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平面几何进阶讲座三

平面几何进阶讲座三

来源:叨叨游戏网
平面几何进阶讲座 

第三讲 三角形的巧合点 

1. 内心 

 

内心就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不难知道它一定在三个角的平分线上,故为三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  

关于角平分线共点的证明课本上有同一法,我们再介绍一种利用塞瓦定理的方法  

如图,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对边于点𝐷,𝐸,𝐹,求证:𝐴𝐷,𝐵𝐸,𝐶𝐹共点于𝐼. 证明:由角平分线分对边成比例定理可知: A𝐴𝐹𝐴𝐶= 𝐹𝐵𝐵𝐶𝐵𝐷𝐴𝐵= 𝐷𝐶𝐴𝐶三式相乘得到 

𝐶𝐸𝐵𝐶= 𝐸𝐴𝐴𝐵FIE故𝐴𝐷,𝐵𝐸,𝐶𝐹共点.  

用角元形式会更加简单  

关于内心的性质,我分成如下几个部分: 1)关于角: 

1∠𝐵𝐼𝐶=90°+∠𝐴 

2𝐴𝐹𝐵𝐷𝐶𝐸××=1 𝐹𝐵𝐷𝐶𝐸𝐴BDC1∠𝐴𝐼𝐵=90°+∠𝐶 

2以上结论十分简单,且题设和结论可逆. 

 

A2)关于线段:鸡爪定理.已在上一讲提及,这里将图形再画出来.结论是可逆的,这里给出证明:  

首先由𝐷𝐵=𝐷𝐶可知𝐴𝐼平分∠𝐵𝐴𝐶.由𝐷𝐼=𝐼𝐵知∠𝐷𝐼𝐵=∠𝐷𝐵𝐼.即∠𝐷𝐵𝐶+∠𝐼𝐵𝐶=∠𝐼𝐴𝐵+∠𝐼𝐵𝐴,而∠𝐵𝐷𝐶=I∠𝐼𝐴𝐶=∠𝐼𝐴𝐵.所以∠𝐼𝐵𝐶=∠𝐼𝐵𝐴.即𝐵𝐼平分∠𝐴𝐵𝐶.所以𝐼是

BC三角形𝐴𝐵𝐶的内心. 

D1∠𝐴𝐼𝐶=90°+∠𝐵 

2  

3)关于特殊点:∆𝐼𝐵𝐶,∆𝐼𝐶𝐴,∆𝐼𝐴𝐵的外心在∆𝐴𝐵𝐶的外接圆上. 

 

C'证明:我们先找出这个外心.显然,根据鸡爪定理 A𝐼𝐴′=𝐵𝐴′=𝐶𝐴′ 

𝐼𝐵′=𝐴𝐵′=𝐶𝐵′ 𝐼𝐶′=𝐴𝐶′=𝐵𝐶′ 

𝐴′,𝐵′,𝐶′分别就是∆𝐼𝐵𝐶,∆𝐼𝐶𝐴,∆𝐼𝐴𝐵的外心,显然,𝐴,𝐵,𝐶,𝐴′,𝐵′,𝐶′六点共圆.  

反过来可用同一法证明.  

B'IBA'C4)关于面积 

𝑖)经过内心的直线分三角形两部分的面积比等于周长比. 

必要性的证明:设𝐼是∆𝐴𝐵𝐶的内心,过𝐼的直线交𝐴𝐵于𝑃,交𝐴𝐶于𝑄.记𝐵𝐶=𝑎,𝐶𝐴=𝑏,𝐴𝐵=𝑐,𝐴𝑃=𝑚,𝐴𝑄=𝑛,内切圆的半径为𝑟,则 1𝑆∆𝐴𝐴𝐴=(𝑎+𝑏+𝑐)𝑟=𝑆. 

21𝑆∆𝐴𝐴𝐴=(𝑚+𝑛)𝑟=𝑆1. 

2𝑆𝑎+𝑏+𝑐𝑙== 𝑆1𝑚+𝑛𝑙1

则 

故 

𝑆1𝑙1= 𝑆2𝑙2

我们顺便证明了这样一条推论:经过内心的直线若平分三角形的面积,则必平分三角形的周长(𝑀𝑎𝑀𝑟𝑖𝑀67刚刚在博客提及哟)  

结论是可逆的(证明可以将周长比表示成类似面积比的方法,得到到𝐵𝐶边的距离𝑑=𝑟) 𝑖𝑖)设𝐼在𝐵𝐶,𝐴𝐶,𝐴𝐵上投影分别为𝐷,𝐸,𝐹,令𝑝=(𝑎+𝑏+𝑐)[即半周长],则有以下的结论成立: 

212𝑆Δ𝐴𝐴𝐴,𝐴𝐸=𝐴𝐹=𝑝−𝑎,𝐵𝐷=𝐵𝐹=𝑝−𝑏,𝐶𝐸=𝐶𝐷=𝑝−𝑐; 

𝑎+𝑏+𝑐𝛾)𝑎𝑏𝑐𝑟=𝑝∙𝐴𝐼∙𝐵𝐼∙𝐶𝐼.  

