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第四单元练习题附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萌发(ménɡ) 翩然(pián) 炎热(yán) 孕育(yùn) B.匿迹(nì) 衰草(shuāi) 载途(zài) 区域(yù) C.传语(chuán) 农谚(yán) 刺槐(huái) 适宜(yí) D.纬度(wěi) 连翘(qiào) 丘陵(línɡ) 侵害(qīn)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开辟我国海洋事业新局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法》于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B.墨西哥湾油井泄漏事故的发生,是由于没有成熟技术的保障呢?还是由于缺乏风险忧患意识呢?
C. 科学家研究发现,忧郁、愤怒、悲伤……等恶劣情绪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D. 读不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都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情感、精神能否健康发展。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新安江发电站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应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B.利用宽带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实现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
C.这种可不是用来伤人的,它是为了试验在太空飞行的卫星受到高速度的太空垃圾撞击后产生的影响。
D.工艺美术学院的每一个大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美术家。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自然的语言》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时,用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B.克隆人是生物繁殖方面的科学问题,与伦理、道德、法律无关。
C.“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这一句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D.“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破环该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生物。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 5.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家院子里的第一朵桃花次第开放,给小院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B.春天,小燕子从南方翩然归来,忙着寻找它们的旧居。 ..C.没有春天的播种,没有夏天的孕育,哪里会有秋天的收获。 ..
D.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定要在这个山村办一所学校,让所有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愿..望——这将是他一生的追求。 6.《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1
7.选择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本文安排这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 )
A.由时间到空间顺序。 B.由空间到时间顺序。
C.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 D.由空间到时间、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8.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C.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9.“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 拟人 比喻 B.叙述 拟人 比喻 C.抒情 比喻 拟人 D.描写 对偶 拟人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1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物种(zhǒng) 耗资(hào) 栖息(qī) 归咎(jiù) ....B漏网(lù) 斑斓(lán) 宠物(cǒng) 藩篱(fān) ....C失衡(héng) 劫掠(lè) 监控(jiàn) 酝酿(niàng) ....D厄运(é) 调节(tiáo) 棕树(cōng) 霍乱(huò) ....
12、下列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不能束手无策。
B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哪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生物入侵者”,人们仍将无动于衷。
C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遏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D一些学者认为,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会啸聚山林,不会对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威胁。二.阅读理解 :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4题。(12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读完选文你发现了最能代表四季特点的词语么?(2分)
2
春_______ 夏_______ 秋_______ 冬_______ 2.本段是按照 的顺序来描写自然现象的。(1分)
3.本段描写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 。(1分) 4.课文中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本段中有没有“大自然的语言”?试举例说明。(2分)
5.用简练的文字概括本段内容。(2分)
6.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这段文字改写成没有运用修辞的语段,再与原文比较一下,看看有何不同。(4分)
(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句。( )
A.第①句 B.第③句 C.第⑤句 D.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
A.总分 B.并列 C.解说 D.补叙 4.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5.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________;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_________。
6.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 (2分)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句,这段文字是按由__到__的顺序解说事理的。(2分) 3.文中运用了_ _、_ _ 、_ _等说明方法。(2分) 4.文中“凡是”“都”起什么作用?(2分)
5.一般来说济南冬天的结冰厚度要比烟台 __,从文中哪一句话,可以找到依据?(2分) 6.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本段却举了两个例子,有必要么?为什么?(3分)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19题。(12分)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的斑贝(一种类似
3
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童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 )鸟类,( )鸟巢,( )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1.请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动词。(3分) 、 、 。 2.如何理解“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中的“竟”字,它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3.第一段中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呢?(2分)
4.第一段中用两处事例来说明其危害,请说说作者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不同。(2分) 5.“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其中“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是否重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五)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过贸易的“便车”达到“”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此外,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原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为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
1、概括本文段的大意: 2、作者认为“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划线句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4、本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文中找出一个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
6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生物入侵者”的入侵?
4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四单元练习题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B(A项中的“翩”读piān,C项中的“谚”读yàn,D项中的“翘”应读qiáo。) 2.A( B项考查的是问号的用法,这里是选择疑问句,问号应放在复句的末尾;C项考查省略号的用法,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不能与“等”同时使用,因此省略号和“等”应删去一个;D项三处问号使用的不当,这三个句子其实都是陈述句,因此应该使用逗号。) 3.B(A搭配不当,“发电量”不能“使用”和“传输”;C“用来”与“为了”不一致;D“将来都希望”语序不当。)
4.A 5.A(“次第”是一个挨一个地,一朵桃花不能用“次第”。)
6、C 7、C 8、B 9、D 10、A 11、A(B项“漏”应读“lòu”,“宠”应读“chǒng”;C项“掠”应读“luè”,“监”应读“jiàn”;D项“厄”应读“è”,“棕”应读“zōng”;故选A项。) 12、C(原因是:A项中造成经济损失巨大与“束手无策”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人不会因为经济损失大就想出了解决的办法,所以前后文意不连贯,可改为“无动于衷”;B项前半句是说“生物入侵者”造成的危害,后半句却说人们“仍无动于衷”,“无动于衷”的意思是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不为之动心,显然前后内容矛盾,应改为“束手无策”;D项“啸聚山林”的意思是互相招呼着聚合起来,盘踞山林,危害一方。而句中的意思却成了“聚集在山林,不会跑到人类居住地为害”,这显然犯了偷梁换柱的错误,因此用得不恰当。故选c项。13、B 二.阅读理解 :
(一)1.苏醒 孕育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2分) 2.时间顺序(1分)
3.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1分) 4.有;例如燕子归来。(2分)
5.以优美的写景笔调,写了一年四季优美的物候景象。(2分) 6.改写略。比较时主要突出原文语言的生动、活泼。(每问2分,共4 分)
(二)、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3.C 4.D 5.“哪些”“首先” 6.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三)、1.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2、一 概括 具体;
3、举例子 列数字作比较 ; 4.表示没有例外,这两个词准确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5.厚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
6.有必要 举例子的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甚至更多的例子。本段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次来推论,春天会来的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的迟了而且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可以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1.捕食;偷袭;吞食 2.“竟”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表示由于人们的疏忽,几只斑贝的数量急剧增长,几乎“占领”了五大湖内的全部疏水管道,这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3.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总结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如果“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那么“生物入侵者”就可以毫无节制地繁衍,肆意泛滥,就会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危害及威胁。
4.作者在这两处事例的安排上注意了详略处理。第一个“斑贝”事例说明得较为详细,其中运用了“几只”与“数十亿美元”进行对比,说明其危害之大;第二个“天牛和红蚂蚁”事例,说明得较为简略,主要说明了它的危害。
5.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不是重复,不能去掉。这句话是说“生物入侵者”
5
不仅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构成威胁,而且对“物种的多样性”也造成威胁,使生物界的物种种类日趋减少。
(五)1、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2、是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贸易的“便车”,“”入境。3、打比方,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贸易的‘便车’”,十分生动形象。4、举例子。文中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宠物的例子,有力地说明形成“生物入侵者”的人为原因,支撑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此外,跨过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6、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提示:可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对有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监控。或提高环保意识,密切注意,避免物种入侵到别的生态环境中。)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