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文明之光 (第一课时)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能够联系时代及社会生活认识彩陶。 方法与过程目标:
2、能够从时代、造型、纹饰、质地、工艺等方面描述彩陶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目标:
3、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课时一:彩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1.彩陶大致出现在什么时代?
2.你能描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吗?
3.彩陶艺术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也体现了他们的精神价值审美趣味。
4.关于彩陶的联想,想象舞蹈纹盆中这组人物的装扮,说明他们为什么跳舞。
5.这个彩陶罐的装饰纹样会让你联想到什么?
6.你能尝试根据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纹样装饰推断其用途,并由此想想、象原始人类的生活情景吗? 媒体运用:
彩陶纹盆;船形网纹瓶第1页 思考练习:
1.说一说人面纹盆是由哪几种图形构成的。
2.据学者考证人面鱼纹盆是一个小孩葬具的盖。据此你能推断人面鱼纹的用意吗?
3.分析彩陶中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联系。
彩陶纹样有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之分,两者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1.辨识具象纹样表现的内容。
2.分析抽象纹样表现的内容(鱼纹、鸟纹)。
3.归纳:从具象纹样到抽象纹样都有哪些改变?鱼纹、鸟纹的变化都有哪些共同规律?
4.感受:谈谈具象与抽象的彩陶装饰纹样给你的不同视觉感
受。
尝试:以彩陶蛙纹为参照,用抽象的方式设计两个与之不同的蛙纹图形。 总结:
通过学习活动我们对彩陶艺术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彩陶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用品的造型装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古代工艺美术继续深入的了解,我们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课后作业:
建议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题材收集、归类整理彩陶纹样。 媒体运用: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彩陶装饰;
鱼纹具象、抽象变化;鸟纹具象、抽象变化。
板书设计
第一课:《文明之光》 1、彩陶的联想 2、思考练习:
3、分析:彩陶中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联系。 总结:作业安排。
(第二课时)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辨识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方法与过程目标:
2.能够联系时代与社会生活,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赏析青铜器。 情感与态度目标:
3.能够比较、归纳青铜器纹饰的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课时二:青铜器 教学过程:
导入:依据或引用历史资料介绍青铜器。青铜是红铜加锡或铅制作的合金,色相为青,故称青铜。早在夏初,华夏先民就开始制作青铜器,进入中国历史上长达16个世纪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媒体运用:视频短片 二、赏析:后母戊方鼎。
用途猜想赏析:四羊方尊 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收集资料方法讨论
简要介绍:
后母戊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所铸。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方鼎器型高大厚重,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表明商代冶金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用途:煮或盛放鱼肉用,也作为祭祀用的礼器。\"鼎\"的结构部位:口、腹、耳、足。造型感受:方正、厚重、庄严。装饰规律:龙纹组成的兽面纹(饕餮纹)、鼎耳双虎纹饰均为对称图形。
四羊方尊(商代)器身腹部的四羊圆雕与綫刻纹饰和谐地结为一体形成丰富精细的视觉效果。器物的造型十分生动。边缘棱脊的粗线条增强了器物造型的气势。利簋(音轨)利簋内底部4行32字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云雷纹为地。分别再饰兽面纹夔纹双兽头耳;夔纹组成的兽面文;方座饰兽面纹。
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1、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2.尝试描述兽面纹、夔纹、龙纹、凤纹的造型特点。 3.云雷纹、蟠蝙纹作为底纹使器物形成怎样的效果? 莲鹤方壶:识别蟠躏纹: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曲。连续排列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赏析引导:壶身腹部至颈部逐渐收紧,在口部花瓣处展开,烘托立鹤;怪兽、飞龙攀缘向上,形成轻盈升腾的势态。后母戊方鼎与莲鹤方壶比较两件器物,归纳其不同特点和感受。提示:分别从
时代、器形、纹饰和对比感受几个方面人手。
收集资料方法讨论:如果你要了解青铜器风格的发展变化,需要查阅、收集青铜器的资料,你会怎么做?
提示:按时代、类型、器物名称、尺寸、出土地点、收藏
者(单位)等等。
作业与课堂评价:作业及活动建议:尝试用几何形绘制或对折剪贴兽面纹图形。小组或个人为校园网站编辑介绍青铜器的网页。 总结·思考:你对青铜器有什么新的了解?青铜器的出现为社会进步带来了哪些变化?为瓷器欣赏作课前准备,通过博物馆网站收集你喜爱的瓷器资料(图片、介绍文字),分小组按不同时代各选一件,或者发到老师的邮箱。 板书设计:第一课:《文明之光》2
1、青铜器时代:2、赏析《后母戊方鼎》
3、赏析《四羊方尊(商代)》资料收集方法讨论:总结思考:造型·表现 文明之光
(第三课时)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中国瓷器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够大致说出瓷器的种类以及特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
2、学习欣赏瓷器艺术的基本方法,能够从器形、袖色以及装饰等方面进行赏析和描述。
情感与态度目标:
3、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青铜器,瓷器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课时三:瓷器 导入:
欣赏活动在学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选出要点以议论、交流为主要方式,以学生讲解为主。
同学们收集了许多关于瓷器的资料,下面请两位同学向大家介绍
两个有关瓷器的基本知识:1.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瓷器和陶器有什么不同?