前两个用切线长定理和面积很好证,我们给出第三个的证明: 在∆𝐴𝐼𝐵中应用正弦定理,有 𝛽)𝑟=

𝐴𝐼𝑐𝑐== 11sin∠𝐴𝐼𝐵sin2∠𝐵cos2∠𝐶

𝛼)𝑆Δ𝐴𝐴𝐴=𝑝𝑟; 类似地,我们有  

𝐵𝐼𝑎= 11sin∠𝐶cos∠𝐴22三式相乘,有 

 

111𝐴𝐼×𝐵𝐼×𝐶𝐼=tan∠𝐴tan∠𝐵tan∠𝐶  

𝑎𝑏𝑐222𝑟𝑟𝑟𝑝𝑟3𝑟=××=2= 𝑝−𝑎𝑝−𝑏𝑝−𝑐𝑆∆𝐴𝐴𝐴𝑝𝐶𝐼𝑏= 11sin2∠𝐴cos∠𝐵

2点评 这个证明相当巧妙,运用了三角形的海式,充分运用了面积法的威力,为一佳例!  

𝑖𝑖𝑖) 欧拉公式(见上一讲):可推出重要不等式𝑅>2𝑟.  

例题 证明,当且仅当三角形内𝑃点与𝐼重合时,𝐴𝑃𝐴𝐴理相同.  

设𝐵𝐶=𝑎,𝐶𝐴=𝑏,𝐴𝐵=𝑐,𝑃𝐷=𝑀,𝑃𝐸=𝑦,𝑃𝐹=𝑧,则𝑎𝑀+𝑏𝑦+𝑐𝑧=2𝑆∆𝐴𝐴𝐴是定值. 由柯西不等式,有 

𝑎𝑏𝑐(++)(𝑎𝑀+𝑏𝑦+𝑐𝑧)≥(𝑎+𝑏+𝑐)2 𝑀𝑦𝑧+

𝐴𝑃

𝐴𝐴+

𝐴𝐴𝐴𝑃

最小,𝐷,𝐸,𝐹的意义和上一个定

等号成立当且仅当 

𝑎𝑏𝑐:𝑎𝑀=:𝑏𝑦=:𝑐𝑧 𝑀𝑦𝑧即𝑀=𝑦=𝑧时成立,此时𝑃与𝐼重合.  

𝐵𝐶𝐶𝐴𝐴𝐵𝑎𝑏𝑐(𝑎+𝑏+𝑐)2++=++≥ 

2𝑆∆𝐴𝐴𝐴𝑃𝐷𝑃𝐸𝑃𝐹𝑀𝑦𝑧例题 如图,𝐵𝐶是圆𝛤的直径,𝐴在圆周上且0°<∢𝐴𝐴𝐵<120°,𝐷是弧𝐴𝐵的中点,𝐴𝐼//𝐷𝐴交𝐴𝐶于点𝐼,𝐴𝐴的垂直平分线交圆𝛤于𝐸,𝐹两点,求证:𝐼是三角形𝐶𝐸𝐹的内心. AFDIEBC12

 

证明:由中垂线可知𝐴为弧𝐸𝐴𝐹的中点,故𝐶𝐴平分∠𝐸𝐶𝐹. 由∠𝐴𝐴𝐷=∠𝐴𝐴𝐵=∠𝐴𝐴𝐶知𝐴𝐷𝐴𝐼为平行四边形.易知

O𝐴𝐸𝐴𝐹为菱形,所以𝐴𝐼=𝐴𝐷=𝐴𝐸=𝐴𝐹.故∠𝐼𝐹𝐸=

∠𝐼𝐹𝐴−∠𝐸𝐹𝐴=∠𝐴𝐼𝐹−∠𝐴𝐶𝐸=∠𝐴𝐼𝐹−∠𝐼𝐶𝐹=∠𝐼𝐹𝐶 故𝐹𝐼平分∠𝐶𝐹𝐸.所以𝐼是三角形𝐶𝐸𝐹的内心. 

Γ 

点评:元素丰富的图,包括正三角形和一对全等形. 2. 外心  

外心即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其性质多与外接圆有关,其余和三角形其他的心有密切联系,这里暂时无法提及,故篇幅短小.  

外心是三角形三边中垂线的交点.  

同样的,三条中垂线交于一点也可用同一法和塞瓦定理来证.前者大多数课本上都有,我们给出后者.易见 

𝐴𝑃𝑃𝐴

=

𝐴𝑃𝑃𝐴

=

𝑃𝐴

𝐴𝑃=1,故三者相乘也为1,证毕. 

性质1 𝐴是𝛥𝐴𝐵𝐶内心⇔∠𝐵𝐴𝐶=2∠𝐴,∠𝐴𝐴𝐶=2∠𝐵,∠𝐴𝐴𝐵=2∠𝐶⇔𝐴𝐵=𝐴𝐶且∠𝐵𝐴𝐶=2∠𝐴.  

上述性质显然.  

性质2 设三角形三边长为𝑎,𝑏,𝑐,外接圆半径为𝑅,面积为Δ,则 

𝑅=

𝑅=

𝑎𝑏𝑐 4Δ证明: 

现在略举一题. 

𝑐𝑐𝑎𝑏𝑐== 2sin𝐶2∙2Δ4Δ𝑎𝑏求证:𝐴𝐴1=𝐴𝐴2 例题 如图:∆𝐴𝐵𝐶,∆𝐴𝐵𝐷,∆𝐴𝐶𝐷的外心分别是𝐴,𝐴1,𝐴2,且𝐴𝐷是∆𝐴𝐵𝐶的角平分线. 

证明:设𝐴𝐷与𝐴1𝐴2交于点𝐾.𝐴𝐵,𝐴𝐶与𝐴𝐴1,𝐴𝐴2或其延长线分别交于点𝐸,点𝐹.  

则𝐴𝐷⊥𝐴1𝐴2,𝐴𝐵⊥𝐴𝐴1,𝐴𝐶⊥𝐴𝐴2. 于是𝐴𝐴1𝐴𝐾,𝐴𝐾𝐴2𝐹四点共圆. 

