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赏析

来源:叨叨游戏网
杜甫《登高》赏析

你应知道的杜甫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担当意识和人生理想。他

身上体现了自古以来优秀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献身社会、关心民瘼(mó,病,疾

苦)的核心价值。读杜甫的诗会时时刻刻被他那种博大的悲悯情怀和牺牲精神所

感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等等,都体现了杜甫所具有的宽广的人文情怀。 读杜甫的《登高》要了解其人生经历的以下节点: 杜甫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情怀; 杜甫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和理想;

杜甫曾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忍辱和

辛酸;

杜甫曾有全家以吃草根度日、幼子因饿而夭折,“ 入门闻号咷(táo,哭),

幼子饥已卒”的大悲痛;

杜甫曾有由于“安史之乱”十年漂泊的经历; 杜甫曾有被叛军扣留 9 个月而受尽侮辱的时光; 杜甫曾有从叛军营中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杜甫的晚年在成都凭很难挡风遮雨的一草堂安居,生活只能靠朋友接济;后

又不得不离开成都,依凭一叶孤舟流寓江南;

杜甫 50 岁后患上肝病,写此诗时 55 岁,那年的 9 月 9 日重阳节,同样重病

在身,登高时强打精神。

古人的“登高”情结

古人有登高的情结,登高和古代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孔子时代就有“君子登

高必赋”的传统观念。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

古人的登高,有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情调,站得高必能卓然而立,身体的高举带

来的是心灵的超脱,以有限之身面对无限时空,顿觉眼界开阔,能见前之所未曾

见或不可见,能起前之所未起之思、不起之愁,从而获得一种博大的情感体验。

因此,“登高而赋”实际上是一个“睹物兴情”的过程,文人往往因登高而“情

满于山”,人生的感慨一起涌来,宇宙、人生、国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

喜怒哀乐竞相涌来,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游目骋怀的文学佳作。登高所赋的内容大

体有以下几种:一是悲秋、伤春,二是发思古之幽情,三是怀人、怀乡等,四是

抒家国身世之慨。

杜甫,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曾怀济世之志而又老无所成的走入贫病交加之

老境的诗人,9 月 9 日“登高”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他倾诉了怎样的人生

感受呢?

《登高》浅解

这是一首七律,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的是登高所见,颈联和尾联写

的是登高所

感。这是对诗歌内容的最直观的概括。

然后,我们可以思考作者登高见到了什么景物。这里要注意的是作者对每个

景物所加的修饰语,即急风,高天,哀 猿,清渚,白沙,回鸟,无边落木,不尽长江。

这些修饰语是我们串联诗歌意象的关键,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了秋天特有之象,

还借这些象表达出了心中特有之意。作者好像并没有写人,但劲急的秋风吹寒了

作者的身,更透出了作者心境的凄冷;天高本可任鸟飞,此处却是“回”(盘旋

不去),作者的惆怅与无奈尽现无遗;高天与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所构成的阔大

境界,尽显作者的渺小与孤苦无依;落叶也暗合作者迟暮却无法归根的凄怆,与

不尽的长江相比,又体现了人生苦短的悲凉;猿声本无关情感,“哀啼”却尽显

作者心境。所以说作者在这两联写了苍茫凄凉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孤寂、悲怆、

惆怅、无奈的感情。

以上两联的景物描写,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

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眼,而是将这种悲愁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

面之中。诗中所描写的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季节特征,

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这种将感情通过景物描

写来表现的写法就是借景抒情,其作用是使自己的感情更具感染力。

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作者登高想到了什么。这里我们要注意运用联想和想像

的方法,最好还要结合作者的身世,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年年悲秋,今又悲秋,

但今年之境却与往年不同。作客他乡,不仅离乡万里,更是万里漂泊。垂暮之年,

又兼多病之身,处孤独之境。时世艰难,历尽辛苦,这一切都催白了少年头,而

渐增的白发使人清晰地意识到暮年的到来,一生的憾事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实现

了。人之哀痛,不在于现实的惨淡,而在于理想的破灭,在于有才有志却无缘实

现自己的理想。老病孤愁,穷困潦倒,酒不得不戒,可那一腔愁情却也无可排遣

了;愁之重既无可释怀,愁也就重到了无以复加之境了。所以说作者在这两联写

了老境颓唐的身世之慨,表达了老病孤愁 的身世之悲。 以上两联写的是登高所感,作者以简练的语言,浓缩了自己一生的境遇,表

达了深沉浓郁的悲情。前两联景中含情,这两联是在写景的基础上抒情,秋景之

悲与境遇之悲很好地结合起来。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

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 触景生悲到借酒销悲,由 借酒销悲到倍增新悲,全诗

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

之气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

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

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