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施工组织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施工组织

来源:叨叨游戏网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施工组织

目 录 一、爬架简介 二、工程概况 三、方案设计 3.1爬架基本工作原理 3.2方案设计依据 3.3平面设计 3.4立面设计 3.5主要技术参数 四、爬架施工现场管理 4.1安全管理体系 4.2安全措施 4.3安全检查制度 五、爬架的安装 5.1安装流程图 5.2架体的安装与搭设 5.3电气的安装 5.4调试验收 5.5一般规定及要求 六、爬架的升降 6.1施工流程图 6.2升降前的准备 6.3升降作业 6.4提升操作步骤 6.5下降操作步骤 6.6升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6.7升降后的检查验收 七、爬架的使用 2

7.1使用注意事项 7.2使用中的日常维护 八、爬架的拆除 九、计算书 十、附图表 一、YF附着升降脚手架简介 YF附着升降脚手架主要由主框架、底部水平桁架、附着支座、调节顶撑、防坠、防倾装置、提升设备和脚手架体等组成。其特点:附着支座集承重、导向、防倾、防坠于一体,操作简单方便;调节顶撑既能调节架体水平高低偏差,又能承重,操作简单方便,节约劳动时间和大量钢丝绳;能单跨升降,也可以多片整体升降。提升设备采用环链式电动葫芦。 二、工程概况:

三门峡祥和花小区2#楼,地下一层,地上27/30层,标准层标高为2.9米,檐口总高度为81.6/90.9米,结构为框剪结构。外架采用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架体总高度14.4米,架体最大跨度7.0米,架体宽度0.9米,步距1.8米。 三、方案设计

3.1爬架基本工作原理:

3

爬架是通过附着支承结构附着在工程结构上,依靠自身的升降设备实现升降的悬空脚手架,即沿建筑物外侧,搭设一定高度的外脚手架,并将其附着在建筑物上,脚手架带有升降机构及升降动力设备,随着工程进度,脚手架沿建筑物升降。

3.2方案设计依据 (1) 标准层结构平面图

(2) YF附着升降脚手架安装操作规程和技术指标 (3)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4) 《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管理暂行规定》

(5)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6)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程》(JGJ80-91) (7) 《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8) 《建筑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3.3平面设计

3.3.1 根据工程结构情况,2#楼共布置93个提升机构,分6段对架体进行升降。

3.3.2提升机构的平面位置及立面位置详见后附图,施工时按图设置预留孔。

3.3.3架体底部采用标准连接杆搭设底部桁架,局部用脚手架钢管搭设底部桁架,搭设长度不超过2.0m。

3.3.4施工电梯处搭设挑架。

4

3.4立面设计

3.4.1爬架从标准一层开始安装搭设,随施工进度逐层搭设至第标准四层爬架开始提升。

3.4.2附着支撑结构为:三角形支座宽400mm-1000mm,使用工况安装三个,升降工况安装两个附着支座。

3.4.3爬架以主框架及水平梁架为骨架采用扣件钢管搭设,高度14.4米,按规范搭设剪刀撑,剪刀撑从架体底部向上连续搭设,跨度不大于6m,水平夹角45-600,并应将把主框架和底部水平梁架连为整体。 3.4.4脚手架悬挑长度不大于1/2水平支撑跨度

3m,悬挑大于2米

的部位以主框架为中心成对设置对称斜拉杆,其水平夹角应不小于450。 3.5主要技术参数

架体高度:14.4米,架体跨度:最大跨度7.0米; 架体宽度:0.9米,步距1.8米;

架体悬挑长度:最大3米,架体悬臂高度:5米; 主框架距建筑结构0.4米,脚手架体距结构1.3米;

架体升降设备:10.0t×6m电动葫芦,架体升降速度13cm/min; 四、爬架施工现场管理 4.1安全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

工地项目经理 ↓

5

项目工程师

爬架专业组组长 ↓

架子工←→电工 施工现场应组成爬架施工技术安全管理班子,专门负责爬架的安装、升降、维修、拆除等工作。爬架项目部成员分工如下:

现场负责人职责:

1.认真执行安全生产制度,落实施工方案制订的施工技术措施,及时处理爬架作业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2.认真作好安全技术交底和每次升降前后的安全技术检查,签发提升(下降)令,作好各项安全技术记录。

3.协调各方面关系:例如提升时间安排、预留孔监控、各工种穿插作业落实等。

4.安排调配现场劳动力,定期及时地进行安全技术教育,为确保爬架安全提升降落,必须经常检查工人定岗、定位、按章操作等情况。

5.对脚手架的搭设、升降进行组织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每次提升或下降必须做好记录和填写升降报告。 班组长职责:

1.负责本队工人安全作业及工作安排,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爬架安全操作规程,密切配合现场负责人作好现场安全工作。

