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P112
标准预防: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是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凡接触上述物质者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而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P173
菌群失调:指正常菌群在原位有数量或质量变化,而无外来细菌的入侵所出现的生态学变化。P75 医院感染暴发:在较短时间内,于同一病区或于某一病人群体中,出现数例(≤3例)或大量的同类感染,则称为医院感染的暴发。P54
1.无明显潜伏期的疾病,入院后48小时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有明确潜伏期的疾病,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所发生的感染是医院感染 3.本次入院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的感染是医院感染。
4.在原有感染部位已知病原菌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菌属于医院感染。 5.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是医院感染。 6.新生儿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7.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不属于医院感染。 8.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性表现的伤口不是医院感染。 9.由于损伤或非生物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属于医院感染。 10.原有慢病急性发作属不于医院感染。 11.医务人员医院获得性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12. 医疗废弃物由医院统一回收处理,装入黄色塑料代内。 13、高度危险品手术器械、穿刺用器具导尿管、腹腔镜。
14.病人在住院期间应用抗生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属于院感染。 15.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生物指示菌是嗜热脂肪杆菌芽孢。 16. 疫源地消毒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17. 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外环境中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微生物及有害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水平。
18. 灭菌的最终目的是使被处理的各种外环境中无生命物体上达到无活的微生物存在的状态。 19. 消毒灭菌处理首选物理方法。
20. 在医院治疗室使用的肥皂盒,应每日清洗以保持清洁。
21. 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为免疫功能低下者、营养不良者、手术及住院时间长的患者。 22.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监控医师、护士长、监控护士。 23.B-D试验的作用是检测预真空灭菌器灭菌空锅冷空气排出情况。 24.包外指示胶带的作用是识别灭菌是否已完成。
25.环境监测采样后常温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采样用直径9厘米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暴露5分钟。
2
26.紫外线辐射时间累计超过1000小时需更换新灯管,辐射强度低于70UW/CM需更换新灯管。
2
27.妇科检查室环境类别属于Ⅲ类,细菌菌落总数应小于500CFU/CM。 28.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后,需进行无害化处理。
29.医务人员手部的清洁与消毒,是防止病原体传播的最重要、最简便易行的措施之一。 30.接触每例传染病人和多重耐药菌定植或感染者后需手消毒。
222
31.待灭菌物品包体积不得超过30CM*30CM*50CM,包扎不宜过紧。 32.灭菌后物品包要完整、干燥、无破损。
32.自然换气应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以上,是最简便有效的空气净化手段。
33.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更换,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应定期更换。
0
34.胃肠内营养的患者,抬高床头30-45;可以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35.气管切开部位的一切操作均应采用无菌技术。 36.抗菌药液冲洗膀胱不应列入预防感染的常规。
37.做中段尿培养时,要在导尿管的末端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穿刺取样。
38.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诊断为泌尿道感染。
39.避免使用留置导尿是预防泌尿道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40.患者出现急性腹泻每24小时超过3次,持续2天以上或24小时内水泻5次以上。 41.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于应用抗菌药物数小时至停药后3到4周内。
42.患者的营养状况、基础疾病、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技术等是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43. 发生于术后三十天内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
44.有植入物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切口深部软组织感染为医院感染。 45.清洁手术一般情况下不主张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46.药物对某一细菌的MIC高于药物在血或体液内可能达到的浓度时,判定该菌为耐药。 47.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控制或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的局部的应用。 48.正常菌群能在肠道中合成维生素、抗生素和细菌素。 49.二度菌群失调去除诱因后不可逆。
50.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都是致病微生物。
51.MRSA为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感染性疾病。
52.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中的重要病原菌,存在于潮湿的场所和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械和用品上。
53.医院感染的高危病室有:ICU、新生儿病房、手术室等。 54.外源性感染的传播环节有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55.带菌者不断地向外排出、播散病原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感染源。
56.内源性感染是指病人自身抵抗力降低,对本身固有的细菌感受性增加而发生的感染,不易预防。 57.医院感染监测资料来源于医疗护理记录、药房、微生物学报告和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报告。 58.对监测事件确定明确的目标后开展监测为目标性监测。
59.医院感染漏报是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现和登记低于医院感染发生的实际数。
60.医院感染流行是指任何与时间、地点相关的感染发病率增高超出了通常水平。
61.短时间内,于同一病区或于某一病人群体中出现例数或大量的同类感染为医院感染的暴发。 62.医院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加重了社会和个人的医疗费用。 63.医院感染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医院感染可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65.交叉感染、环境感染、医源性感染为外源性感染。 66.传染病的感染对象为健康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67.医院感染的对象常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68.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单纯、典型;医院感染则复杂和不典型。 69.不同部位的内镜诊疗工作应分室、分时段进行。 70.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过程为水洗、酶洗、清洗。 71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72.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73.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的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达到灭菌标准。 74.接触完整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达到消毒合格标准。
75.高效消毒方法对细菌芽孢有显著杀灭作用。 76支气管镜、胃镜、肠镜等应采用高水平消毒。
77.与粘膜接触的口镜、喉镜、直肠镜等属于中度危险品。 78.消毒液浸泡、擦拭、熏蒸是常用的化学消毒法。
79.手术刀、剪等锐利器械、腹腔镜等精密仪器可采用132-134℃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
3
80.紫外线杀菌灯与房间大小的匹配量必须达到1.5W/M
81.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82.MRSA即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问答
1、 为什么要求氧气湿化瓶备用状态时干燥保存,使用中要定时消毒?
答: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泥土和水中生长良好,用自来水清洗医疗器械后,若未经彻底烤干便应用于病人身上即可成为污染的来源,细菌易在潮湿环境生存,玩忽消毒灭菌可发生感染的暴发流行。
2、 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基础护理?
答:1.坚持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2.护理病人前后均应洗手。
3.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4.接触粘膜和呼吸道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
5.每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在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个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6.原则上吸痰管只能提拉一次。
7.直接接触下呼吸道粘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
8.雾化器中使用无菌溶剂。在同一病人每次雾化后,须对雾化器消毒并用无菌水冲洗,或空气干燥。不同病人使用同一雾化器前,须对雾化器进行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
9.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内盛无菌液体每天更换。备用的氧气湿化瓶干燥保存,每周消毒一次。
10.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应定期更换。管路上湿化及雾化用水必须使用无菌液体。正确调整冷凝水收集瓶的位置,防止冷凝水流入气道。
11.尽可能早地拔除气管内插管,在拔除插管或解除气囊前,须将插管气囊以上的气管分泌物清除干净。
12.进行胃肠内营养的患者,抬高床头30°~45°;确保胃肠营养管放置正确。 13.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4.对于气管切开的病人,切开部位及其周围应保持清洁干燥;在气切部位的一切操作均应采用无菌技术;覆盖切开部位的双层无菌纱布应保持干燥。 15.树立“待气管如血管”的观念。