那么∠𝐴𝐴1𝐴2=∠𝐵𝐴𝐷=∠𝐶𝐴𝐷=∠𝐴𝐴2𝐴1. 所以𝐴𝐴1=𝐴𝐴2.  

点评:此题难度并不很大,难在想到连心线垂直于公共弦的应用和辅助线的构造.  

AO1KEOO2FBDC 

关于外心,后面还要讲到欧拉线和垂心,关系密切,将会不断出镜.另外,外心的常用辅助

线,是构造直径.  

3. 垂心 

垂心是最丰富、最多彩的心. 

垂心即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证三高共线的方法书本上大多没有,这里提一下: 

 A证法一:设两高𝐴𝐷,𝐵𝐸交于𝐻,连结𝐶𝐻并延长交𝐴𝐵于𝐹,设

αFβHβαEBDC∠𝐻𝐴𝐹=𝛼,∠𝐴𝐻𝐹=𝛽.  

显然,∠𝐻𝐶𝐷=𝛼,∠𝐶𝐻𝐷=𝛽,则𝛼+𝛽=90°。  

所以∠𝐴𝐹𝐻=90°,即𝐶𝐻⊥𝐴𝐵.  

即证.  

AF12 

证法二:容易看出𝐵𝐶𝐸𝐹,𝐴𝐶𝐷𝐹,𝐴𝐵𝐷𝐸均四点共圆. 所以 

∠1=∠6 ∠3=∠2 ∠5=∠4 

HE因此 

 

根据塞瓦定理的角元形式可知结论成立.  

性质1 ∠𝐵𝐻𝐶=∠𝐵+∠𝐶=180°−∠𝐴,∠𝐶𝐻𝐴=∠𝐶+∠𝐴=180°−∠𝐵,∠𝐴𝐻𝐵=∠𝐴+∠𝐵=180°−∠𝐶.  

性质1极易证明,利用四点共圆即可.  

性质2 三角形的垂心是其垂足三角形的内心(已证) 

 

我们要利用性质2来解决一个著名的洗袜子(𝑆𝑐ℎ𝑤𝑎𝑟𝑧)问题.我假定你们具有如下知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费马原理(光总是走最短的路)和利用反射(轴对称)解决的将军饮马问题.  

三角形的内接三角形中,什么样的三角形具有最短的周长?  

运用费马原理,我们可以看出,光路三角形就是满足条件的三角形,也就是光可以不断来回反射的三角形.我们尝试证明,这就是垂足三角形.  

sin1sin3sin5××=1 sin2sin4sin6B4356DCADααγFγHββBEC∠𝐴𝐸𝐶=∠𝐵𝐸𝐶=90°,即𝐴𝐸⊥𝐵𝐶,同理𝐵𝐹⊥𝐴𝐶,𝐶𝐷⊥𝐴𝐵,故∆𝐷𝐸𝐹是垂足三角形.  

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将光线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翻折5次,得到下面的图形 

AFIHEC'A''A'I'B'B' 

那么∠𝐴=𝛽,那么𝐴𝐵𝐸𝐹四点共圆,同理𝐴𝐶𝐸𝐷四点共圆,𝐵𝐶𝐹𝐷四点共圆.所以∠𝐴𝐸𝐹=∠𝐴𝐵𝐹=∠𝐴𝐶𝐷=∠𝐴𝐸𝐷,从而∠𝐴𝐸𝐵=∠𝐴𝐸𝐷+𝛽=∠𝐴𝐸𝐹+𝛽=∠𝐴𝐸𝐶,故∠𝐴𝐸𝐵=

12

光走的路径.根据费马原理,我们猜想垂足三角形就是周长最短的.  

证明这个三角形就是垂足三角形并不困难。注意到2𝛼+2𝛽+2𝛾=3×180°−(∠𝐴+∠𝐵+∠𝐶)=360°,所以𝛼+𝛽+𝛾=180°,所以Δ𝐴𝐷𝐹∽Δ𝐸𝐷𝐴∽Δ𝐸𝐶𝐹∽Δ𝐴𝐶𝐵 .  

易见𝛼=𝛼′,𝛽=𝛽′,𝛾=𝛾′.因此当固定𝐸𝐹时,𝐷、𝐸、𝐹就是

BGDCF' 

∆𝐼𝐼𝐻为任意三角形,∆𝐷𝐸𝐹是垂足三角形.容易看出𝐴′′𝐵′′//𝐴𝐵(与𝐴′𝐵′所成角均为

180°−2∠𝐴𝐶𝐵).因为𝐴’’𝐹’平行且等于𝐴𝐹,所以𝐹𝐹’平行且等于𝐴𝐴’,同样𝐼𝐼’平行且等于𝐴𝐴’,也就是说𝐹𝐼𝐼’𝐹’是平行四边形.  

根据光线三角形的性质,可以知道𝐴𝐸…𝐹’在同一直线上[留给读者证明],因此2×∆𝐼𝐻𝐼的周长=折线𝐼𝐻..𝐼’≥𝐼𝐼’=𝐹𝐹’.  

下面是一条和外心有关的性质  

性质3 在∆𝐴𝐵𝐶中,𝐻是垂心,𝐴是外心,𝐴在线段𝐵𝐶,𝐴𝐶,𝐴𝐵上的投影分别为𝑀,𝑁,𝑃,则𝐴𝐻=2𝐴𝑀,𝐵𝐻=2𝐴𝑁,𝐶𝐻=2𝐴𝑃.  

