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五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五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来源:叨叨游戏网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五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

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文本一:

海平面上升、严重干早、极端高温、频繁的洪水等全球变暖引发的灾害,频频登上新闻的头条。人类与气候的关系已进入人们关注的中心,超越环境保护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既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社会与其生活环境联系得很紧密。人们从来没有得益于科学的天气预报,更不用说电脑模型。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靠的都是一代又一代习得的一些细微的环境提示,比如浓云密布预示着飓风即将到来,渔民和水手也能看出强风暴到来之前海洋涌浪方面的细微变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往往是人们根据地方性的经验与理解而采取的地方性举措。如修建防海堤、将房屋搬到高处应对灾难性的洪水。古时的大多数社会都很清楚,他们受到气候力量的制约,而非掌控着气候力量。

我们这个时代的气候风险是全球性的,其严重性也史无前例。从政治家和宗教领袖到基层活动家和科学家,有无数人士都已强调,人类的未来发发可危。许多专家则提醒说,我们还有机会来纠正人类的前进路线,避免可能出现灭绝的命运。的确如此,只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忘记,我们其实继承了人类与气候变化方面的巨大遗产。

最基本的一点就在于:与祖先一样,我们属于人类;我们继承了与前人相同的前瞻性思维、规划、创新以及合作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也始终帮助我们适应着气候变化。亲族纽带与人类天生的合作能力是两种宝贵的资本,即便在人口稠密的大都市里也是如此。只需看一看美国西南部古时或者现代的普韦布洛社会就能认识到:亲情、彼此之间的义务以及一些打破孤立的机制,仍然是人类社会面临压力之时一种必不可少的黏合剂。分散和人口流动是两种策略。数千年的时间里,它们都是人类应对干早或者突如其来的洪水所造成的破坏时极具适应性的方法。非自愿移民这种形式的人口流动,如今仍然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时的一种重要反应。我们经常会说到生态难民,但我们见证的,实际上就是古时人口流动的生存策略,只不过其规模真正庞大而已。

(节选自《气候变迁与文明兴衰》[英]布莱思·费根,[英]纳迪亚·杜拉尼/著,欧阳瑾、黄春燕/译,有删改)

文本二:

人类通过对抗和适应气候变化,逐渐掌握了稳定气候条件下的气候知识,从而采取适合其生存发展的社会行为并建立了社会关系。在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一部分文明因此消亡,而另一部分文明则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建立起新的文明形态。如果将气候变化看作一种结构性影响,那么对抗和适应则是人类行为的两种基本手段。对抗是人类对气候变迁的应急反应,而适应则是人类在气候变迁后与之长期共存的生存策略。

一是以对抗为基本手段的社会方式。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最直接、最迅速的影响就是灾难。众多古代文明传说中都有对气候变化带来洪灾的描述。在苏美尔的神活记载中,皮纳特听到天神阿努纳奇的洪水警告,打造了一艘船,将物资运到船上,洪水果然出现,当洪水退去,皮纳特和妻子被天神赐予永生,从此孕育了苏美尔文明。《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以及古巴比伦的神话,也是延用了苏美尔神话的模式,对洪水和方舟的描述如出一辙。大洪水的传说是农耕文明对于气候灾难的共同记录,不管传说内容是否真实存在,人类对于气候变化所采取的应对手段是古已有之的。现阶段人类对抗气候变化最主要的手段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温室效应的产生,从而延缓气候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物种带来的灾难。人类文明要通过减缓气候变化的发生而继续发展,不仅需要全人类达成共识,还需要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

二是以适应为基本策略的社会取向。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14年将适应气候变化定义为“通过调整自然和人类系统以应对实际发生或预估的气候变化或影响”。适应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从古到今,各种文明都是通过不断适应气候变化才发生了淘汰或延续,一旦气候变迁真正大范围影响到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人类社会的变迁将是必然发生的。与气候的不断变化共存已是人类文明需要面对的事实,如何形成适应的机制和手段将是人类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巨大挑战。

节选自罗桥《气保本化视野下的人类文明历史》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科技不够发达时代,人们只能通过习得的生活经验,判断气候的变化,采取应对的措施,这些举措带有地方性特点。

B.当今时代的气候风险是全球性的,尽管目前可高枕无忧,但无数人士已意识到它将威胁人类未来的命运。

C.人类的文明形态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部分文明消亡,也可能促成新的文明形态的建立。

