是与该凸柱数量对应的滑槽,该凸柱可滑移地容置于对应的滑槽中,借此该枢转件可相对该基板在该收合位置与该展开位置间转动。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衔接部是一圆柱形枢转柱,该第二衔接部是一与该枢转柱形状互补的圆柱形凹槽,该枢转柱可转动地容置于该凹槽中,借此该枢转件可相对该基板在该收合位置与该展开位置间转动。 较佳地,该枢转柱具有一柱身面,该柱身面上径向朝外形成一环形凸肋,该凹槽具有一配合该环形凸肋的环形凹沟部,用以容置该环形凸肋,并对该环形凸肋在实质上垂直该第一正面的方向上造成限位。

另外,本发明还包含一连接于该第一背面的固定单元,供固定于一汽车内部。

上述固定单元包括一连接该第一背面的第一组接件、一与该第一组接件组接的第二组接件,及一连接该第二组接件且供固定于该汽车内部的底座,该第一组接件具有一连接该第一背面的连接部及一连接该连接部的球状枢接部,该第二组接件具有一供该枢接部可枢转地容置其中的容置槽。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功效通过使该基板可转动地枢设于该枢转件上,在该收合位置时,该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至少部分迭合,降低收纳尺寸,并进而缩小出售时的包装尺寸。

为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一现有的车用移动电话置放架。 图2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发明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

5

200810198090.4说 明 书 第3/5页

例。

图3是图2的侧视图。

图4是图2的第一实施例在一收合位置的示意图。 图5是图2的第一实施例在一展开位置的示意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中一容置空间内容置一移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发明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 图8是图7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7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图2所示为本发明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100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该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100包含一基板3、一枢转件4、一用以将基板3与枢转件4可相对枢转地连接的连接单元5,及一固定单元6。

该基板3包括一概呈长板状的第一本体31及一自该第一本体31实质垂直地突伸的第一卡置部32,该第一本体31具有一第一正面311及一相反的第一背面312。

该枢转件4包括一概呈长板状的第二本体41、一第二卡置部43及一抵靠垫44。定义该第二本体41一端为一枢接部42,而第二卡置部43位于该第二本体41远离枢接部42的另一端,且第二卡置部43实质垂直地突伸出该第二本体41外,抵靠垫44连接于枢接部42远离基板3的一侧。第二本体41具有一第二正面411及一相反的第二背面412,第二卡置部43表面设有一弹性垫431。本实施例的基板3的长度略大于该枢转件4的长度,而该弹性垫431可由如橡胶或塑料等材料制成。

该固定单元6连接于第一本体31的第一背面312,包括一第一组接件61、一第二组接件62及一底座63。该第一组接件61具有一连接该第一背面312的连接部611,及一连接该连接部611的球状枢接部612,该第二组接件62与底座63相连接,并具有一供枢接部612可枢转地容置其中的容置槽621,通过该底座63可固定于一汽车内部(图未示),例如利用吸附方式固定于车窗玻璃上,或利用挂扣方式勾设于汽车冷气口的扇页上。

同时参阅图2、图3(将固定单元6省略以方便说明),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单元5包括二形成在该第一正面311上的凸柱51,及形成在该枢接部42且分别对应该等凸柱51的一大滑槽52与一小滑槽53,该大、小滑槽52、53呈具有共同圆心的部分圆弧形,且开口一大一小地相向设置,分别具有反向的一展开端521与531,以及一收合端522与532。其中,大滑槽52的展开端521与小滑槽53的展开端531相互远离,但与小滑槽53的收合端532靠近;大滑槽52

6

200810198090.4说 明 书 第4/5页

的收合端522与小滑槽53的展开端531靠近,但与小滑槽53的收合端532远离。该二凸柱51分别可滑移地容置于该大滑槽52与小滑槽53中,通过该二凸柱51在对应该大滑槽52与小滑槽53中滑移,该枢转件4可相对该基板3在一收合位置与一展开位置间转动。有关所述凸柱51相对该大滑槽52与小滑槽53的设置位置亦可相互交换,即该二凸柱51设置于该枢接部42,而该大滑槽52与小滑槽53形成于该第一正面311,仍可达到使该枢转件4可转动地枢接于该基板3的效果。此外,上述凸柱51与滑槽52、53的数量,以及滑槽52、53是否一大一小,皆不以本实施例为限,也可以只有单一个凸柱对应单一个弧形滑槽。

