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
序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其他
1.《过秦论》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盛衰”进行对比论证的。
3.《过秦论》既然是指责秦的过失,揭示秦至二世而亡的原因,却用了一大半的篇幅来渲染秦的强盛,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主旨?
4.“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结合文本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5.翻译下列句子。
(1)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二、选择题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敏、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泊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注],例为令录。虽愚懦昏笔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
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7.下列短语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合从缔交 ②流血漂橹 ③孝公既没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 ⑤而倔起阡陌之中 ⑥蹑足行伍之间 ⑦天下云集响应 ⑧百有余年矣 ⑨序八州而朝同列 ⑩崤函之固
A.①③⑤⑧ B.①②⑤⑧ C.①③④⑨ D.⑥⑦⑧⑩
8.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 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作难:起事、首
倡。
9.下列句中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以为..
桂林、象郡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
致天下之士 A.尝以.
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南取百越之地,以.
为桂林、象郡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
弱天下之民 D.然秦以.
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约从离.衡 ④履.
至尊而制六合 。
)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内立法度 ③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12.从文言文句式角度看,下列各组句子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B.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⑥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D.⑦铸以为金人十二 ⑧蚓无爪牙之利
13.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豸之乃劾陟馈遗事。陟贬桂岭尉。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皇天后土,实鉴斯言。”辞旨慷慨,士皆陨泣。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卒,年六十五。
(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B.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C.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越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D.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16.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楷,文中指书体。汉字历史悠久,一共出现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体。
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官职的合称,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
C.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又因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D.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后土,古代对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就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
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素质,改变了吏部弊端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
C.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他因名声很大而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没有屈服。
D.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2)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
参
1.对比内容:
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始皇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之师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领袖出身、地位对比;装备对比;素质对比;指挥作战能力对比。
对比作用: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角度清晰。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手法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对比”的概念,所谓“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然后到文中找到比较的双方,找到比较的内容。
如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秦自孝公崛起,到惠文、武、昭襄王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让其它诸侯国感受到了秦咄咄逼人的强大和吞并天下的野心。但是,当时秦以外的诸侯国任何一个都难与秦匹敌,所以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与秦抗衡以求自保。联合起来的九国之师在各个方面颇具优势。相比之下秦处于劣势,然而在攻秦过程中却是不同的表现,一方面是
秦人开关延敌的从容不迫,一方面是九国之师的逡巡而不敢进。而攻秦的结果自然不同:秦是“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九国之师却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从层层对比之中,让我们看到处于攻势之中的秦国所向无敌,强大无比。
如秦孝公与秦始皇不同的对比:
秦孝公当政,任用商鞅变法,“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以法制国,保护农业生产,既积聚了实力,又顺应了民心,因而国家走向兴盛。“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这说明几代秦君采用的都是符合当时秦的国情,也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形势,因而秦走向了强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历了连年的战争,民不聊生,本该休养生息,可秦始皇却采取了各种:政治上“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这样的愚民、弱民、防民的,失去了民心。所以,尽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看似强大无比,坚不可摧,实则外强中干,不堪一击,最后走向灭亡。几代秦君,不同国策,不同结局。合国情顺则国兴,悖国情逆则国亡。秦自身发展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秦灭亡的原因。
如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当时九国之师联合起来攻秦,具备了人、财、物各方面的实力。而陈涉从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其个人素质是“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其的组成是“疲弊之卒,数百之众”﹔其武器装备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其“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其的影响却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
