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鹤龄《愚庵小集》考述
来源:叨叨游戏网
2009.4第s 卷哲学社会科学版囊匿墨互童宙匿耋害墨昌墨 朱鹤龄《愚庵小集》考述 周金标 (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淮安2233 ̄) 摘要:朱鹤龄《愚庵小集》是被《四库全书》著录的清初唯一的遗民文集,具有鲜明的时 代特色和较高的文学价值,但迄今文学史很少涉及,甚至没有一篇专文探讨。本文通过对《小 集》的编撰、版本以及内容、艺术和文学思想的全面考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关键词:朱鹤龄;愚庵小集;考述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44(2009)04_()0523.()5 朱鹤龄(1606--1683),字长孺,号愚庵,吴 要有益世道,这是《小集》的收录标准。 江(今苏州吴江)人,明末诸生。明亡后绝意仕 《愚庵小集》的初刻,是金阊(今苏州金阊 进,以著述为业。曾与顾炎武等参加明遗民所 区)童晋之刊刻的十五卷本。卷首有康熙十年 组成的惊隐诗社。长于笺疏之学,撰有《辑注 (1671)计东所撰序,其开始刊刻当即在此年或 杜工部集》、《李义山诗集注》行于世。后从顾 稍后。但朱氏晚年续有述作,如作于晚年的 炎武之劝,致力经学,著《尚书埤传》、《禹贡长 《传家质言》以及当作于康熙二十二年的《岁暮 笺》、《诗经通义》、《读左日钞》诸书,在经学方 杂诗六首》,即在原版基础上,以“附录”、“补 面成就斐然,但也因此掩其文名。其《愚庵小 遗”的方式陆续增补,因此行世之本所收诗文 集》虽是《四库全书》著录的清初唯一的遗民文 多寡不一。且有个别作品,前后印本在文字上 集,但至今没有一篇研究文章,清代文学史也很 亦有异同。 少提及。本文通过对《小集》的编撰、版本以及 《愚庵小集》的另一通行本,就是《四库全 内容、艺术和文学思想的全面考述,初献刍荛, 书》本。因为朱氏与钱谦益有过一段亲密的交 求教方家。 往,《小集》中留下了不少与钱谦益酬唱的文 一《愚庵小集》的编撰和版本 字,这些诗文遭到了四库馆臣的删改,如诗歌 、《投赠钱宗伯牧斋先生二十五韵》、《呈牧斋先 朱鹤龄在青年时期是一个才情俊逸的诗人, 生》、《陪牧斋先生登洞庭雨花台即席限韵作》、 但《愚庵小集》作品断自甲申(1644),尽删明作 《和牧斋先生登莫厘峰同子长作》、《红豆》、《碧 而收入清之作,揆度其意,既有悔其少作的初衷, 梧》被删,文章《笺注李义山诗集序》、《与吴梅 也表明了作者洗心革面的决心,这与顾炎武捐弃 村祭酒书》因有“牧斋”、“虞山公”字眼被删;而 明代的旧作同一用意。他在附录《传家质言》中 尚存于《愚庵小集》中的某些篇章,文字也有所 对《小集》的编录也表达了看法,说自己“不喜多 删改,如将《假我堂文宴次和牧斋先生韵》改作 作、妄作、代人作”E1]附 传家质 ,又说:“方正学 《假我堂文宴》,《牧斋先生过访》改作《有人过 先生云:‘古人文章多藉丰功伟德以传’,今果有 访》,《闻牧斋先生讣二首》改作《闻某讣二首》, 其人与?即有之,余亦无从纪述。故《小集》中 将《假我堂文宴记》中“牧斋”改作“梅村”,将 寿言与碑铭墓志多不存,非不作也,作而不能藉 《赠尚宝少卿袁公传》所引“钱牧斋《东征二士 之以传,故不存也。”[ ]附 传家质言”一不滥收,二 录》”的“钱牧斋”删去,将附录“传家质言”第 收稿日期:2Oo9 6 3 作者简介:周金标(1969一),男,江苏淮安人,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523 Social Science Vo1.3 1 4,2009 八则“虞山公”改为“吾友”,第九则“虞山”改 为“芝麓”(龚鼎孳号)。