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作品的特点及其教学方式
来源:叨叨游戏网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Research 2013年9月 中旬刊 教改・教研 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作品的特点及其教学方式 陆媛媛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经典作品的教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着特殊的重要地位。所谓“经典”,是那些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的文 本,是民族文明和人类文明的结晶。对于经典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本着忠实于文本、恪守于原著的态度对文本进行科学的解读;还 应找到经典作品提出的命题和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问题之间的契合点;经典作品还是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有效媒介。 【关键词】经典作品中学语文教学文学经典名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经典作品的教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着特殊的重要的地 位。所谓“经典”。是那些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语言上都具有不同于 般性文本的深度和广度。并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 一【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43-02 未来,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与实践,而 不是着眼于"3下,-适应当前的某一或宣传13'径的需要.被动 地接受政治形势的约束。 的文本。当前的文学经典名著教学还存在诸多误区,如资源重复、 教法单调等。这种现状造成广大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学习兴趣越来 越差,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经典 名著的兴趣.如何使经典名著的学习取得更高更好的教学效果, 这些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一、经典作品之特点 经典作品是精神的种子。是文化选择的果实,是历史积淀的 结晶。经典蕴涵着巨大的阐释空间,是常读常新。越读越深的。经 典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思想资源和话语方式,更进一步说,它们还 能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文化人格以及统一的民族国家观念。这 些作品充满着可贵的人道气息.把个体的存在价值(生存需要、精 神需求、人格尊严等)置于首要位置,阅读这样的作品,会让读者 感到一己之身作为人的尊严乃至庄严。Ⅲ这类作品往往具有以下 几个特点: (一)经典作品的文学性 经典作品的语言文字多准确、精美。是现代汉语的典范。也 是优秀的语文教育资源。其谋篇立意、文章结构、遣词造句、抒情 手法等方面都对中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 助。中学生学习这些文章,不仅能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提高审美 能力。 (二)经典作品的典范性 经典作品应该具有一定典范性,即体现着民族意识和文化 传统和主流价值观。利于对学生施以人文熏陶。诸如重亲情、爱家 乡、爱自然、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等积极乐观和高雅的 思想情趣。经典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思想资源和话语方式。是学生 精神发展的土壤。 (三)经典作品的独特性 经典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作品中的言说对象,是作者高度个 人化的情感和思绪。唯有作者的眼所能见、耳所能闻、心所能感, 而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引发的所思,落根在“这一篇”,通过独抒 心机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121 正因为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让每篇作品有 了其本身的不可取代性。比如莫怀戚的《散步》,作者所表达的对 生命的传递、流转的感悟其内涵远大于歌颂亲情这一点,那么《散 步》就是任何一篇谈论亲情的文章所不可取代的:再如老舍的《想 北平》也是作者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定的人生境遇下所抒发,老 舍笔下的北平不同于任何其他文本中的北平.它是糅合了强烈的 主观色彩的为作者所独有的北平.老舍笔下的乡愁也不同于其他 作者的乡愁。它也是任何一篇诉说乡愁的文章所不可置换的。 (四)经典作品的超越性 作为现代公共教育。教材的经典标准不可能去迎合个体的 趣味。而只能以继承民族传统精神血脉、培育现代公民健全的精 神世界、传递人类文明火炬为皈依。而许多时文,如此。学校教育 中的“经典”,必然是公认的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并且超越时代、常 读常新的。而一些时文一味迎合读者需求。倡导快餐文化,耐不住 咀嚼,经不起时问的淘洗,这样的作品并不适宜被作为选文进入 教材。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学科.不可能也不能脱离现实的 社会政治、经济语境,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语文教学.都需要赶上 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时更新内容,反映时代的变化。 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教材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反 映是必要的,但这种价值观念要强调其时间超越性.应该着眼于 二、经典作品之教学 (一)文学性——细读文本.做专注和温良的倾听者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评价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不 要以为语言文字只是枝节。要知道离开了这些枝节就没有另外的 大事。”(叶圣陶:《朱佩弦先生》)经典作品充满了文本之美,其语 言值得细细品味。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内 在体系、形貌、神韵,不要轻易破坏它。