2.瓷器有哪些种类?它们分别产生于什么时代?举例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评价和补充。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活动进一步了解中国瓷器,感受瓷器的美,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媒体运用:图片欣赏欣赏、分析与总结归纳
青花瓷:欣赏、分析与总结归纳斗彩有条件的去博物馆欣赏实物。 ·青轴弦纹瓷尊商代瓷器出现的时代;瓷器与陶器的区别;原始瓷
给你的印象和感受。·青瓷: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袖烧制而成。引导学生从器形、装饰、袖色等方面进行描述。·长沙窑执壶唐代
釉下彩瓷的发源;贴近百姓生活的功用和装饰;商业出口,吸收外域文化。
宋代的五大名窑即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
l景德镇窑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瓶元代景德镇窑青花折枝花果,纹带盖梅瓶明代,成化斗彩三秋杯明代,青花五彩云龙纹盖罐明代。
·青花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钻的钻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袖,经高温一次烧成。钻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斗彩、五彩在青花的基础上发展丰富。斗彩指袖下青花和轴上彩色相结合的彩瓷工艺。五彩是瓷器袖上彩的一种。五彩瓷在明清两代逐渐发展、兴盛,其配方经过不断的创新,并进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后,才出现以红、黄、绿、蓝、黑、紫等为主的彩瓷。 总结: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权淀着丰厚的文化信息,我们在赞叹它们精美的造型和巧夺天工的技艺的同时,还能够直接感触到一个伟大民族的情感和智慧。
各地的博物馆都有大量的古代瓷器,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精美的造型和温润质地的光彩,了解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情趣。 通过对工艺美术知识的广泛涉猎,我们还能够了解更多的文化现象,以此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生活。 作业与课堂评价
各地的博物馆都有大量的古代瓷器,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精美的造型和温润质地的光彩,了解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情趣。 通过对工艺美术知识的广泛涉猎,我们还能够了解更多的文化现象,以此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生活。
板书设计:第一课:《文明之光3》1、瓷器时代:2、赏析《青轴弦纹瓷尊》3、赏析《青瓷莲花尊斗》
讨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权淀着丰厚的文化信息,我们在赞叹它们精美的造型和巧夺天工的技艺的同时,还能够直接感触到一个伟大民族的情感和智慧。
总结思考:(我国文物的保护现状)
第2课《以形写神》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
以形写神
的艺术特点,感受
祖国文化独特的精神风貌;学习运用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技法,尝试表现简单的人物。
课前准备:演示和作业用的国画工具以及欣赏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关于课题以形写神的谈话:
资料库
)
1.词义理解的讨论。(出处参照
2.以《藏族舞蹈》和《戏剧人物》为例展开讨论,理解形和神的概念。小结:
是传统人物画重要的审美标准,即通过足以
以形写神
显现人物内在本质的外形的描写,真实地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个性与内心世界,同时也揭示其品格,反映其社会属性,并给予或尝试新的审美判断。
→《藏族舞蹈》和《戏剧人物》→字幕 二、欣赏分析
《太白行吟图》欣赏要点:
1.画面感受:简约造型和空白的处理所营造的气氛。2.诗人的神态:沉浸在无际的冥想之中。
3.了解写意画的特点,感受线条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以及流畅的运笔,转折顿挫;墨色随着线的流动产生浓淡干湿的变化呈现出的丰富效果。→《太白行吟图》以及局部三、临摹体会
教师示范,讲解要领,学生选择教材提供的人物画作品进行临摹,体会运用笔墨的感受和人物神态的表现。→古典音乐背景四、展示评价
展示自己的作品,交谈临摹过程中的体会和对自己的评价。教师总结,布置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运用水墨的基本技法,尝试表现人物,并通过人物造型、背景和道具表现意境,传达思想感情。五、赏析作品、讲解创作表现方法
赏析提示:(作为学生讨论的参考导向)
小孩和小乌龟描绘画题明示的事件,认真的神态表现儿童的天真幼稚;植物的点缀表现季节和院落环境;大片空白营造了凉爽活跃的氛围,留给我们想像的空间。伯乐的眼神与
相马
的主题;衣着打扮与人物身份;构图:人
物、马和款识的位置关系,改变它们效果会怎样?
笔墨运用特点:线条与大块水墨形成对比;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用线自由,不拘形似。
→《学步》→《相马图》
小结。(参照教材的提示)六、尝试创作
1.
学生议论:画什么?怎样画?