原版的王光承序、计东 序无辜被删,而馆臣在《提要》中特地拈出的朱 有学术和文学的双重价值,读之使人受益匪浅。 《小集》卷十一“论”及卷十三、十四“杂 著”,是朱氏治史的结晶,鲜明体现了兴亡之际 遗民学者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引古筹今的史学思 氏指斥钱谦益的《书元裕之集后》一文,却不知 何故难觅踪影。《四库》本价值低下,反映了乾 隆时代特殊的政治考量 。 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复旦大学图书 馆藏本为底本,据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本 补人复旦藏本所无各篇,并将部分篇目前后异 想。卷十一《周公居东论》、《扬雄论》、《陶潜 论》、《唐肃宗论》、《李纲论》、《无党论》6篇,皆 鉴古照今,独抒己见,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扬 雄论》考察扬雄生平,“凡三变焉”,“其实乃汉 之大贼”,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文辞欺 同的文字录出,以便稽考,遂使《小集》成为完 璧,也是迄今最为完备的版本。 上海古籍本《愚庵小集》依赋、诗、文排序。 赋一卷。诗依古、律、绝排序,乐府诗和排律分 别人古体和律体,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 各一卷,共收诗368首。文有序、记、书、论、辨、 杂著等类,计收文110首。附录“传家质言”一 卷,收晚作生平总结性质的短文14则 。 二、“裨益经史之文” 《小集》卷七《笺注李义山诗集序》附录了 顾炎武的评论:“前幅深研党案,后幅极论风 骚,乃裨益经史之文,非徒义山知己。”用“裨益 经史之文”评价《愚庵小集》,也是十分合适的。 《小集》保存了大量经学论文,如《毛诗通 义序》、《禹贡长笺序》、《尚书埤传序》、《校定 水经注笺序》、《阳明要书序》、《读左日钞序》、 《左氏春秋集说序》、《毛诗稽古编序》、《周易广 义略序》等。这些在清初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学 文章,贯穿了汉学思想,成为乾嘉汉学复兴的先 声,也是清初别集的重要特色。如《毛诗通义 序》回顾《诗小序》在《诗经》研究史上的沉浮, 认为“一泪于康成之胶滞,再汨于紫阳之斥 排”,得出“《序》为《诗》之冢尺”的结论。《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给予很高评价⑧。《尚书 埤传序》指斥各种谬传的误解,追溯《尚书》注 疏历史,对清初《尚书》“仍讹踵陋”的现状十分 不满,表示要“务求为通今适用之学”。《寄徐 太史健庵论经学书》是写给著名经学家徐乾学 的一篇书信,文章高屋建瓴,站在历史高度对经 学源流作出总结和回顾,认为“六经之学,汉兴 之,唐衍之,宋大明之,至今日而衰。其兴也,以 不专一说而兴;其衰也,以固守一说而衰”。这 类文章追根溯源,条理明晰,引经据典,醇雅厚 实,每篇都是言简意赅的学术史,体现了朱氏通 经致用的学术思想和经学大师的学术风范,具 524 人》条对谢灵运、王维的指责同一机杼,反映清 初对名节的严苛。《陶潜论》认为陶潜之为“古 今隐逸之宗”,就在于他有高于一般隐流的卓 识,看到历史上隐士“自明其高”的悲剧,从而 避免统治者“以养高钓名疑我”,这是朱氏鉴于 大批遗民志士惨遭杀戮的痛定之言。