6

2.操作前必须检查本队工人是否配戴安全用具、带齐作业用具,下班前对现场进行安全和机具检查,查看有无遗漏或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负责发送升降口令。要特别重视升降前后安全检查,重点部位及环节要亲自过目认真把关。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后才可发出升降令。 工人职责:

1.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格按规章、规程操作,杜绝违章作业。

2.服从现场负责人和班组长的指挥,按照机位分工和工作内容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擅离现场;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3.爱护保养工具、设备及架体,完工时及时清理现场,做到文明施工。 4.2安全措施 4.2.1安全控制措施

1、施工方案由公司专职技术人员编写,并由公司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 2、外架安装前由我公司专职技术人员与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共同对现场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入场教育。

3、外架材料必须有相关的合格证明;操作人员有相关操作证。 4、外架搭设完毕必须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准运行。 5、外架严格执行运行通知制度。

6、外架每次运行前及到位后必须有检查记录。

7、我公司专职技术人员与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共同对外架进行不定期的

7

安全检查。 4.2.2安全应急预案

外架施工是安全风险较高的的行业之一,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 1、高空坠物。在架体的底部满铺脚手板,并用安全网兜底和用竹胶板封闭;在架体外侧搭设护栏杆并挂密目安全网;在操作层外侧设踢脚板,下面挂一道水平大眼安全网;每次运行到位后,安全防护经检查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架体高空搭设及拆除时,在下面设置安全警戒区或。

2、架体下坠。每个吊点都安装三个附着支撑,穿墙螺栓螺母要拧紧且露出螺杆不少于3扣,斜拉杆要收紧;提升设备采用7.5吨电动葫芦增加安全系数,升降时加防坠器保险;如遇5级及以上大风,在架体上部增加水平临时拉杆与结构拉结或拆去部分安全网减少风载。

3、防火。在架体的四角设置一个灭火器和消防水管。

全体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大家要认真执行

公司的相关规定,齐心协力杜绝经济损失在5000元以上的重大伤亡事故。一般事故按以下程序进行处理。

1、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必须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执行人员、落实整改资金、落实整改期限。并对整改事项进行复检,复检合格后才能继续使用,复检不合格继续进行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2、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应立即抢救伤员,在抢救伤员的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3、保护好现场,工地向公司报告,公司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4、公司安全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取证,划分事故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8

5、安全部门分析事故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6、公司对事故进行处理,并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教育。 4.3安全检查制度

4.3.1爬架安装搭设完毕,由总包单位、分包单位及班组人员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提升。并于提升一层后报安监站委托检测单位进行检测。

4.3.2班组每次提升下降前后按《提升(下降)前后检查记录表》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书面记录。

4.3.3我公司每月派专人对与工地专职安全员进行一次联合安全大检查。 4.4.4架体提升到结构顶或停留时间超过一个月,要对架体加固情况进行检查。

4.4.5架体下降前要对架体脚手杆及脚手板检查是否满足装修施工的要求,对穿墙螺栓是否打油保养,电控柜及电动葫芦是否正常进行检查。 五、爬架的安装: 5.1爬架的安装流程图:

搭设安装平台→组装主框架下节、水平桁架→吊装 → 搭设脚手架体→接长主框架标准节→安装支座、导向架→搭设脚手架→铺脚手板、安全网封闭→检查验收投入使用

5.2架体的安装与搭设 5.2.1爬架安装:

5.2.1.1爬架搭设前,应设置安全可靠的安装平台(图一)来承受安装时的竖向荷载,平台宽度1.5m,承受荷载大于3KN/m2,其水平度应在20mm

9

之内。

5.2.1.2主框架下节与桁架的组装

在地面将主框架摆放就位,按爬架平面布置图桁架尺寸安装连接桁架

立杆、横杆、斜杆,横杆置于立杆连接板内侧,斜杆在外,螺栓由外向内穿入, 严格控制其水平度和垂直度;调整合格后,再将所有连接螺栓拧紧。(螺图栓拧紧后需抹上黄油,以免生锈)。用塔吊将安装好的导轨、桁架吊装到平台,按设计尺寸摆放就位,控制好导轨与结构之间的距离(支座长度+2公分);将爬架与平台连接固定。

5.2.1.3主框架标准节的连接:用塔吊将主框架标准节吊起,和主框架下节接点对正、装入螺栓、调整铅垂度、拧紧螺栓;以后随施工进度逐步安装。

5.2.1.4支座和调节顶撑的安装:根据平面布置图及立面留孔图用穿墙螺栓安装支座,拧紧螺母;安装调节顶撑并将主框架顶紧。

5.2.1.5以后根据施工进度逐层安装附着支座(3个),连接主框架(3节),搭设脚手架体。

5.2.2脚手架体的搭设:

10

5.2.2.1对搭设材料的要求:

a.脚手钢管外观质量平直光滑,没有裂纹、分层、压痕、硬弯等缺陷,并应进行防锈处理;立杆最大弯曲变形应小于L/500,横杆最大弯曲变形应小于L/150;端面平整,倾斜偏角应小于1.70mm; 实际壁厚不得小于标准公称壁厚的90%;

b.扣件螺纹连接件应无滑丝、变形、严重锈蚀等现象;

c.脚手板宜采用由毛竹或楠竹制作的竹串片板、竹笆板,脚手板不得有腐烂现象;

d.密目安全网≥800目/100cm2,不得有破朽现象; e.螺栓采用国标螺栓,严禁采用钣牙套丝或螺纹锥攻丝。

5.2.2.2在水平梁架上搭设双排脚手架。立杆和底部桁架连接处要用短钢管搭接,长度1.2m,不得少于4个卡扣;纵矩≤1800mm,轴向最大偏差应小于200mm,相邻立杆接头不应在同一步架内,且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

5.2.2.3外侧大横杆步矩900mm,内侧大横杆步矩1800mm,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宜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小于500 mm各接头中心至最近端点不宜大于纵距的1/3。最下层大横杆搭设时应起拱30~50mm。

5.2.2.4小横杆贴近立杆布置,搭于大横杆之上。外侧伸出立杆100mm,内侧伸出立杆100~400mm。内侧悬臂端可铺脚手板。

5.2.2.5架体外侧必须搭设通长剪刀撑,倾角45~60°,架体内侧应搭设倒八字,底部桁架与主框架连接,以防止架体下沉。

5.2.2.6架体内可以搭设人行道,但必须搭设在主框架跨度较小的位置。

11

5.2.2.7竹架板最多可以铺设7层,最下层脚手板距离外墙不超过150mm 或用翻板封闭。

5.2.2.8架体内水平向应有一道以上大眼网与墙体进行密封性连接;架体底部用大眼网、密眼网、5cm方木上铺模板封闭;架体2、6、7步铺设竹脚板,架体第2步铺设安全平网。架体外侧应有密眼网进行封闭式围护,围护时要保证横平竖直,应有尽可能多的点与架体进行连接。

5.2.2.9安装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底部支撑桁架与竖向主框架的安装偏差。底部支撑桁架相邻二机位处的高差应小于20mm;相邻两榀竖向主框架的水平高差应小于20mm;竖向主框架的垂直偏差小于5‰。

5.2.2.10 安装过程中架体与工程结构间应采取可靠的临时水平拉撑措施,确保架体稳定。

5.2.2.11 扣件式脚手杆件搭设的架体,搭设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和满足设计及使用的要求。

5.2.2.12 架体搭设的整体垂直偏差应小于4‰,底部任意二点间的水平高差不大于50mm。

5.3电气的安装

本工程采用电动葫芦作为动力设备来升降架体,因此所有电气的安装必须符合有关安全技术规范。

5.3.1在架体的第三步架布上电缆线,长度与现场为准,每根线的端头留长5米,为提升距离。每根电缆线与电控柜连接端头处安一个三相四芯16A插头,另一端安一个三相四芯16A插座;电缆线每隔一米用塑料带与架体的纵向水平杆绑扎牢固。

5.3.2要求保护零接电机外壳。具体安装、调试、维护、升降操作详见厂

12

家提供的使用与维护说明书。

5.3.3控制柜装有漏电保护器和电动机过载保护功能,每个开关箱安装漏电保护器、按键开关。

5.4调试验收

5.4.1架体搭设完毕后,应自行对下列项目进行调试与检验,调试与检验情况应作详细的书面记录:

①.架体结构中采用扣件式脚手杆件搭设的部分,其搭设质量达到要求。 ②.对所有螺丝连接处进行全数检查,严禁少装附着固定连接螺栓; ③.进行架体提升试验,检查升降动力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④.对防坠装置制动的灵敏性、可靠性进行检验; ⑤.对架体整个防护情况进行检查。 5.4.2架体调试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升降。

5.4.3调试验收人员由现场工程师、安全员、爬架操作工组成办。 5.5一般规定及要求:

5.5.1每一次升降、拆除前均应根据施工方案要求组织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安全交底。

5.5.2大风、大雨、大雪、浓雾等恶劣天气时禁止爬架作业,遇五级以上(包括五级)大风时还应事先对爬架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或其他应急措施(用钢管将架体同结构拉接),并撤离架体上的所有施工活荷载。

5.5.3爬架在安装、升降、拆除过程中,在操作区域及可能坠落范围均应设置安全警戒。

13

5.5.4施工现场应配备必要的通讯工具,以加强通讯联系。

5.5.5在爬架使用全过程中,各工种人员应固定,并按规定持证上岗。 5.5.6升降设备、控制柜、专用配电箱、防坠装置等应有防雨、防尘等措施。

5.5.7控制柜应专人负责操作,并应有安全防护措施,禁止闲杂人员动用。电动葫芦要编号,并与控制柜的插座编号相对连接。

5.5.8电动葫芦的表面要用帆布或塑料布包封,以免杂物掉入,链条要定期加油以免生锈(一般为每星期加一次);搬运时要轻拿轻放,以免碰坏影响正常使用。 六、爬架的升降