D.面对气候变化造成的突如其来的灾难,对抗是人类的应急反应;之后则要采取适应的生存策略与之长期共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气候变化是一个古已有之,且伴随着人类文明长期存在的问题,人类应将自身放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看待它,不过分自信或过分自卑。

B.梁惠王“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分散和人口流动是“凶年”保障百姓生存的策略,今天依然适用。

C.人类社会总是受气候力量的制约,而非掌控着气候力量。因此,对抗和适应都只是被动的手段,人类不能改变气候,

D.气候变迁一旦真正大范围影响到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人类社会的变迁将必然发生,可能导致社会关系改变甚至文明兴衰。

3.根据文本二的观点,面对气候变化,人类有两种基本手段,不属于“对抗”是(3分)

A.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1900年发生特大干旱,古埃及就此,诸王则在灌溉方面大力投入,设法养活百姓,

B.“水缸出汗叫,不久将有大雨到”“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人们将生活中习得的气候知识,编成谚语。

C.上古时期华夏出现一次洪灾,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对洪水进行疏导,“三过家门而不人”,完成了治水大业。

D.2022年第27届世界气候大会,人类对应对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将全球变暖在1.5摄氏度的目标设定。

4.请简要说明我们继承的“人类与气候变化方面的巨大遗产”有哪些?(4分)

5.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课题,这两则材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岔 路 口 陈 毓

坐在山下岔路口读书的人,并不反感一个问路人。我看见他就坐在这样的一个岔路口,膝盖上摊本书,正读得投入。来路上,我遇见过扑蝶的捕蝉的钓鱼的摘花的,但遇见一个安坐读书的,还是稀罕。他手脸黑

而粗糙,为了脚舒服,鞋跟也不挂上,一只脚索性踩在鞋面上。想让他把眼睛从书里移出来,我就向他问路;请问从你坐着的台阶走,能不能上到山顶?

我的问话像一颗石子投进深潭,泛起涟漪需要等待。他转过脸,看清我这个问路人,却又回转脸,望向那条向上延展的石阶,答:能走一段,再往前,就无路了。

那是一个不紧不慢、使用本地方言但我完全能听懂的腔调。 那我要上山,咋走合适呢?

就顺你脚下的路走,要上山,只管往前走。

可我就是从这条路折返的,我已走了一大截,我想走到更静僻的路上。 他想了好一阵子说,那你就沿台阶走,到一个打算盖房子的屋场再回转来,小路只到那里。有没有狗?

有狗,是人家养着看场子的。

这让我犹豫,我不想因为本是要寻清静却惹得狗吠连天。索性站着不走了。

我确信不必问“你是本地人吧”这样的话。我说,你坐在这里看书,家里不用你帮忙啊。我的语气甚至不是询问而是更接近感叹。我想到山门口那几家并没几个人吃饭的农家乐,替他找答案,是不是这段日子因为疫情的缘故,进山吃饭游玩避暑的人少,家里不需要你帮忙?

他慢慢露出笑容,像是说,你都知道了我就不说了。但我其实很想让他说话。我说,你是不是开年就没出去打工,一直待在家里。他这次回答得利索:我从没离开过这里。

这让我吃惊,我说你多少岁了你没离开过这里? 他说快六十岁了。

一点也不像,我由衷说,你看上去顶多五十岁。

他说祖上就在这里,上小学也在这里,后来结了婚,就一直在这里了。我再看一眼他的书,他停下来和我说话的时候手指一直卡在那正读的一页书中,是预备随时再回到那页书里去,见我并没快速离开的意思,索性把那一页书折个角,合上,放在石阶上,把手出来。

待要看清书名,显然书原先的封皮已经无存,又用了一张不相干的硬纸補上了。你从没离开家,那你在家里做些什么?我尽量显得漫不经心,掩饰我对他的探究之意。他咧嘴笑,却没说话,像是思考一个快六十岁,从没离开一座山,一条沟的人到底都在这里做了些什么可以拿来说。

溪流的声音很响地浮起来,风吹在不同树叶上发出不同的声响组成和鸣,叫我出神。他放在石阶上的书一会儿哗啦啦向左翻页,一会儿又扑啦啦向右翻页。

我说,你很爱看书啊。 爱看老书。

你的书看上去倒是很旧。

他说有些书是他父亲以前留下来的,还有的,是住在城里的妹妹送给他的。

他好像忽然有了可以言说的,决心要和我这个站在他面前不走的人说一说。这时我发现他其实是个很爱说话的人。于是,我听到一个回到语言的河流边的人的讲述。

你手中拿的,是猕猴桃的花,你知道不?

