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其防治对策需明确建筑工程的整体特征与组织架构,分析裂缝存在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如此才可最大程度地避免裂缝问题的持续严重化,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防治对策 引言
混凝土加固方法主要包括加大截面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碳纤维加固法、注浆加固法等,施工人员需要分析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加固方式,按照施工工艺流程进行作业,注意施工中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加固质量。
1裂缝的类型 1.1微型裂缝
混凝土裂缝是目前混凝土施工中比较常见的病害问题,微型裂缝以肉眼观察不到,主要是指混凝土内部出现各类问题。在混凝土内部一旦出现裂缝,其长度和宽度相对比较小,其自身混凝土结构以及成分可以达到目前提出的一系列标准要求,这种裂缝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并不会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不会对建筑工程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想要对裂缝的位置以及大小进行精准获取,那么可贵超声波探测仪进行合理利用。
1.2结构裂缝
施工质量、材料性能、施工季节、气温变化与工程地质条件等都是造成结构裂缝的主要原因,归纳整合,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温度裂缝。施工进程中如果遭遇极端天气变化,让混凝土遭受寒潮冲击,会使得混凝土表面温度在短时
间内迅速降低,发生收缩反应,在收缩时因内部混凝土约束,出现大的拉应力而形成裂缝。(2)沉降裂缝。沉降导致的结构裂缝是因结构地基土质不均、填土不实、松软、渗水等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因冻土化冻后出现不均匀沉降而造成的结构裂缝。(3)塑性收缩裂缝。混凝土终凝前强度比较小,若是存在较大风力或者高温,会让混凝土表面迅速失水,使得毛细孔中出现较大的负压,进而造成混凝土体积迅速收缩,但是混凝土此时的强度又难以抵抗本身收缩,就会出现裂缝。导致混凝土塑性收缩的因素为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凝结时间、水灰比等。
2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成因 2.1原材料选择
对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常见混凝土裂缝展开深入分析时发现,导致混凝土裂缝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到原材料影响。原材料选择对于混凝土质量会带来明显的直接性影响。在诸多建筑原材料当中,势必会存在相对比较多廉价或者质量不达标的原材料。特别是在新时期背景下,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中,部分建筑企业为了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基本上都会选择一部分质量相对降低的原材料。
2.2收缩因素
引起收缩裂缝的原因分为两种,其一是混凝土结构缺乏较强的抗拉性能,在完全凝固前,一旦遇到高温天气或者大风天气,在外部因素影响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收缩力度增强,自然而然地出现裂缝问题;其二是混凝土固化过程中会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消耗大量的水分,水分补给不足的情况下就会改变混凝土形状,导致塑性收缩裂缝的产生[1]。
2.3建筑图纸设计的问题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图没有经过前期大范围的检查,就直接投入正式使用。如果施工图纸中存在不合理等情况,建筑企业也很难发现,导致混凝土裂缝出现。因此在设计图纸时,要对建筑施工结构展开深入分析,对其中涉及到的诸多承重能力进行合理判断,对其中涉及的诸多因素条件展开综合分析,这样才能
够保证混凝土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旦设计图纸中存在问题,势必会对建筑工程项目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各部分混凝土构件设计环节,任何环节混凝土材料比例都会呈现出明显不同,如果无法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展开更加仔细的分析和考量,那么势必很难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提供保证。
3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防治对策 3.1优化配合比
(1)粗骨料可选择5-25mm的连续级配石子,含泥量<1%,片状颗粒、针状颗粒含量维持在15%以下;细骨料则选择含泥量低于1%的中粗砂,在选择原材料时,在保证其基本性能的基础上,应尽量少选择水泥、水,以降低水化热,避免混凝土出现持续收缩问题。(2)可选择在混凝土中添加适量粉煤灰,以此来提升混凝土整体的黏塑性、坍落度,如此在契合泵的基本要求时,又可尽量少地使用水泥。(3)引入大数据与数据库技术,分析以往类似工程的配合比,以此来不断调整配合比,最终确定最适宜在本次工程中采纳的配合比。(4)在设计配合比的进程中,要求设计人员能够综合考量大体积混凝土的整体应用特征,在考虑降低混凝土整体收缩性的同时,确保其具备一定的强度。为降低混凝土水化热,要采用P·O42.5水泥,并在其中加入粉煤灰,降低混凝土的收缩与水化热,并消耗掉其中含有的碱,预防出现比较严重的碱-集料反应。
3.2完善建筑图纸设计
由于混凝土裂缝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受到设计图纸不合理等因素条件影响,图纸当中如果混凝土结构出现问题,势必会导致混凝土自身承载力无法达到标准要求,进而引起严重裂缝。所以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要对设计图纸中的内容进行仔细审查,对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设计人员进行聘用,以此来保证设计工作的全面有序开展,最大限度保证混凝土结构设计可以达到标准要求[2]。
3.3降低混凝土温度差
(1)选用建筑电子测温仪测温,按照建筑工程的推进情况与整体布置情况,选择最佳测温点位置,原则上要求均匀布置,在现场的各个区域均匀布置测温点;
特殊布置要求在温度变化幅度较大的区域布置测温点。(2)要求测温点应不布置于混凝土的各个区域,可在混凝土表面大约10cm位置布置上测点、下测点,在混凝土底板厚度中心位置布置中间测点,在混凝土表面大约15cm位置布置空气测点,在覆面保湿材料下混凝土上布置保温层测点。(3)在测温点位置布置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选择以塑料袋等隔离装置包裹好置于混凝土外面,使其始终处于干燥、清洁状态;在具体的测温时,为提升测温效率效果,可选择搭配使用仪表、测温线,记录整个测温过程,一旦发现超高或者超低等不正常问题及时报告。(4)控制好测温频率,在浇筑过混凝土之后,第一周测温频率为4h/次,进入第二周之后,选择6h/次的测温频率,测温时还需明确当时大气温度;整理、研究各项温度数据,若是温差>23℃,应强化各项养护操作,并采取保温措施,使最大温差控制在25℃以内。(5)当中心和表面温差大于20℃时和降温速度接近1.5℃,应立即向技术质量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6)必要时可在承台中心平面布置一层冷却水管,遇电梯井、集水坑时,冷却水管向下往电梯井、集水坑下筏板厚度中心绕行,对温度较高的混凝土进行降温处理,控制好混凝土温度差。(7)混凝土表面应覆盖保温材料,并保证养护时间足够长。
3.4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在项目建设时,监督管理部门需要针对混凝土制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尽可能实现对各类问题的有效规避。在混凝土使用时可以对影响施工的重要因素条件进行查找和确定,通过监督施工人员现场施工,来避免施工人员的人为操作失误而引发的问题。监督管理人员可以对现有施工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避免出现严重的裂缝问题。
结语
混凝土裂缝是目前建筑工程项目中时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建筑工程项目在使用时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都会受到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实现对混凝土质量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避免其出现严重的裂缝问题。
参考文献
[1]叶伟.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门窗,2019(23):47+50.
[2]马洪越.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3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