图4及图5为本发明分别于该收合位置与该展开位置时的组件相对关系。在收合位置时,该二凸柱51分别位于该大滑槽52的收合端522及小滑槽53的收合端532,由于本实施例中该基板3的长度略大于该枢转件4的长度,可使该第二本体41的第二背面412与第一本体31的第一正面311相向地完全迭合,因此可大幅降低该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100的收纳尺寸。事实上,该基板3的长度亦可设计成与该枢转件4的长度相等,而在该收合位置时,该第二背面412与第一正面311仅部分迭合,但仍可降低收纳尺寸。

当第二本体41绕该枢接部42相对该第一本体31旋转达如图5所示的展开位置,形成于第二本体41的枢接部42的大、小滑槽52、53随第二本体41滑移,而位于第一本体31上的凸柱51不动;借此,相当于使该等凸柱51分别由收合端522及532变成位于展开端521及531,即到达该展开位置,此时该第一卡置部32与第二卡置部43共同界定出一如图6所示的供一移动装置7容置其中的容置空间8,且该弹性垫431突伸入该容置空间8中,而该移动装置7利用该弹性垫431所提供的摩擦力固定在该容置空间8。

图7、图8及图9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将固定单元6省略以方便说明),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提供另一种枢转件4’及连接单元5’的态样。 该枢转件4’包括一呈V字型的第二本体41’及一抵靠垫44’。该第二本体41’具有一第二正面411’及一相反的第二背面412’。定义该V字型两翼的连接端413’为枢接部42’,且自该V字型的两翼的自由端414’各自实质垂直地突伸形成一第二卡置部43’,该二第二卡置部43’表面各设有一弹性垫431’。

该连接单元5’包括形状互补的一圆柱形枢转柱51’及一圆柱形凹槽52’,该圆柱形凹槽52’开设于该枢接部42’且连通至该第二背面412’,该圆柱形枢转柱51’实质垂直凸设在该第一本体31的第一正面311上,且该枢转柱51’是可转动地容置于该凹槽52’中。该枢转柱51’具有一柱身面511’,该柱身面511’上径向朝外形成一环形凸肋512’,该凹槽52’具有一配合该环形凸肋512’的环形凹沟部521’,用以容置该环形凸肋512’,并对该环形凸肋

7

200810198090.4说 明 书 第5/5页

512’在实质垂直该第一正面311的方向上提供限位,借此使该第一本体31及枢接部42’限位地卡合并可相对枢转。有关所述枢转柱51’相对凹槽52’的设置位置亦可相互交换,即该枢转柱51’凸设于该枢接部42’,该凹槽52’开设在该一正面311上,仍可达到使该枢转件4可转动地枢接于该基板3的效果。

同样地,第二实施例亦可在一收合位置与一展开位置间旋动,在该收合位置时,该第二本体41’与第一本体31部分迭合,且第一卡置部32位于该二第二卡置部43’间。当该第二本体41’绕该枢接部42’相对该第一本体31旋转达该展开位置,此时该第一卡置部32与该第二卡置部43’共同界定出一供一移动装置容置其中的容置空间8’。

综上所述,本发明移动装置用的固定装置100通过该连接单元5或5’使该基板3可相对该枢转件4或4’在该收合位置与展开位置间旋转,在该收合位置时,该第一本体31与第二本体41或41’至少部分迭合,降低收纳尺寸,在该展开位置时,该第一卡置部32与第二卡置部43或43’共同界定出该容置空间8或8’,故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8

200810198090.4

说 明 书 附 图

第1/9页

图1

9

200810198090.4说 明 书 附 图 第2/9页

图2

10

200810198090.4说 明 书 附 图 第3/9页

图3

11

200810198090.4说 明 书 附 图 第4/9页

图4

12

200810198090.4说 明 书 附 图 第5/9页

图5

13

200810198090.4说 明 书 附 图 第6/9页

图6

14

200810198090.4说 明 书 附 图 第7/9页

图7

15

200810198090.4说 明 书 附 图 第8/9页

图8

16

200810198090.4说 明 书 附 图 第9/9页

图9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