6.1施工流程图

6.1.1提升施工流程:吊料平台与主体连接的地方拆除掉用钢丝绳与主体连接,随着架体提升,到位后与主体连接.拆除附着支座1→安装到最上一层→安装调整升降装置→安装防坠块→拆除障碍物→提升架体→安装承重顶撑→恢复架体防护→重复下一次提升程序。

6.1.2下降施工流程:安装底部防倾滑墙轮→拆除附着支座3→安装调整升降装置→安装防坠块→拆除障碍物→下降架体→安装承重顶撑→电动葫芦松钩,把附着支座3安装到最下一层→安装承重顶撑→恢复架体防护→重复下一次提升程序。

6.2 升降前的准备

6.2.1由施工技术负责人对爬架提升的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位,并记录和签字。

6.2.2按分工清除架体上的活荷载、杂物与建筑的连接物、障碍物,

14

安装升降装置,接通电源,预紧电动葫芦,准备操作工具,专用扳手、撬棍等。

6.3升降作业 6.3.1升降前的检查:

①.附着支撑结构附着处混凝土实际强度已达到脚手架设计要求C20; ②.所有螺纹连接处螺栓已拧紧; ③.施工活荷载已撤离完毕;

④.所有障碍物已拆除,所有不必要的约束已解除; ⑤.升降系统运行正常;

⑥.所有相关人员已到位,无关人员已全部撤离; ⑦.所有防坠装置功能正常; ⑧.所有安全措施已落实;

6.3.2架体操作的人员组织:以分片整体提升分别作为一个作业组,作到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下设组长1名(何瑞朝),负责全面指挥;控制箱操作人员 2 名,负责动力装置管理、操作、调试、保养的全部责任;机位及架体看守人员6名,负责整个架体升降及安全防护工作,机械工2 名负责提升设备的日常维护。在一个工程中,根据工期要求,可组织几个作业组各自同时升降。

6.4提升操作步骤:

6.4.1拆去底部附着支座并安装到最上层结构上。

6.4.2将吊环安装在中间支座上,把电动葫芦上吊钩挂在吊环上,下吊钩挂上提升块并安在主框架底部预紧。 6.4.3把防坠块安装到最上支座上。

15

6.4.4拆除架体与结构的连接物及障碍物,撤掉架体上的活荷载。 6.4.5抽出承重锁销、卸下承重调节顶撑。启动电控装置,提升架体到上一层。

6.4.6在下部和中间附着支座上安装承重销杆、调节顶撑并顶紧竖向主框架承重杆。

6.4.7恢复拆除的脚手板、安全网及临时连接杆。 6.4.8把电动葫芦移到另一片架体进行升降。 6.5下降操作步骤:

6.5.1在架体底部安装防内倾滑墙轮 6.5.2拆去上部附着支座3

6.5.3将吊环安装在下部支座1上,把电动葫芦上吊钩挂在吊环上,下吊钩挂上提升块并安在主框架底部预紧。

6.5.4把防坠块安装到附着支座2上。

6.5.5拆除架体与结构的连接物及障碍物,撤掉架体上的活荷载。 6.5.6抽出承重锁销、卸下承重调节顶撑。启动电控箱,下降架体到下一层。

6.5.7在附着支座1上安装承重销杆、调节顶撑并顶紧竖向主框架承重杆。

6.5.8松开电动葫芦吊钩并移出提升块,把附着支座3安装到最下层结构上。

6.5.9在下部附着支座安装承重销杆、调节顶撑顶紧竖向主框架承重杆。 6.5.10恢复拆除的脚手板、安全网及临时连接杆。 6.5.11把电动葫芦移到另一片架体进行升降。 6.6升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6

6.6.1升降过程中若出现异常情况,必须立即停止升降进行检查,彻底查明原因、消除故障后方能继续升降。每一次异常情况均应作详细的书面记录。

6.6.2整体升降过程中由于升降动力不同步引起超载或失载过度时,应通过点控予以调整。

6.6.3升降到位后,爬架必须及时予以固定。在没有完成固定工作且未办妥交付使用前,操作人员不得或下班。

6.7爬架升降后的检查验收:

6.6.1检查拆装后的螺栓螺母是否拧紧,是否有漏掉的螺栓没有装上;架体上拆除的临时脚手杆及与建筑的连接杆要按规定搭接的,检查脚手杆、安全网是否按规定围护好。

6.6.2架体提升下降后,要由爬架施工负责人组织对架体各部位进行认真的检查验收,每个提升点都要有检查记录,存在问题必须立即整改。检查合格达到使用要求后由施工负责人写出书面报告,方可投入下一步使用。 七、爬架的使用