从”。其成败异变,功业也相反:九国之师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而陈涉的结果是“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这一强一弱,一成一败的对比目的不在于比较陈涉与六国谁强谁弱,而在于揭示秦战胜强大的九国之师却亡于弱小的陈涉,这其中的原因何在。这似乎不可思议但却发人深思。秦当时要统一中国,自然对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秦当时采取的既合,又符合历史的潮流。所以秦能够战胜强敌。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形势由攻变为守。处于守势,“贵顺权”既施仁政,拢民心。可秦始皇恰恰相反,施,失民心。故败于弱小的陈涉。这些除了阐明了秦攻守之势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阐明了秦不施仁政导致了灭亡的结局。
如陈涉与秦的对比:秦自孝公到始皇,百又余年,“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再到“六合为家,峭函为宫”势力空前强大。而陈涉乃“迁徙之徒,氓隶之人,才能不及中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无论从哪方面都不能与强秦相提并论。惟一能与强秦一比的就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也就是陈涉得到了最强大的力量支持,这最强大的力量就是天下民心所向。所以,陈涉“一夫作难”秦朝“七庙隳”,秦甚至连国君也“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最弱小的陈涉却推翻了最强大的秦朝,最强大的秦朝却灭亡于最弱小的陈涉。这一强烈的对比说明强弱并不在于地域的广阔,也不在于城池的坚固;不在于人马众多,更不在于武器的精良,而在于是否施仁政,得人心。在这强烈的对比中,秦灭亡的原因不言自明。
明确了这些之后,再结合对比的通常作用以及文章的内容来分析作用。
2.文章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或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
络清晰,结构严谨。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文章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然后从“盛”“衰”两个方面展开论证。“晋王将终”时,庄宗的力量是“衰”的,他们励精图治,心中藏有复仇的愿望,终于,“其后用兵”“凯旋而归”,由“衰”到“盛”。然而,“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再由“盛”而“衰”。文章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结构严谨。
3.没有偏离。从全文来看,这正体现了本文对比论证的特点。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第一段写秦孝公雄心勃勃、变法困强;第二段写惠文、武、昭襄三代吞食六国,诸候反秦却为其所困;第三段写秦始皇以武力灭诸候,一统天下,然后南征北伐,“威振四海”,有力地渲染了“攻”时秦是何等的强盛。接着用“于是”一转,写到秦的“守”时,秦始皇以“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来愚民,又以“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来弱民,再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防民,自以为这样就可以永固帝业,然而陈涉揭竿而起,秦朝竟然亡于一旦。秦王朝如此强盛,却灭亡得如此迅速,强烈的反差令人深思。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正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分析文言文的结构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从全文来看,这样的结构安排正体现了本文对比论证的特点。具体地分析文章,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到了秦王朝占据的地利优势“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当时的人心所向“君臣固守”,拥有的政治雄心“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政治清明“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商鞅变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首战告捷“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的内容,概括了秦王朝的崛起。第二自然段写到了秦王朝扩大地盘“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的土地被蚕食,因而合力攻秦“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却反为秦国所败“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这一段叙写了秦王朝的发展。第三自然段分为两个层次,“奋余烈、履至尊、吞二周、亡诸侯、取百越、却匈奴”的“攻天下”,和“焚百家、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弱人民、守要害”的“守天下”。“威振四海”,有力地渲染了“攻”时秦是何等的强盛。接着用“于是”一转,写到秦的“守”时,秦始皇以“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来愚民,又以“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来弱民,再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防民。这一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阐明秦的强盛达到极点,秦的骄横暴虐也达到极点。第四段,写秦王朝的灭亡。陈涉揭竿而起,秦竟然灭于一旦。而陈涉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兵力“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可见,用一大半的篇幅来渲染秦的强盛是不偏离主旨的: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用大量篇幅极力渲染秦的强盛,而如此强盛的王朝却覆灭得如此迅速、轻易,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引人思考,为第五段揭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做铺垫,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正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4.(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是文章的开篇第一句,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有领起下文的作用。下文的分析论证,都是围绕这一论点进行的。
②文章第二三两段,“晋王将终”时,庄宗的力量是“衰”的,他们励精图治,心中藏有复仇的愿望,终于,“其后用兵”“凯旋而归”,由“衰”到“盛”。然而,“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再由“盛”而“衰”。围绕庄宗如何由衰到盛,再由盛到衰,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③文章第四段,再从“盛衰”说起,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从而进一步论述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道理。
5.(1)(有)关中(这样)的险要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称帝称王的基业。
(2)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的地方。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中,“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要地势;“金城千里”,定语后置句,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判断句,“帝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帝称王。
(2)中,“既”,已经,……之后;“没”,去世;“震”,震慑;“殊俗”,边远的地方。
6.C
【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时要把选项代入原文中加以考虑,结合原文进行辨别分析,寻找与文章不相符的说法。
C项,“颜太初……效法嵇康、阮籍”分析错误。由原文“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可知,“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
故选C。
【点睛】
参考译文:
天下之不崇尚儒学已经很久了。现在的士大夫,开口必自称儒。儒者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戴高冠系博带、穿广袖衣就能称得上儒者吗?手持简册、呻吟不息就能称他为儒者?又何况以笔濡墨圈点文章、编织华美的文辞就称得上儒者,远远不是这样的啊。除去这些不谈,像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人称之为大儒,果真能配得上儒者之名吗?