《唐肃宗 论》、《李纲论》、《无党论》等3篇,明显是针对 明祚险急而南明内讧的危局而作,借鉴历史的 教训,希望明王室振作有为,光复旧土,乃沉痛 之谏,非仅一般文字而已。卷十三“杂著”计l9 篇,部分篇章贯经绎史,阐述史学演变,如《读 汉书》探讨《汉书》体例,《读后汉书》论史书阙 失表、书,致传多文繁,不胜芜累,识解超群,为 顾炎武《日知录》引录。《读旧唐书》比较新旧 《唐书》之优劣,《读文中子》认为家传与国史当 并行不废,皆有卓识。但更多还是烛古知今、有 为而论的文字,如《读货殖传》考论司马迁撰著 该文的用心在于讥刺天子与民争利,《读吴越 世家》表彰五代时吴越国之臣为民请命,减赋 薄敛,与朱鹤龄反对横征暴敛的惠民思想不谋 而合。《读五代史》感慨五代时期朝纲紊乱,伦 理失序,人欲横流,大概也是清初的写照。《书 王右丞集后》从杜甫诗集无讥刺王维之语说 起,皮里阳秋,抨击清初才名倾轧、洗诟求瘢的 怪象。“论”和部分“杂著”类的文章,以见识议 论擅长,作者端居危坐,引古砭今,渊雅醇厚,词 锋凌厉,表现了朱氏情趣盎然另一面的儒士风 貌。卷十五“传”九篇,记述了明末清初为宦吴 江的人物,集中反映了作者表彰英杰、以文存史 的著述理念。 三、“独抱遗经酬岁月”: 遗民学者的自我写照 《愚庵小集》与一般的遗民文集相比,固然 有反映遗民故国情怀的诗文,但更主要的是刻 画了一个遗民学者如何在清初陵谷沧桑、乱象 2009.4第s 卷哲学社会科学版—E墨西雹宙蚕蓥詈互害墨 丛生的形势下坚持理想、黾勉学术的形象,具有 一定的时代典型性。 首先,《小集》记录了朱氏天崩地裂之际走 上学术道路痛苦的心路历程。“甲申春,馆金 陵唐仪曹署,闻庄烈皇帝变报,乃泫然长号日: 此何时也,尚思以科第显耶?”[ ]附 传家质言”崇 祯帝驾崩,大明山河变色,是朱氏弃绝仕宦的根 本因素。又日:“当变革时,惟手录杜诗过日, 每兴感灵武回辕之举,故为之笺解,遂至终 帙。”[ ]附 传家质 在清初艰难的岁月里,朱氏 秉持强烈的民族情怀,希望南明能像唐肃 宗那样,早日打败安史叛军,收复失土,再造中 兴。这种爱国意识是当时一般文人学者绝意归 隐的普遍心理。 其次,《小集》记录了朱氏参与遗民团体的 活动和创作,及其与遗民学者切磋学术的经过, 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朱氏在清初参加了在吴 江成立的两个遗民诗社,一个是在当时颇具影 响的惊隐诗社,该诗社始于顺治庚寅(1650), 终于康熙三年(1664),前后活动了十四五年。 这是一个兼有政治、学术和文学性质的社团,它 公开宣称“乐志林泉,跌荡文酒”,先后编撰了 《天启崇祯两朝遗诗》、《明史记》、《广宋遗民 录》等书l2 J。朱氏与顾炎武、归庄、潘柽章、王 锡阐等人结下深厚友谊。另一个是“招隐”诗 社,这是一个较多文学色彩的遗民团体 。《愚 庵小集》较多保存了朱氏在“招隐”诗社中与遗 民们诗酒唱和的诗篇,如《同茂伦樵水长发庶 其小集介白斋中得落字》、《同大庾介白朗威茂 伦樵水海序小集道树庵》、《禊日石湖社集》等。 两个诗社的遗民以屈原、陶渊明和杜甫为歌咏 对象,抒发黍离之悲,相互砥砺气节。 遗民们还经常讨论学术,促进了清初学术的 兴盛及风气的转变。朱氏与顾炎武、陈启源、王 锡阐相互切磋经学,对清初汲经返古学风的形成 起到了积极作用。朱氏与顾炎武的交往长达3O 年,炎武对朱氏的学术道路产生了关键影响,朱 氏在写给吴兆骞的书信中说:“弟三十年来奄忽 无成,始而泛滥诗赋,既而黾勉古文,后因老友顾 宁人以本原之学相勖,始湛思覃力于注疏诸经解 以及先儒理学诸书。”[ ]卷十《与吴汉槎书》在炎武的劝 导下,朱氏走上了笺注儒家经典的经学之路。炎 武北游后,两人又鸿雁传书,对《尚书》、《诗经》、 《左传》等献疑答惑。他们重视汉学的文字、音 韵、训诂,朱氏对炎武精于考证和音学的功夫十 分赞赏:“亭林余畏友,卓荦儒林奋。