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博物馆文物
2人面鱼纹盆〔新石器时代〕
兽面纹细颈壶〔新石器时代〕
1 / 65
小口尖底瓶〔新石器时代〕
2 / 65
鱼纹葫芦瓶〔新石器时代〕
葫芦瓶〔新石器时代〕
3 / 65
斝〔新石器时代酒器〕
鬶〔新石器时代〕
4 / 65
玉刀〔新石器时代〕
5 / 65
饕餮纹四足鬲〔商代中期〕
凤柱斝〔商代晚期〕
羊首勺〔商代晚期〕
6 / 65
长胡四穿戈〔商代晚期〕
饕餮纹分裆鼎〔商代晚期〕
7 / 65
宗仲盘〔西周晚期〕
柞钟〔西周晚期〕
8 / 65
史迹角〔西周早期〕
梁其壶〔西周晚期〕
9 / 65
祖辛爵〔西周早期〕
日己觥〔西周中期〕
10 / 65
它盘〔西周晚期〕
它盉〔西周晚期〕
西周晚期,传世品。古代盛酒器。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器方口,短颈,扁圆腹。鸟形盖,后端有一兽形活链,与器鋬相连。腹底两侧各一隶童为足,后有犬首环鋬,前有口犬形管状流。腹部饰双风鸟
纹,周围绕以斜角凤角纹。整器造型别致。
11 / 65
梁其壶〔西周晚期〕
鸟盖瓠壶〔战国〕
1967年绥德废品站征集。通高33.5厘米,口径5.8厘米,圈足径8.8厘米。盖作立体鹑鸟形,与壶颈相合后,器腹以下局部呈前鼓后曲状。鸟嘴处有环扣,可以闭启,鸟颈有带纹一周,似鸟之颈环。鸟盘冠,双翅,尾翎羽毛清晰可见,胸饰鸟、蛇纹。盖尾部有环,环系蛇形自绕的链条,上连壶 。肩至腹饰五道宽带纹与六道蟠螭纹相间,螭纹皆相纠。盖、腹纹饰的空隙处填以小圆点珠纹。腹曲恻施八棱形壶, 两端饰
螭首。此壶造型极为逼真,纹饰细密繁缛,生动形象,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12 / 65
师丞钟〔西周中期〕
金怪兽〔战国〕
神木纳林高兔出土。战国器物,圆雕、透雕、浮雕兼施。鹰喙兽身头生双角如鹿,偶蹄,立于四瓣花形托座上。托座正中凸起呈覆斗形,周边花瓣上各有三个小圆孔。怪兽眼珠凸出,大耳竖立上双角弯,作倒八字形向侧后展开。角分四叉,叉端各有一个怪兽头象,也为立耳环眼鸟喙,脖颈屈曲虬结,前后相连构成
13 / 65
兽角的主干。怪兽前肢挺直前倾,后肢跨前,弯颈低头作角斗状。细腰,体中空,尾卷成环形,亦作怪兽
头象。通身与四肢上部饰凸云纹,颈脑部饰鬃纹,双角与钩喙饰凸楞纹。角、尾和托座系另铸
利簋〔西周早期〕
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 ,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与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 , 述与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 武成》、《子 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
的史料价值。
14 / 65
牛尊〔西周中期〕
五鼎四簋〔西周中期〕
豹纹瓦当〔战国〕
15 / 65
鎏金蟠虺纹铜扁壶〔战国〕
16 / 65
兵马俑〔〕
兵马俑彩绘跪射俑〔〕
青铜鹤〔〕
17 / 65
青铜鹅〔〕
杜虎符〔〕
铜质,虎形。器物高4.4、长9.5、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一小孔,虎作半立走形,昂首,尾端卷曲。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
18 / 65
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器物铭文是在虎身镂刻阴文,再将金丝嵌
入阴文之,最后镂平打磨光亮,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闪光。字体绝大局部是小篆,规整挺秀。
龙纹空心砖〔〕
半两钱铜合〔代〕
19 / 65
龙纹空心砖〔〕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
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重2.57千克。1981年兴平市茂陵1号无名冢1号从葬坑出土。铜炉系博山炉形式。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通体鎏金鋈银,精雕细镂,是一件至为罕见的艺术精品。炉口外侧和圈足外侧刻有铭文,记其原为未央宫物,后归阳信家,应是汉武帝赐给阳信长公主与其丈夫大