2.创作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教学活动任务七、作业评价评价内容:
1.主题表现;2.人物神态;3.画面效果。总结。
以形写神 一、教
材分
析
《
以形写神》
以形表现
依据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写神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以及
造型
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建议,教材以形写神围绕中国传统人物画以形写神
的艺术特点,通过欣赏作品、学习技法和尝试水墨人
物画表现几个方面设置教学活动,旨在使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中国画表现技法的同时领略祖国文化独特的精神风貌。初中美术教案
年级上:
课
以形写神
针对作品中人物的神情姿态的表现和水墨技法的运用,为教学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引发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关注和思考,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人物画作品的表现方法和特点。
在人物画作品的欣赏感受中,对人物画的立意、造型和笔墨表现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关的提示,为尝试表现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尝试表现从临摹开始,教材为学习提出了技法和情感两个方面的要求。临摹学习适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避免了空洞的技法理论学习。围绕人物画的主题表现展开,通过作品提示,从提取素材、表现典型、环境渲染以及人物性格、内心世界的刻画等方面阐述了创作表现方法。活动二
的学习任务是:以成语故事、
神话故事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为素材尝试表现,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的途径。资料库
:介绍传统绘画理论和有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传统
人物画的历史渊源。
学习大空间:介绍工笔画知识,引发学生产生进一步完整地
以形写神
的艺术特点有一
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
通过学习,学生对中国传统人物画
定的了解,能够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表现简单的人物,并通过人物造型、背景和道具表现意境,传达思想感情。二、教
学目
标
以形写神
的艺术特点,感受祖国文化
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独特的精神风貌;
学习运用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技法,尝试表现简单的人物,并通过人物造型、背景和道具表现意境,传达思想感情。三、教
学思
路
1.教学题材
叶浅予的作品《藏族舞蹈》运用纯熟的线条,勾画出灵动的舞蹈动作。中国画表现人物要求一气呵成,所以对人物造型的准确、深刻理解便成为水墨人物画的基础。使学生理解造型基础的重要性,懂得
胸有成竹
在中国画表现中的意义。
韩羽的作品《戏剧人物》运用泼墨技法,表现了舞台上的张飞刚毅、憨直的艺术形象,造型夸张,气势非凡。墨色浓厚苍润,用笔洒脱飞扬。墨色的变化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注意引导学生在尝试学习中仔细观察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感受和体会墨色的不同层次。
分析梁楷的作品《太白行吟图》,了解写意画的特点,感受线条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以及流畅的运笔,转折顿挫;墨色随
着线的流动产生浓淡干湿的变化呈现出的丰富效果;微睁双目、喃喃吟颂的面部表情,以及简约造型中空白的处理,体会诗人沉浸在无际的冥想之中的心境。活动一
设置了读画、临画的学习任务,并为此选择了其他人
物画作品。这一部分的学习材料以有趣的人物造型、简洁的笔墨方法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参考。让学生通过读画细心品味人物画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人物造型方法和笔墨运用特点,通过临摹学习体会人物造型和用笔用墨的方法。活动二
围绕一定主题的人物画创作而设置。教材选用了《学
步》和《相马图》两幅作品作为范式,从人物刻画、环境渲染和道具安排等方面做出提示,也可以作为临摹范本使用。
2.教学组织
教学准备以演示和作业用的国画工具以及欣赏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为主。多媒体课件应考虑提供放大的作品局部画面;演示和作业用的工具应保持一致,以便学生模仿。作业用纸的尺寸应适合在课桌上使用,可以考虑选用浸染程度不大的皮纸。课堂组织形式仍旧以单独作业为主。教学过程中注意习惯的培养,对工具的摆放、使用以及卫生事项做出具体要求,如注意笔洗的摆放;用手指捏挤去除毛笔多余的水分,不要随便乱甩等等。
3.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活动设置,安排两个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通过欣赏活动和临摹尝试,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
以形写神
的艺术特点,学
习用水墨表现简单的人物。第二课时运用水墨的基本技法,尝试
表现人物,并通过人物造型、背景和道具表现意境,传达思想感情。
欣赏导入,围绕教材提供的图片提出问题,从整体感受线条的表现特点、水墨效果、构图安排和细节刻画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逐步深入地探究人物神态的表现、情感的抒发和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尝试即兴水墨表现:在宣纸上画人物,在同学的作品中进行比较,谈一谈表现的目的;试一试将作品与题材、性格对号,进一步体会笔墨与情感的联系。
在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活动中,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以他们的角度判断答案的合理性,并给予积极的评价。穿插笔墨的练习,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临摹,切身体验用水墨画人物的过程,并让学生交谈感受。欣赏、分析《太白行吟图》,对比其他作品,分析人物动态塑造、身份举止的表现以及关联绘画主题表现的其他问题,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归纳要点,对教学做出评价,结束这一课时的教学。