贯穿经史 籍,事事精考证。韵学摧休文,尤得不传蕴。叩 击恨无从,游辖眇。”[ ]卷二《徐健庵太史过访》炎武 对朱氏也十分欣赏,认为其“经学诸书可为先儒 羽翼’’[ ]卷五《岁暮杂诗六首》其三自注。可以说两人皆为 乾嘉汉学的先驱。炎武离世后,朱氏深情怀念其 生平气节和学术贡献:“知交海内一亭林,避爵飘 然太华阴。久别芝颜成北客,时贻帐秘胜南金。 龙蛇厄至谁能赎?山水人亡遂绝音。书种后来 可得继?梦回枯眼泪霪霪。’’[ ]卷五《岁暮杂诗》其五抒 发了对炎武去世的深切悲痛。两位清初学术先 驱至死不渝的交情令人感动。其他如与著名学 者汪琬、遗民史弱翁、筇在、陈启源等人的交往, 皆以气节和学术相勖勉,表现了惺惺相惜的深厚 友情。 再次,《小集》描述了朱氏治学道路的艰辛, 为今人提供了许多感性材料。在清初学术荒芜 的独特环境下,朱氏面临很多困难,《小集》的诸 多诗文为我们描绘了朱氏排除万难、坚持学术信 念乃至最终成长为一代宗师的历程。第一是开 辟榛莽。朱氏对明末清初的学术谫陋多次表示 不满:“读《禹贡》者,河渠迁改,眩若追风;陈《洪 范》者,九数相乘,迷如辨雾。”[ ]卷七《尚书埤传序》“盖 自帖义混淆,经术芜没,狂瞽相师,茫昧白 首。’’[ ]卷十《寄徐太史健庵论经学书》为了研习汉唐经籍, 他不得不四处求书,如给当时著名学者徐乾学写 信,抒说书籍难求的苦恼,希望一睹其所藏秘 籍[1]卷二《献曹秋岳侍郎三十韵》。第二是知音难遇,后继 无人。他说自己研究经学,好比无人赏识的“太 古琴”:“吾有太古琴,鼓与不鼓均。纵鼓人不 听,视同瓦缶鸣。’’[ ]卷二《遣兴五首》其三晚年一度心灰 意冷:“一生编纂曾何用,只博他年覆瓮 赊。”[ ]卷五《生日自嘲》他的著作当时只有顾炎武、汪 琬等少数人欣赏⑨,但他还是希望遇到能继承扬 雄之学的“侯芭”:“草玄今已就,何处有侯 芭?”[1]卷四《遣兴》第三是嘲讽讥刺。朱氏一生著述 等身,但冷嘲热讽也时时伴随:“黾勉述作涂,时 辈动排讦。’’[ ]卷二《答赠吴慎思七十韵》他笺注杜甫、李 商隐诗,谣言四起,诽谤他抄袭钱谦益、道源,但 他秉持达观的心态:“人苟立志修名,则谤议谣诼 皆吾学问之助。余以拳拳著述,横罹谗 忌”[ ]附 传家质 ,“一无所辨,直付之太虚之鸿 爪耳”,清者自清,谗言自止。到了晚年,朱氏被 称为“海内四大布衣”[ ]附 传家质 自注和“三吴 名宿”,“四方之闻而慕之者,无不仰为儒英,推 525 墨墨墨雹墨墨墨翻气和人格形象。 丌n 、Social …。v 4,2009 共13篇,多借以表现遗民情怀,如《俞无殊山居 为学海”[ 《愚庵小集》王光承序。通过对《小集》诗文 的梳理,我们看到了清初学者振弊救衰的学术勇 记》、《莼乡草堂记》和《江湾草堂记》,就分别记 叙俞南史、杜子亮和作者在国变以后激于义愤、 又罕与又化 出 、.^ 归隐山居的感人事迹。《西郊观桃花记》和《同 里顾氏默林记》通过作者故里两处胜迹在明亡 前后的兴衰对比,暗寓了强烈的陵谷变迁的喟 叹。这些作品或铺张描写,或夹叙夹议,但皆情 景交融,文字优美,使人在与作者感同身受的情 第一,文学价值。可分诗、文两方面分析。 《小集》的各种诗歌体裁具有不同特色。 一般而言,五古多主文谲谏,令人讽诵不倦,这 与朱氏视五古为“诸体之根柢”的观念有关。 境中,体会其空幻灵动的情思。 如《感遇十三首》对沧桑之际人伦失序、贤愚颠 倒的乱象深表不满,以比兴、史实等加以讽刺, 包孕深厚,与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诗一脉 相承。七古辞采华丽,节奏明快,深情贯注,跌 宕起伏,如《对酒歌》、《酬方尔止见怀兼送之金 陵省侍》、《重过四雨阁有感》等开张纵横,上下 千载,通过今昔对比抒发盛衰兴亡的情怀,而作 者学贯今古,经史满腹,文物典故,信手拈来,因 此这类诗体往往诗情勃发,最能体现作者横溢 的才华。