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边界值方法边界值分析法就是对输入或输出的边界值进行测试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通常边界值分析法是作为对等价类划分法的补充,这种情况下,其测试用例来自等价类的边界。 实例:
用边界值分析法,假定 X 为整数,1≤X≤10,那么 X 在测试中应该取()边界值 。
边界值分析法设计测试用例时,应选取正好等于、刚刚大于、刚刚小于边界的值作为测试数据。根据题意,X=1,X=2,X=9,X=10
3、 因果图法
因果图法是一种适合于描述对于多种输入条件组合的测试方法,根据输入条件的组合、约束关系和输出条件的因果关系,分析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从而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入条件涉及的各种组合情况。因果图法一般和判定表结合使用,通过映射同时发生相互影响的多个输入来确定判定条件。因果图法最终生成的就是判定表,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采用因果图法能帮助我们按照一定的步骤选择一组高效的测试用例,同时,还能指出程序规范中存在什么问题,鉴别和制作因果图。
优点
1、因果图法能够帮助我们按照一定步骤,高效的选择测试用例,设计多个输入条件组合用例
2、因果图分析还能为我们指出,软件规格说明描述中存在的问题
3、可以依据因果图检验需求的逻辑和程序未来应包含的函数或方法。
缺点
1、输入条件与输出结果的因果关系,有时难以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得到。 2、即时得到了这些因果关系,也会因为因果关系复杂导致因果图非常庞大,测试用例数目极其庞大。
4、 判定表法
在一些数据处理问题中,某些操作依赖多个逻辑条件的取值。处理这类问题的一个非常有力的分析和表达工具是判定表
一些软件的功能需求可用判定表表达得非常清楚,在检验程序的功能时判定表也就成
为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
决策表通常由以下4部分组成: 条件桩—列出问题的所有条件
条件项—针对条件桩给出的条件列出所有可能的取值 动作桩—列出问题规定的可能采取的操作
动作项—指出在条件项的各组取值情况下应采取的动作
将任何一个条件组合的特定取值及相应要执行的动作称为一条规则。在决策表中贯穿条件项和动作项的一列就是一条规则 实例:
5、 错误推测法
错误推测法是基于经验和直觉推测程序中所有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测试用例
列举出程序中所有可能有的错误和容易发生错误的特殊情况来设计测试用例 例如:
以前测试时曾出现过错误的地方,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前几次回归测试
输入数据的问题,如是否可为空,是否可以有特殊字符,是否可以小于
0、等于0等等
一些问题的范围或边界
6、 正交实验法
正交实验法就是利用排列整齐的表 -正交表来对试验进行整体设计、综合比较、统计分析,实现通过少数的实验次数找到较好的生产条件,以达到最高生产工艺效果。正交表能够在因素变化范围内均衡抽样,使每次试验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由于正交表具备均衡分散的特点,保证了全面实验的某些要求,这些试验往往能够较好或更好的达到实验的目的。正交实验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是怎样安排实验;第二,是怎样分析实验结果。
例如,生产化工产品,需要提高收率(产品的实际产量与理论上投入的最大产量之比),认为反应温度的高低、加碱量的多少、催化剂种类等多种因素,都是造成收率不稳的主要原因。根据以往经验,选择温度的三个水平:80℃、85℃、90℃;加碱量的三个水平:35、48、55(kg);催化剂的三个水平:甲、乙、丙三种。如果做全面实验,则需3×3×3=27次。如果有3个因素,每个因素选取4个实验水平的问题,在每一种组合下只进行一次试验,所有不同水平的组合有4×4×4=种,如果6个因素,5个实验水平,全面实验的次数是5×5×5×5×5×5=15,625次。对于这样一些问题,设计全面的实验往往耗时、费力,往往很难做到。因此,如何设计多因素实验方案,选择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法,使之既能减少实验次数,又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正交实验法”就是研究与处理多因素实验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7、 场景法
通过运用场景来对系统的功能点或业务流程的描述,从而提高测试效果的一种方法。用例场景来测试需求是指模拟特定场景边界发生的事情,通过事件来触发某个动作的发生,观察事件的最终结果,从而用来发现需求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常以正常的用例场景分析开始,然后再着手其他的场景分析。场景法一般包含基本流和备用流,从一个流程开始,通过描述经过的路径来确定的过程,经过遍历所有的基本流和备用流来完成整个场景。场景主要包括4种主要的类型:正常的用例场景,备选的用例场景,异常的用例场景,假定推测的场景。 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