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7课,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字,却运用记叙、描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洁白的艺术世界,转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必然的学习方式,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必然的步骤,通过以往的朗诵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诵中取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绩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通过琢磨和复读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学习前人借景抒情的方式。 进程与方式:
一、通过朗诵,把握文意,慢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通过品读、讨论、点拨,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培育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作者酷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心境。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苏轼的心情,感受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教学硬件资料,结合所准备的课件来完成教学。
教学进程
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分小组来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我所知道的苏轼”的资料。
教师归纳:苏轼(1037-1101),今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嘉祐二年进士。神宗熙宁时王安石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自请出外,通判杭州,徙湖州。以言者摘其诗语为讪谤朝政,贬谪黄州,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哲宗时召还,为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曾知登州、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不久又被贬至惠州、琼州,赦还,明年卒于常州。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词作境界开阔,豪放刚健,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同是“豪放派”代表作家。其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家,合称“三苏”。书画亦出名。卒谥号“文忠”,有《苏东坡全集》。《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写的。
设计用意:课前设计搜集关于苏轼的资料,一方面培育学生搜集资料、归类整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硕学生对苏轼的了解。课前检测时,各组学生发言,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苏轼。既展示了课前预习的结果,又顺势导入本篇课文学习。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一、反复朗诵
学生听朗诵录音,听的进程中注意重音、语调和语速,然后找同窗来读,其他同窗来点
评。
指名朗诵,学生从重音、语调和语速等方面评价。
全班齐读,要求读出重音,语调随着情感转变有起伏,语速舒缓。
设计用意:充分指导引领学生朗诵,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初步感知文章的意境。
二、自主翻译
请同窗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逐词逐句翻译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文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师生一路解决。
设计用意: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踊跃性,培育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并为下一步探讨文章做好准备。
三、合作探讨,点拨提升
一、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通过,若是要让大家从文章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词?
教师明确:闲
二、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教师明确: 天黑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他人都是忙人,用他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惟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究竟是什么意思?课文注释是:“清闲的”,你有何观点?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
教师归纳: 清闲的——苏轼那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也是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有闲情雅致的——并非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大部份人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由此可见,这里的闲仍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上这么解读这个“闲”,说是除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怨言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观点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学生讨论,讨论时,教师作相应的朗诵、背诵指导,读时应转达出人物心里的喜悦之感,以此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里。
教师点拨: ①并无这种郁郁不得志的怨言与愤激。从文中“欣然”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心里的喜悦与闲适;从文中的写景句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思乡之时,他眼里的月色如霜,冷冷地,衬托出凄清的心境;而文中描述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色比作空明澄澈的水,而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这样美好空灵的境界折射出的是“廓然无一物”的心里,是一种虽处逆境仍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是寓情于叙,融情于景,让人处处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②从苏轼的经从来看,也并非会有这种情绪投射。苏轼,坚持自己对政局的观点,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他始终释然安然。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聚散,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发安慰之语;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仍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
五、苏轼交友甚广,为何那夜恰恰要找张怀民一路赏月?
教师点拨:两人境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但豁
达。张怀民在黄州有建“快哉亭”,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当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光,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表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对最后的“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朗诵指导,要读出朋友间志同道合的深情,读出两个“闲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设计用意:牢牢扣住一个“闲”字,层层深切理解文本,用一个关键字撬动整篇的阅读,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引入相关资料,不断丰厚文本阅读,使文本阅读具有必然的深度、广度,达到浅文深教的效果;对重要语段进行朗诵指导,内化赏析感受。设计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四、当堂背诵,随堂检测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朗诵,背诵。 背诵指导:
本文融叙事、描述、议论、抒情于一体,可分三个层次来背诵。
叙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计用意: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习惯。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大体功,它对于牢固掌握古文内容和培育语感是很重要的。
五、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这节课,咱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到了不同凡响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仍然廓然
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家从中可以取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若是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兴趣的话,推荐大家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设计用意:总结收束全文,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阅读推荐,引发阅读兴趣,开阔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的积累。
六、布置作业,巩固思考 1.默写课文。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看似浅显,却别有情趣,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心境的? 设计用意: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效果。理解作者的心境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多的熟悉。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写景:月下庭中所见。 “闲”(点睛之笔) 抒情:面对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慨。 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量表
学科 执教教师 教学设计课题 评 价 项 目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 价 要 点 分 评 分 小满分 得计 目标教学确定 目标 行为(20) 主体 重点重点、确定 难点 难点(20) 确定 情景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媒体设计的媒体启发性强,适时、适量 过程(50) 应用 课堂设计 学生有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 活动 理念(10) 综合评价 教学理念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较好(84~70) 0 0 设计符合教学实际科学合理,适时、适量 0 0 设计的情景对后续教学有启发引导作用 教学流程设计科学、符合学生认知结构,教学环节间过渡自然 0 0 难点确定正确,突破难点设计有效 0 重点确定正确,设计能突出重点 0 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表述 0 三维目标确定正确 0 1 1 1 1 1 1 1 1 1 1 好(100~85) 一般(69~40) 简要 评语 课后反思
反复的朗诵,学生自行翻译课文,既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分析课文牢牢扣住一个“闲”字,层层深切理解文本,用一个关键字撬动整篇的阅读,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引入相关资料,不断丰厚文本阅读,使文本阅读具有必然的深度、广度,达到浅文深教的效果;对重要语段进行朗诵指导,内化赏析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