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辍笔 谈笑风生 间(jiàn)或 李代桃僵(jiáng) .. B. 针灸 仗义执言 蹙(chù)额 毛骨悚(sòng)然 .. C. 蹂躏 再接再励 檄(xí)文 百舸(gě)争流 .. D.垫付 绿草如茵 游说(shuǐ) 乳臭(chòu)未干 ..
2.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体高雅、时尚、方面、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B.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91家大小银行;只用7加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
C. 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方面难免会用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 D. 大型情景剧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种人体________的脂肪酸;还有油酸。籽油能______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还能促进肝内胆固醇的降解和排出;因此;对______心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A.必须 抑止 防治 B.必须 抑制 防止 C. 必需 抑止 防治 D.必需 抑制 防止
4.在文中横线出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时是( )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____。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_______。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是发出的咝咝声。尽管天文学家认为;_________;但正常情况下;__________。 ① 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 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 ② 引力波是听不到 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④②
5.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二者同属戏剧艺术。
B.杜甫的《蜀相》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
C.从先秦《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诗文;作品的句式呈现以下共同特点:多用对偶;骈散相同;错落有致。 D.《聊斋志异》叙述的一些故事从内容上说是荒诞的、超现实的;但书中的许多细节又极具真实感;细腻而生动。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
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
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数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6.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假:借用 B.景淳竟死 竟:居然 C.反赆以货;遗归 赆: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 多:称赞
7.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人莫舍我 然独好周人急 ..A B
吾宁舍之而受祸 然其行最著 ..
恐为他人得 何以为报 ..C D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妻卧草中以号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仗踵疑门;告曰
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 B. 不少见颜面
没有稍微路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 志其数而封识之
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 D.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三、本大题共有4个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头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_______;则______。(《荀子.劝学》)
2城阙辅三秦;_______。与君离别意;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⑤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仰观天象;俯观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_____________ 《内经》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经》的脏象理论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组成五个功能系统;通过经络;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内经》从整体认识人体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求医生在诊治疾病中不仅着眼于疾病局部的情况;而且重视整体对局部的 影响;不仅注意人体本身的变化;还要联系自然社会坏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内经》就是这样指导古人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
二、
《内经》理论体系十分注意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平衡。“阳化气;阴成形”;从有型物质转化为无形物质;是“化气”的过程;是“阳”作用的结果;从无形物质转化为有形物质;是“阴”作用的结果。一旦阴阳失和;即是病态。“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内经》理论体系就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
三、
《内经》说:“夫候之所拍选道之所生.”“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征象;“道”;是法则和规律的意思.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内经》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处;共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概况而来。“道”源于“候”;天道玄远;神妙莫测;但可以通过气象、物候的观察;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同样的道理;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况;但可以通过观察活活体表现在外的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
《内经》现有几十种文字的翻译本;已流传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研究和应用也相当广泛.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B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现象;取决于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
C阴阳学说认为有形物质为阳;无形物质为阴;要防止阴阳此消彼长、此生必衰。
D自然规律可通过观察气象物候来总结;生命活动规律可通过人体外部征象来把握。 15. 在文中横线处分别拟写本段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要能正确概括该段内容的含义。(没小标题不超过15字)(5分)
五、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昨天和今天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世界上最高的长城站。不过我也在想;假如8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只要地壳不变动;8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水。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一天;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卡瓦格博至今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神秘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为什么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入人生的绝境?
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之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葱茏的绿树;盛开的鲜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3000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同天空或宇宙;是柔软的;无尽头的空漠。人的脑实质就是这种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在其中;人的脑实质是比自然界的宇宙还要广阔的。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其实是一个哲学寓言;它是时间与空间的规则——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我写这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
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篇小说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
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删改) 注:张海迪;当代作家。1995年生于济南;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研究站点的时候;人类将无高峰可攀。
B.前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十七勇士生命的终结。
C.时至3000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自己美好愿望。
D.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背后是对人物的挚爱。
E.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17.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18.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5分)
19.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的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考语文参
一;基础知识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C 二;文言文阅读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C
三;诗词鉴赏、断句、默写 10、 ①【答案】C ②【答案】DE 11、【答案】略
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12、【答案】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13、【答案】
①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风烟望五津;同是宦游人 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⑥则游者众;则至者少 四;社科文阅读 14、【答案】D
15、【答案】1;从整体认识人体;强调整体的影响;2;采取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眼光;3;从外部现象观察总结生命规律
五、散文阅读 16、【答案】AE
17、【答案】梅里雪山对于作者的创作有如下三点作用:1;让作者突破了原有的写作束缚;启发了一个飞往更高空间的方向;2;成为了小说中故事发生和主人公活动的环境背景;3;在梅里雪山曾经发生过的17人遇难的惨剧同样启发了作者的思考。
18、【答案】在作者理解中;为小说命名的“绝顶”包含如下几个层次的含义:首先;绝顶是指小说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绝顶;其次;从攀登雪山中抽象出的“绝顶”;象征着人们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极限;最后;作者也把创作这部小说当做自己写作生涯的“绝顶”;它或许是最后一部作品;而作者仍试图翻越。
19、【答案】略
【解析】本题首先要联系原文;谈谈对殉难登山者的身份性质的感受;然后再联系现实;对“当代社会悲剧英雄”进行一番理解;由此;我们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题干中的“有人认为”只是一种观点;考生可以选择支持也可以选择反对;只要通过上文的二者比较能够言之成理地得到自己的答案即可。
六;作文 2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