第二课时进行人物画创作,以成语故事、神话故事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为素材,参考课本列举的不同形式的人物画作品,尝试水墨人物画的表现。首先复习上节课归纳的要点,让个别学生简短讲解自己的创作意图,了解学生的创作思路并给予必要的指导,由此启发更多的同学。通过对课本中的若干范图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画的创作过程。启迪他们在平凡而广泛的选材中开掘深意,围绕主题刻画人物。注意利用人物的衣着打扮,呈现事件
中必不可少的环境、道具,省去多余的罗列。在创作过程中,随时展示学生作品并予评价和辅导。
4.教学评价
评价的范围可以是理解水平和绘画技能等多方面的,这样做能够鼓励和肯定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获得。采用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法,通过各方面的比较,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理解中国画人物的神态和意境、运用水墨工具进行人物画表现等方面对学习做出评价。
熟练地掌握水墨技法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本单元的直接目标,作业不需强求形似,重在通过尝试体会感受,评价指标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侧重。四、教
学选
择
尝试和体验是了解传统技法的最好方法。传统人物画的学习同样讲究程式技法,人物造型、线描技法以及笔墨运用缺一不可,如果一一道来,既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也不可能为广大学生接受。临摹乃是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历代继承发扬国画传统的重要途径。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要适度把握评价标准,重在对传统绘画的认识了解。
临摹的方法有多种,如局部临摹;摹写铅笔稿,再用水墨勾画;模仿笔墨画法等等,可以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五、教
学建
议
1.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
中国画人物的神态是通过各个方面表现的,包括人物动态、构图、
笔墨以及细节的处理、环境、道具的烘托与陪衬。教材选择的图片都各有侧重,教学中可以分门别类加以使用。
欣赏内容贯穿于始终,教材关于作品的描述可以视为提示,具有导向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
技法的学习以临摹为主,即使是表现主题的习作,也可以借助临摹完成,除教材提供的作品外,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藏族舞蹈》通过动态造型表现热烈的情绪,用藏族舞蹈的影片资料可以烘托气氛;《戏剧人物》用阔笔泼墨的手法,表现张飞的憨直鲁莽,用戏剧影片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转换这一感受;可以结合诗词帮助学生感受李白吟诗的神态等等。
画面效果的感受结合表现方法分析,也是帮助学生进入情境的重要途径。启发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有助于体会作品表现的意境,理解作品传达的情感。
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
欣赏的内容应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讲解抽象的笔墨形式时,尽可能地采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如:用什么样的笔墨方法表现张飞、李逵、钟馗等个性张扬的人物;用什么样的笔墨方法表现仕女、杨柳等等。通过不同的例证,让学生贴切地理解笔墨运用和情感表现的关系。
笔墨练习重在体验和感受,如:中锋运笔和侧锋运笔所产生的效果;流畅的线条和疾涩的线条所表达的不同感受;墨色的浓、淡、
干、湿在纸面上产生的层次等等,通过经验的积累加深对中国画的理解。
人物画创作首先要理解所画的人物,在选择创作题材的同时,自然考虑到表现方法。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各种想法,避免公式化的表现。
4.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教师的直接演示是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在技法学习环节中至关重要。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可以选择不同的演示内容。如不同的运笔产生的效果,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等完全可以做到。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影响的演示,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5.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为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分工画成语故事组画的活动形式。
6.关于学习指导方法和学习小窍门的建议
教学中的细节往往对学生产生永久的影响,诸如执笔运笔的方法、毛笔中不同浓淡水墨的分配、宣纸特性的把握等等,都是演示和辅导时需要注意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某一细节有所感悟,也是很好的收获。
细心揣摩作品中的人物,我们会发现,中国画为了表现主题,往往对人物神态进行夸张,如果能在一幅作品中抓住被夸张的关键所在,即能够较容易地领悟画家的表现意图和观察方法,同时,我们会发现其他人物画中也有类似手段。六、教
学资
料
梁楷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原籍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
为人豪宕不羁,嗜酒自乐,曾把皇帝赐给的金带挂于院内,不受而去。由于他豪放的个性和作风,故有
梁风(疯)子
的别号。
梁楷善画人物、山水、佛道、鬼神、花鸟,绘画风格多样而有变化。他的绘画对后来元明清的文人画,甚至日本室町时代的绘画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李可染(1907~1989)中国现代画家,以山水画著称。他的写意人物画下笔疾速,动态微妙,形象夸张但不丑化,朴质却不古拙,富于诙谐、机智特色和生活情趣。关良(1900~1986)
