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传承
——从实例古代建筑特征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摘要:笔者通过对几处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现代建筑进行分析,整合归纳它们所体现的传统建筑的特征以及体现的手法和角度,将其划分为从“神”上运用为主和从“形”上运用为主两大类,并对各自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建筑 现代建筑 结合运用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七项: 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②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
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字形、套环形等平面。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
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
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
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
⑦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常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以木材构成的装修构件,加上着色的浮雕装饰的平棊贴花和用木条拼镶成各种菱花格子,是实用兼装饰的杰作。北魏以后出现的五彩缤纷的琉璃屋顶、牌坊、照壁等,使建筑灿烂多彩、晶莹辉煌。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 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情。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
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学、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 ③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具体表现为不求建筑物长久存在,而以满足现实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建筑形式的标准化通用化,使用一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可以适应多种使用功能的需求。
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⑤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在园林中表现意境,在宗教建筑中表现世界观,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政治制度。一些装饰构件与小品,甚至单体建筑,都成为一种包含了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
二、现代建筑中与传统结合较好的实例
1.金茂大厦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黄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楼高420.5米,目前是上海第3高的摩天大楼(截至2010)、中国第3高楼、世界第8高楼。
该建筑融汇中国塔型风格与西方建筑技术的多功能型摩天大楼,由著名的美国芝加哥SOM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师Adrian Smith设计。
SOM的主要设计人Adrian Smith在谈到自己是如何进行构思的时候说道:“我在研究中国建筑风格的时候,注意到了造型美观的中国塔。高层建筑源于塔,中国的塔又是源自印度,但融入了中国文化和艺术之后,中国的塔比印度塔更美。我试着按比例设计新塔。金茂大厦不宜简单地被划为现代派或后现代派,它吸收了中国建筑风格的文脉。”于是,他设计金茂大厦就是要体现中国塔的神韵。
设计师寻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载体——中国塔,它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是经过几千年发展和演变的原型。所以,从文化角度,它是 “原创的”、“中国化”的;从结构角度,它沿袭东方塔
形,阶梯造型以逐渐加快的节奏向上伸展,表现出高层建筑少有的玲珑感。
另外在材料选择上,设计师没有简单直接运用符号化的中国古建材料或替代的表现材料,而是选用了极具现代感的钢和玻璃,而这样同样能演绎出有中国文化品味的建筑,同时又不失时代感。
2.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具体在忠王府以西,东北街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正如贝聿铭自己所说,在这里设计博物馆极其困难,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在发展的。贝聿铭的这番话也许就是对结合传统的现代建筑所应达到的要求的高度概括。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另外在色调构材上,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
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
因此可以说,苏州博物馆用跳脱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手法,非常到位地诠释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神韵。是一例与传统结合很好的现代建筑。
苏州博物馆新馆拙政园
3.上海万科第五园
上海万科第五园落在浦东曹路板块,以中式建筑为元素,共有300席现代中式庭院别墅,主力户型面积在160-200㎡左右。
在当今中国绝大部分开发商都争相开发各种欧式洋房的局面下,万科提出的“中国人入住中式的房子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一概念无疑是一股古朴而清新的风。于是万科第五园应运而生。
可贵的是,万科立志打造的中式住宅并没有落入标志化符号化的俗套,而是真正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着眼,从环境——营造“幽”的氛围,气候——体现“冷”的追求,色彩——渲染“素”的意味,外部——提炼“墙”的形象,规划——表现“村”的形态,内部——强调“院”的作用。楼盘中尽显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主要构成元素:宅屋、店铺、祠堂、书院、牌坊、影壁、戏台、街巷、池塘,以及传统园林的构成元素:塔(第五园标志塔)、亭(合院中的对弈亭)、台、榭、桥(拱桥、下沉桥、曲桥、天桥)、廊、径、石(叠石)、水、植物。小区布局按照徽州古村落的排列布局,村落依水而建,体现宁静、安逸的生活方式。道路系统分为地面、地下两套系统全地下车库,成
本高地上道路三
级变化:路、径、巷。。
“幽”
“冷”
“冷”
“村”
“素”
“院”
“墙”
三、现代建筑中与传统结合不佳的实例
某市唐风街
笔者家所在的城市为某唐朝伟人的故乡,为纪念这位
伟人,该城市的一条主干道被改造为“唐风街”,即街道两旁的建筑通过粉饰和简单装修改造为古典建筑的形式。
这条街上的公共建筑如酒店装修相较复杂一些,有真实的中式屋顶和柱结构凸出的肌理;而一般的居民楼装修就非常简略,所有表面结构一律粉饰处理。
这种与传统相结合的建筑就属于典型的符号化,即
从“形”上运用为主,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视为一些形式上的语言,简单加诸纯粹的现代建筑上,就会显得形神皆失,不伦不类。
而这样的形式也是现代中式建筑中采用较多的形式。
正如贝聿铭所说,要做现代的中式建筑,“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在发展的”,既然着手做的是现代建筑,那么就不要被传统建筑的形体所束缚,从而成为单一平乏的符号化的东西。而应该多抓住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神韵,用适当的现代手法加以体现。只有这样,现代中式建筑才能走得长远,才能够持续,有活力地发展下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上海金茂大厦的建筑文化解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