鲁地人颜太初,字醇之,一直看不起这些(人)。读先王之书,不求甚解,只求弄明白其中的道理罢了。明白道理后,不只诵读(先王之书),来在人前显摆,还要践行它。对内他对乡人无所保留,对外则韬光养晦。韬光养晦是因为先王之道湮灭无闻,所以他要寻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的得失,写诗文来宣扬先王之道。景祐初年,青州牧荒淫放荡,向往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四方的士大夫乐于没有名教的约束,一致效仿他,逐渐形成风气。颜太初厌恶他是大乱风气的源头,写了《东州逸党》诗以讥讽他。诗于是传到朝中,天子立即治青州牧罪。又有郓州牧对属令的清廉正直与自己唱反调大感恼火,就诬陷他并治罪,把他打死在狱中。属令的妻子弱小不能自己上诉,颜太初向来与属令交好,同情他冤死,写《哭友人》诗,(于是)郓州牧也被罢官。
当时有人向朝廷推荐颜太初博学有文采,皇上下诏任命他为国子监直讲。恰好有一个向来与颜太初不对付的御史,向皇上进言说颜太初为人狂放不羁,不可以任学官。诏书到达后,改令颜太初为河中府临晋主簿。颜太初为人,其实宽厚温良有政绩,并非狂人。从
临晋又改任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宫,死在睢阳。旧例,判、司、簿、尉四次考课,只要没有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课居下),按旧例要升任县令。即使愚钝懦弱衰老一无是处的人,只要熬够年数,必能得到这一职务。然而太初才识过人,(虽然)中进士脱去布衣近十年,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判、司、簿、尉的职务一直到死,死时只有四十多岁。唉,天丧儒者,一定让他要陷入悲惨的境地吗?不是说犬吠所怪(喻俗人群聚诋毁贤者),小人必定被铲锄吗?为什么他的仕途与寿命困窘到如此地步?
世人见颜太初官职一般,他的文章又经常指责人,心里有鬼的人厌恶听到他,虽然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怎么重视他,所以弃失的文章很多,我只得到其中的两卷。在同州又得到他所写的《题名记》,现在结集为它们作序。前世的士人名声不显于当时,然而言语立于后世的人很多。太初虽然官职微贱且早早挂了,但他的章文难道一定不能留传吗?以后见到这些文章的人,看到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鉴戒了;看到他的《逸党》诗,那么礼义就不再败坏了;看到他的《哭友人》诗,那么即使是酷吏也心中有愧了;看到他的《同州题名记》,那么郡守就道弊政了;看到他的《望仙驿记》,则郡守就不再麻烦厨传(驿站)了。由此看来,好处很多呀!
7.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能力。
①“从”同“纵”;③“没”同“殁”,去世;⑤“倔”同“崛”,兴起,可以译为“举事”;⑧“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其他句子中都没有通假字。
故选A。
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文言实词。B项“命”是“性命”,本句的意思是“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
9.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意思的能力。
D项,“以为”,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
A项,“成败”古今都指成功失败。
B项,“小弱”指变小变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不是古今异义词。
C项,“区区”古今都指很小。
故选D。
10.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中“以”放在动词前面,是连词,表目的,来。
C项,“以弱天下之民”中“以”也是连词,表目的,可以译为“来”。
A项,“尝以十倍之地”中“以”是介词,用。
B项,“以为桂林、象郡”中“以”是介词,把。
D项,“然秦以区区之地”中“以”是介词,凭借。
故选C。
11.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具体考查词类活用。
①⑦名词做状语,“云”意思是“像云彩那样”,“内”意思是“在国内”;
②③⑥使动用法,“斗”意思是“使……争斗”,“离”意思是“使……离散”,“朝”意思是“使……朝拜”;
④⑧名词做动词,“履”意思是“登上”,“帝王”意思是“称帝称王”;
⑤形容词做动词,“小弱”意思是“变小变弱”。
正确分类是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故选D。
12.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文言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以及状语后置。
B项,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为省略句,“咸阳”前面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④“未之有也”为宾语前置句,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应为“未有之也”,句式不相同;
A项,①②句均为状语后置句,标志分别为“于”“以”,正常语序应为“余威于殊俗震”“以孝悌之义申之”;
C项,⑤⑥句均为被动句,“为天下笑者”被动标志是“为”,“有迁谪意”属于动词本身包含被动意味;
D项,⑦⑧句为倒装句,都是定语后置句,“金人十二”应为“十二金人”,“爪牙之利”应为“利之爪牙”。
故选B。
13.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思用法的能力,具体考查“而”的用法。
D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意思是“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其他三项均为顺承关系。
故选D。
14.C
【详解】
本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长的叫‘敲’,短的叫‘扑’”说法错误,说反了,应是“短曰‘敲’,长曰‘扑’”。
故选C。