我努力避开“不知道”三个字,我说我真的是吃过猕猴桃没见过猕猴桃开花,为加强吃过,我说我吃过红色果肉、黄色果肉和绿色果肉的猕猴桃。

但他说,这座山里,猕猴桃有十三种味道。 有那么多?

有的。他肯定。在山里遇见猕猴桃,见熟了的,尝一尝。总共有十三种味道,新的,再没遇见过。黑熊上树比人厉害,他笑。像是笑熊,更像是笑人。

人见了黑熊,是否只恨跑得慢。这话是我说的,他只是笑。 村里有人被黑熊挖了脸,眼睛珠子差点坏了。也有一个被豹子咬坏了胳膊。我父亲打过一只黑熊。铁珠子,里能装五颗铁珠子。熊肉好吃,野猪肉粗。熊是个宝疙瘩,黑熊油神得很。有一回上山,一只脚踏上个断树茬,树茬钉进脚心,自己弄出来一半,脚伤半年没好,后来抹了黑熊油,第二年,脚心里剩下的树茬子自己退出来了。

黑熊、麝香、豹子多年没见,野猪多。以前村里都种玉米土豆,野猪爱下来吃。现在地叫人糟瑞得差不多了,都不种地,野猪也下来得少。动物更怕人,人还是厉害。大路上难见,就是见了,你不惹它,它也不惹你。

你讲的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吗?话说出来,我立即就后悔了。他倒不以为意,反问我,书上的事情,都是写书人的经历不?

尽管他回答我为啥爱读书的时候说,读书除了会叫日子好过点外,读书还可以和别人有话说。但我宁愿相信那些故事是他的亲历亲闻而不是书上别人写的被他讲给了我。这时我的电话突然响起,是在山下饭后打牌的朋友喊我返程了。

我看见他捡起地上的书,站起来,向我招了招手,立即就走远了。 于是,他向山里,我向山口。

我闻见空气中互为融合却又保持的香气,分辨出属于猕猴桃花朵的那份香气。

文本二

陈毓的几百篇微型小说,基本上可用都市情感题材和乡村振兴故事来归类。她的乡村振兴故事,又可用“小切口十深探针”来总结其基本的构思特征。所谓“小切口”,是说陈毓写乡村故事的微型小说选材,常常是由一个物品细节滚动裂变为“1个核心细节+3、5个卫星细节”的经典形态;或者是从一个生活的小场面起笔讲述,让一个动作性较强的冲突

场面暗含着一种生活哲理;再或者是以人物某一段特别的情绪为抒情的聚焦点,让这段诗化的情绪描写能概括人性和时代的某种特别的内涵。

(节选自刘海涛《微型小说的小切口与深探针——评陈毓的微型小说新作》)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来路上,我遇见过扑蝶的捕蝉的钓鱼的摘花的,但遇见膝盖上摊本书,正读得投入的读书人,让“我”很稀罕。

B.当“我”听到读书人说他自己快六十岁了,但是从来没离开过这里时,“我”更加好奇,对他产生了更多探究之意。

C.读书人向“我”讲述黑熊伤人的故事,我质疑故事不是老人自己的故事,老人的反问显示了他的不满与生气。

D.小说结尾,“我”和读书人,两人走向不同方向,暗示了“我”和读书人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和而不同”的思想。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讲述故事,以对话式推进情节的发展,作者的叙述从容细腻。

B.文中结尾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诗意的氛围,也暗示人物的心理,意蕴丰富,引人深思。

C.作者采用补叙的手法写读书人讲述山里黑熊伤人的故事,再次激起“我”对他的好奇。

D.作者几乎没有对读书人分析议论,而是用“反常十空白”的人物塑形法,塑造了一个乡村振兴中的新农民形象。

8.文本一中,激发“我”的好奇与探究的读书人,有哪些“反常”的地方?请简要概括分析。(4分)

9.文本二中,有人认为陈毓写的关于山乡变化的微型小说具有“小切口+深探针”的构思特征。《岔路口》就是这样一篇“小切口构思+深探针立意”的小说。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这篇小说中的“小切口”和“深探针立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文王曰:“树敛若何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六韬·文韬·文师》

[注释]①田,通“政”打猎。②缗:钓丝。③曼曼,同“漫漫”,指幅员广阔无际。绵绵.持续长久。④嘿嘿,同“默默”。寂然无声。昧昧,纯厚隐晦,不显露于外。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凡A人B恶C死D而E乐F生G好H德I而J归K利L能M生N利O者P道Q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斋”是斋戒之意,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

