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环节一:师导—调与导 根据课前微课学习,完成自主学习检测单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检测单收集学情,了解学生对微完成检测单,对照答课的掌握情况,从而调节课堂重难点 情景导入:屏示青岛海景案,小组讨论讲解 图,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海 洋资源,青岛市拟建海水感受青岛之美,回顾从学生已有知识综合利用化工厂。利用海海水知识 水,我们能获得哪些产品? 环节二:生学—学与练 (海水综合利用)入手,体会物质分离的意义 顺序回答:从海水中获得学生依次回答从海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的产品,追问为什么能获水中能得到的产品:具体分析,由具象得这些产品,提炼物质分水、食盐、镁(纯碱到抽象,总结提纯离提纯第一步—分析成分 等) 小组讨论1:分析获得产 规律 品的方法,并对方法分类 讨论分析获得产品 思路初步运用:粗盐提纯 的相应方法 生举手回答分析粗盐中的 杂质、除杂方法。 从较熟悉的粗盐提纯入手,既复习已学生分析杂质和除有知识,又通过“实师引导确定细节,梳理总杂方法;其余学生补际用量、操作顺序结物质分离提纯“战略” 充; 反馈练习(战略运用):分学案梳理提纯思路 别用限时作答、抢答方式 完成习题1、2 等”完善提纯规律。 习题检测规律应用情况,同时渗透“资小组合作2:讨论完成习习题演练,查缺补漏 源合理利用”的观题3,选择思路清晰小组 给其他同学讲解。 念 组内、组间交流学习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讨论方式突破难点 自主完成练习4,生说答 案 看板书,回忆说明 方法盘点:回顾课堂内容,过滤、蒸发(结晶),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物质分离提纯时,我们用蒸馏,膜法 到了哪些物理方法? 沉淀转化 学案梳理 环节3:评与测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完成学案“随堂检测” 生交流收获 做“随堂检测” 通过交流和检测,完成师生-生生-个人的评价体系 根据分值掌握学生学习程度,便于后续跟进 结梳理,形成规律性认识 屏幕给出答案和分值,学批阅,给出得分 生间相互批阅,给出得分,了解自己掌握情况 统计各分值对应学生人数。 作业 分层次作业,学生基础作业:完善巩固学案; 提高作业:收集归纳生活中其他分离提纯的方法
根据个人情况完成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课标分析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属于九年级化学下学期二轮专题复习内容,是酸碱盐知识的综合性运用。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需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复习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复习教学要注重选择有真实情景的、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开放性的习题,实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效果分析
本课以海洋特色经济区为情景主线,从学生熟悉的粗盐提纯入手,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物质分离提纯的思路,对应练习,采用层层递进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逐步深化。
对于较难的提纯流程类题目,选择让学生小组内充分讨论,进行知识的有效碰撞,从课堂效果来看,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和思考路线。随堂检测题,全班都能达到及格以上。
当然,题目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偏向性,都是基于海水提纯,
典型的除杂类选择题还有欠缺,学生后续的巩固也比较重要。教师对于难题的点拨,还应该加以强化。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属于九年级化学下学期二轮专题复习内容,是酸碱盐知识的综合性运用。
在山东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课本中,该部分知识点分散在上册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下册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等。既涉及“身边的化学物质”一级主题、“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二级主题;又涉及物质的化学变化。要掌握本节内容,既要明确常用的分离提纯物理方法,又要熟悉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从而选择合适的除杂试剂,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明确分离与提纯的差别、基本原则;能选择合适的除杂试剂,判断选择试剂是否恰当
2、 过程与方法:从微观角度理解除杂试剂的选择,学会根据提纯的思路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分离与提纯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实际意义,提升对化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除杂的原则、物质分离提纯的具体思路 教学难点 运用提纯思路解决实际问题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自主学习任务单
