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来源:叨叨游戏网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活动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在尺子上找到一厘米,汇报:从几到几。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活动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后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厘米 1厘米的长度

课后反思:学生是初次接触,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完全是新东西,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到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生活中,至关重要。本节课通过学生的操作体验,他们不仅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还学会了用直尺测量一拃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新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还需培养学生们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8月30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宽,演示汇报,纠错,重点强调0刻度对齐 量出教科书的长,发现问题:尺子不够长怎么办? 通过演示,纠错,找到方法

4、要想量粉笔的长,黑板的长,哪个用厘米做单位?为什么?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体会用不同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活动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 先出示1厘米,再出示10厘米,用手势比划出10厘米,猜一猜1米里有多少个10厘米?(教师演示:10厘米10厘米的量)得出10个10厘米 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设计意图: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学

生们用直尺测量黑板

用厘米量 认识米 1米=100厘米

的长度,感知到很慢、很麻烦,我提问:怎么不麻烦、不慢呢!学生说用一拃、一庹。当时处理很仓促,课后细想:学生们想到一拃觉得不用直尺就是不麻烦。一庹比较长就可以不慢。孩子的思维和大人是不一样的,如果当时处理细致一些,对孩子们建立米的概念产生的必要性会更好一些。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8月31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怎样把它变成直的

从中剪去一段,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线段 线段有什么特征?(两个端点,直的)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画一条直线,与线段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

直线能度量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活动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课后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线段 两个端点,直的 课后反思:在课中,学生们知道了什么叫线段,在说生活中的实例时,学生们认为有灯管,护栏的铁棍,我告诉他们书的边,桌子边都是线段,拓展学生的思维,再画线段时,提醒学生注意应该标注长度。

第四课时

教学时间:9月1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8。

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

2、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用 合适的长度单位。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法指导:操作比较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活动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1) 出示教材第7页例8的情境图: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

米?

① 学生比画13厘米,如果13厘米就这么长,旗杆不可能就这么矮。 ② 我有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高。 ③ 10个小朋友的高度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④ 一支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

小结:像旗杆这样比较高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 (2) 使用交流。

你还能举出用“米”作单位的物体吗? 小组讨论,汇报。

交流后小结;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 活动二、 新知拓展

1、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汇报。

2、 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 3、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课末小结: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 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课后反思:这节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解决问题的3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在选择使用“米”和“厘米”时,让学生感知要以一定的长度作标准去估计,引领学生们学会方法。

第五课时

教学时间:9月2日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板书设计

练习课

课后反思:这节练习课感觉到学生们对生活中物体的长度还是缺乏了解,对于有些题感觉无法下手,没有思考的方向性。一些练习过的题还会出错,说明当初没有理解明白。虽然这节课贴近生活,但是学生们还是难以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