近体中的五律,绝大多数是作者自伤 自适的抒情诗,《小集》中如怀古、悼人、写景、 咏物、寄远等,多用此体。这类诗大多刻画细 腻,情景交融,结合景致的特点,或显或隐地寄 托遗民的悲情。如卷四《园居杂诗八首》在看 似淡淡的笔触中流露出遗民感伤的情怀,深得 杜诗要蕴。七律大多流丽畅快,对仗工稳。晚 年的七律,则炉火纯青,造化入神,那种沉郁苍 凉的风貌,即使置于杜甫诗集中恐怕也难分伯 仲。如《岁暮杂诗六首》回顾生平,感慨万端, 忧愤深广,沧桑悲凉,使事恰当,诗律精严,达到 了极高的造诣。 文章包括序、记、书、论、辩、杂著、传各体, 文体不同,因此风格和手法差异很大,但都言之 有物,不尚空言。文学价值较高的有序、记。序 除了上述经注之序外,文集之序因人而异,精彩 纷呈。《送董处士归湖滨序》开头辨析“势荣” 与“道荣”之别,占据道义的制高点,以下则势 如破竹,畅快淋漓。《赠徐处士序》先从历史上 的“名士”说起,如伏流千里,随地潜行,看似闲 笔,实则别有用心。《俞无殊诗集序》说明人 “穷”而诗不必能“工”,《缬林集序》论诗文绚 烂而至平淡之道,《南州草堂集序》论诗人必须 经历生活的磨炼,纵览天下,方得诗文之工之奇 且富。这些序文艺术上注重构思,“随物赋 形”,正言曲譬,笔舌活泼,擅材弘富,抽发不 穷,体现了不拘一格,翻新出奇的风格。“记” 526 第二,文论。朱氏文论注重文学的时代意 义和社会作用,强调文学经世致用的功能,体现 了鲜明的复古色彩和时代特色。 文章论方面,朱氏强调文学须有针对而发、 文须有用,如《读文选诸赋》对左思“侈学士之 宏览”而无讽喻之旨的大赋持批评否定态度。 又强调“理本六经”和“法宗八家”,要求恢复儒 家的风雅传统,赋予文学深厚的历史感、责任 感。在《宁都魏凝叔惠贻易堂诸子文集》、《书 滑南集后》中以史为鉴,提倡文章与气节并重。 这些观点与顾炎武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观点 不谋而合,是清代文学复古的先声。 诗论方面,主要强调回归风雅和比兴美刺 的诗学传统,如《闲情集序》、《寄王西樵吏部兼 呈阮亭工部》、《李义山诗集序》等反复强调须 追根溯源,反映现实,鞭挞乱世众生丑相,寄托 遗民的一腔幽思。其次是强调“性情”和学杜。 “性情”说是鉴于明代盛行的拟古之风而提出 的回归诗歌本质要求的理念,其本质就是 “真”,反对虚假粉饰,回避现实。诗歌要有“性 情”,最好的途径就是学杜,因此他在《辑注杜 工部集序》提出“性情”要“正”,性情是一切文 辞的根本,否则“缀辞逾工,离本逾远”。而杜 甫的“性情”,就是“虽有时悲愁愤激,怨诽刺讥, 仍不戾温厚和平之旨”。这些论点,也是清初有 识之士鉴于时代悲剧而力图拨乱反正的反映。 作为一位遗民诗人,朱鹤龄对遗民诗歌也发 表了一些独特的见解,为当时其他诗论所少见。 首先,遗民之诗亦即所谓“隐逸之诗”,必 须是令人“神骨凛然”之诗,是饱含民族气节、 不忘故国之痛之诗。《愚谷诗稿序》以宋代谢 翱《唏发集》与林景熙《白石樵唱》为例,反对仅 以“吴宫花草、晋代衣冠托之悲悼”,因为这些 诗文不过“音响是而性情非”。 其次,遗民诗歌应当“穷而益工”。《俞无 殊诗集序》说: 2009.4第s 卷哲学社会科学版I臣雪冒翟墨霹蜀罟墨星鐾圆 唐孟郊、贾岛之徒,皆以诗而穷,其诗 又皆以穷而工。今之穷于诗者率不能工, 何也?乱离之厄其身,羁孤疲茶之挫其气, 往往神智耗沮而不能发。间有所发矣,而 或学短才弱,枯毫燥吻,又无以写其中感慨 悲愁之致,而极人情之所难言,若是者岂非 能诗而不能穷之故耶? ①②③这是对清初鱼龙混杂的所谓“遗民”、“隐 士”现象的针砭,也是朱氏人格气节的自我砥 砺,甚为警醒。 