中国现代画家、艺术教育家。擅
长中国画、油画。他以中国水墨画表现中国戏剧人物,创水墨戏剧人物画,以新颖别致的笔墨,独步画坛。叶浅予靠自学
熏主要
中国现代漫画家、中国画家。叶浅予的中国画
熏曾一度从师张大千。画风工细,有装饰味,作品富有
时代精神。
韩羽 中国现代漫画家、中国画家,动画片《三个和尚》的主要作者。
)中国现代画家,主张融合中西之长,在现
卢沉(1935
代艺术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走水墨画现代化之路。作品或取自历史题材,或将日常生活所见、所思,赋之于画,画风多变,时有新意。周思聪(1939
1996)中国现代画家。中国女性画家中
德艺双馨的出色代表,作品在平凡的人物中开掘更深沉的精神内
涵。
第3课画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用中国画形式进行故事情境描绘的基本步骤与多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情景导学法,能在作品中表现故事情节,突出主要形象的动作与表情。
3.情感与文化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画故事情节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角色造型、场景设计、构思构图的表现方法。 教学准备:
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布置学习欣赏《老鼠娶亲》作品:
分小组观察欣赏作品,并讨论、研究以下的问题: 1.根据命题讲讲画中表现的情节是怎样紧扣主题的。 2.作品中的角色造型和场景设计有什么特点。 3.画面的构图是怎样突出主体和主题的。
引导学生进入状态,感受文字与画面的密切关系。 二、研究分析学生作品:
研究学生作品,分析他们创作的成功与不足。 请学生代表介绍自己的选题和构思。 三、研究、学习画故事的创作方法和步骤: 让学生明确创作要领。 问题:
1.作品中需不需要画剑? 2.剑鞘放在何处? 3.水和背景怎样表现
第二课时
四、进一步总结和归纳:
请上一节画《刻舟求剑》的同学展示草图,大家提出修改建议。
创作时,一般需要有文字脚本,可用几幅画表现一个故事,如果只限独幅,就要选择最能体现主题的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展示一组画家用宣纸创作的故事作品,并示范局部关键处,介绍用笔用墨和用色的方法。
理顺思路,激发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实践,教师辅导: 大家结合自己的选题进行创作。 教师辅导:
1.及时发现没有进入状态的同学,解决选题和取材问题。 2.解决主体不突出、构图欠佳的作品。
3.及时发现场景设计不够完美的作品,协助修改和完善。 六.完成作业,展示、交流与评价:
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进行绘画创作。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评价,协助解决问题。 课堂练习:
布置学生课后继续创作实践。 1.学生互相评说他人作品的优缺点。
2.提出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组和老师协助。 培养严谨、认真的作风。 作业布置:
1.故事表现准确完整; 2.画面的连贯性; 3.形象刻画的生动性。 板书设计:
第3课画故事
1.单幅画故事;
2.多幅画故事。
第4课视觉中的红屋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了解西方绘画的历史发展,对比传统与现代的西方绘画风格与技法。
2.过程与方法:
把握一些现代派绘画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了解现代绘画的艺术语言。
3.情感与文化目标:
能够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语言,表现对物象的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够初步建立以发展和辩证的眼光认识、品评美术作品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西方现代主义画派的特点与传统主义画派的区别。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的绘画语言,表现对物象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自20世纪初以来,很多现代派艺术家开始强调写实绘画中的局部因素,或侧重色彩,或侧重形体,拓宽了美术的表现形式,赋予艺术作品新的力量。
二、出示图片: 从写实风格到多种风格 第一组:《蓬图瓦兹的红屋顶》 忠实于对象,逼真细腻。 第二组:《红屋》 形体简略,色彩饱和 第三组:《街》
用点、线、面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体现韵律和节奏感,房屋有如童话。
第四组:《塔楼》
用线条构成画面,用平面处理物象,几何化形体重叠,层次感、空间感增强,物体和谐共存。
第五组:《生动的风景》
用线、面的几何化来概括物体,色彩使用单纯,作品有一种装饰美感,充满装饰趣味和强烈的力量感。
第六组:《秋天的山村》
轻松的线条构成,绝对的平面,稚气天真
画家使用的线条、色彩不是随意的,而是和作品的主题联系在一起,充分表达画家的主观感受和对所描绘物象的理解和在认
识。
三、小组比一比(分析评价现代派作品的绘画语言) 思考·练习
《秋天的山村》中既有形状的归纳,又有色彩的归纳,仔细观察,哪些色块分别表现了房屋、菜畦、土地、水塘,谈谈你的看法。尝试用这几种色彩改画《街》,看看给你的感觉发生了什么变化。
创作的基本方法
运用现代派绘画方法,对客观物象进行简化、概括、提炼或变形、解构,然后重新组合,能获得新的表象形式,创作出有意味的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在表现形式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归纳、夸张客观物象的主要特征,组织画面时要从美的方面充分研究整体比例,空间分割,点、线、面的表现性等诸多因素。
欣赏《鸟飞了》版画徐冰
方法一:省略次要的东西后进行归纳,形体一般趋于平面化 欣赏《大明风度》油画王怀庆怎样通过简化→变形→新的表现形式
方法二:夸张主要部分,形体往往表现出几何化和装饰化的效果
欣赏《马系列之一》(油画)现代曹力 欣赏《老牛和小牛》(农民画)常振芳 思考·练习
尝试用上面两幅图中的任何一种方式勾勒你喜欢的小动物。 方法三:对客观对象进行分解和组合
欣赏:从青铜器(人面鼎)→(兽面纹斝jia)→(爵)到爵、斝(油画)庞涛
第二课时
一、创作个性化的作品 欣赏:吉他(拼贴画)毕加索 二、思考训练
这幅剪贴画保留了吉他的哪些特征?
尝试分析画面构图,说说画家是怎样把握画面的平衡和变化以及怎样营造深度空间的。
学习活动一
以分解和组合的方法,尝试制作一幅题为“小提琴”的拼贴或绘画作品。
思考·练习
欣赏《画画中的克劳德》(油画)毕加索 《塞纳西欧》(油画)克力
以上两幅图在处理和客观物象之间的关系时,用了什么样的变形手法,给你怎么样的艺术感受?