7.1爬架使用注意事项:

7.1.1应严格将施工活荷载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使用工况下32KNM2或

23KNM2;升降工况下0.5KNM2,且不允许使用动荷载。不得使用体积较

小而重量过重的集中荷载。

7.1.2禁止下列违章作业:任意拆除脚手架部件和穿墙螺栓;起吊构件时碰撞或扯动脚手架;在脚手架上拉结吊装缆绳,在脚手架上安装卸料平台;在脚手架上推车;利用脚手架吊重物。

7.1.3工程结构施工时,应保证梁、柱、剪力墙等的模板及支撑与架体内排立杆之间有不小于200mm的间隙,以免影响爬架升降,在支模过程中,不得将爬架作为支撑架。

17

7.2使用中的日常维护

7.2.1施工期间,每次浇注完砼后,必须将导向架滑轮表面的杂物及时清除,以便导轨自由上下。

7.2.2施工期间,定期对架体及爬架连接螺栓进行检查,如发现连接螺栓脱扣或架体变形现象,应及时处理。

7.2.3每次提升,使用前都必须对穿墙螺栓进行严格检查,如发现裂纹或螺纹损环现象,必须予以更换。

7.2.4每次升降后对升降时临时拆除的脚手杆、脚手板、安全网进行恢复。对使用损坏的脚手板、安全网进行更换。对脚手板、安全网封闭不严处重新进行封闭。

7.2.5对上料平台承重钢丝绳固定好才能交付使用。架体及上料平台上不能长时间堆放钢筋、模板、面砖、砂浆等建筑材料。

7.2.6每施工四层对架体上的建筑垃圾进行清理。

7.2.7每一个月对调节斜拉杆、穿墙螺栓、调节顶撑、电动提升机进行打油保养。 八、爬架的拆除

8.1拆除准备

8.1.1组织现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安全员等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拆除顺序、安全保护措施、特殊构件的拆除方法。

8.1.2现场总指挥、安全员及班组长要明确分工,职责分明,到岗到位,认真负责。在拆除区域设立标志,警戒线及安检员。

8.1.3清除架体上的杂物、垃圾、障碍物,检查爬架各部情况,如有异常需妥善处理后方可拆除。

8.2安全拆除

8.2.1脚手架及水平梁架的拆除:

18

由上至下顺序拆除安全网、脚手板、横杆、立杆及斜杆,超长临边斜杆须用两人同时拆除;拆除水平梁架时,先用防坠绳拉上水平梁架的中部,再拆除水平梁架两边与主框架的连接螺栓,最后把水平梁架放到楼层里或地面上

8.3主框架的拆除:

8.3.1先用起重机械对主框架进行预紧,防止穿墙螺栓松开时主框架下坠。

8.3.2拆卸所有穿墙螺栓,拆除附着支座。 8.3.3利用起重机械将主框架吊至平地。

计 算 书

一、爬架主要设计参数:

架体高度14.4米,跨度7.0米,宽度0.9米,架体立杆间距1.5米,步距数值不变。1.8米,小横杆间距1.5米。 爬架计算书计算参数:

架体高度14.4米,跨度7.0米,14.4×7.0=.108㎡<110㎡其它采用原设计数值不变。

19

护栏立杆小横杆剪刀撑12.8m大横杆主框架14.底部桁架1.5×5=7.5m (一)、荷载

国力牌多功能爬架架体计算示意图1、恒载标准值GK

主框架及架体所采用的材料规格及截面特征参数为:

匚6.3 A=8.4cm2 φ48×3.5 A=4.cm2 20

Ix=51cm4 Iy=11.9cm4 ix=2.45cm iy=1.18cm Zo=1.36cm I=12.19cm4 i=1.58cm W=5.08cm3 (1)采用φ48×3.5钢管的构件的长度: 立 杆:L=14.4×3×2=86.4m;

大横杆:L=2×7×8.5=119 m(每根长度按8.5m计算); 小横杆:L=9×7×1.2=76m (每根长度按1.2m计算); 纵向支撑(剪刀撑):L=4×撑计算)

82(14.4)23+4×42(14.42)=65m(按单片剪刀3架体结构边柱的缀条:横缀条7根,斜缀条6根,共两片。 L=2×(6×0.92(14.42)70.9)=41m 6221.84水平支撑(水平剪刀撑):L=2×(1.8+4×)=39m 22架体内的水平斜杆:L=3×4×0.92=27m

护拦:L=2×9×3=54m 采

483.5钢管的构件的总长度为:

