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华容县梅田中学 陈中飞
我们知道一个人要学会学习,首要的就是要学会阅读。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因此,中学各科教学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只重教师知识的传授,轻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的改革目标,阅读教学法恰好顺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值得我们所有历史教师去探索、思考、实践。那么在实践中,怎样才能运用好“阅读教学法”呢?现就个人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首先要做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历史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去把握教材,发掘教材与现实的联系,确立合适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阅读的兴趣。总之,要让学生带着悬念、疑问、感动或惊奇进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多历史教材每课都设有导入框或大量鲜活的历史人物图像、历史故事、文物等各种图片,教师可以灵活取舍引导学生去阅读,同时也可以根据课文主题去课外选择相关意义的材料来激发学生阅读。如我在教学《美国战争》一课时,我设计了下面的一段阅读导入话题:美国是世界上最年轻、最民主、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你知道200多年前的美国是什么样子?美国是怎样建国的,民主制度又是怎样确立起来的吗?那么请阅读这篇课文,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的信息。
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从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过程。一般来说,历史阅读教学包括:学生自主阅读和师生互动两上环节。“学生自主阅读“明确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师生互动“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担好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对学生的阅读赶到指导和促进作用。
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课,教师先设定阅读目标:① 从课题中了解该课的知识结构:起因、经过、结果、历史意义。② 找出五四爱国运动与单元主题新民主主义兴起的关系,并思考新民主主义同旧民主主义有体不同?③ 五四运动取得哪些初步胜利成果,为什么?④ 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怎样?运动中的学生喊出的口号中哪一句最能反映这一性质?然后学生带着问题目标去阅读、思考,最后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互动,达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
第三,培养学生感悟探究历史的能力
阅读教学一方面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通过阅读获取有效的知识信息,但最终目的还是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因此感悟探究就成为历史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的最佳途径。
如在教学《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将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并说说自己的两幅,学生阅读完课文后就开始思考了,讨论发言时相当积极踊跃,有的学生这样写道:读完这篇课文,我感受最深的人物是美国总统林肯,我非常佩服他。因为他出生贫苦,靠个人的努力当上了美国第16 届总统,在任期间领导了美国北方战争,黑人奴隶,维护国家统一,他应当受到美国人民一致尊敬。有的学生认为美国黑人最值得大家同情,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还有学生说,美国南北战争历史意义重大,不但维护了国家统一,还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北方是正义,南方国家不得人心,最终失败……在学生的感悟交流过程中,课文的主要知识点基本上都一一呈现出来,教学任务也
随之完成。
第四,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历史阅读方法
学习一门课程,不懂基本阅读方法,想使学生一直都对它保持兴趣恐怕很难。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历史课文阅读方法的介绍。
首先老师要介绍历史学科特点,把记忆历史事件的“四部分”(指历史事件都包括有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四部分)、“四要素”(指历史的经过分为时、地、人、事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这四要素),交给学生; 介绍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社会横向面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最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抓住关键的词句,如表示事物发展程度,表示因果关系的词句,养成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
以上是我在初中历史阅读教学中的点滴认识。总之,历史阅读教学需要教师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说,只有这样,学生都能快乐主动地学习,学生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才能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