将军卫青的赏物。
20 / 65
绿釉孔雀灯〔东汉〕
21 / 65
绿釉烤炉〔东汉〕
22 / 65
彩绘钫〔西汉〕
“延年益寿与天相侍日月同光〞砖〔西汉〕
“元凤四年〞五铢钱〔西汉〕
23 / 65
金饼〔西汉〕
五铢钱石〔西汉〕
24 / 65
五铢钱铜〔西汉印钞机〕
彩绘雁鱼铜灯〔西汉〕
25 / 65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西〕
1981年旬阳县东门外出土。高4.5厘米,宽4.35厘米,重75.7千克。此印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印。煤精制成,呈8棱26面球体,其中正方形印面18个,三角形印面8个。有14个正方形印面镌刻印文,容不同,各有其用途,如“臣信上疏〞、“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 “独孤信白书〞、“令〞、“密〞等。印文楷书阴刻,书法遒劲挺拔,有浓厚的书意趣。此印反映了主人职多权重的史实,
也是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资料。
货布钱铜〔新莽〕
26 / 65
货泉铜〔新莽〕
铜马〔东晋〕
27 / 65
镶金兽首玛瑙杯〔唐朝〕1970年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长15.5,口径5.9厘米。
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
鼻皆刻划细微准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 〔北宋〕1968年彬县出土,高18.3,腹径14.3CM。
伏凤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子狮,母狮口为流。球形壶腹刻饰缠枝牡丹。底
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是耀窑瓷器出类拔萃的珍品。
28 / 65
舞马衔杯纹银壶 〔唐朝〕高14.3厘米。1970年市何家村出土。
此壶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壶造型,舞马衔杯纹那么印证了唐玄宗时曾驯养良马随乐起舞的历史记载,极
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29 / 65
三彩载乐驼 〔唐朝〕 1959年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造型新颖浪漫。驼背部架一平台,铺方格纹长毯,上有乐舞俑8个,7男乐俑1女舞俑。乐俑环坐平台四周,分别执笛、箜篌、琵琶、笙、箫、拍板、排箫7种乐器,在全神贯注地演奏,女舞俑婷婷玉立于7个乐俑中间,轻拂长袖,边歌边舞。这组乐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作品,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的却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现的是流行于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釉色鲜明亮丽,协调
自然。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
30 / 65
四鸾衔绶纹平脱镜 〔唐朝〕1965年市东郊长乐坡出土。直径22.7厘米。
圆钮,钮座周围饰银片莲叶纹,两周金丝同心结联环纹之间有四只作展翅飞翔状金花鸾鸟口街绶带。纹饰均以平脱手法制成,“平脱〞即将金银纹饰片用粘漆平粘于素胎上,空白处填以漆,然后打磨光滑,粘上的
花纹与漆面平行。这种特种工艺制成的铜镜是唐代铜镜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31 / 65
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朝〕1970年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5.5,口径13.7,足径6.7厘米。
敞口,鼓腹,喇叭形圈足。锤击成型,纹饰平錾,通身鱼子纹地。外腹部錾出两层仰莲瓣,每层十瓣。上层莲瓣分别錾出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珍禽异兽与花草。下层莲瓣均作忍冬纹。底部刻蔷薇式团