欣赏:《鱼系列之一》(油画)王玉平
《鱼系列之一》中的鱼形状简化变形,色彩强调大面积对比,富有表现性
欣赏:照片《室内一角》与《寻找室内形状》
(选自《西班牙现代绘画教程》)对比
《寻找室内形状》画家运用丙烯、粉笔进行色彩表现方法的实验。
《天水桥》(摄影)现代韦鸣
通过概括、简化、变形、分解、重新组合等手法改变实际物象,构成新的画面。
学习活动二
参照《寻找室内的形状》和《天水桥》创作一幅个性化的作品。
课堂练习:
1.人们为什么不满足于模仿自然的表现形式? 2.变形手法表现的自然景物给你什么不同的感受? 3.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去看世界呢? 作业布置: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优秀的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与用心体会,在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出新奇而又让人耳目一新的视觉艺术作品。
板书设计:
第4课视觉中的红屋顶 从写实风格到多种风格 创作的基本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第5课《方寸之间》
【教案背景】
小小印章,寥寥数字,形态各异,神情有别,或钢劲挺拔,或柔美婉转,繁简疏密,变化万千。一把刻刀驰骋于方寸之间,将心灵的体验融汇于点划之中。这就是篆刻艺术的魅力。书法与篆刻是中国艺术的孪生姐妹。书法艺术,人人皆知。但篆刻艺术,很多人无从知晓。篆刻艺术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它融书法、章法、刀法为一体,在较小的面积内,利用汉字优美独特的造型,对笔画加以虚实轻重的组织变化,进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成了我们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我们应该将此传承下去。 【教材分析】
教材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目的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欣赏学习和动手尝试中感受中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 【教学方法】 欣赏评述合作互助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够在尝试治印的动手活动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
2、能力目标: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篆刻章法的变化原则修改或者设计印稿。
3、情感目标:通过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感受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教学难点】篆刻时如何把握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组织听讲情绪。 【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采用的就是咱们中国印章的形式,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篆刻艺术的方寸之间,感受篆刻艺术的魅力。 板书课题:方寸之间 【讲授新课】
早期的印章大都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为篆刻。 书法与篆刻是中国艺术的孪生姐妹。 古代文人将诗、书、画、印并称四绝 一、印章的品类
名章(<<白石>>、<<文彭之印>>、<<文征明印>>)
闲章(<<江山风月>>、<<乘长风破万里浪>>、<<大吉>><<玉树临风>>)
肖形章(<<虎>>、<<鹿>><<人与鸟>>) 二、印章的形式 朱文(阳文)
白文(阴文) 三、治印的过程 1、写印稿 2、印稿上石 A、直接反写 B、水印上稿
3、镌刻(冲刀法、切刀法)、这一步可以课后完成 4、修改
【布置活动内容】
要求:选用宜于雕刻的材料,尝试临刻自己喜欢的篆刻作品。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辅导】
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出. 【作品展示】
采取自评、互评的方式,老师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指出不足。 【课后活动】
查找自己名字的篆字写法 【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觉孩子们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接触太少,特别是篆刻这门艺术形式。通过接触,同学们大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都跃跃欲试。虽然受到工具材料的,但同学们还是制作出了一些效果较好的作品。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多接受民族传统艺术的熏陶,提升艺术品位。
第六课变废为宝
单元 第六课变废为宝 第一课时废弃物的平面拼贴 适合年级 课程设计人 八年级 主题 第六课变废为宝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目的背景分析 就是根据不同的材质,选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和创作。将生活中经常丢弃的物品,如:牛奶瓶、纸盒子、塑料袋、随手可得的树叶、废纸等等做成的小玩意,以多变的创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想象。 知识与技能:运用多种美术形式,利用收集的废弃物,并根据不同形状、材质特征进行有效地分类,并制作一件美术作品,从而了解废弃物造型艺术的神奇之处,体验创造的乐趣。融美术与各种学习为一体,充分理解、表达节约教学目标 资源的意义,宣传垃圾分类,变废为保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引导、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生动活泼、自主探究的综合性的美术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美术为生活服务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重点:合理地运用多种美术形式,来创作节约资源,垃圾点 分类,变废为宝的美术作品。难点:在合作探究中真正领悟节约资源,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的的重要性;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恰当地运用美术的表现形式,如何在合作学习中创作出有创意、有个性、有艺术感染力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 剪刀、美工刀、废旧的材料及其他工具等。 教学过程 组织阶段 学与教活动设计 学与教活动设计 引导阶段 (备注或反思) 展示《戒烟广告》(摄影)2009萨拉德·哈展示《戒烟克萨(印度)作品。 学生欣赏、分析广告制作的材料。 广告》(摄影)作品,师归纳:废弃物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激发学生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用等。