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做好大学生转换角色的工作

做好大学生转换角色的工作

来源:叨叨游戏网


做好大学生转换角色的工作

摘要:在高校读书四年加上担任辅导员的三年,我看到不少大学生因为没有把握好大学的主要任务虚度年华,毕业后痛苦悔恨。回首学长和自己走过的大学路,看着自己的学生们正忙碌在其中,发现那些痛失黄金年华的大学生们大多是没有正确建立作为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做好大学生从中学阶段过渡到大学阶段的各方面的角色转换的工作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未来四年的思想教育工作乃至整个大学的成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项工作的过渡期对通常学生大约是一年,有的也许需要更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重视并且帮助他们又快又好的完成这个过渡任务。

关键词:教育 角色转换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

第一部分:进入大学做好“角色“转换的重要性。

“角色”不仅是舞台上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也都扮演着自己特有的“角色”。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阶段性任务,没有认识到阶段性任务的重要性就是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对于一名理科学生,我们有个大学阶段论(1):第一阶段为:大一时期,也就是大一新生如何从中学生转化为真正大学生的一个关键时期;第二阶段为:大二、大三时期,简单来说,就是大学生的素质拓展、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第三阶段为:大四时期。也就是从大学生转化为社会人的一个时期。如何在大学第一阶段(或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初期)做好角色转换、定位,顺利度过四年大学生活,最终学有所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由高中升入大学后, 从父母关怀老师关心的中学阶段步如大学这个可以自由翱翔的象牙塔,大学生们进入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各方面初步形成并趋于成熟的阶段, 也是影响其一生的思想、智能结构和职业素质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处于青春期末期的他们同时还面临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变化。这个阶段的大学生,生活上的自理,管理上的自治,学习上的自觉,思想上的自我教育,时间上的自我选择,等一系列问题也凸现出来,他们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和角色转变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他们对大学生活容易感到茫然与困惑,从而导致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出现不适应。能不能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自强、成才、创新、创业的意识, 在成长的同时成才, 基本取决于人生的这个重要阶段。学子们面临着选择,而且必须选择,这个选择正是大学的开端,而良好的开端为大学生中期发展与后期的成熟奠定坚实的基础,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道路。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大学生入学后,跟踪角色转化情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教育方式,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实现大学生角色的转换具有重要的意义。初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要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认真思考, 重新定位, 尽快实现自我角色由高中生向

大学生的转换。

这样的角色转换具体主要体现为思想上的角色转换、社会责任感的角色转换和学习上的角色转换。思想上的转换主要体现为思想性的转换和思想道德观念的转换,其次社会责任感的角色转换中,要培养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 培养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更为鲜明;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形成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还要完成学习上的角色转换,它体现为在学习内容上的转换和在学习方式上的转换。对于理科学生,学习上的转换显得尤其重要。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入高校后, 首先应思考怎样把握自我, 逐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尽快完成由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为此, 大学生要对角色转换的必要性有一个准确、深刻的认识, 以便主动地、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真正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二部分:如何帮助大学生实现“角色”转换。

通过思想教育途径实现角色转换: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实现大学生角色的转换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工作质量,关系到能否使新生以最短的时间、最佳的方式、最好的效果来适应高等教育的节奏,完成由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过渡,进而又影响到优化育人环境,建立良好的系风、学风、考风,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问题。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度过大学四年、能够学有所成的关键时期。切实重视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不流于形式,完成角色转换的关键第一步。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中要明确大学新生是教育中的参与者,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教育的重心。(2)(3)找准入学教育的切入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交叉开展对新生的政治与业务、纪律与自由、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尽快进入“角色”。

如何帮助引导大一新生进行角色转换与目标定位?

(1)尽快制定目标, 促进全面发展,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新生进入大学后, 应尽快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抛弃以往旧有的观念, 不仅在学业, 还应在个人修养、体育锻炼、兴趣发展等三方面加强学习, 提高修养, 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2)学会生活, 学会自我管理。对大多数大一新生来说, 上大学是第一次离开父母, 所以对他们来说,首要任务要尽快学会生活。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 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学会做人, 能够有效地实现自我管理, 从家庭的人转换为社会的人。从过去处处听从安排, 到自己安排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为自己服务, 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融入大学生活, 尽快实现角色转化。

(3)智商、情商并重。对学生来说, 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在中学、大学都是共通的。但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 他们是介于学生和成人之间的一个中间过渡阶段, 大学教育也同时是家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时期。因此, 在大学这一阶段,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许多生存的技能。而大一新生中所面临的同样也是在发展智力的同时, 发展他们的情商,使他们能够顺利进入大学生角色。

提倡包括社会公益活动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社会的接触锻炼身心,实现角色健康转换:

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能力和品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要在学习期间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做好角色转换,实现个体的社会化。社会实践以其社会性、实践性、自主性更强的特点,加速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从事业化上加以规划,从组织化上加以推进,从机制化上进行提升以及从系统化上加以支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完善,以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架起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桥梁,学生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知和行为趋向统一,能力得到发展。历代领导人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社会实践对人才培养的作用。(4)他们提出的教育必须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近年来,国际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重知识走向重实践能力

国外实践(5)(6)教育已有经验。日本文部省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总则中要求:“通过良好的集体活动,在谋求身心和谐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同时,提高作为集体中一员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体验从事劳动和创造的喜悦,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美国把“确保所有高等学校学生对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现象具有分析批判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有的州还专门通过法案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参加实践性活动才能毕业。法国的许多高校实行“学徒培训”制度,即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在企业里接受两年培训,把学校教育与企业中的实践教育结合在一起。德国高校给学生安排两次分别为6个月的“实际工作课”,在取得企业方面的鉴定后才给学分。这样学生既得到一定的锻炼,又为回校后的学习作好了思想上和物质上的准备。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看,教育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许多发达国家日益重视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专家们也认为,社会实践不仅能让学生从中学习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促进人与人相处和沟通的技巧,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各种能力。

最后, 要正确处理好专业知识与课外知识的关系。进入大学后, 大学生将面对一个更广阔的视野空间。现代社会高速发展, 需要的是掌握多种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大学生仅掌握本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尽可能多地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知识, 不断给自己充电, 拓宽视野, 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淘汰。因此, 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适当地、有选择地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之, 大学生跨学校门后, 要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审视和要求自己, 在实践中完成从高中到大学“ 角色”上的转换, 为自己4 年的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学会在利益面前懂得豁达, 在矛盾面前懂得理智, 在困难面前不失信心; 做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这样, 才能把自己锻造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以待学业有成后为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文涛,白学伟.《大学生实现角色转换初探》.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 年第3 期.

[2]刘春玉,王科峰《.大一新生角色转换与目标定位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5月.

[3]杨少虎.《重视帮助大学新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文章编号:1008-7494(2000)02-0131.03.

[4].《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5]胡舒敏.“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求实》2006年第11期.

[6]田浩.“开拓创新———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