“讲经典,就是引导人们读 原典,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一篇一篇,老老实实地读。” 对于经典作品.应当本着忠实于文本、恪守于原著的态度对 文本进行科学的解读。而科学解读又必须扶文本出发.尊重文本。 还原文本,尊重作家的原初意图与话语图景,尊重学生阅读文本、 与文本对话的原生态语言感受,避免教师的强势介入。为人师者. 当一字一句地疏通,弄清原义、原意,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与 习惯,不要“抽出而讲之”作不着边际的发挥。而对于社会中一些 流行的经典作品的讲解、心得、摘句,应保持一定的冷静和必要的 警惕。如果把经典当摆设,或者简化、庸俗化、功利化经典。造成的 结果反而只会让学生误读经典、曲解经典、远离经典。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语言文字堪称经典的散文。朱先 生这样论述他在语言文字上的追求:语言要“既能悦目.又可赏 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朱自清给前平伯的信)作品则要 像“寻常说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朱先生对语言文字的追求在 《春》中得到最好体现。《眷》中每个词语于意义之外还有情味,这 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从字面的推敲、声音的吟味中去细心领略。以 此磨炼学生对于词语的敏锐度。如“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 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这一句。作者所用得“卖 弄”似乎含有贬意,但如果放到语境中,与前面“呼朋引伴”连起来 整体品味,就会让人感受到鸟儿们一个个像好胜的孩子一般争先 卖弄的天真劲儿。甚至能从心底听到婉转轻快的阵阵鸟鸣.且不 由自主地发出欣赏的微笑。 对于经典,不妨忠于原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让学生沉浸于 经典作品,不受到庸俗化曲解的影响,不受既定阐述的约束。 并最终形成的体会认识.进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阅读境 界的时候.也就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典范性——秩经典作品成为展示经典原著的窗口 因经典作品具有典范性,是学生精神发展的土壤.所以由经 典课文引发学生读经典原著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当是一 个合格的引导者和激发者——引导学生走向原著.激发学生阅读 原著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要打破历来课 堂上只能读单篇文章的惯例,让学生结合课文课外阅读全著。这 样,学生不仅可以扩大学习资源,增加知识积累,还可以培养阅读 全著的能力。 如学习《范进中举》,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借来《儒林外史》,翻 到“范进中举”这一章节,了解内容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翻看前面 的章节,使学生产生阅读全著的兴趣和欲望。这样,学生既能很容 易地掌握教材,并且能对文学名著进行思考。学生对书籍的思考 越多,经典作品对个体影响也越深刻。这些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 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经典名著,就成了影响学生发展的最优秀、 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一方面是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领会 原著的绝好范本。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原著、激发学生热情的窗口 一旦学生们错过从这个窗口“望”进去的热情和机会.他们将会错 过那展示了精彩纷呈的人情风物;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厚 ・43・ 改・教研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earell 2013年9月 中旬刊 运筹于课内,决胜于课外 ——关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思考 200438) 胡红洁 (上海体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摘要】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课堂为教学场所,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活动和过程。课堂教学上既传授语 言知识又训练语言技能,既传授语用规则又训练言语能力,目的是指导第二语言习得者在课外实际交流中语言运用不但合乎语法.而 且恰当得体。因此课堂教学的情景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要,课堂教学的方法要注重启发和探究.课堂教学的内容要结合文化和国 情,只有精心运筹于课内,才能真正决胜于课外。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语言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1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44—02 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启发。7O年代起.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交际 能力逐渐发展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最高目标。我国对外汉语教学 同样经历了上述几个阶段,从语言知识讲授和语言技能训练.进 而转移到交际能力培养的轨道上,遵循“结构一功能一文化”相结 合的教学原则,强调语言教学不仅要注意听、说、读、写等语言技 能的训练,而且要求学习者能将课内所学迁移到课外情境中去; 不仅要求学习者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且还 要说得恰当得体 吕必松先生曾援引西方学者的观点,认为第二语言是指在 目的语环境中学习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外国留学生在 华期间学习并使用汉语,而且处在汉语环境中.因而汉语就是他 们的第二语言。【 一般来说.语言学习有两种环境:目的语环境和 非目的语环境。前者是第二语言教学环境,后者是外语教学环境。 针对来华留学生开展的对外汉语教学是在目的语环境中把汉语 作为外语而进行的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其优势在于汉语言 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学以致用 第二语言教学走过了众多教学法流派此生彼长的历程,从 教学目的来看,早期的语言教学是把语言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 强调语言知识的重要性。