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青岛市农业碳排放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作者:迟景译 贺立松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7期
[摘要]近年来,低碳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低碳农业也成为关注焦点。目前,青岛市农业碳排放处于一个缓慢下降的趋势,一方面得益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效应;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生产经济行为大大减少。通过农业碳排放强度能反映出青岛市低碳经济的水平高低,分析青岛市农业碳排放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以促进青岛市农业生产低碳减排。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X22 [文献标识码]A 1 低碳经济与农业碳排放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升碳生产力的过程。通俗的说就是,我们如何用更少的碳排放,创造出更高效益的单位GDP或者实物产量。将这样的思路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即用最少造成碳排放的资源,来博取最大化的生产效益。低碳经济一般具有三个特征:经济型、阶段性、综合性。
所谓农业碳排放,指的是人们从事农业劳动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首先,在人们从事农业劳动生产时,化肥、农药、薄膜等必须物品的使用和消费导致的碳排放量增加;其次,落后传统的作业方式带来的一定的油耗和过度浪费,间接造成了农业碳排放的增加;最后,中国的小农经济思想和作业方式,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无法合理的开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使得生产效率低下,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也会导致农业碳排放的增加。
据有关统计,我国在2000年的时候,农业碳排放的总量就达到了惊人的6.21亿t,占全国温室总气体的17%。其中,农业生产中甲烷造成的排放量占全国的50%,二氧化氮占比高达92%。因此,农业碳排放对大气的影响问题不可忽视,研究农业碳排放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青岛市农业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强度,通常指的是生产一个单位的GDP过程中,产生的碳的排放量。通过碳排放强度,大致能反映出一个地区、国家进行低碳经济的水平高低。假设某一个地区、国家,每年的GDP都在上升,而碳排放强度却在衰减,说明这个地区或者国家的低碳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根据这一标准,就1996~2015年青岛市农业生产GDP和青岛市农业碳排放做出比较,得到青岛市碳排放强度图(见图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青岛市农业碳排放的强度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的1.94t/万元到2015年的0.57t/万元,年均下降6.85%。剥离价格因素和物价水平的影响,农业碳排放强度同样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青岛市已经度过了GDP生产伴随高碳排放的阶段,转入了高效的GDP生产对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的阶段。 资料来源:1996~2015年山东省统计年鉴、青岛市统计年鉴 3 青岛市农业低碳排放存在的制约因素
现阶段,青岛市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农村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前列,为低碳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首先,积极配合国家,大力推进“农村十改工程”,极大缓解了农村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问题。其次,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发展势头迅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工程逐步推进。同时,积极构建合理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减少粗放式的农业开垦。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有效的降低了青岛市农业碳排放水平。但是,在这些良好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青岛市农业低碳减排的消极因素。 3.1 整体环境约束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逐渐被压缩。耕地面积不断减小、水资源短缺。截止到2016年,青岛市人均耕地仅有0.07hm2,这个水平低于全省的人均0.08hm2、全国的0.11hm2水平。在耕地面积不断缩小,机械化作业还不成熟完善的时候,许多农民对化肥的依赖程度更加严重,有的农民甚至过度的施用化肥,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进而加剧了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 3.2 能源消费的不合理
农业生产发展集约化使得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成为必不可少的要求。但是就目前青岛市本地农业生产的状况来看,机械化作业方式并不完善,同时,由于对新型能源的开发、认识力度尚不成熟,人们机械化的作业方式大部分仍采用一次性能源作为燃料,如柴油等高碳排产物的能源。这样的外部生产不经济的方式,对于青岛市农业低碳减排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农民能源消费观念的转变对农业碳排放量的增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3 农资利用率低
基于公共理论体系,我们可以知道,公品的合理利用可以极大避免个体浪费,提高生产的同时又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然而,青岛市农业生产过程中公品的过度浪费已成为一个极其严重的现象。单行、双行等模式仍然存在;漫灌、喷灌等行为屡见不鲜;公共农具的使用寿命远远低于个人使用的平均寿命。这些现象都极大的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些浪费无疑加剧了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因此,如何合理的使用公共农资,是青岛市发展农业低碳减排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4 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在发展低碳农业的同时,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一个重要的制度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对一些不合理的行为作出强制的规整。目前,青岛市在低碳减排这一领域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农业生产领域更是处于法律缺漏的真空期。正是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许多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保意识、节能意识并不重视,随意开采,过度浪费,从而导致了青岛市农业碳排放的增加。因此,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发展青岛市低碳减排有着重要的作用。
4 促进青岛市农业生产低碳减排的对策 4.1 推行农业清洁生产
推行农业生产“双零”计划,即农业生产实现零化肥、零农药。积极开展有效的有机肥代替行动,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推行高效循环种养系统,加快规模集中的大型安全沼气处理生产系统的建设。减少传统无机肥料的不合理使用,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对外排放。“粮经饲”新型三元种植结构下产生的多余秸秆,进行综合利用,形成集中的处理模式,健全多元化利用方式,避免因焚烧秸秆而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根据山东省“环境十三五”规划的要求,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战役。根据问题导向原则,设立综合开展治理污染试点。同时,针对土壤本身肥力流失的问题,进行农业土壤改良增肥,增加土壤有机质。进一步补充完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从源头上控制好农业生产的大环境问题。用天然土壤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即保护了环境,又减少了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将现存的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优质循环。
4.2 积极推行农业机械化,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投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规避了粗放经营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减少了环境污染带来的碳排。在推广农业机械化的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由盲目生产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土地、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努力做到杜绝大量农业生产成果浪费的现象,进而实现农业的低碳排放。 4.3 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农资使用效率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加快土地流转型、龙头服务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通过互换并地等方式,引导农业生产实现连片耕种。在这个基础上推行农业全程社会化试点,构建农机作业、给水灌排等服务统一化,避免了过多农资不合理的使用和浪费,提高利用效率,间接减少了农生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 4.4 出台刚性法律规定,严格遵守生态红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实行农业低碳减排,不仅仅需要自身的意识,更需要外界的约束。推进碳排放的法律化,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一方面,出台资金支持,对于自身愿意提升的优秀农户、村集体、企业等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对于已经实行清洁生产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基金;另一方面,严厉打击产能落后、不愿进行自我整改的生产户。落实监督实施主体,从奖惩两个方面,对农业低碳减排生产进行有效支持。 4.5 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
在碳排的金融服务方面,应落实好相应的财政支持,拓宽不同的融资渠道,支持、鼓励微小型碳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同时,制定相应的财政,对履行自己低碳减排责任的主体给予一定的扶持与优惠,并相应减免他们的碳税。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对于专款专用的资金做好保证措施。通过法律与资金双管齐下,为低碳减排做好基础。 结论
从1996~2007年,青岛市农业碳排放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且增速较快,碳排放增速略大于经济增速;2007~2015年,青岛市农业碳排放量逐步呈现下降趋势。对农业生产中碳强度进行分析,发现农业碳强度呈现不断的下降趋势,说明经济发展程度大于碳排放程度,已经从经济发展增加碳排放到经济增长抑制碳排放阶段。
深入分析青岛市发展低碳减排农业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之后,结合青岛市市情,给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坚持落实计划生育、提高机械化水平、发展规模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清洁生产、“进区入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和完善成熟的碳交易所等。这些对策建议的提出,为青岛市实现低碳农业生产、破除制约因素等指出良好的方向,进而可以为减少农业碳排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栋燊.低碳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2] 杜江,罗珺.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和成因及治理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1):39
[3] 李梅华.促进农村低碳永远的资金补偿机制探析[J].农业经济,2013(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