L86.4+119+76+65+41+39+27+54=507.4m

所用钢管的总重量为:G=507.4×3.=1973.786kg

采用匚6.3的架体构件为架体结构的边柱。长13m共四根。 所用槽钢匚6.3的总重量为:G 匚 =4×13×6.6=343.2kg

21

采用Φ48钢管的架体构件为架体结构的边柱,长14.4m共2根。 所用Φ48钢管的总重量为:GO =2×14.4×3.84=110.5926kg 则架体结构的自重为(对架体边柱考虑10G=

00的构造系数):

G+(

G 匚 +

G)×1.1=1973.786+1.1×(343.2+110.5926)

=2473kg

(2)脚手板自重:

板宽0.9m,长8m,厚4cm,按原计算考虑有四步脚手板,脚手板为800Φkg/m3的木材。

根据荷载规范木脚手板自重取0.35KN/m2。 (3)安全网:

仍用原计算的数据但按面积比增大。

80

安全网的重量为:Gn=611×8×16.2=160kg

(4)固定支架及支座:

仍用原计算的数据但由于长度增加而相应增大。 固定支架及支座的重量为:固定支架重量减去1000kg

1000Gc=1.6×1.8-1000=130kg

永久荷载总表: 序号 1 2 3 构件 架体结构G 脚手板GP 安全网GN 重量 2472kg 930kg 160kg 22

备注

4 总计 支座GC 130kg 3692kg 2、施工活荷载标准值QK 根据荷载规范: 施工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类别 装修脚手架 结构脚手架 标准值(kN/m2) 2 3 备注 按照《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管理暂行规定》第二章第九条:

结构施工按二层同时作业计算,使用状况时按每层3KN/m2计算,升降及坠落状况时按每层0.5KN/m2计算;

装修施工按三层同时作业计算,使用状况时按每层2KN/m2计算,升降及坠落状况时按每层0.5KN/m2计算。 (1)结构施工:

使用状态 :3×0.8×8×2=38.4KN 升降、坠落状态 :0.5×0.8×8×2=6.4KN (2)装修施工:

使用状态 :2×0.8×8×3=38.4KN 升降、坠落状态 :0.5×0.8×8×3=9.6KN 施工活荷载标准值QK取:38.4KN 3、风荷载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87):

23

Wkkszwo

式中: k------ 风压折减系数,在取当地基本风压值时,取0.7; z ------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B类地区高100米的高层建筑上施工考虑,取2.1;

s ------ 风荷载体型系数,其计算如下: 背靠建筑物状况全封闭取1.0,敞开、开洞1.3 为脚手架封闭情况确定的挡风系数

脚手架挡风面积脚手架迎风面积0

m2 WO ------ 标准基本风压,按照郑州地区取0.45KN落工况取

0.25KNm2

,升降及坠

风荷载Wk为:

Wkkszwo=1.00.322.10.450.31KN/m2 考虑架体外侧有安全网,增加挡风系数,所以将风荷载WK增加10%

WK1.10.310.35KN/m2

(二)、荷载分项系数 静荷载: rG1.2 活荷载:

rQ1.4

结构重要性系数: r00.9 可变荷载组合系数: 0.85

荷载变化系数: r11.3 (使用工况) 荷载变化系数: r22.0 (升降及坠落工况)

24

二、架体结构的构件计算:

本节所计算的架体的构件主要包括脚手板、脚手架钢管强度的计算。 1、脚手板强度计算: 脚手板取自重标准值为0.35

KNm,板上的活荷载为2

2KNm2;

q0.351.221.43.22KNm

按跨度为1.5米的三跨连续梁进行计算,并考虑最不利的活荷载位置,

M0.1ql20.13.221.520.72KNm

(1)、强度计算:

11bh2900402240000mm266M0.72106N3N2fw112mmmmW240000

W 脚手板的强度满足要求。 (2)、挠度计算:

qnl3vv0.99[]100EIl 计算公式:l 式中:

mm211Ibh39004034800000mm41212qnq0.93.220.92.9Nm

E9000N

v0.992.91031.5310611v35l445l1009104810150

脚手板的挠度满足要求。

25

2、大横杆计算:

大横杆按跨度为1.5米,跨中承受一个集中力为P的三跨连续梁进行计算,并考虑连续梁活荷载的最不利位置。

p13.221.52.42KN2 (计算值) pn12.91.52.18KN2 (标准值)

(1)、强度计算:

MfW

式中:

M0.213pl0.2132.421.50.773KNm3W5.08cm

M0.773106N152.2N2f20523mmmmW5.0810

大横杆强度满足要求。 (2)、挠度计算;

pnl2vv1.615100EIl l 式中:

pn1.59KNl1.5mE206103N4 I12.19cmmm2

v1.6152.181031.5210611v34l317l1002061012.1910150

大横杆的挠度满足要求。

26

3、立杆强度计算: 材料特征:采用φ48×3.5钢管 材料长细比:

l01800113.9150i15.8

立杆符合安全要求。 三、架体结构的主框架计算 1、荷载计算

恒载标准值Gk :37.53KN 施工活荷载标准值QK 结构施工:

使用状态 :3×0.8×8×2=38.4KN 升降、坠落状态 :0.5×0.8×8×2=6.4KN 装修施工:

使用状态 :2×0.8×8×3=38.4KN 升降、坠落状态 :0.5×0.8×8×3=9.6KN 施工活荷载标准值QK取:38.4KN

在使用工况下单榀主框架的计算荷载为:

1.3128.44KN (37.531.238.41.4) 在提升、坠落工况下单榀主框架的计算荷载为:

2116.96KN (37.531.29.61.4) 在使用工况状态下风荷载为:

0.3582.8KNm2

27

在升降及坠落工况状态下风荷载为:

0.25KNm2

2、受力分析计算 边柱的几何尺寸:

1 x y 2 2 Φ48钢管 y -

6.3 a1=3a213 =58x 51 900 2 主框架承受的荷载作用在截面型心处,若将受力点移至槽钢侧,则等效附加弯矩为:128.440.31340.2KNm

(1)、使用状态1,拆下C支座,风力向墙 ①、受力简图如图4-1

②、主框架受力如图4-2,主框架弯矩图如图4-3。

28

AmBB爬架主框架ACC 图4-1爬架受力简图 图4-2爬架计算简图 图4-3爬架弯矩图 ③、计算:

X0 HMBB128.44KN

0

2.8(8.524.52)/240.2NA1.27KN3

MA0

2.8(7.525.52)/240.2NB37.67KN3

主框架受弯矩方程组为:

29

12M0x4.5x2qx12MqxNA(x4.5)Mx4.5x7.5212Mx2qxNA(x4.5)NB(x7.5)M  7.5x13 主框架的弯矩图如图4-3 (2)、使用状态2,拆下C支座,风力背墙 ①、受力简图如图4-4 ②、主框架受力如图4-5,主框架弯矩图如4-6。 AmB爬架主框架ABCC 图4-4爬架受力简图 图4-5爬架计算简图 图4-6爬架弯矩图

30

③、计算:

MB0

N40.2+2.8(7.52-5.52)/2A3=25.533 KN

MA0

2.8(8.524.52)/240.2

NB310.87 KN主框架受弯矩方程组为:

Mx1qx2 2M1qx2Nx2A(x4.5)M M12x2qxNA(x4.5)NB(x7.5)M主框架的弯矩图如图4-6

31

0x4.54.5x7.57.5x13

(3)、因升降及坠落状态的计算荷载小于使用状态荷载,所以不用验算。 4、主框架整体稳定验算: (1)、在使用工况下主框架稳定验算 ①、主框架整体结构验算

M40.2KNm,N128.44KNA116.8cm2,A28.96cm2,A25.76cm2a131.3cm,a258.7cm 取:Ix47481,ix42.93

W1XIX1215818.93.1 IX69765.13

W2X 主框架计算长细比1:

11280134.533.4

缀条面积:4.cm2

234.522721.6936.24.,查表得:0.913

NNEX2E3.14220610321692A3217975372

NAmM(1N)W1XNE

1284400.9132576

140.2106N73.21N2f205mmmm2128440(10.913)21580003217975

主框架整体结构安全。

②、主框架单肢验算:

32

M40.2KNm,N128.44KN

N1Na2M128.440.58740.2128.44KNaa0.90.9

N2NN1128.4410523.44KN 肢1:

l0x900l0y1800

90037x24.5180045y40.4 查表min0.878 

128440N87.08N2f205mmmm2 0.8781680 肢1安全。 肢2:受拉

23440N26.16N2f205mmmm2 6肢2安全。

四、底部桁架的计算 1、各杆件内力计算

脚手杆自重G1k=g1kH=0.1248×13=1.622KN 脚手板自重G2k=0.35×1.5×0.45=0.236KN 恒载Gk=G1k+G2k=1.622+0.236=1.858KN 活载Qk=3×1.5×0.45×2=4.05KN

桁架上弦节点作用力F=1.2Gk+1.4Qk= 1.2×1.858+1.4×4.05=7.9KN 各杆件内力(见附图)

33

2、最不利杆件验算

根据计算结果分析,最不利杆件为: 拉杆N1-3=N9-10=20.625KN

压杆NA-1=NB-10=23.7KN(此杆为竖向主框架竖肢) N4-6=N6-8=19.885KN N8-9=15.8KN

除压杆NA-1、NB-10外,其余杆件均采用Φ48×3.5钢管制作 (1)拉杆N1-3,N9-10

λ=l0/i=234/1.58=148<300

σ=N/A=20625/4=42N/mm2λ=l0/i=150/1.58=95<150,ф=0.626

σ=N/фA=19885/(0.626×4)=65 N/mm2λ=l0/i=180/1.58=114, ф=0.4 σ=N/фA=15800/(0.4×4)=66 N/mm2次验算支座刚度及稳定性。 1)、支座简图及受力分析图 受力分析如图五-1、2所示。