让我们用艺术家的的学习兴眼光去看待身边的废弃物,利用废弃物创作出趣。 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品吧! 发展阶段 第六课变废为宝 第一课时废弃物的平面拼贴 一、废弃物的含义: 课件展示课题。 了解废弃物的基本知识。 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 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组织学生基本或者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无法回收和利用欣赏、分的排放物。能够为艺术家创作使用的废弃物具析。 有一般物体都有的质感、形状、色彩、肌理等课件展示视觉元素。 不同的材废弃物成为艺术家创作的素材时,平面化质图片。 是很重要的创作方法。形状、大小、疏密等变课件展示化,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肌理的光滑与粗糙等作品。 造型手段的运用,都要力求画面的平衡,以获 得视觉美感。 二、感受材质的表面质感: 展示不同质感的作品。 学生欣赏。 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肌理效果。 提出问题:感受材质的表面质感并描述你展示艺术的感受。 家作品。 学生根据欣赏到的作品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展示三、可利用材质质感和形体特征: 展示不同的材质。 学生观察。 四、作品欣赏: 展示作品。 1、各种陶瓷碎片的拼贴 教师制作的拼贴作品。 学生尝试制作,教师2、无题(废旧报纸)现代尼克·乔治奥巡视辅导。 (美国) 对学生的3、胶粒镶嵌的人物头像 作品进行4、夏日问童(综合材料)阿拜尔·卡尔评价。 (荷兰) 组织学生欣赏、观察、分析。 五、加工改变材料表面肌理效果: 纸材有很强的可塑性,采用粘贴、揉搓、撕剥、上色等不同方法改变纸质材料的表面质地,能够制造多种肌理效果,表达不同的情感。 欣赏这几件以纸为主要材料的拼贴作品,谈谈这些作品给予你的感受,分析材质加工以及画面处理的方法。 1、艺术家作品 作品1、愉快的梦(染色纸拼贴)2005艾米·索罗韦(美国) 作品2、无题(综合材料)现代凯尼·阿达奇纸 作品3、青铜式游戏(纸板、金属、颜料)雷蒙德·托玛索 作品4、无题(染色纸拼贴)凯尼斯·若兰德 作品5、波斯花园(纸板、木材、布和颜料)DickLee,RA 2、教师作品 作品1、无题(废旧的布、纸板) 作品2、无题(废旧的不同色彩的纸板) 3、学生作品 六、实践尝试: 选择利用或加工改造合适的材料,运用点、线、面的简单造型制作拼贴作品。 要求:1、为你(们)的创意绘制一张小草图; 2、安排好实施步骤; 3、根据你使用的材料,考虑选择牢靠的固定方法。 七、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拼贴好的作品。 学生互评。 教师小结。 第六课变废为宝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废弃物的平面拼贴 一、废弃物的含义: 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基本或者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无法回收和利用的排放物。 二、感受材质的表面质感: 三、可利用材质质感和形体特征: 四、作品欣赏: 五、加工改变材料表面肌理效果: 揉搓、 纸浆、 撕剥、 上色 课后评价与反思 备注 单元 第六课变废为宝 课程设计人 贾老师 主题 第二课时废弃物的立体组构 适合年级 八年级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最具挑战和创意的是开放式的学习活动。积极发挥学生的艺术直觉,强调背景分析 尊重个性和创造力,自由独特发挥的同时,选择合适的美术工具、材料、技巧、表现手法,达到有机的统一,制作出新颖别致的作品。本课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能够通过学生本身的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的自我教育,从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知识与技能:知道废品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种,了解哪些废品可以回收再利用;发挥想象变废为宝。 教学过程与方法:学会收集整理材料;在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目标 提高环保意识,杜绝浪费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仔细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重点、重点:垃圾的危害与垃。 难点 难点:变废为宝方法。 评价设计 学与 组织阶段 引导阶段 顺口溜: (备注或反思) 有顺口教活动设计 学与教活动设计 生活废物真不少随意乱扔可不好 滋生细菌传疾病环境污染别小瞧 废物分类巧处理摇身一变成了宝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溜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1、废旧物品处理不当,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兴趣。 哪些危害? 2、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废旧物品呢? 学生作答引入本课 发展阶段 第六课变废为宝 第二课时废弃物的立体组构 一、如何变废为宝呢? 课件展示课题。 课件展示。 课件展1、改变外部条件:对于同一个事物,外部环示直接境的不同可能导致其发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在某利用法、处被认为的“废物”,移到另一个地方,就可能简单改变成“宝物”。 造法方2、改变自身属性:如果对此“废物”进行合法。 理的加工、改造、拆分或重组,它就有可能释放 潜在的使用价值,变为“宝物”。 二、变废为宝方法: (一)变废为宝方法之—直接利用法 直接利用法 组织学生分析、就是将废弃物不加改造直接改为他用。 例如: 1、饮料瓶子、油桶用来盛米 2、光盘当杯垫 3、酒瓶当花瓶、茶杯用作花盆 4、洗发露洗毛衣 (二)变废为宝方法之—简单改造法 简单改造法 探究问题。 课件展示,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就是将废旧物品加以简单加工改造使之成材料的为新的物品或产品。 例如 造型。 1、饮料瓶-在瓶盖上扎上小孔变成了浇花器 2、把饮料瓶低去掉瓶口加上软管就是特殊课件展用处的漏斗 3、贝壳制作工艺品 三、问题探究: 示不同形状的联想作这是一个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营造的简朴品,学生的家居环境,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节约利用资源) 直观感受。 这些物品曾经发挥过不同的作用,有必要改。 变它们原有的用途,继续使用吗? (有) 学生尝试制作,这件装置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态度? 教师巡(保护自然、爱护环境) 视、辅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可以变废为宝继续使导。 用的物品呢? (有) 四、作品欣赏: 1、岩石庭院(综合材料)现代尼克·钱德(印度) 2、蛋壳的利用 3、废皮鞋的利用 4、废木头的利用 5、废塑料、玻璃瓶的利用 废弃的外形会引起你的联想。