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拥有一把通向成功的金钥匙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本身来讲至关重要。学习习惯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好处。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好比拥有了一把通向成功的金钥匙,为他们开启成功的未来。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提出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从小节抓起、持之以恒,培养学生专心的学习习惯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小节入手,在教学中要注重细节训练和持之以恒地指导,让孩子不断转变不良行为,逐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此,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试着做了以下两点:1、学期初,要加强学生课堂常规训练。开学初的前几个星期宁可少学点书本知识,也要花时间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如课前准备时,书统一放在课桌的左上角,文具盒横放在书本上方,学具放在文具盒下方,然后静等老师进课堂,班长也可领着同学回顾旧知。课堂要注意八姿:坐姿、站姿、举手姿势、传本子姿势、读书姿势、执笔姿势、写字姿势、展演姿势每一点都要让学生明确,这件事情有什么流程,应做到什么程度。教孩子做人,先学做事,在做事中学会做人。2、学生的学习和做作业是否专心认真,跟做父母的行为表现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父母这边要求孩子用心做作业,而自己却跟别人聊天、看电视,这样环境,孩子能静下心来学习吗?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加强联系和合作,多给孩子创造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思想的小天地。这样,孩子专心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二、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
养成勤思好问学习习惯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与学习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我们应注意首先要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教学情境。一般而言,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采用做游戏、唱歌、视频和音乐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多设计一些“跳跳摘桃子”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这也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习惯的起点。同时要注意榜样示范,激发思考。根据中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句触动孩子的心灵。
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思维碰撞点,教师要有敏感的听觉、嗅觉,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鼓励他们主动质疑,然后组织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对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教师要适时表
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积极的求学态度和勤学善思的良好习惯。
三、严格作息、顺乎自然,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习惯
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订生活学习规矩,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孩子不玩痛快,学习时也不会很好集中思想,精力不充沛。比如,有的孩子从小养成了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到了学习时间,他都会自觉地坐在书桌上开始看书做作业。相反没有养成习惯的孩子往往在大人的督促下,不情愿的上座写作业,事倍功半、效率低下。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时间观念,我要求学生给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低年级的孩子让家长帮助一起制定,制定完成后,让家长监督实施,教师也可以通过家访、电话调研等方法,督查学生的实施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严格的时间习惯。
四、从日常生活抓起,培养学生认真的作业习惯
据有关资料统计:.6%的同学认为自己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05%的同学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解答了,还有3.2%的同学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不良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进一步探究的能力,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个人认为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学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学习时,家长不要坐在学生一旁监督,也不陪学生看书,做作业。学生自己的作业要做到按时地完成。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教师只是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方法,但从不告诉学生答案,促使学生自己养成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