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稿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604期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深刻内涵
□
摘
张欣
要:理论性与实践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凸显为其以马克思主义
为基石,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知识性与思想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表现为对现实问题的观照和对学生主体行动力的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协同统一,有助于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内涵;发展要求
作者简介:张欣,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研究院委托课题“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综合改革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01003)的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9)07-0039-03
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核心内容,具有突出的知识性与思想性。以高校思政课为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帮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形成整体性认知,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及其成果,引导学生理解与把握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精神实质与实践要求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着重在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侵略、争取的历史进程中引导学生体认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及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着重讲授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知识,在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中提高个体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法制观念。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作为知识内核贯穿于高校思政课。
现实观照更为凸显。现实问题—理论创新—现实问题构成了思政课的内在运行轨迹。党的以来,为了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现实课题,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在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9·07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强调理论传授的同时,凸显行为指导意蕴,致力于培养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具有创新发展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彰显其鲜明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厘清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本质内涵及发展要求是推进思政课不断创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思政课理论性的基本内涵
从构词角度来看,“理论性”是“理”与“论”的有机统一,“理”是对事物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把握,强调逻辑性;“论”是对事物内在逻辑的佐证与推理,侧重阐释性。因此,“理论性”指向逻辑性与阐释性。思政课的理论性凸显为其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根基,教学内容具有知识性与思想性。
马克思主义为基石。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认知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实践基础上思想智慧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
[1]
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是思
1.思政课理论性的本质把握。其一,思政课以
2.思政课理论性的时代特征。首先,理论性的
政课的理论底色。其二,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
39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604期思想,为解决时代课题提供了基本遵循。思政课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理论创新予以及时反映,如在教材建设方面,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用教材(2018年修订版)已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内容架构。其次,学科体系建设日渐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思政课的引领学科,其建设状况对思政课的发展至关重要。自2005年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二级学科通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发展成为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六个稳定的二级学科。2016年底,、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目前,已有部分院校实践。至此,包含七个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逐渐形成。再次,学术研究力不断增强。学术性是学科与课程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课程理论属性的重要表征。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学术性,但理论本身的学术性转化为理论研究的学术性需要时间和空间过渡。为支撑思政课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设立后通过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不断加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平台的共同推动下,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学术研究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二、思政课实践性的基本内涵
思政课是关乎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立足实际、观照现实,并以内化观念外化行为、涵养行为习惯为课程立意,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性。思政课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化,具有特定的学科内涵。
照现1.实问思题政。课作实为践思性政的课本的质核把心握内。容其,一马,克思思政主课义
观
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即是不断观照现实的过程。基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中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开启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基于中国、建设、改革的实践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逐渐形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402019·07本刊专稿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
发展规律的认识”[2],立足于应对现实挑战、解决实际
问题,不断创新理论。思政课发轫于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正是基于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开启了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的进程,理论传输与解决问题同构是思政课的鲜明特色。其二,思政课强调主体的行动力。思政课教学以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须凸显学生主体的参与性与行动力。从思政课教学过程来看,教化—内化—外化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具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推进个体内在知、情、信、意、行等要素的矛盾运动,促使学生在接收、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将其内化进个体已有的思想观念体系,并将其作为行为的向导予以践行,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是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表征。不断提高。近年来,2.思政课实践性思政课实践属性凸显,的时代特征。首先,有力推动重视程度
了实践教学的发展进程。一方面,在国家层面,围绕思政课实践教学出台了系列、文件。*亦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要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为实践育人的深化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另一方面,在学术研究层面,国家系列和思政课教学需求共同推动相关学者围绕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断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理论厚度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其次,制度建设逐渐规范。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呈现规范化发展趋势。在系列文件的支撑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进入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再次,实践形式不断丰富。伴随技术创新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课的实践形式日益多样,演讲、辩论、竞赛、参观、调研等形式融入思政课堂,有效满足了思政课具体课程、具体内容的实践教学需求。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不断延伸,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实践教学形式。新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逐渐融合,网络课堂教学平台已初具规模,虚拟实践教学形成并逐渐深化。
本刊专稿三、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发展要求克思1.主义坚是持思深政化课学的科理理论论基与石规,律深研化究马。克一思方主面义,理马
论研究是强化思政课理论性的内在要求。理论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固守原有理论及其浅层化理解,理论很难保持活力,亦难以使人信服。只有在实践基础上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设新理论,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断发展,使思政课具有生动的理论活力与魅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是科学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形成和变化的规律,并指导人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密切关注人才培养过程
中的规律性、前沿性问题。”[3](P28)
目前,学界关于思想
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在分歧中前进,规律的分层研究是其主要发展趋势。*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三大规律”论断为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指明了方向。对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各组成要素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稳定的必然的本质联系、教书育人实践活动中各要素内部及相互间稳定的必然的本质联系、学生成长过程中各要素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稳定的必然的本质联系的揭示及“三大规律”间的结构生成与逻辑关联的把握既要理论探源,又须实践确证。
书斋2.式坚”学持问深,化思现政实课问也题不研是“究坐。而马论克道思”主。以义马不克
是
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突出的现实性,其理论体系由现实发轫,理论讲授以应用于现实为重要旨归。因此,研究现实问题是推动其不断发展的重要路径。一方面,深化社会问题研究。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重要目标的思政课须立足社会、直面问题。从具体实践而言,这意味着思政课应“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
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4]
。另
一方面,深化学生思想与实际问题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思政课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研究学生。青少年学生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变化使他们在面临诸多思想困惑与迷茫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发展自我、如何实现自我等实际问题。对学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604期生思想及实际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思政课针对性,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课的实践性内在包含学生主体的参与性与行动性内3.坚持提升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与行动力。思政
涵,如若离开学生主体的参与,思政课教学既无存在依据,也无开展价值。因此,如何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并通过实践活动外显理念涵养行为习惯成为思政课顺利实施的关键。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主要有两个考量方向:一方面,坚守课堂理论性,增强课堂教学内在信服力。“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P9-10)
因此,思政课要
抵达人心、使人信服,必须凸显自身的理论魅力,彰显思想的力量。另一方面,促进实践形式的创新发展,提升思政课的外在感染力。面对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宽广的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政课不仅要配方科学,更要包装时尚,以鲜活、生动的实践教学形式推动学生参与课堂、体验课堂、实践课堂。随着4.互联坚网持技完术善的融迅合速新发媒展体,优新势媒的体实新践技育术人以平前台所。
未有之势浸染生活,学生已然成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思政课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迎接着新的发展机遇。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时效性强、易于为学生群体所接受的特点。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创新实践育人平台,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目前,虚拟实践教学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慕课建设有序开展,“易班网”“学习强国”等全国性网络学习平台稳定运营,极大地延展了思政课的教学空间。在改进中增强思政课实效,需进一步发展集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育人平台,不断推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深化发展,促进学生个体理论获得与实践能力的同构。参考文献:
[1][2]话(*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5月4日)[N].人民日报,200周年大会上的讲
2018-05-05(2).[3]北京:冯刚.人民出版社,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2018.
[M].[4](习2016*年.在5月哲17学日)社会[N].科人民日报,学工作座2016-05-19谈会上的(讲2)话.[5]20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
周玉婷
2019·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