确定主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运用合理的加工方法,你能做出许多有趣的造型。 6、同一个苹果被不同的材料包裹,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 改变物品的表面质感,改变人们的恒常认识。 “艺术”离我们并不远,在这些令人兴奋的作品中,也许你最喜欢的,正是用最普通的工具材料创作而成的。 学生总结。 7、非洲雕塑(综合材料和彩绘装饰) 五、形状的联想: 1、牛头(自行车部件)(雕塑)毕加索(西班牙) 2、非洲雕塑(综合材料和彩绘装饰) 3、小狗(自行车部件)NiritLevav(以色列) 4、昆虫(废弃的太阳眼镜、电子元器件、旧标牌等)MarkOliver(英国) 5、树(金属支架、塑料制品)雷斯 6、鸟(CD碎片)SeanAvery(澳大利亚) 7、凤凰(废弃的机械部件、旧工具等)徐冰 六、尝试练习: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生活中的废弃材料,讨论确定主题,制作一件表达环保意识的立体作品。 七、小结: 你喜欢这一课吗?同学们怎样评价你的创意? 在制作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你对生活中废弃的物品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根据问题作答) 第六课变废为宝 第二课时废弃物的立体组构 一、如何变废为宝呢? 板书设计 1、改变外部条件: 2、改变自身属性: 二、变废为宝方法: (一)变废为宝方法之—直接利用法 (二)变废为宝方法之—简单改造法 课后评价与反思 备注
第七课我喜爱的书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封面设计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去用视觉艺术语言去感受、欣赏封面艺术。
2、融美术字与图形于一体,强调字体与图形的排版设计。逐步提高设计与生活实际密切关系的认识。
3、能够文字图形作为一种的设计元素,大胆设想,运用构图、色彩、图案、美术字等知识,设计自己喜爱的书的封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用字体设计封面的要点,即:字体、大小、位置、色彩、组合构成的视觉形象。
2、难点:运用以前学习的美术知识,将构图、色彩、图案、美术字等知识综合运用,完成自己喜爱的书的封面设计。 三.教具与学具:
1、教具:各类书籍封面设计作品 2、学具:铅笔、尺子、蜡笔、水彩笔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课前一周,布置学生课余到学校附近书店调查一些封面设计具有特点的书。 (二)、导入新课
1.新学期对这学期的教材进行全面的介绍,对要用的材料做下安排。2.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或者喜爱的书籍封面设计.(注意及时总结学生从哪些方面介绍书籍封面,积极肯定学生对封面设计美
感朴素的认识与思考.) (三)、讲授新课
1、提问导入:书的封面丢了,对书有什么影响。(封面的作用) 总结: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书的前面就像人的脸面一样,是一本书的很重要的部分,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它起到决定性作用,引导我们进入书的内容。 2.书籍的分类
a.名著类、杂志类、科教类等
b.具体的组成(文字和图画)(书名、作者、书的性质和内容相符的图像)
3.封面设计的表现形式,通常运用文字、绘画、摄影和图案等作为设计元素进行设计。
4.介绍书籍封面设计的布局方式: A.对称布局B.均衡布局C.不均衡布局 5.教书总结
文字、色彩和图形构成封面设计三大要素。下面我们就和大家来分别研究一下这三大要素:
A.文字。书籍的封面要有明确的表意功能,而且还有审美功能,在设计时把文字以点、线、面来进行排列,书名较大可以处理成面,一定要醒目、大方;作者名字少,也较小,所以把它处理成点;出版社字较多较长,一般排成一行,所以当成线来处理,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和位置要精心设计。
B.图像。让学生观察欣赏封面的图像(课本3、4、5页
)教书总结:图像要与书籍内容有关,使封面更加生动、美观。 C.颜色。任何封面总有一种颜色占主导地位,要能反映出书的某些性质和特点。 (四)、封面设计步骤: a.构思立意
b.确定封面的规格和文字的位置。(利用文字进行封面设计时,要根据文字的主次、疏密、虚实,结合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进行整体布局。
注意:用双线,单线会减弱视觉冲击力。 c.上颜色(颜色鲜明) 五.学生实践
用学过的知识,利用文字作为元素,对自己喜爱的书进行封面设计。要求:文字突出,颜色鲜明 六.作品讲评,小结
1、展示学生的设计作品,同学自评互评,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努力和精心制作,同学们出色地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发挥了创造精神。学会了用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评价作品、感受作品,感受到了封面设计的艺术。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书籍封面设计的布局方法。 2、学习了解书籍装订的方法与形式,尝试利用不同的材料和工
具进行设计制作。
3、通过学生收集书,熟悉字体与排版、学习设计封面,激发学生爱书、爱学习、爱生活的美好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书籍封面设计的布局方法。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来表现自己想要表达的封面设计构思。
2.难点:字体与排版都要体现书籍内容的情感,作品能体现个性,力求创新。 三、教具与学具: 1.教具:教学课件。
2.学具:包好的书、铅笔、蜡笔、水彩颜料和笔、小桶、剪刀、胶水、彩色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分析一组以文字元素为主设计的中外书籍封面.(引导学生运用上课时学习的文字设计知识进行分析.)以图例说明,不同内容和类型的书,对字体,色彩、排版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二、讲授新课
1.提问:书到底有哪几部分?
封面、书脊、封底、书芯、衬页、扉页 2.介绍书籍封面设计的布局方式: A.对称布局B.均衡布局C.不均衡布局
3.封面设计:封面设计时书籍装帧设计的一部分。实际装帧要对
封面、书脊、封底进行整体的设计。 4.了解书籍装订的形式:
A.书籍装订就是把印好的书加工成书本。
B.书籍装订的形式:a.中式装订(以线装为主要形式,线装书较费工时,现在很少应用。b.西式装订(平装、精装)
5.特殊效果的封面设计(欣赏5页中的特殊效果的封面设计) 6.封面设计步骤:A.构思立意B.运用不同的材料的技法进行设计制作,封面设计要体现书籍内容的情感。 三、学生实践
1.学生分组练习,以两人为一小组进行设计练习,增强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教师辅导.(教师的引导侧重强化学习活动的要求,激发学生探索封面设计.) 2.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设计具有个性的书籍封面(提倡选择水彩笔,蜡笔等简便,易行的绘制工具,探索剪,贴,镂空,拓印等省时,实用的表现技巧.) 四、作业展示与评价.
学生介绍分组对比原有书籍的设计,介绍本组最佳设计作品的特点,教师积极引导同学之间探讨各组设计作品的特点与不足所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