仅证第一式,后式同理:延长𝐶𝐴交圆于点𝐸,连结𝐴𝐸,𝐵𝐸,则 AEFOHE 

𝐵𝐸⊥𝐴𝑀⇒𝐵𝐸// 𝐴𝐻 

BMDC同理𝐴𝐸//𝐵𝐻,所以𝐴𝐻=𝐵𝐸,又由相似形知𝐴𝑀=𝐵𝐸=𝐴𝐻,故𝐴𝐻=2𝐴𝑀.  

根据上述证明过程,可以顺便推出一个重要的结果:  

性质4 三角形的外心和垂心是一对等角共轭点.  

性质5与内心的性质3相互对应,颇为有趣. 

性质5 𝐻关于三边𝐵𝐶,𝐴𝐶,𝐴𝐵的对称点𝐻1,𝐻2,𝐻3在三角形𝐴𝐵𝐶的外接圆上. 

H312

12

AHH2  

′′

首先延长𝐴𝐻交圆周于点𝐻1,连结𝐵𝐻,𝐵𝐻1.那么  

又因为 

′′

∠𝐶𝐵𝐻=∠𝐶𝐴𝐻1=∠𝐶𝐵𝐻1 

𝐻𝐻1⊥𝐵𝐶 

′′

故𝐻,𝐻1关于𝐵𝐶轴对称,所以𝐻1和𝐻1重合.  

仿此可证𝐻2,𝐻3也在三角形𝐴𝐵𝐶的外接圆上.  

BCH1 

性质6和性质5相似  

性质6 垂心关于三边中点的对称点在三角形的外接圆上. 

AC1B1HBCA1D 

证明:设三对称点分别为𝐴1,𝐵1,𝐶1,𝐻关于𝐵𝐶的对称点为𝐷,则𝐴1𝐷𝐶𝐵是梯形(𝐴1,𝐷到𝐵𝐶等距).  

易知𝐴1𝐵𝐻𝐶是平行四边形,故𝐴1𝐵=𝐶𝐻=𝐶𝐷,所以𝐴1𝐷𝐶𝐵是等腰梯形.  

熟知等腰梯形为圆内接四边形,故𝐴1在𝐵𝐶𝐷的外接圆上,也就是在∆𝐴𝐵𝐶的外接圆上.同理可证另外两点.  

性质7 (𝐷,𝐸,𝐹均为垂足)𝐴𝐻×𝐻𝐷=𝐵𝐻×𝐻𝐸=𝐶𝐻×𝐻𝐹. 性质7极容易证明,四点共圆和相交弦定理应用即可.  

性质8 ∆𝐴𝐵𝐶,∆𝐴𝐵𝐻,∆𝐵𝐶𝐻,∆𝐴𝐶𝐻的外接圆半径相等 由性质5即证. 

 

性质9 𝐻,𝐴,𝐵,𝐶四点中任意一点是其余三点组成三角形的垂心,把四点叫做垂心组.且每一垂心组的四个外心也构成一全等的垂心组.  

性质10 设𝐵𝐶=𝑎,𝐴𝐶=𝑏,𝐴𝐵=𝑐,𝐴𝐻=𝑀,𝐵𝐻=𝑦,𝐶𝐻=𝑧,𝑅是外接圆半径,则有 

𝑀2+𝑎2=𝑦2+𝑏2=𝑧2+𝑐2=2𝑅2. 

1212

𝑀+𝑎=𝑅2 22𝑀2+𝑎2=𝑅2 

 

证明:根据性质3可知 

故 

仿此可证. 

也可利用勾股定理来证,留给大家.  

4. 重心 

 

重心原本是一个物理概念,平面点集的重心定义如下:设平面℘有一点集𝐹,设点𝑃𝑖的质量为𝑚𝑖,则满足以下条件的点𝑀叫做𝐹的重心 

不理解的同学可以用杠杆原理或者力矩推一推. 当质量均匀分布时,∑𝑚𝑖可以改为面积.  

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边中线的交点。三条中线共点根据塞瓦定理是再简单不过了,另外一种证法是面积法.  

重心有很多和计算和比例线段有关的性质,常常和面积相关.最经典的是性质1.  

性质1重心在每条中线的三等分点处. 

证明十分简单,设重心为𝐼,三条中线分别为𝐴𝐷,𝐵𝐸,𝐶𝐹(后意义均同,不再重复).则易知6个小三角形面积相等,故𝐴𝐼:𝐼𝐷=𝑆∆𝐴𝐴𝐴:𝑆∆𝑃𝐴𝐴=2:1.  

性质2 𝑃为形内任意一点,则 

1) 𝐴𝑃2+𝐵𝑃2+𝐶𝑃2=𝐴𝐼2+𝐵𝐼2+𝐶𝐼2+3𝑃𝐼2 

13

�������⃗⋅�𝑚𝑖=�𝑷𝑷�������⃗∀𝑃∈℘,𝑷𝑷𝒊⋅𝑚𝑖 

2) 𝐴𝐼2+𝐵𝐼2+𝐶𝐼2=(𝐴𝐵2+𝐵𝐶2+𝐶𝐴2)  

证明:先证第二个式子,用向量法较为简单 

41�����⃗2=(𝐴𝐵�����⃗+𝐵𝐶�����⃗)2 𝐴𝐼

9241�����⃗2=(𝐵𝐶�����⃗+𝐶𝐴�����⃗)2 𝐵𝐼

92412�����⃗�����⃗�⃗)2 𝐴𝐵𝐶𝐼=(𝐶𝐴+����92三式相加,得到: 

