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句衔接”专题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人:
教学的目标:
1、掌握语句衔接的相关知识。 2、探析解题的基本规律及其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探析解题的基本规律及其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语句衔接的相关知识:
语句衔接题属高考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考查内容,从知识上看,属于消极修辞;从能力层级上看,属较高层次的“应用(D级)”类。此类题能力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是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重点,也是学生备考复习时的一个难点,做这类试题,应按照“瞻前顾后,上联下串”的基本思想,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等方面去分析和思考,力求做到在思想内容方面事理通达,在表达形式方面文理顺畅。具体来讲,语句连贯、衔接紧凑的语句应该做到:话题一致、事理相通、情景和谐、结构严密。 (一) 话题一致
话题一致是保持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一个长句或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的角度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语意的连贯。
(二) 事理相通
用语保持事理的逻辑性。说话要“合乎逻辑”才能保持连贯。事理不通,语言必然不通。前面说了两面,后面承接一面,或者反过来,前面说了一面,后面突然变成两面;前面从好处说,突然转到坏处说,或者反过来,前面从坏处说,突然转到从好处说;没有因果的说成因果,没有递进的说成递进,等等,都会使句间失去连贯。一般来讲,影响事理相通的因素有:概念不清、判断不当、前后矛盾、因果关系不当、多重否定不当、前后对应不当等。 (三) 情景和谐
语言带有情感。文字中所渗透的感情或喜或悲、或憎或爱、或褒或贬、或激昂或沉郁,文字所描写的景象或繁盛或凄凉、或热烈或肃杀。这样就要求上下文在整体上做到情感意境保持一致。
(四) 结构严密
语句结构严密主要涉及以下一些内容:
①语言中常有些排比句、对偶句,这就要求结构上的统一,破坏了这种统一,也就失去了连贯性。
②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用陈述句还是用疑问句,合起来说还是分开来说,等等,也常常会涉及连贯问题。
③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间的逻辑联系,并造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从而影响句意
的连贯。
二、例题分析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B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 ,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①④⑤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一看文段的思路,二看选项所提供选择的内容。分析可知,文段前三句是总起,提示要讨论的是关于读书的多读与少读问题。后面一组用分号隔开的句子,是对“多读”与“少读”对举展开的讨论。一、二空缺处可供选择的选项也正是关于对“多读”与“少读”的情况说明,取舍的着眼点在于先说哪一个。第一空缺处比较难以判断;可再看第二空,根据后面的说明文字,可以知道这里是对“多读”的阐释,那么,与此相对的前一空自然就是“少读”了,因此第一空应该填②,第二空应该选③。至于最后一空,所提供的两个句子,其区别仅在于是关注“读书”还是关注“读书人”,根据整个文段的话题判断,应该填⑤。 3.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D )
(1)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 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 ② 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 ③ 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 ④ 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 ④ 【解题思路】
这道题目,既要语意连贯,还要考虑音节和谐。①②比较,②中前后两个句子分别与横线前“每逢深秋时节”、横线后“松竹山茶”在句式或结构上相同,前后贯通,整齐错落,恰到好处,①则与其显得不够协调。③与④相比,④在与横线前面的句子联系时,紧扣“远眺群山环抱”,先衔接“层林叠翠”,这是由于山上林木苍翠的缘故;若先衔接“白云缭绕”,则会割断“山”与“林”的密切关系,所以④比③在衔接上更合事理,更具优势。另外,从音节和谐角度,“瞰”和“览”、“绕”与“茂”押韵。 三、作业:
四、总结:
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