【点睛】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一般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制(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科举、姓名、礼俗(冠礼、婚姻、丧葬)、宗法(族,昭、穆,大宗、小宗,亲属,丧服)、宫室、车马、饮食、衣饰等。复习备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要做到:阅读文言文时,要时时关注相关的文化常识专有名词,通过查字典、找资料等方式识记这些文化常识的具体内容,并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内容按照定的分类标准加以整理。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秘诀只有一条,就是注重平时积累。具体的方法有:①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整理。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科举制度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解方法,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②各个击破,积少成多,对已经收集整理的文化常说,要经常阅读、理解以达到记忆的目的。比如我们对古代的官制就可以分类整理,积累之后,还要注重记忆。
15.C
16.A
17.D
18.(1)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
(2)皇帝一向听说韦陟的名声,想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他有观望之意,只授任御史大夫。
【分析】
15.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去”意为“离开”,与“遁”语意相承,意思是“逃走”,中间不能断开,而且“事”是“宁”的主语,所以“事”前面要断开,排除AD两项;
“尔”是代词,意思是“如此,这样”,做“当”的宾语,“其”为语气副词,应处于句首,所以“尔”和“其”之间要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16.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一共出现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体”错误,汉字还存在甲骨文这一书体。
故选A。
17.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错误,根据原文来看,文中说“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意思是“韦陟上表举荐季广琛担任历阳太守,安慰了他。到这时,韦陟恐怕季广琛以后会发生变故,便先赶往宣示皇上的恩旨以化解他的疑惧”,由此可知,皇帝没有阻止韦陟去安抚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
故选D。
18.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许”,允许;“通”,通报;“工”,擅长,“所工”,所擅长的学问;“已乃”,不久,然后;“程考”,按照常规考核;“由是”,因此。
第二句中,“雅”,向来,一向;“倚”,倚重;“及是”,到这时;“迁延”,拖延;“顾望”,犹豫观望;“止”,同“只”,只是;“除”,授予。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韦陟,字殷卿,与弟弟韦斌都聪明机灵,不同于平常儿童。韦陟刚满十岁,授任温王府东阁祭酒。韦陟为人正直严整,擅长写文章,字有楷法,当时知名人士都与他交往。为父亲守丧,因为父亲是不得志而去世的,他便与韦斌八年闭门不出。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导,他才勉强调任洛阳令。宋璟见到韦陟感叹说:“先人美好的品德和风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韦陟升任礼部侍郎。韦陟尤其擅长鉴识裁定人物。根据旧例,选取人才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韦陟升任吏部侍郎,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的相互冒名顶替,韦陟有声威名望,裁定无人不服,罢黜正式几百名,选官号称公平。韦陟自认为凭着门第等级可以轻松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简约尊贵自居,傲然蔑视同在朝班的;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后进布衣他也以礼相待。李林甫忌恨韦陟享有高名,唯恐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调韦陟出京担任襄阳太守。入朝考核到华清宫任职,杨国忠忌恨他的才能,对拾遗吴豸之说:“你能揭发韦陟的罪行吗?我任你为御史。”吴豸之便韦陟行贿的事。韦陟被贬为桂岭尉。正值安禄山攻陷洛阳,弟弟韦斌陷入敌寇中,杨国忠想要构陷韦陟与敌寇勾结,秘密告诉守吏,命令守吏威胁韦陟使他忧愤而死。州里的豪杰都劝韦陟说:“过去张说被流放,藏在陈氏家得以幸免。现在如果诏书公布,谁敢
庇护您呢?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不也很好吗?”韦陟感慨地说:“命该如此,怎么敢逃避刑罚?”于是表示谢意让他们离去,坚定地居住在家不出逃。肃宗继承皇位,起任韦陟为吴郡太守,正遇上永王兵乱发生,朝廷委任韦陟前往招抚,于是授任韦陟为江东节度使。韦陟与高适、来瑱在安州会合,韦陟说:“如今中原没有平定,若不结盟约定效忠,以此宜示四方,让人们知晓我们同心协力,就无法成功。”便推举来瑱为当地之主,订下盟书,登上盟坛说:“皇天后土,明察此言。”辞意慷慨,士兵都感动得流下眼泪。永王兵败,皇帝催促韦陟赶赴凤翔。当初,季广琛跟从永王叛乱,不是他的本意,韦陟上表举荐季广琛担任历阳太守,安慰了他。到这时,韦陟恐怕季广琛以后会发生变故,便先赶往宣示皇上的恩旨以化解他的疑惧,然后才赴召去拜见皇帝。皇帝一向听说韦陟的名声,想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他有观望之意,只授任御史大夫。韦陟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