�����⃗+𝐵𝐶�����⃗)代换𝐶𝐴�����⃗,得 用−(𝐴𝐵

4555�⃗×𝐵𝐶�����⃗+𝐵𝐶�����⃗×𝐶𝐴�����⃗+𝐶𝐴�����⃗×𝐴𝐵�����⃗) 𝐴𝐼2+𝐵𝐼2+𝐶𝐼2=(𝐴𝐵2+𝐵𝐶2+𝐶𝐴2+����𝐴𝐵

94444333�����⃗∙𝐵𝐶�����⃗)  =(𝐴𝐵2+𝐵𝐶2+𝐴𝐵

922212 =�𝐴𝐵2+𝐵𝐶2+(𝐴𝐶2−𝐴𝐵2−𝐵𝐶2)� 

231 =(𝐴𝐵2+𝐵𝐶2+𝐶𝐴2) 

3 

对于第一式,选择利用余弦定理: 

1121 =�𝐴𝐵2+𝐵𝐶2+𝐴𝐶2� 

22324557�����⃗∙𝐵𝐶�����⃗−𝐵𝐶�����⃗∙𝐴𝐵�����⃗−𝐵𝐶2−𝐴𝐵2−𝐴𝐵�����⃗∙𝐵𝐶�����⃗) 𝐴𝐼2+𝐵𝐼2+𝐶𝐼2=(𝐴𝐵2+𝐵𝐶2+𝐴𝐵

9222𝐴𝑃2=𝐴𝐼2+𝑃𝐼2−2𝐴𝐼×𝑃𝐼×𝑐𝑐𝑐∠𝐴𝑃𝐼 𝐷𝑃2=𝐷𝐼2+𝑃𝐼2−2𝐷𝐼×𝑃𝐼×𝑐𝑐𝑐∠𝐷𝑃𝐼 改写一下第二个式子形式将会有助于消元 相加得 

𝐴𝑃2+2𝐷𝑃2=𝐴𝐼2+2𝐷𝐼2+3𝑃𝐼2 

注意到𝑃𝐷,𝐷𝐼分别为∆𝐵𝑃𝐶,∆𝐵𝐼𝐶的中线,根据𝑆𝑀𝑆𝑤𝑎𝑟𝑀定理(还记得么)的中线长公式,得到 

12𝐷𝑃2=𝑃𝐵2+𝑃𝐶2−𝐵𝐶2 22𝐷𝑃2=2𝐷𝐼2+2𝑃𝐼2+2𝐴𝐼×𝑃𝐼×𝑐𝑐𝑐∠𝐴𝑃𝐼 

带入上式,得 

 

综合1),2)两个结论就可以得到著名的莱布尼茨公式: 

𝐴𝑃2+𝐵𝑃2+𝐶𝑃2=𝐴𝐼2+𝐵𝐼2+𝐶𝐼2+3𝑃𝐼2. 

12𝐷𝐼2=𝐼𝐵2+𝐼𝐶2−𝐵𝐶2 2 

当𝑃不与𝐼重合的时候,3𝑃𝐼2>0得到重要的几何不等式 

1𝐴𝑃2+𝐵𝑃2+𝐶𝑃2=(𝐴𝐵2+𝐵𝐶2+𝐶𝐴2)+3𝑃𝐼2 

3𝐴𝑃2+𝐵𝑃2+𝐶𝑃2>𝐴𝐼2+𝐵𝐼2+𝐶𝐼2 

也可表述为:三角形内重心到三边的平方和最短  

性质3 𝐵𝐶2+3𝐼𝐴2=𝐶𝐴2+3𝐼𝐵2=𝐴𝐵2+3𝐼𝐶2.  

证明:根据𝑆𝑀𝑆𝑤𝑎𝑟𝑀定理的中线长公式 

111𝐴𝐷2=𝐴𝐵2+𝐴𝐶2−𝐵𝐶2 

224

带入得 

2

22211𝐵𝐶2+3𝐼𝐴2=𝐵𝐶2+3×�𝐴𝐷�=𝐵𝐶2+𝐴𝐵2+𝐴𝐶2−𝐵𝐶2=(𝐴𝐵2+𝐵𝐶2+𝐴𝐶2) 

33333其余仿此即证. 

性质4 设点𝑀在三边𝐵𝐶,𝐴𝐶,𝐴𝐵的射影分别为为𝑃,𝑄,𝑅,那么,当且仅当𝑀与𝐼重合时,𝑀𝑃×𝑀𝑄×𝑀𝑅最小.  

证明:设三边长为𝑎,𝑏,𝑐.记𝐼𝐷=𝑀,𝐼𝐸=𝑦,𝐼𝐹=𝑧.由面积知𝑎𝑀+𝑏𝑦+𝑐𝑧=2𝑆∆𝐴𝐴𝐴为定值,由幂平均不等式知 

83𝑎𝑀+𝑏𝑦+𝑐𝑧3

�=𝑆. 𝑎𝑀∙𝑏𝑦∙𝑐𝑧≤�

27∆𝐴𝐴𝐴3也即 

38𝑆∆𝐴𝐴𝐴 𝑀𝑦𝑧≤

27𝑎𝑏𝑐当且仅当𝑎𝑀=𝑏𝑦=𝑐𝑧时等号成立,此时𝑆∆𝐴𝐴𝐴=𝑆∆𝐴𝐴𝐴=𝑆∆𝐴𝐴𝐴,即𝐼为∆𝐴𝐵𝐶的重心.  

性质5 (欧拉线)三角形的外心、垂心、重心共线,且重心在外心和垂心连线的三等分点处. 