2)、强度计算 支座材料及各参数 AE、BE杆为2×∠75×6 A=17.6cm2 I=93.8cm4 i=2.31

E0

NBE.22SIN33.7116.76KN (受压)

(受拉)

 NAENBECOS33.718.8478.29KN从上可以看出,BE杆受力最大(压应力),BE强度验算:

lBEi542.3123.4 查表得:0.929

N11676071.41NN2mm2A0.9291760 <205mm

该型支座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

35

六、砼墙、梁、楼板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在墙板砼强度达到C15等级时,允许爬架爬升,验算此时的墙、梁、板强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f0.6ftumh0

式中:f------局部荷载设计值

ft------砼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距局部荷载作用面积周边H/2处的周长

umh0------截面有效高度

墙暂按200计算,h0190mm,砼强度等级为C15时,砼抗拉强度设计值为

ft0.98Nmm2,一个支座或斜拉杆传给墙、梁的集中荷载设计值为140KN。

墙、梁面受冲切承载力为:

f0.6ftumh00.60.981340190156000N156KN>140KN

∴墙、梁完全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 七、主要连接件的计算

1、穿墙螺栓的计算(M30)

Nv=Tsinα=37.016×sin720=35.204KN Nt=Tcosα=37.016×cos720=11.439KN Nc=T=37.016KN

Nvb=nvπd2/4fvb=1×3.14×302/4×130=91.845KN>Nv=35.204KN Ntb=πde2/4ftb=3.14×27.52/4×170=100.921KN>Nt=11.439KN Ncb=dΣtfcb=30×10×305=91.5KN>Nc=37.016KN √

(Nt/Ntb)2+(Nv/Nvb)2=

36

(11.439/100.921)2+(35.204/91.845)2=0.40<1

故满足要求 2、导向轮的计算

附着支座承受最大水平拉力(考虑最不利反风向荷载)

R=(qwl2/2+Na1)/3=(0.486×92/2+84.18×0.2)/3=36.519KN 每个支座4个导向轮,每个导向轮轴(Ф25)承受剪力 V=36.519/4=9.13KN

τ=V/A=9130/(3.14×252/4)=19N/mm23、承重顶撑的计算(M30调节螺栓)

安全考虑一个顶撑承受整个架体竖向荷载(正常使用时是两个顶撑受力),顶撑与主框架承重杆最大角度720

顶撑杆承受轴压力N,=N/sinα=84.18/sin720=88.51KN

Ntb=πde2/4ftb=3.14×27.52/4×170=100.921KN> N,=88.51KN 故满足要求

本计算书参照如下规定进行计算:

1、《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管理暂行规定》 建建〔2000〕230号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J987)

3、《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GBJ1887) 4、《钢结构设计规范》 (GBJ1788) 八:附件:

1、提升架外观效果示意图 2、底部桁架安装示意图 37

3、立面示意图 4、提升时工况示意图 5、提升示意图 6、钢梁组装安装图 7、技术要求示意图2份 8、塔吊附墙及升降机与爬架架体关系图 9、平面布置图2份

38

卸料平台设计及计算书

一、卸料平台设计

卸料平台用槽钢、钢板及钢管等焊制成长4.6m,宽2.0m的定型构件,每次升降架提升到位并固定后,用塔吊将卸料平台吊到指定位置,通过φ15斜拉钢丝绳与结构连接,由于卸料平台不与升降架连接,故升降架在组装时只需在设计有卸料平台的位置预留足够的空间,方便卸料平台与结构连接和使用即可,但须注意在升降架留空洞的洞口四周应该加密斜撑进行加固。 二、卸料平台计算

1. 料台自重可从加工图上标定重量得: q1k=479.6×9.8×1.2=50 N

2.活载:料台允许最大荷载800kg

q2k=1.4×800×9.8=10976N

3.荷载总值:

Q= q1k + q2k =50+10976=16616 N 三、斜拉钢丝绳验算:

1. 斜拉钢丝绳验算(为简化计算,设所有荷载作用在吊点上) 斜拉钢丝绳所受拉力为:

F=4.×16616/(2.8×2)=13767 (N)

查表可得φ15斜拉钢丝绳最大承载力为95000N,考虑6倍安全

39

系数后得:

[F]=95000/6=15.8 kN >F=13.8 kN

——满足要求

2.与主体结构连接处M27螺栓强度验算: F1=F.cosa=13767×2.8/3.7=10418 N

σ=10418/459.2=22.7 N/mm2<[σ]=167 N/mm2 M27螺栓抗剪强度[τ]=125N/mm2

τ剪=Q/2AS=16616/2×459.2=18.1 N/mm2

<[τ]=125 N/mm2

——满足要求

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