花一朵。侧墨书“九两半〞三字。
32 / 65
三彩驼〔唐〕
33 / 65
三彩载物驼〔唐〕
三彩马〔唐〕
彩绘天王俑〔唐〕
34 / 65
三彩天王俑〔唐〕
这件唐三彩天王俑高97厘米,浓眉大眼,眉、眼、胡须具以墨绘。其头戴兜鍪,护耳上翻,顶部有一展翅欲飞的朱雀,右手叉腰,左手握拳上扬,身穿明光甲,龙首披膊,腹部有护甲,腰中系带,腰下垂膝裙,鹘尾,下缚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卧牛之上,卧牛下为山形座,通体以绿、褐、白三色釉为主,釉色鲜艳明亮。此俑与长安三年〔703年〕元氏墓出土的天王俑接近,应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这类俑一般置放在有身份的人物的墓室,起镇墓作用。它们的级别比武士俑要高,本领也大,更受人尊敬,
故尊称为天王俑。天王是佛教中的神祗,并非凡人。
35 / 65
彩绘骑马斗豹狩猎俑〔唐〕
36 / 65
彩绘双环鬓女舞俑〔唐〕
37 / 65
三彩双龙柄壶〔唐〕
白瓷螭柄壶〔唐〕
38 / 65
三彩凤首壶〔唐〕
39 / 65
三彩男装女俑〔唐〕
三彩塔式罐〔唐〕
40 / 65
彩绘象座塔式罐〔唐〕
41 / 65
三彩堆花双耳扁壶〔唐〕
三彩双鱼形壶〔唐〕
42 / 65
绿釉瓶〔唐〕
43 / 65
忍冬纹镂空五足银熏炉〔唐〕
鎏金刻花铜羊镇〔唐〕
44 / 65
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唐〕
1987年扶风门寺地宫出土。通高17.8㎝,腹深10.2㎝,重654g。
此器系模冲成型,通体镂空,纹饰鎏金。盖为穹顶,口沿下折,顶面錾饰15只飞鸿,口沿上缘錾饰一周莲瓣纹,下缘饰一周上下错列的破式团花纹,鱼子纹地。两侧口沿下铆有环耳,套置提梁。提梁截面呈扁六棱形,上接银链,银链的另一端与盖顶相连。笼体口沿处亦饰一周破式团花纹,腹壁錾三周20只飞鸿,均
两两相对。通体镂空处作球路纹,这种图案在唐代根本定型,后流行于宋代。
45 / 65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唐〕
1970年10月省市南郊何家村基建工地唐代窖藏出土 通高24.1厘米,口径12厘米,重1879克
盖面墨书“紫英五十两/石英十二两〞2行10字。鹦鹉是能言之鸟,唐代宫廷贵族多喜养其珍贵品种,《明皇杂录》中就记载有唐玄宗所养白鹦鹉“雪衣娘〞的故事,由于皇帝的喜好,鹦鹉成为画家笔下表现的对象,鹦鹉纹也成为各种器物装饰流行的题材,此罐以鹦鹉为中心,折枝花相缠绕,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
面,反映出唐人祈求康宁,幸福的美好愿望。盖墨书说明此罐是用来贮放药物的。
赤金走龙〔唐〕
鎏金铁心铜龙〔唐〕 1975年省市南郊草场出土
通高36.9厘米,最宽处10.5厘米,重2780克
中国古代,龙被视为祥瑞之物,也是王权的象征。此龙出土于唐长安城永乐坊东南隅,玄宗时期,此处是
46 / 65
宰相燕国公说的宅第。文献记载,法师曾告诉说,其宅西北处有王气,不宜取土,一个月后,法师又告诉说,其他被取土,恐有祸事,埋龙于地,可能就是为了恢复王气,达到消灾免祸,祈福求瑞的目的。
侍女狩猎纹八瓣银杯〔唐〕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唐〕
47 / 65
鎏金双凤纹银盘〔唐〕
绿釉架鹰骑马俑〔唐〕
48 / 65
三彩钱柜〔唐〕
鎏金双狮纹银碗〔唐〕
49 / 65
三彩牛车〔唐〕
三彩四系罐〔唐〕
50 / 65
三彩马〔唐〕
赤金盆〔唐〕
51 / 65
秘色瓷碟〔唐〕
黑釉侍女瓶〔唐〕
52 / 65
彩绘生肖俑〔唐〕
53 / 65
三彩牵驼俑与驼〔唐〕
三彩梳妆女坐俑〔唐〕
54 / 65
彩绘文官俑〔唐〕
55 / 65
彩绘射猎骑马俑〔唐〕
56 / 65
彩绘胡人骑马带犬狩猎俑〔唐〕
青釉刻花梅瓶〔宋〕
57 / 65
青釉银扣执壶〔宋〕
58 / 65
金银舍利塔〔宋〕 白水县妙觉寺地宫石塔出土
青釉刻花牡丹纹玉壶春瓶〔宋〕
59 / 65
青白玉釉方鼎〔金〕
总领军马铜印〔宋〕
60 / 65
斗彩饕餮纹方鼎〔明〕
褐釉三鱼纹贯耳壶〔元〕
61 / 65
酱釉描金孔雀牡丹纹执壶〔明〕
62 / 65
骑马俑〔元〕
马车〔元〕
63 / 65
白釉黑花卧美人枕〔金〕
黑釉划花梅瓶〔西夏〕
/ 65
釉里红僧帽壶〔清〕
65 /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