B.“卒见太公”与《孔雀东南飞》中“供养卒大恩”的“卒”字的含义相同。

C.“以禄取人,人可竭”与《谏太宗十思书》中“竭诚则胡越为一体”的“竭”字的含义相同。

D.“济人之急者”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字的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太史编及其远祖分别为周文王和大禹占卜,太史编认为,从占卜显示的征兆来看,远祖畴占卜的征兆比自己的这次占卜更准确。

B.周文王与姜太公在渭水相遇,太公告诉文王,自己现在虽在钓鱼,但并不喜欢钓鱼,弦外之音是自己借钓鱼聊作消遣,实际上是在等一个慧眼识才的明主。

C.姜太公以“钓鱼”喻“揽才”,指出以食禄、财富、权位为“饵”,可以招揽人才,意在告诉文王:身为国君要想招贤纳士,需要给予切实利益。

D.姜太公用真情实话来考验周文王是否为可以辅助的明君。果然,从文王接受规谏的对答中可以看出文王确实显示了明君风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2)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14.姜太公就文王提出的“如何使天下归心”的问题给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材料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减字木兰花 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释]①刘郎;指唐诗人刘禹锡。他曾被贬至南方连州、朗州等地,作者此时也因战乱而流浪南方。②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有“桃花依旧笑东风“之句。这句是说诗人已老,花月繁华引不起他的兴致。③浔阳江上: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作此词时已是在南渡之后,人已老,首句写“刘郎已老”有自比之意。

B.上片次句和首句紧密相连,语意有如一气呵成,大有“万事不关心”之慨。

C.下片开头一句“曲终人醉”,接着上片的“听琵琶”而来,琵琶弹奏完了,人也醉了。

D.下片三四句,词人在伤心中想象着落日映照的山河,隐喻国运衰微的迹象。

16.古人云“材富则约以用之”,朱敦儒的这首《减字木兰花》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能做到压缩材料来表达感情,请结合两首词各举两例概括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不仅把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2)《谏太宗十思疏》中,“ , ”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现象。

(3)第19届杭州亚运会闭幕式中,“攀花赠远人”的节目演绎了中国式的送别之礼,中国古典诗词里也有许多攀花赠人的诗句。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栾树是一棵高大的树,一棵树的颜色就是一整个秋天。我生活的小城秋意渐浓,正浓在那一片片金黄的栾树叶上,也浓在那飘香万里的桂花中。看那栾树,挺拔的身姿矗立在路旁,一身金黄,宛如用黄金雕刻而成,阳光下( );那些叶子宛如一只只金黄的蝴蝶,在风中翩翩起舞,将秋天的韵味演绎得( )。栾树的美丽并不只是外表,它的花朵同样让人惊艳,它们如同一个个精致的小灯笼,挂在树上,为秋天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

再看那桂花,它没有栾树的挺拔身姿,没有栾树叶子的金黄灿烂,却以其独特的芬芳征服了人们的心灵。桂花的香,是那种清新而悠远的香,是那种令人( )的香。每当秋风掠过,那淡雅的香气便四溢开来,弥漫

在空气中,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中。而桂花的叶子,形状独特,生命力顽强,不论春夏秋冬,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18.给文中括号部分填上合适的成语。(3分)

19.整个文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20.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望着香雪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你就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哦,香雪》)

B.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故都的秋》)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塘月色》)

D.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骆驼祥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搭子社交”是近年来在年轻人群体中广泛流行的社交方式。一方面, ,更加注重维护独处空间与自己的“私人领地”;另一方面,在时间有限的当下,年轻人又渴望在某些场景下以陪伴对抗孤独。为了实现这种巧妙的动态平衡,“饭搭子”“电影搭子”“学习搭子”等纷纷涌

现,在这过程中,“搭子们”既满足社交需求,_________________,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亲密关系的平替,因此,其本质是一种陪伴而不越界的“有限社交”。

关于“搭子社交”盛行这一现象,网友们争议不断。有部分网友认为:可以没有爱情,但不能没有“搭子”,“搭子”之间自带的某种心照不宣的边界感给于他们快乐和放松。也有部分网友认为:“搭子”作为一种快餐式友谊,不止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人愤感能力的潜在“降级”问题,而且也反映了现代人正一步步走向人际关系的困难,因此应该抵制。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画波浪线的语句共有三处搭配不当的错误,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3分)

2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搭子社交”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故都的秋》)

B.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拿来主义》)

C.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哦,香雪》)