AO 

证明:设∆𝐴𝐵𝐶垂心为𝐻,外心为𝐴.作中线𝐴𝑀并连结

𝐴𝑀,𝐴𝑀,𝐴𝐻.设𝐴𝑀与𝐴𝐻交于点𝐼.现在我们回忆垂心的性质3,迅速得到 

𝐴𝐻//𝐴𝑀,𝐴𝐻=2𝐴𝑀. 

故∆𝐴𝐼𝑀∼∆𝐻𝐼𝐴. 

BC故𝐴𝐼:𝐼𝑀=2:1.那么𝐼就是垂心. M  

欧拉线有更多的丰富性质,将在费尔巴哈定理一节讲到.  

5. 旁心 

简单介绍一下旁心的性质. 

旁心是两外角平分线和一内角平分线的交点,三线共点的证明同内心类似,不再赘述.  

先介绍常用的记号:如图,记三个旁切圆圆AIcGHIbBICIa心分别为𝐼𝑎,𝐼𝑏,𝐼𝑐,半径分别为𝑟𝑎,𝑟𝑏,𝑟𝑐.半周长 𝑝=(𝑎+𝑏+𝑐).三角形面积为∆. 则有如下结论成立 

𝑟𝑝 1)𝑟𝑎=

𝑝−𝑎214)𝑟𝑎=4𝑅+𝑟−𝑟𝑏−𝑟𝑐 

12)𝑟𝑎=(𝑝−𝑏)(𝑝−𝑐) 𝑟11113)=−− 𝑟𝑎𝑟𝑟𝑏𝑟𝑐

15)∆=𝑟𝑎(𝑏+𝑐−𝑎) 

26)直角三角形斜边上旁切圆的半径等于半周长  

以上证明可见于参考书籍.  

6. 界心和周界中线. 

若三角形一顶点和对边一点连线平分了三角形的周长,则称该点为周界中点,该线段为三角形的周界中线(也可是直线).  

三条周界中线的交点称为界心.(共点用塞瓦定理十分简单,设半周长即可,见例题)  

例题 设𝐷,𝐸,𝐹分别是边𝐵𝐶,𝐴𝐶,𝐴𝐵上的周界中点,𝑅,𝑟分别为外接圆和内切圆的半径,则 

𝑆∆𝑃𝑃𝑃𝑟= 𝑆∆𝐴𝐴𝐴2𝑅设𝑝=(𝑎+𝑏+𝑐) 则 

2

1再由共边定理,知 

同理 

那么 

𝑆∆𝑃𝑃𝑃𝑆∆𝐴𝑃𝑃𝑆∆𝐴𝑃𝑃𝑆∆𝐴𝑃𝑃=1−�++� 𝑆∆𝐴𝐴𝐴𝑆∆𝐴𝐴𝐴𝑆∆𝐴𝐴𝐴𝑆∆𝐴𝐴𝐴

𝑆∆𝐴𝑃𝑃𝐵𝐷×𝐵𝐹(𝑝−𝑎)(𝑝−𝑐)== 𝑆∆𝐴𝐴𝐴𝐴𝐵×𝐵𝐶𝑎𝑐𝑆∆𝐴𝑃𝑃𝐶𝐷×𝐶𝐸(𝑝−𝑎)(𝑝−𝑏)== 𝑆∆𝐴𝐴𝐴𝐴𝐵×𝐴𝐶𝑎𝑏𝑆∆𝐴𝑃𝑃𝐴𝐸×𝐴𝐹(𝑝−𝑏)(𝑝−𝑐)== 𝑆∆𝐴𝐴𝐴𝐴𝐵×𝐴𝐶𝑏𝑐𝐶𝐸=𝐵𝐹=𝑝−𝑎 

𝐴𝐹=𝐶𝐷=𝑝−𝑏 𝐴𝐸=𝐵𝐷=𝑝−𝑐 −2𝑝3+2(𝑎𝑏+𝑏𝑐+𝑐𝑎)𝑝−2𝑎𝑏𝑐 =

𝑎𝑏𝑐由三角形恒等式𝑎𝑏+𝑏𝑐+𝑐𝑎=𝑝2+4𝑅𝑟+𝑟2和𝑎𝑏𝑐=2𝑝𝑅𝑟带入并整理可以得到 由欧拉不等式(见内心性质𝑖𝑖𝑖)知, 

𝑆∆𝑃𝑃𝑃𝑟= 𝑆∆𝐴𝐴𝐴2𝑅=1−�

(𝑝−𝑏)(𝑝−𝑐)(𝑝−𝑎)(𝑝−𝑐)(𝑝−𝑎)(𝑝−𝑏)++� 

𝑏𝑐𝑎𝑐𝑎𝑏 

*7.补充 

1)三角形恒等式的证明:由外心的性质2 

1𝑆∆𝑃𝑃𝑃≤𝑆∆𝐴𝐴𝐴. 4又由内心的性质𝑖𝑖)知 两边平方 

∆=

𝑝𝑟2=𝑝3−𝑝2(𝑎+𝑏+𝑐)−𝑝(𝑏𝑐+𝑎𝑐+𝑎𝑏)−𝑎𝑏𝑐 

将其他式子用𝑝代换掉 故 又 

证毕.  

2)有关向量的几个结论: 

A𝑝2𝑟2=𝑝4−𝑝3𝑎−𝑝3𝑏−𝑝3𝑐+𝑝2𝑏𝑐+𝑝2𝑎𝑐+𝑝2𝑎𝑏−𝑝𝑎𝑏𝑐. 