小试身手 人们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下列各组物质,可用过滤的方法来分离的是( );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的是( ) A. NaCl和Na2CO3 C. CaCl2和CaCO3 形成规律 分离提纯方法 ——物理方法 (1) 过滤法:适用于难溶于液体的 与 的分离或提纯; (2) 蒸馏法:适用于分离 不同的液体混合物,或除去水中不易挥发的可溶性杂质; (3) 结晶法:适用于分离可溶性混合物或除去可溶性杂质,具体方法有两种: A 结晶 B 结晶 拓展提升 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试剂,其中正确的是( )。思考其他试剂不可行的理由。 序号 (1) (2) (3) (4) (5) (6) 物质 KNO3 CO2 CaO NaOH KCl CaCl2 所含杂质 K2SO4 HCl气体 CaCO3 Na2CO3 K2CO3 HCl 除杂试剂 适量BaCl2溶液 适量NaOH溶液 足量水 适量Ca(OH)2溶液 过量CaCl2溶液 过量CaCO3 B. 铁粉和铜粉 D. 酒精和水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评测练习 检测1.(2分)下表是各物质所含的少量杂质以及除去这些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检测2.(每空2分,共8分)为了除去氯化钠样品中的碳酸钠杂质, 选项 A B C D 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或操作方法 加入过量Ca(OH)2溶液,再过滤 CaCl2溶液 盐酸 NaNO3溶液 Na2SO4 加入适量BaCl2溶液.再过滤 Zn 锌粉 NaCl Fe 泥沙 加入适量盐酸,过滤 溶解,过滤,蒸发 某兴趣小组将样品溶解后进行如下实验:
(1)A溶液中溶质可能为____________(只写一种);
(2)将无色溶液与沉淀B分离的操作①的方法名称是_____________; (3)从无色溶液得到固体物质C的操作②的方法名称是____________; (4)因为A溶液过量,此方案得到的固体物质C中混有新的杂质,为了既能除去杂质碳酸钠,又能有效地防止新杂质的引入,可向样品溶液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_____后,直接进行操作②即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固体。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反思
相比于传统的“做、讲、测” 复习教学,“三环六字”教学模式是一种新鲜的尝试。
一新在于“翻转课堂”。学生需要在课后通过微视频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然而,课后完全放手于学生,学习程度无法掌握。为增强学生观看微课的目的性、检测自学效果,分别设定自主学习任务单和自主学习检测单。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调整课堂重难点。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不增不减易分离”的提纯原则有了初步了解,但在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将课程重点放在实战演练上。
二新在于明确的“小组合作”。传统的小组合作多趋于形式,无法做到真正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学生可以自主给所在小组命名,增强组内的归属感;推荐小组组长,根据个人特色明确组内角色(发言人、记录员、实验主操作员等),严格按照分工。在这堂课里,设置两组讨论,其中在“打响战役”环节中,小组成员能够明确各自分工,积极参与讨论,还能在组长的引领下勇于创新——每个成员讲解一个知识点,荣誉共享。
三新在于“互评与自评”。自己之前的课大多不涉及评价环节,随堂检测也仅限于做题,对答案。缺乏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知识的掌握也没有清晰地认识。“三环六字”模式中,我在随堂检测题目中设定了具体的分值,让学生更为具象地了解自己在本节内容中处于“优秀”、“达标”还是“待达标”,明确课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此外,学生互评部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来
自他人的肯定和尊重。设置互评,感受班级同学对自己的肯定,能够更好地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当然,由于我对三环六字教学路径还处于初期的摸索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1.
对学生的预设不充分。在知识的抢答环节,由于缺乏充分地预设,在学生多次举手抢答后才发现提问,课堂掌控能力有所欠缺; 2.
由于场地,没有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应该在难点处给予一定的指引。 3.
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评价语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课标分析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属于九年级化学下学期二轮专题复习内容,是酸碱盐知识的综合性运用。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需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复习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复习教学要注重选择有真实情景的、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开放性的习题,实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