但转换生成语法创始人乔姆斯基 (Noam.Chomsky)提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并非同一个概念, 学习者虽精通语言。却无法准确输出语言,语言教学应着力于挖 掘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并发展其认知技能.因而上世纪60年代. 语言教学的总体目标转向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培养,强调 语言的结构与功能。可是长期的语言教学与实践,人们又发现仅 有语言技能是不够的,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有效沟通。受 ',l,,,,l,●,ll,,●,l,,●ll’l,,,,',, 交际能力是在交际和交际训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课堂教学 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美 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在其“习得一学得假说”中认为第 二语言能力的获得有两条途径,一条为“语言习得”。是课外通过 与说本族语者的交往自然而然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另一条是 “语言学习”,通过课内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 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 握。前者是无意识的、非正式的,后者是有意识的、正式的。但克拉 申同时指出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关注语言形式的意识,掌握所学 '’ll,,,l',,,''’'’’, l,ll,'',●,’ ’ll,ll ’,●l,l●,●l,,●,'●'' 沉沉的人文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材单单作为“例子”已 然远远不够,它还应该是透视文学宝库的“窗口”.而语文教师则 是引导学生走进和理解原著的桥梁。 因此.在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之外,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 趣,让他们“走进”作品。去体味经过作家提炼的另一种历史与人 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显得极为重要。这种教益相当于或仅次于 生活本身。 (三)独特性——把握作者个人情怀与其历史时代如何互动 正因为经典作品具有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 学生对此类文本的阅读、理解、感悟是通过任何文本所不能拥有 的。所以此类作品的教学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往作品走,往“作者的 独特经验里”走。 作家独特的个性和精神气质影响着其作品的风格.而其历 史时代背景又正是作品产生之土壤。所以要读出文本的独特性. 需了解文本的背景性知识。在解读寄托着作者一己之独特情思的 文学文本时,应该给予注意的有:第一,作者的个人精神气质和个 人情怀;第二,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第三。作者个人情怀如 何与那个历史时代相互动。以此为基础,再让学生走近文本、理解 文本。 中超越于时代的思想理念和价值体系。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如果硬是要求学生们作如此理解,甚至填鸭式的一味灌输。如何 能让尚显幼稚的中学生去欣赏乃至领悟经典作品呢?教育者要做 的是从小处着手。充分考虑中学生生命成长韵特点,找到经典作 家的生命和学生生命之间的契合点,找到经典作品提出的命题和 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问题之间的契合点。 ・ 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其阐释人性深度而超越时代.其作 品中的思想具有历史穿透性。而中学阶段的鲁迅作品教学 因中 学生不管是生活、社会还是感情阅历都不够厚重,老师仅凭借自 己的理解去大开大阖的讲演,那必然达不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故 鲁迅作品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找到鲁迅作品和学生生活经验或生 命要求之间的一个沟通点,中学语文教师也应在教学中找到一个 浅显生活化和深刻思想性的平衡点。初中阶段可侧重讲解鲁迅关 于生命、关于爱和美的感悟的描写与思考这些相对明朗的文字: 高中阶段则可关注一些更能体现鲁迅最基本的思想.更为严峻. 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字。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师生之间、作者与读 者之间心灵的交流.达到“会心”的境界.帮助学生心灵的成长充 实。这样的经典作品.它们在时间上离我们很远.在精神上却离我 们很近。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晚明小品佳作,老 师们教这篇作品.一般是侧重于内容的分析和价值判断。然而结 合作者个人情怀与其历史时代的互动这一背景,会对文本有更深 入的体悟。文中作者不写现实的景、物、人,而写景、物、人的“影 子”,长堤是“一痕”.湖心亭是“一点”,舟是“一芥”,舟中人是“两 三粒”,极具变异和夸张,营造了一个梦一样迷蒙的西湖雪景。何 以如此?张岱前半身生活在明末,那时是贵族子弟,后半生生活于 清初.茅屋葛衣,国破家亡的现实使他如陷梦境,梦醒后要减轻痛 苦.他找出了一条途径就是营造梦。这就是作者之心,也是文章构 思之由。只有带学生体悟到这一点,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内部 结构.真正读出文本独特之所在。 (四)超越性——找到经典作品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 中学生因生活阅历、社会经验尚浅,无法完全理解经典作品 ・教育,不可忘却经典的力量。没有经典或轻慢经典的教育是 苍白的。我们应该学会敬重经典、善待经典。通过经典,让教师和 学生与最伟大的心灵不断交流,从而拥有丰富的对美好事物的经 历——这是教育对美好人性的陶养所能做的最好的事。 参考文献: …赖配根.经典的教育力量田人民教育,2006,18:31—33 『2]王荣生.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I1冲学语文教学, 2011,2:18-26 [31朱于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建 ̄ZlJ].课程?教材?教 法,2011,5:37—42 [4]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9,10:150—151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