约去一个𝑝,得 

𝑝𝑟2=𝑝3−2𝑝3+𝑝(𝑏𝑐+𝑎𝑐+𝑎𝑏)−4𝑅𝑝𝑟 

𝑏𝑐+𝑎𝑐+𝑎𝑏=𝑝2+4𝑅𝑟+𝑟2 

𝑎𝑏𝑐=4𝑅∆=4𝑝𝑅𝑟. 

∆=𝑝𝑟=�𝑝(𝑝−𝑎)(𝑝−𝑏)(𝑝−𝑐). 

𝑎𝑏𝑐 4𝑅������⃗=�����⃗�����⃗ 𝛼)𝐴𝐻𝐴𝐴+�����⃗𝐴𝐵+𝐴𝐶

OBDH������⃗=𝑚(𝐴𝐴�����⃗+𝐴𝐵�����⃗+𝐴𝐶�����⃗). 证明:不妨设𝐴𝐻

C������⃗=𝑚𝐴𝐴�����⃗+2𝑚𝐴𝐷������⃗ 那么𝐴𝐻

�����⃗=𝐴𝐴�����⃗+𝐴𝐻������⃗=𝐴𝐴�����⃗+2������⃗ 而同时�𝐴𝐻𝐴𝐷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𝑚=1.  

�����⃗=𝐴𝐴�����⃗+�����⃗�����⃗ 证明:�𝐴𝐻𝐴𝐵+𝐴𝐶

2

𝛽)𝐴𝐵2+𝐵𝐶2+𝐶𝐴2+𝐴𝐻2=9𝑅2 2

2

2

�����⃗+𝐴𝐵�����⃗�+�𝐵𝐴�����⃗+𝐴𝐶�����⃗�+�𝐶𝐴�����⃗+𝐴𝐴�����⃗�+�𝐴𝐴�����⃗+𝐴𝐵�����⃗+𝐴𝐶�����⃗�=9𝑅2. 故原式左边=�𝐴𝐴

 

3)重心性质2的向量证法和推广 

�����⃗+�����⃗+𝐼𝐶�����⃗=0是三角形重心的等价定义. 首先易知𝐼𝐴𝐼𝐵

2

2

2

2

2

�����⃗⋅�𝐼𝐴�����⃗+�����⃗+𝐼𝐶�����⃗�+𝐼𝐴2+𝐼𝐵2+𝐼𝐶2.  =3𝑃𝐼2+2𝑃𝐼𝐼𝐵

=3𝑃𝐼2+𝐼𝐴2+𝐼𝐵2+𝐼𝐶2   

也可以直接带进去算 

�����⃗2+𝑃𝐵�����⃗2=𝑃𝐴�����⃗2+�𝑃𝐴�����⃗+𝐴𝐵�����⃗�+�𝑃𝐴�����⃗+𝐴𝐶�����⃗� �����⃗2+𝑃𝐶𝑃𝐴

2

211�����⃗+�𝐴𝐵�����⃗+𝐴𝐶�����⃗��+𝐴𝐵2+𝐴𝐶2−�𝐴𝐵�����⃗+𝐴𝐶�����⃗� =3�𝑃𝐴

332

2

�����⃗+�����⃗�+�𝑃𝐼�����⃗+�����⃗�+�𝑃𝐼�����⃗+�����⃗� 证明:𝑃𝐴+𝑃𝐵+𝑃𝐶=�𝑃𝐼𝐼𝐴𝐼𝐵𝐼𝐴

2

�����⃗2+2�����⃗⋅�𝐴𝐵�����⃗+𝐴𝐶�����⃗�+𝐴𝐵2+𝐴𝐶2 =3𝑃𝐴𝑃𝐴

 

推广:可推广至正𝑛边形和多面体,读者可自行推导.  

8.小节目 

1)有关垂心的结论:圆内接完全四边形的四个三角形的垂心共圆.  H2有一种证法是向量法,这里是我的老师给出的证法: 首先注意到𝐴4𝐻1=𝐴2𝐻3且𝐴4𝐻1//𝐴2𝐻3.(由垂心性质

A13),所以𝐴2𝐴4𝐻1𝐻3为平行四边形.同理

H1𝐴1𝐴3𝐻2𝐻4,𝐴1𝐴2𝐻1𝐻4,𝐴3𝐴4𝐻2𝐻3也都是平行四边形. A4 

A2H3那么由𝑆𝐴𝑆判定∆𝐴1𝐻1𝐻2≅∆𝐴2𝐻3𝐻4.由上述证明容易

O得出垂心组成的四边形和原四边形的所有对应线段相H4等,由托勒密定理的逆定理可知四点共圆.  

A3评注:事实上它们是全等的;也可利用垂心组的性质. 

 

2)莫莱定理:三角形三个角的三等分线的交点形成一个正三角形. 为了证明这个定理,我们先证明一个引理: 如果四点𝐹’,𝐹’,𝐸′,𝐸满足下列条件: 

1.𝐹𝐹’=𝐹𝐸=𝐸𝐸’

�����⃗=−1�𝐴𝐵�����⃗+𝐴𝐶�����⃗�,上式最小,此时𝑃与𝐼重合. 显然,当𝑃𝐴

3

 

那么𝐹’,𝐹,𝐸,𝐸’四点共圆 

2.∠𝐸𝐹𝐹’=∠𝐹𝐸𝐸’=180−2𝛼>60°

 

证明比较容易,令𝐹’𝐹和𝐸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𝐴,则可以看

3α出∆𝐴𝐹𝐹′≅∆𝐴𝐹𝐸(𝑆𝑆𝑆),所以∠𝐴𝐸𝐹=90°−𝛼,得∠𝐴𝐸𝐸’也是90°−𝛼,这样通过𝑆𝐴𝑆判定∆𝐴𝐸𝐹与∆𝐴𝐸𝐸’全等,所以

O𝐴𝐸’=𝐴𝐸.即四点共圆. 