注释: 参见拙文《(四库提要・愚庵小集)辨误》,拟发表于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4期。 大部分的遗民虽有家国之哀,身世之痛,但 囿于各种原因,或不能自振,或“学短才弱”,这 就是朱鹤龄所说的两种情况,一是“诗穷之”, 此为意志使然;二是“能诗而不能穷之”,只能 抒写一般的哀怨忧愁,而不能“极人情之所难 《四库提要》言“十三则”,误。 《四库提要》的《诗》类总序日:“朱鹤龄《毛诗通义 序》又举《宛丘》篇《序》首句与《毛传》异词,其说皆 足为《小序》首句原在毛前之明证。” ④袁景辂《国朝松陵诗征》卷二记载了一条今人鲜有提 及的史料:“一庵遭乱后,隐居湖浦之荆园,闭门读 言”,此为才学使然。遗民诗歌必须克服这两 种不良倾向。 书,不闻世事。与徐介白、俞无殊、无敦、赵砥之、山 子、顾茂伦、樵水、陈长发、朱长孺、徐松之、其叔闻 玮、兄弘人、小修、闻夏、弟汉槎结诗社于江枫庵,作 第三,遗民诗非“干泽之具”,遗民应当“有 志于隐”。以诗歌或文学装点门面,附庸风雅, 乃至作为干谒之贽,求进之具,不绝于史。所以 作为遗民,非“深情至性”者不能办此,否则只 是身在山林而觊觎缙绅的“充隐之徒”。《俞无 殊诗集序》日: 嗟乎,诗之为道,冶性灵,陶物变,必叩 寂求音,遗落世事,汲古刻厉,而后得之,是 《招隐诗》以见志,亦高尚士也。” ⑤《愚庵小集》附录“传家质言”:“今海内惟顾亭林、汪 钝翁乐观余书,恐后世未必有桓君山耳。” 参考文献: [1] 朱鹤龄.愚庵小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 故致穷之物莫如诗。既已从事于必穷之 途,而叉拒之而不受,心迹乖反,噶沓纷纭; [2] 何宗美.乐志林泉跌荡文酒——惊隐诗社及其 文学创作浅析[J].南开学报,2003(4). 其下者以是为献谀之媒、干泽之具,声利熏 心,繁华铄骨,如是,其诗必不工;虽工,亦 不传 责任编辑:刘海宁 (上接第522页) [15] [清]许印芳.诗法萃编・跋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 [M]//张国庆.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北京:中 华书局,2001:173. 1983:1381. 2002 [19] 吴在庆.略论唐代的苦吟诗风[J].文学遗产,(4):35. [20] [唐]贾岛.哭孟郊[M]//齐文榜.贾岛集校注.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07. [21] [宋]苏轼.读孟郊诗二首其二[M]//苏轼诗集:卷 [16] [唐]张籍.赠孟郊[M]//张司业集.影印文渊阁四 库全书本:第10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7. [17]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三一“李贺”.下 [M].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90册.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4. 十六.[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 书局,1982:797. [18]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 责任编辑:刘海宁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