D.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祝福》)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故宫带起博物馆文创的热潮,非遗文创走上“活化”之路,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破题点的《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就迅速“火出圈”,正可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同时,蜀绣、《千里江山图》等元素化身游戏形象,昆曲邂逅咖啡拉花工艺,传统文化正悄然成为创意经济的重要引擎,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符号。

阅读材料,请你以“文化中国”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3分)【解析】“高枕无忧”错。

2.C(3分)【解析】“人类不能改变气候”错。

3.B(3分)【解析】“对抗”是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的手段。 4.①人类前瞻性思维、规划、创新等优秀品质;②亲族纽带与人类天生的合作能力;③分散和人口流动,两种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④人类一代代在生活中习得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每点1分,满分4分)

5.①应具备前瞻性思维,科学预见全球变暖将给人类的巨大风险,及时纠正人类的前进路线;

②全人类达成共识,团结合作,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壁垒,创建打破孤立的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气候危机;

③提高科技手段,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温室效应的产生,延缓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灾难;

④通过调整自然和人类系统适应气候变化,探索适应的机制和手段。(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6分)

6.C(3分)【解析】老人没有生气

7.C(3分)【解析】不是“补叙”是插叙。

8.①外貌形象与言语的反差。比如“手脸黑而粗糙”与礼貌文雅的言语的反差。

②读书爱好与年龄身份的反差。60来岁从未离开大山,在山下岔路口读书,不同于那些“扑蝶的捕蝉的钓鱼的摘花的”农人。

③见识阅历与众不同。如告诉“我”和黑熊伤人事件以及山上的猕猴桃有13种味道等。(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小切口”:作者从生活中问路这样的小事件起笔讲述,以一场与农民看似闲聊的对话展开故事,抓取人物的形貌语言行为个性等反常的细节引发读者的想象,猜测与探究。

②“深探针”:作者通过塑造一个具有崭新的面貌、令人好奇的谈吐的新农民形象,艺术地创建了一个表现“山乡巨变”的立意。

③“小切口+深探针”是从新农民的反常言行和形象来起笔,去激活读者想象山乡巨变后一代新农民,在科学知识的熏陶下(看“他”妹妹送的书),在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变的环境里,在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上发生的巨变。(每点2分,满分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GLP(3分)

11.B(3分)【解析】“卒见太公”的“卒”是最终,终于;而“供养卒大恩”的“卒”是“尽、终”之意。

12.A(3分)【解析】由“兆比于此”一句可知,那次的征兆正与今天的相似,并没有说“比自己的这次占卜更准确”。

13.(8分)(1)文王说:只有具备仁德品质的人才能接受最真诚的规谏,而不厌恶真情实话。我怎么会反感呢?(惟:只有;恶:厌恶;何为:为何,宾语前置句,为什么?每点1分,句式通顺1分)

(2)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同:共有、共同享有;擅;独占;则:就,每点1分,句式通顺1分)

14.主要结合最后一段进行分析,姜太公首先道出“天下为公”的先进理念,在这个大前提下,行仁政、施王道,给予天下万民仁爱、恩德、道义、利益,这样天下人就会争相归附。(3分)

15.D(3分)【解析】“想象落日映照的山河”错误,此时是词人面对东风万里,夕阳西下的眼前实景,将破碎的山河置于黯淡的夕照中,用光和照来象征和暗示南宋政权已近夕照黄昏,中原失地,恢复无望。

16.①两首词都善于运用“典故”来压缩材料。

②朱敦儒的《减字木兰花》首句词人借助刘禹锡的典故入词,“刘郎已老”以“刘郎”自谓,短短四字写出时光流逝、岁月不再,暗伤怀抱之意;次句词人活用崔护诗句,以此典故入词,短短七字,却表达了“人老万事休”的沧桑之感。

(此外,答白居易的典故,写词人像白居易那样听到琵琶声后落泪伤心也对,答下片末句化用杜甫诗句,以表达国破家亡、辗转流离的悲痛也对。)

③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前三句借助“孙权的典故”仅三句十二字表达了作者怀念英雄,收复失地的理想;上片“斜阳草树”三句十四字借助“刘裕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古人,北伐的决心。(此外还有“刘义隆的典故”表达借鉴历史,伐金需做好准备,委婉劝诫韩候胄不能草率行事的目的;借助“拓跋焘的典故”表达词人的隐忧及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借助“廉颇的典故”,以廉颇自比,抒写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苦闷。也得分。)(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6分)

17.(1)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2)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3)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或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或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或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每空1分,共6分)

