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密度电法在岩溶注浆检测中的应用
来源:叨叨游戏网
技术市场 密度电法在岩溶注浆检测中 探析高 的应用 陈文德周巍 武汉430056) (湖北省地球物理勘察技术研究院,湖北【摘要】采用灌浆方法对岩溶发育地区进行加固处理,改善了岩层的荷载传递性状,提高承载力。通过工程实例,采用高密度 电法对处理地段进行注浆前后探测对比,可以检验注浆效果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关键词】溶洞注浆;高密度电法;承载力 一、前言 6 max控制在5%之内(由仪器控制),电测点相对均方误差计 . 溶洞灌浆是针对路基浅层多溶洞及软弱土加固方法之一, =_-■ 处理范围广,但造价低。其加固机理主要是使溶洞填充密实挤 算公姚e: 槲舫误差M=密,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稳定体,其次尽量切断溶洞与土层及 工点相对相对均方误差M为4.63%。数据处理及反演采用 地下水之间联系,防止溶洞的发展,危害工程的安全。由于场地 溶洞多为软塑状粘性土或夹有砂砾充填,存在严重漏水现象, \/ ,该 Surfer软件和RES2DINN进行。 2.检测方法。高密度电法检测使用中国地质大学研制的 GMD一6多功能电法仪,数据采集是根据野外实际情况进行试验 确定参数后,通过主机控制电极转换器形成供电、测量及数据 采集的全自动控制。数据采集完成后,将原始数据传入计算机 进行数据转换、地形校正、二维反演后,输出二维地电断面图, 至此完成整个采集与处理全过程。 有的则与上部土洞相通,为了保证加固效果,采用联合灌浆方 法。即对溶洞内的充填物进行扰动清洗后,旋喷一定量的水泥 浆,然后采用类似水下混凝土浇注方法对溶洞灌注水泥混合 浆,至孔口返浆,使溶洞内的冲填饱满,达到加固目的。高压旋 喷清水及注浆为了是保证灌注水泥混合浆液前溶洞内浆液的 稳定,也保证加固处理后形成的灌浆体性质均匀稳定,不存在 软弱“灶”,并使溶洞没有继续发育的条件及空间。施工中应注 意地层情况,准确控制需处理的溶洞的规模、深度、范围及充 填情况。 二、高密度电法 图1高密度电法工作流程图 3.测线布设。主要按设计要求沿路基左中线(ZZ)和右中 线(Yz)布置物探测线,据现场桩位利用测绳或皮尺测量点距及 剖面的相对位置。注浆前因钻机、积水、未拆迁的房屋等因素影 响,注浆后因积水、桩机等因素影响,局部地段测线有少量偏 移。 1.检测原理。高密度电法是以岩土体导电性差异为物理 基础的一种勘探方法,通过研究在人工电场作用下介质传导电 流的分布规律,探测一定深度范围内不同电性地质体引起的异 常特征,根据视电阻率的相对值或梯度变化来推测地质异常 体,从而达到地质解释的目的。其直接测量的数据是电流I和 电压△u,根据公式,,= x K=n× 计算视电阻率,本次检测所用 三、工程实例 1.注浆前探测。(1)高密度电法的异常特征。根据测区地 。测区内基岩为灰岩。完整的基岩地球物理场稳 定,其物性参数如下表: 岩性 第四系冲摸积 灰岩 岩溶 视申.阳率fnm 晷 <1O0 >200 <1O0 质及地球物理条件,测区第四系冲洪积层的视电阻率值小于 100Qm,第四系残坡积层上部局部呈现高阻,而基岩的视电阻 率值大于200Qm,岩溶的视电阻率值呈低阻。视电阻率断面图 上出现两边高阻、中间低阻由浅至深的带状或窄长形低阻区或 在高阻区中出现圈闭的低阻区。见典型异常特征图。 拄浆体 未沣浆体 >200 出珊.相对低阳 从上表可看出,注浆体和未注浆体的物性参数差大,这为 高密度电法检测注浆效果提供了较好的物理前提。 工作中采用n装置和S装置,极距5米,最小电极系数 2,最大电极系数18,电极30 ̄60根,相邻排列重复部分电极。 最大供电电压200V,供电电流大于20mA。野外数据采集误差 ■■一# ㈣ md、0 ∞n -_a 翻蠢誊 豳∞ 糕翟一 =街 } ^蝴^ 越蕊 _旆搏 -_一 S0 ,-{ “ _ 图2典型异常特征断面图 企业导报2012年第04期 255 技术市场 (2)物探异常综合解释。根据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断面图,结合 钻探资料,某一路基处岩土分层和推断岩溶发育区为:基岩埋 深在11.0~25.Om之间变化。发现岩溶发育区两处A段、B段。 2.