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表北师大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未成,弃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逢老媪方磨铁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白感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还卒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之,曰:‘欲作针。’”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杵成针”的故事最后成为一句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
2. 思维拓展。
1 / 17
小窗户
天黑了,滴滴答答的雨点把睡梦中的小窗户敲醒了。小窗户揉了揉惺忪的眼睛问道:“小雨点,你要干啥呀?”小雨点说:“天又黑又冷,你让我进屋去暖和暖和吧。”小窗户摇摇头说:“不行呀,你进来会把屋子搞脏弄湿的,你不能进来。”小雨点哭了,在窗户的玻璃上留下道道泪痕。
夜里,漫天飞舞的雪花把大地装扮得像白天一样。小雪花轻轻地飘落到小窗户上,悄悄说:“醒醒吧,你让我进去看看小朋友,我想和他们玩。”小窗户说:“小朋友们这会儿都在睡觉,等他们醒了再和你一起玩,好吗?”小雪花点点头,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窗户上等待着,晶莹的雪花就像一朵朵漂亮的小窗花。
黑夜过去,太阳出来了,给大地洒下万道金光。小窗户早早就醒了,它有礼貌地向太阳公公问好,又对春风阿姨说:“欢迎您,欢迎您到我家来做客。”于是,小窗户开得大大的,明媚的阳光和温馨的春风穿过窗棂把一个个小朋友从甜甜的梦中唤醒。
(1)我是模仿秀
滴滴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暖和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黑又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原精灵。
2 / 17
( )的眼睛 ( )的阳光
( )的雪花 ( )的春风
(3)探究阅读
①小窗户为什么不让小雨点进屋?用“﹏﹏”标在文中。
②用“——”标出文中一个比喻句。
③是谁把小朋友们唤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文直通车。
精卫填海
炎帝( )之少( )女,名曰( )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卫精,常衔( )西山之木石,以堙( )于东海。
[1]本文选自《__________》 。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3]解释句子加点字以及句子的意思。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卫精
3 / 17
)而不返( ),故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弃:______________
(2)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方:_____________
(3)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还:___________ 卒业:_____________
[2]读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
4 / 17
A.逢老/媪方/磨铁杵 B.逢/老媪/方磨铁/杵
C.逢/老媪/方磨铁杵 D.逢/老媪方/磨铁杵
[3]读句子,想人物对话。
问之,曰:“欲作针。”
李白好奇地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婆婆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媪的意志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来形容。
5. 课内扩展阅读。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
(注释)
5 / 17
①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②拓(zhè)木:柘树,桑树的一种,木质坚硬,叶可以喂蚕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④其鸣自詨(xiāo):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1]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并完成填空。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____________,山上长了很多____________。
树木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嘴,____________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字词,并翻译句子。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溺:__________ 故: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衔:____________ 埋:_________
6 / 17
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精卫填海》是一篇历史故事,选自《山海经·北山经》。(_____)
(2)这个故事刻画了精卫坚韧执着的精神。(_____)
(3)精卫是炎帝大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_____)
(4)这个故事反映出精卫的愚昧,木头和石头根本不可能填塞东海。(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精卫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小古文阅读。
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①写《千字文》,日②以十本为率③,书遂④大进。平生于⑤书,未尝⑥苟且⑦,或答人简札(zhá)⑧,少⑨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
(注释)①临:临摹。②日:每天。③率:标准。④遂:于是,就。⑤于:对,对
7 / 17
于。⑥尝:曾经。⑦苟且:敷衍了事,马虎。⑧简札:信件,书信。⑨少:同“稍”,稍微。易:改换,更换。愈益:愈加,更加。
[1](字词理解)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文徵明临写《千字文》”中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玉树临风 B.兵临城下 C.身临其境 D.唐临晋帖
[2](句段理解)对下面这句话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A.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
B.因为他越来越老了,所以书法更加敷衍了事。
C.因此,愈老的书法水平更加精致巧妙。
D.因此,他的年纪越大,《千字文》就背得更加熟练巧妙。
[3](提取信息)文徵明之所以“愈老而愈益精妙”,是因为他(A.有兴趣,肯用功。 B.人聪明,练得多。
C.练得多,不随意。 D.不随意,有耐心。
8 / 17
)
[4](分析判断)下列句子中不是文徵明勤奋刻苦习字的具体行动的一项是( )
A.日以十本为率 B.书遂大进
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D.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5](评价人物)读了这篇小古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下列词语。
曰:_____故:_____ 溺:_____为: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故事中人物的精神是什么?
9 /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诗文展览馆。
1.选择最恰切的答案,将序号填在“______”上。
(1).少儿书法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多次获奖。面对鲜花和掌声,同学们用诗句来应答赞美,最恰当的一句是:______
(A)将谓偷闲学少年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万紫千红春满园
(2).突然下起了大雨,张大爷帮隔壁小李家收起了晾晒的衣被。事后,小李由衷地感叹道:_____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C)一根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3).《三字经》中教育我们要孝敬父母的一句是______。
(A)香九龄,能温席 (B)融四岁,能让梨 (C)亲师友,习礼仪
2、在《小儿垂钓》中,写路人问路,而小孩不回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 17
3、你们班在学校拔河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这是团结合作的结果,就像《古今贤文》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读《王戎不取道旁李》片段——戎不动,回答问题。
11 / 17
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给下列句中的“之”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人问之(______) (2)取之,信然(______)
A.代王戎 B.代诸儿 C.代李子
[2]王戎不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可知王戎说的是正确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3]王戎能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是( )
A.李子树长在路边,环境很不好,不利于李子的生长,导致李子的味道是苦的。
B.李子树长在路边,经常有人经过。如果李子是甜的,那么树上的李子早就被人摘完了。现在还有这么多的李子,说明李子肯定是苦的。
[4]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 )
A.路边的李子都是苦的。
12 / 17
B.和小伙伴们出去玩耍,要懂得礼貌,不论树上的果子多么多,都不能随意摘。
C.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11.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啖蔗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1]解释下列字词。
(1)啖(______) (2)尾(______)
(3)云(______) (4)渐至佳境(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
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问所以。
____________________
13 / 17
12. 文言文练习。
卧薪尝胆
司马迁
吴既赦(shè)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日:“女(rǔ)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chóng)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赦: 反:
女: 振:
[2]“卧薪尝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rǔ)忘会稽之耻邪?”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越王勾践是如何对待失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 17
13.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契③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④乎?
①涉:跋涉,就是“度过江河”的意思。 ②遽(jù):急遽,立刻,表示时间紧迫。 ③契(qì):动词,用刀子雕刻。 ④惑:迷惑,这里指“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坠于水(__________) (2)入水求之(_________)
[2]请说说列句子的意思。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5 /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理解。
衡①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
(注释)①衡:匡衡,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②逮:到,及。③映:照耀。
[1]借助注释读懂这个成语故事,并写出它的题目: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穿壁”的意思是“在墙上穿一个洞”。(______)
(2)第二句中的“其光”,联系上下文,指的是“匡衡家里的烛光”。(______)
(3)第二句中“之”是指“书”。(______)
[3]这个故事中的匡衡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课内阅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 17
[1]按原文填空。
[2]本文主要学习古人___________的精神。
[3]再写出两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_________ _________。
17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