18.熠熠生辉淋漓尽致 回味无穷(每空1分,共3分)

19.①对比;②从栾树和桂花的身姿、花朵、香气等角度进行对比,突出两种树各自的特征:栾树身姿挺拔,叶子金黄;桂花叶子生命力顽强,香气迷人。③对比使二者特点突出,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手法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回答比喻、拟人、托物言志的不得分)

20.B【解析】划线句子运用的是比喻手法。A夸张;B比喻;C拟人;D无修辞手法

21.现在的年轻人具有更强的边界意识;又弱化情感成本(每空2分,共4分)

22.将“关于”改为“对于”,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将“不止”改为“不仅”,不仅和而且搭配,表示递进关系;将“困难”改为“困境”,“走向困境”符合逻辑和语境。(3分)

23.C(3分)表示特定称谓

【解析】A强调作用B特殊含义C特定称谓D直接引用 24.【作文评分细则】

思路点拨:整体而言,本文以“文化中国”为主题,同学们可以立足“文化”联系自身学习、生活展开写作,既可以从宏观上发表对文化自

信、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关系的看法,也可以叙说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有机结合的具体案例,展现文化创意的现代价值。具体而言,同学们可以充分挖掘材料中的蜀绣、《千里江山图》、昆曲、文化典籍等,以点带面,以小见大,深入认识它们经过创新的文化开发,具有的提振经济、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承文化等作用。

参考立意:1、讲好中国故事,诠释文化魅力 2、诠释文化魅力,传播中国声音 3、深耕中华文化,传承非遗之美 4、传承文化经典,讲述大美中国 5、融合与文化齐飞,创新共传统一色 6、中国文化扬新风,时代星火传万户 【参考译文】

周文王准备去打猎,太史编占卜以后说:“您这次到渭河北岸打猎,将会得到巨大的收获。所获得的不是龙,不是形,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要得到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赐给你的老师,辅佐您的事业日渐昌盛,并将施恩加惠于您的子孙后代。”

文王问:“占卜的结果果真有这么好吗?”

史编回答说:“我的远祖史畴曾为禹占卜,结果得到皋陶。那次的征兆正与今天的相似。”

文王于是斋戒三天,然后乘着猎车,驾着猎马,到渭水北岸打猎。终于见到了太公正坐在长满茅草的河岸边钓鱼。

文王上前慰劳并询问:“先生喜欢钓鱼吗?”

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抱负,平凡人乐于做好自己的事情。现在我钓鱼,与这个道理很相似,并不是真正喜欢钓鱼。”文王问:“这两者之间有何相似之处呢?”

太公回答说:“钓鱼比如人事,有三种权术。用厚禄收买人才,如同用饵钓鱼;用重金收买死士,也如同用饵钓鱼;用官职招揽人才,也如同用饵钓鱼。凡是垂钓,目的都是为了得鱼,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奥,从中可以看到大的道理。”

文王说:“我愿意听听这深奥的道理。”

太公回答说:“水的源流深,水流就不息,水流不息,鱼类就能生存,这是自然的道理;树的根须深,枝叶就茂盛,枝叶茂盛,果实就能结成。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情投意合,就能亲密合作,亲密合作。事业就能成功,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语应对,是用来掩饰真情的,能说真情实话,才是最好的事情。现在我说的都是真情实话,毫无隐讳,恐怕会引起您的反感吧?”

文王说:“只有具备仁德品质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规谏,而不厌恶真情实话。我怎么会反感呢?”

太公说:“钓丝细微,鱼饵可见,小鱼就会上钩;钓丝适中,鱼饵味香,中等大小的鱼就会上钩;钓丝粗长,鱼饵丰盛,大鱼就会上钩。鱼

要贪吃香饵,就会被钓丝牵住;人要得到君主俸禄,就会服从君主任使。所以用香饵钓鱼,鱼便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所用;以家为基础取国,国就能被据为己有;以国为基础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可叹啊!土地广大,国祚绵长,它所积聚起来的东西,最终必将烟消云散;默默无闻,不动声色地暗中准备,它的光芒必将普照四方。微妙啊!圣人的德化,就在于独创地、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欢乐啊!圣人所思虑的事情,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而建立起各种争取人心的办法。”文王问道:“该制定什么办法才能使天下归心呢?”

太公回答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们共同享用的,就是仁爱。仁爱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免除人们的死亡,解决人们的苦难,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和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道义。遭义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人们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文王拜谢两次说:“先生讲得太好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于是,把太公请上猎车,一起回到国都,并拜他为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