 

2α2α2α不仅如此,如果四点外有一点𝐴,使得∠𝐸′𝐴𝐹′=3𝛼,那么,𝐴也E'在这个圆上。(所张角是圆心角的一半) 

F' EF 

有了引理,我们就可以用同一法来证明莫莱定理了. 

 A令∠𝐵和∠𝐶的三等份线交于点𝐼和𝐷,连接𝐷𝐼.设∠𝐵的三

ααα等份为𝛽,∠𝐶的三等份为𝛾.可以知道𝐷就是∆𝐵𝐶𝐼的内心。

在𝐵𝐼上取一点𝐹,在𝐶𝐼上取一点𝐸,使得∠𝐹𝐷𝐼=

E'F'G∠𝐸𝐷𝐼=30°.那么∆𝐷𝐹𝐼≅∆𝐷𝐸𝐼(𝐴𝑆𝐴).所以𝐷𝐸=𝐷𝐹

且夹角为60°,这就说明∆𝐷𝐸𝐹是正三角形。 EF γβDβγ此外,∆𝐼𝐹𝐸是等腰三角形且底角等于𝛽+𝛾.现在在𝐴𝐵

γβCB上取𝐹’,𝐴𝐶上取点𝐸′,使得𝐹𝐹’=𝐸𝐸’.可以看出

∆𝐵𝐷𝐹≅∆𝐵𝐹’𝐹,∆𝐶𝐷𝐸≅∆𝐶𝐸′𝐸(𝑆𝐴𝑆).  

再用引理之前,我们还要核实第二个条件.现在我们设∠𝐴=3𝛼,那么𝛼+𝛽+𝛾=60°,因此𝛽+𝛾=60°−𝛼,那么∠𝐸𝐹𝐼=60°−𝛼,∠𝐷𝐹𝐼=120°−𝛼.  

∠𝐸𝐹𝐹’=∠𝐸𝐹𝐼+∠𝐼𝐹𝐹’=60°−𝛼+180°−∠𝐷𝐹𝐵=60°−𝛼+120°−𝛼=180°−2𝛼.  

同理也可以得到∠𝐹𝐸𝐸’=120°=180°−2𝛼.现在我们运用引理,得到𝐹’,𝐹,𝐸,𝐸’四点共圆,且𝐴点也在这个圆上,由于弦𝐹’𝐹=𝐸𝐹’=𝐸𝐸’,因此它们所对的圆周角也相等,即𝐴𝐸,𝐴𝐹三等分∠𝐴,故原命题成立.  

3)费马点和斯坦纳问题:三角形内有一点𝑃,那么使得𝑃𝐴+𝑃𝐵+𝑃𝐶最小的点𝑃在什么位置? 答案是使∠𝐴𝐴𝐵=∠𝐴𝐴𝐶=∠𝐵𝐴𝐶=120°的𝐴点,此点称为费马点. 

 A'给出三种证法: 

O' 

A 

AP'证法一 设三角形内有一点𝑃,将∆𝐴𝐴𝐵,∆𝐴𝑃𝐵绕𝐵逆时针旋转60°至∆𝐴𝐴′𝐵,∆𝐴𝑃′𝐵.易知𝐴′𝐴′𝐴𝐶四点共

线,∆𝑃𝑃′𝐵,∆𝐴𝐴′𝐵均为正三角形.故    

OBPC𝑃𝐴+𝑃𝐵+𝑃𝐶=𝑃′𝐴′+𝑃′𝐵+𝑃𝐶 

=𝑃′𝐴+𝑃𝑃′+𝑃𝐶≥𝐴′𝐶 

=𝐴′𝐴′+𝐴′𝐴+𝐴𝐶=𝐴𝐴+𝐴𝐵+𝐴𝐶 

当且仅当𝑃与𝐴重合时等号成立  

FGAE证法二 读者应知道下面的引理:正三角形内部一点到三边距离为定值,等于一边上的高.   

过点𝐴,𝐵,𝐶分别作𝐴𝐴,𝐴𝐵,𝐴𝐶的垂线交于三点𝐷,𝐸,𝐹.则∆𝐷𝐸𝐹为正三角形(四点共圆).  

过点𝑃作∆𝐷𝐸𝐹的三条高𝑃𝐼,𝑃𝐻,𝑃𝐼,则𝑃𝐴+𝑃𝐵+𝑃𝐶≥𝑃𝐼+𝑃𝐻+𝑃𝐼=𝐴𝐴+𝐴𝐵+𝐴𝐶.当且仅当𝑃与𝐴重合时等号成立 

OBHPCJD 

证法三 这里用的是力学方法. 

引理 大小相等的三个共点力两两夹角为120°. 

(提示:通过平移,构成一矢量三角形)  

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挂上三个等质量的重物𝑚,三根绳都与𝑃点相连,欲使𝑃𝐴+𝑃𝐵+𝑃𝐶最小,由于绳长确定,则三个重物的垂直高度放的最低,根据势能最小原理,系统受力平衡。取𝑃点为研究对象,由引理知夹角为120°.  

改变重物的质量,会得到加权费马问题,可以利用解矢量三角形来解决. 

 

顺便说一下,四个点、五个点可以推广到最小斯坦纳树.举一例子.  

如图所示,正方形四个定点的最小斯坦纳树.  

其两两夹角均为1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