注浆后检测。路基注浆后检测分为注浆深度检测和注 n # 特☆ 浆效果检测。(1)注浆深度检测。注浆深度检测主要是检测注浆 _ -IIII ∞避 一 辫 -_一 , ≮‘ :《 ^ 。 H … } 加固底面是否达到设计深度要求。设计注浆加固底面为基岩顶 面下5m,因基岩项面为变化的波状面,则注浆加固底面亦为变 图7注浆前反演视电阻率断面图 化的波状面。根据测区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测区第四系冲洪 积层的视电阻率值小于i00 Q m,而注浆后基岩的视电阻率值大 于200 Q m,与未注浆的灰岩视电阻率值相对有一定提高。下两 图为注浆前后视电阻率值对比图,可看出注浆后基岩视电阻率 值由200Qm以上提升至300Qm以上,加固底面亦可分辨。 图8注浆后反演视电阻率断面图 一 : ≥ ~ :: i ::::: :::毒 ≯ 第三,效果不显著或无效果特征。根据测区地质及地球物 理条件,注浆后基岩的视电阻率值大于200 Qm。若视电阻率值 ~ :: :蜥::::: 无提高或断面图上出现两边高阻、中间低阻由浅至深的带状或 ~ ::::::≥:: ~ 誊£ 窄长形相对低阻区或在高阻区中出现圈闭的相对低阻区,则为 …; …~… 注浆效果不显著或无效果区。其异常特征与图2相似。 图3注浆前视电阻率等值线图 3.综合评价。根据上述将路基注浆加固效果分类综合评 羲 鬻 , 价如下: 类别 基本描述 综台评价 I类 注浆深度达到设计要求且效果显著 优良 :; 黧 l】 注浆深度达到设计要求且效呆较显著 合格 IⅡ 注浆深度达到设计要习之但效呆不显著 需修补 IV 注浆深度未达到设计要求 ‘△格 具体分类如下表所示(按设计注浆深度和实际注浆深度分 一一 * M ・ …… 段表示)。 图4注浆后视电阻率等值线图 A段和B段路基注浆加固效果分类一览表 (2)注浆效果检测。注浆效果检测主要是:注浆加固后视 段号 深度(设计注浆深度 电阻率是否比注浆前变化均匀且明显提高,是否有低阻区、重 m) 实际注浆深度 分段号 长度(n) 深度(I【1) }~….一 {位 承 禾 综合评价 点加固段是否得到加强等。注浆后基岩的视电阻率值有所提 Z1 49.84 3O.5—35.5 中 U 高,对比注浆前后相应路段视电阻率断面图特征,将注浆效果 A段 300 l好 I .1~29.5 Z2 l5.O0 35.5~30.Y1 34.84 30.5~30.0I中 I1 分为三级:好(效果显著)、中(效果较显著)、差(效果不显著或 Y2 30.O0 30.0~29.5 l好 I 无效果)。第一,效果显著特征。见注浆前后视电阻率断面对比 Z1 25.O0 30,0~2L 0I好 I B段 29.5~21.3 Z2 66.42 27.0~21.5{中 II 图。注浆后基岩的视电阻率值明显提高,由200Qm提升至 YZI 91.42 29.5~21.5 I中 Il 300Qm,视电阻率曲线变化均匀,无低阻反映,推断为注浆加固 注:设计注浆底面深度和实际注浆底面深度以检测时实际 效果显著区。 地面起算,即设计路肩标高下1.8m起算。 一 … ~基 一 ..一… … … … .…… 譬 墓 紫 { 四、结语 (1)对岩溶发育地区进行注浆加固处理,可明显改善岩层 一 兰∞ - _-・. 荷载传递性状,能大幅提高承载力,减少基础沉降。(2)高密度 图5注浆前反演视电阻率断面图 电法只是注浆效果检测的方法之一,在对注浆体的分布范围及 其物理力学性能的定量分析上有其局限性;有条件的情况下同 时施以取芯检测和超声波CT检测加以辅助对比验证,使检测 墨 一 结果更加准确。 图6注浆后反演视电阻率断面图 第二,效果较显著特征。见注浆前后视电阻率断面对比图。 参 考 文 献 注浆后基岩的视电阻率值有所提高,视电阻率值>220 Q in,曲线 【1】《铁路工程地球物理勘察规程》(TB10013,-2004) 变化较均匀,局部出现相对低阻,推断为注浆加固效果较显著 [2]《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072.93)(国土资源部) 区。 3【]《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Z/T0073—93)(国土资源部) 256企业导报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