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抓西部大开发新机遇 大力发展旱作特色农业
沙沟乡副乡长 杜富洲
沙沟地处西吉东北部,属典型的土石山地,总面积为1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740亩,90%的耕地是山旱地,近9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近年来,我们趋利避害,积极探索旱作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径,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特色产业的比重达逐年增长。旱作特色农业是沙沟乡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在国家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乡镇一级如何强抓机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做:
一、创新发展方式,把推广节水增产增效技术作为发展旱作农业的性措施来抓
为了摆脱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抗旱、年年受灾的被动局面,我们应积极创新和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既顺应天时和作物生长规律,建立避灾型农业结构,着力发展可控农业,又不断试验示范和总结推广旱作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构建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变单一技术为综合技术、变传统技术为现代技术的科学抗旱体系。
(一)、着力集成创新,完善技术体系。针对大部分降雨集中在七、八、九3个月,与夏粮作物生长错位的特征,
我们要进一步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玉米、油葵等特色优势产业,力求降水期和作物需水期相吻合。针对水资源总量和有效降雨不足的实际,是想办法千方百计蓄住天上降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确立用水、保水、蓄水、拦水、节水五大技术体系,将“梯田、水窖、地膜”等多项抗旱技术组装配套、综合运用,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旱作农业适用技术。
(二)、坚持典型引路,扩大推广面积。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在不同类型的旱作农业区建立集中连片示范点、科技示范户,培育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典型,带动广大农户自觉应用适用技术。在工作推进中,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把年降雨量在350毫米左右的地区作为优先和重点推广区。与此同时,制定了全乡旱作特色农业项目实施方案,把推广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农户和地块。
(三)、突出技术培训,做好各项服务。要用请、要、动员、落实待遇等多种手段,把市县乡村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动员起来,深入到旱作农业生产第一线,面对面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和现场观摩、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组织技术人员和干部群众学习技术操作规程和标准,努力使主推技术为农民所掌握,主栽品种为农民所接受,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同时,及时做好信
息服务和良种、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的储备调运工作,使服务贯穿于旱作农业发展的全过程。
二、适应市场需求,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为了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要立足现有资源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把马铃薯、玉米、油葵、草食畜牧业等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推动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注重区域化布局,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加快制定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意见,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全面规划、优先扶持、重点发展,初步构建一批具有区位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如在阳庄村、满寺村可以主推油葵;在中口、陶堡、顾沟、大寨、东庄、沙沟等村主推地膜玉米,同时鼓励发展规模养殖;在陶堡等水源充足的川台地发展西芹、胡萝卜等;并可建立温棚发展反季节蔬菜,在叶河、叶沟、东沟、桃保等山地集中的村大力发展马铃薯、荞麦、胡麻、糜子等小秋杂粮,使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二)、是注重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特色农业的效益。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促进增收为目标,以优势区域、特色农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为
重点,建立和完善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转化体系,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向特色农业渗透。围绕抗旱节水,重点引进培育一批抗逆性强的作物新品种,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喷灌渗灌等节水技术;围绕提质增效,重点引进一批优质专用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设施种植、推广脱毒快繁等种植技术、动物的冻精授配、标准化饲养等养殖技术。近两年,通过全体乡村干部的努力工作,全乡的良种覆盖率仍不足5%,畜禽良种化程度不足10%,节水灌溉面积只有1万亩。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明显不高。因此,拓宽的空间很大,应做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三)、是注重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推进专业化生产。按照资源配置最优化、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调整资源利用方向,因地制宜确定地方性特色产品和主导产业,注重以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资源优势、产品优势的发挥和释放。按照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方式,引导农户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促进优势产区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要把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专业村、标准化养殖专业村做为我们的主攻方向。
三、顺应发展趋势,把做强产业、做优品牌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之举
旱作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以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切入点,注重产加销
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注重产业体系建设,注重品牌培育,努力提高特色农业的比较效益。
(一)、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着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的质量。要以认真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为基础,争取使重点优势产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专业机构检验检测认证,将标准化范围拓展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全过程。想法建立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等工作,保证质量和特色,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二)、切实抓好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针对我乡目前仅有一家淀粉加工企业、还未组建一家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应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参与,培育一批与特色产业发展相适应、与终端市场相连接、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专业性强,带动效益明显的专业合作社。
(三)、着力打造名优品牌,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围绕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把坚持实施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提上议事日程。要充分发挥我乡光、热自然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地域优势,胡麻出油率高的实际,加大支持力度,力争使沙沟胡麻通过品牌注册。
当然,西部大开发战略内涵丰富,其必要性和战略意义
非常明显:着眼于中国的长期发展,缩小东西部差别,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和关于“两个大局”的理念(先让东部沿海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发展起来,当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再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发展,并要求东部和中西部分别在不同时期顾全这两个大局)。我只是仅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从一个侧面谈了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和体会。我将在今后进一步加强学习,加深理解,充分领其精神实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01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